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合集下载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在离子交换膜水处理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离子交换膜的流速或扩散系数测定方法。

现对于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传统的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分析评述如下:1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的缺陷1.1传统的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采用的都是接触池法,操作过程复杂,工作效率低,试剂费用昂贵,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扩散系数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1.2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所用的仪器均为玻璃管、玻璃棒等,易碎,有可能造成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1.3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需将溶液蒸干后重新量取体积,繁琐的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1.2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所用的仪器均为玻璃管、玻璃棒等,易碎,有可能造成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1.3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需将溶液蒸干后重新量取体积,繁琐的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1.4传统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测定方法仅有被测试件的一次扩散过程,没有反应介质的二次扩散,因此不能精确地计算试样内的扩散通量和扩散系数,但对于不同材料的离子交换膜,它们之间的扩散系数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2新型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在市场上推出的很多离子交换膜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中,有关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都涉及到高速离子迁移原理的离子交换膜水处理技术。

随着离子交换膜技术的发展,新的离子交换膜材料不断涌现,所以应当对其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资源,为以后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2.1电化学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1.1离子迁移率电极法实际应用:如电导测量。

离子迁移率电极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测定扩散系数的仪器。

它主要由两个电极组成,即离子选择性电极和直流电极。

离子选择性电极在与被测试液接触时,对某些特定的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对另外一些离子的选择性就很小。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和性能测试离子交换膜是一种重要的用于电化学能够传输的材料。

它的主要应用是在氢能源制备、电解水、化学传感器和可穿戴医疗器械等领域。

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一、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乳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离子交换膜制备方法。

其工艺流程如下:(1)首先将单体与引发剂混合,并以一定温度和时间下聚合得到树脂胶珠;(2)将胶珠顺次通过几个反应室进行反应,反应室中引用反应剂反应;(3)最后在一些处理设备中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干燥,得到合格的离子交换膜。

2.间歇式反应法间歇式反应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离子交换膜制备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反应坩埚中加入水中交换物质,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会在坩埚中产生不同强度的离子电流,这就是离子交换膜制备过程的重要因素。

反应可多次重复,从而可以制备不同性质的离子交换膜。

3.激光剥离法激光剥离法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膜制备方法,通过激光对材料进行加工,从而获得高精度离子交换膜。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离子交换膜,同时不会对材料造成其他损伤。

二、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测试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离子交换容量离子交换容量是指单位重量离子交换膜可以交换离子的数量。

通常使用酸碱滴定方法进行检测。

该方法的原理是使用标准酸碱溶液对离子交换膜的功能硫酸树脂进行反应测定交换的离子量。

2.离子渗透性测试离子渗透性是指单位时间内离子交换膜通过单位面积的离子量。

检测时,将离子交换膜与两个不同离子浓度的解液隔开,通过检测两个解液中的离子浓度来确定离子渗透性能。

3.电导率测试电导率测试是指在离子交换膜内部,离子在电磁场或价电场作用下移动的速度。

通常使用Siemens表进行测量,把离子交换膜放上电极板,在膜板纵横两个方向上的电阻分别测量,据此可以得到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

4.耐化学性能测试离子交换膜的耐化学性能也是很重要的,主要使用酸碱化学稳定性测试方法。

离子扩散系数

离子扩散系数

离子扩散系数1. 离子扩散的概述离子扩散是指物质中离子相互传递的过程。

离子扩散在物质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等。

通过研究离子扩散系数,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子传输的机制和物理过程。

2. 离子扩散系数的定义离子扩散系数(D)是衡量离子在空间中扩散的速度的物理量。

在常温下,离子扩散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分子热运动会使离子随机地向周围空间扩散,而离子扩散系数则衡量了这种随机扩散的速率。

3. 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离子扩散系数受到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电场强度、离子大小、溶剂极性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离子扩散系数最显著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离子扩散系数也会增加。

此外,离子和溶剂的极性也是影响离子扩散系数的重要因素。

极性相似的离子和溶剂间形成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因此它们的扩散系数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4. 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离子扩散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得到,例如等时间浸泡法、恒电流电化学法、计时法等。

在实验测定中,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此外,离子扩散系数也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得到,常用的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电化学扩散模拟等。

5. 离子扩散系数的应用离子扩散系数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离子扩散系数常用于描述电极表面的离子传输过程,以及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在能源领域,离子扩散系数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设备的设计和优化。

