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 以后进一步发展。
• 行为主义基本主张: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强 化。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者也还是客观主义的。
(2)理论应用 ①支架性教学 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
实的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 同完成某种文化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 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随着活动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 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②认知学徒制
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教 导下参与某种真实的活动,从而获得该 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按此思路,教师 作为“师傅”在现场中对学生的认知活 动进行示范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 逐步更多地洞悉专家所使用的知识和问 题解决策略。
一种解释或假设
• ②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具体问题中需要有 针对地再创造。 ③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外在 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形成内 化的“思维中的具体”
(2)学生观 ①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②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丰富性和
差异性。
(3)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③情景性教学 学习应与情景化的活动结合起来,
情景学习的具体特征为: a.真实任务情景 b.情景化的过程 c.真正的互动合作 d.情景化的评价
④抛锚式教学
锚式情景教学的主要意图是将学习活动与某种 有意义的大情景挂钩。“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 任务的真实情景。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 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主 动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尝试理解情景,在教 师的引导和学习小组的互动中形成新的理解。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著《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思想渊源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一)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和斯泰费(Steffe)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二)社会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科布(P.Cobb)为代表。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 (填/选)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P42.(选) 各家各派学习议论之争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P53.(填/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P94.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教育经验总结法P14-165.教与学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B )A 学生与教师B 教育行政部门C 教学内容D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6.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B 教学过程C 评价过程D 反思过程第二章学生心理1. 图式:五岁的孩子大脑中存在着正确完A棍与B棍或B棍与C棍的心理结构,但尚未形成在三根棍不放在一起时比较A棍和C棍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即图式 /一个有组织的、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P31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影像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语言和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称之为集体独白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P31-333.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P34-354.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P395.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①信任对怀疑②自主对羞怯③主动感对内疚感④勤奋感对自卑感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友爱亲密对孤独⑦繁殖对停滞⑧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P3-446.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六章_学习的行为观

第六章_学习的行为观
案例

这一周,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
技术。他让每门课都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 他(她)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 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得 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 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吉姆在汤姆老 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 不听话。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玛拉同学的演示,把他带 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玛拉解题完 毕,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 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学生都举手了。
二、行为学习的共同性
(一)教师一定要使用某种方式奖励或关注 学习者的良好行为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儿童 更是如此。在得到教师给予的肯定评价和 令人鼓舞的重视后,学生会表现得更好
(二)有效的表扬必须是对学生成就的真诚 认可

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刻意设计或随意为之,表 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只有通过关注学生的 努力、进步或表现出色,客观公正、因人而异地 提出表扬,才会使表扬成为有效的强化物
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
激,如铃响,结果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 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 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 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条件 反射的建立。
经典性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建立的基本 程序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概率活动作为低概率活
动的强化物,高概率活动可以提高低概率活动
的发生率。

某一事物能否成为强化物,其价值以及作 用的大小往往随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 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P4)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或敏感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第6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6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 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自行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 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他们准备的小棒的长短 不一样……。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找到搭不好 长(正)方体的原因,又深刻地掌握长(正)方体的有关特征。 • 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问题,教师不再巧 妙地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这既 是尊重事实,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表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 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为探究活动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 习氛围。 • 生成对应于预设,深陷在“预设”的樊笼里,框得过死,显然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 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 动建构。
• 以往的学习理论(比如奥苏伯尔的“同化论”)一般重在从 同化的一面来解释学习过程,强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理 解和记忆新知识,而对原有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而发生的顺 应则重视不够(尽管也有所涉及)。 • • 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 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 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 验的改造。
•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பைடு நூலகம்会建构主义
• 个体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 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关注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 方面和情感方面的素质的。 • 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 德和科布为代表。
•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 12条棱等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 泥)搭一个长方体、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

第六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实验的基本装置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为科学作出了”无私” 奉献的狗的塑像。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 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 “内省法”,而代之以自 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 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 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 理学会主席。在20世纪最 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中名 列第17位。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原苏联著名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 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 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巴 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 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 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 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 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 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 明人类的语言功能。在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中 名列第24位。
著 名 的 小 阿 尔 伯 特 实 验
小阿尔伯特恐惧的泛化过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 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 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 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 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 ――斯金纳箱。1950年当 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 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 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 学奖。
桑代克的迷箱(puzzle box)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
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 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 提出其著名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 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 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