在环境科学中,离子扩散系数用于描述水体中各种离子的传输和分布规律,以及海水淡化工艺等过程的研究。

6. 结论离子扩散系数是描述离子在空间中传递的物理量,其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电场强度、离子大小、溶剂极性等。

对离子扩散系数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离子传输的机制和物理过程,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电化学测量方法课件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电化学测量方法课件
锂离子扩散系数 的电化学测量方 法课件
目 录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电化学测量方法基础 •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量原理 • 实验设计与操作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实验结果的应用与展望
contents
01
CATALOGUE
锂离子电池简介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过程。
02
CATALOGUE
电化学测量方法基础
电化学测量方法的原理
测量原理
通过测量电极上电流或电 位随时间的变化,利用相 关公式计算锂离子的扩散 系数。
实验装置
包括电解池、恒电位仪、 恒流仪、数据采集系统等。
实验操作
将电极置于含有锂离子的 电解液中,施加一定的电 位或电流,记录相关电学 参数。
电极反应动力学基础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用于实时 采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操作
准备电极和电解液
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与准备要求,准备 好电极和电解液。
02
组装电解池
将电极和隔膜放入电解池中,加入电 解液,密封电解池。
01
03
启动实验
通过电化学工作站设置恒电位或恒电 流条件,启动实验。
D= MSD ,其中 D 为锂离子扩散 系数,M为锂离子迁移数,S为电 极表面积,D为锂离子在电极材 料中的平均自由程。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量方法
交流阻抗法
通过测量电极系统的交流阻抗随 频率的变化,推算锂离子在电极
材料中的扩散系数。
恒电位阶跃法
通过测量恒电位阶跃下电流响应随 时间的变化,利用Cottrell方程计 算锂离子的扩散系数。
实验结果的展望

HCl和FeCl_2在阴离子交换膜中扩散速度的测定

HCl和FeCl_2在阴离子交换膜中扩散速度的测定

HCl 和FeCl 2在阴离子交换膜中扩散速度的测定周柏青(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430072)摘 要 本文依据Fick 扩散定律提出了测定HCl 和FeCl 2在阴离子交换膜中扩散速度的方法。

测定结果显示,在1%~10%HCl 、0%~21%FeCl 2和水温14℃~16℃条件下,D 膜和S 203膜HCl 平均扩散速度分别为8.46×10-3m /h 和3.26×10-3m /h ,FeCl 2平均扩散速度分别为3.5×10-4m /h 和1.4×10-4m /h ,预示两膜都能实现废酸中HCl 与FeCl 2的有效分离。

用S 203组装的扩散器分离废酸结果表明,盐酸回收率大于83%,回收酸中Fe 2+小于3g /L 。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扩散,酸洗在我国,利用HCl 和FeCl 2在阴离子交换膜中的扩散速度的差异,除去钢铁酸洗废液中FeCl 2的研究始于70年代[1、2],但关于所用阴离子交换膜的扩散性能尤其是膜的扩散速度的数据尚欠缺。

阴离子交换膜的HCl 和FeCl 2扩散速度是衡量膜扩散性能的量化指标,也是设计和操作扩散器的重要基础数据。

它的大小,决定扩散器的工程投资、酸液的回收成本和回收酸液的质量,以及影响扩散器的优化运行。

1 原 理测试池用阴离子交换隔成两室,左室盛钢铁盐酸酸洗废液,右室装除盐水。

为防止膜界面浓差极化,两室设同速搅拌装置。

在左右两室浓度差推动下,左室中H +、Fe 2+和Cl -都有通过膜内孔道进入右室的趋向,但因阴离子交换膜内孔道壁呈正电场,左室中的阴离子Cl -优先于阳离子H +和Fe 2+穿过膜进入右室水中。

Cl -扩散迁移的同时,为维持溶液电中性,必然携带摩尔的阳离子H +和Fe 2+一同进入右室,右室中HCl 和FeCl 2浓度上升。

设:左、右两室溶液体积分别为V 1和V 2,且不随时间变化,左、右两室中,i 物质起始浓度分别为C i 10和C i 20,经过扩散时间t 后,其浓度分别为C i 1t 和C i 2t ,扩散的该物质量为m it ,膜有效面积为S ,膜厚度为d ,i 在膜中的扩散系数为D i ,则任一时刻t 左室与右室离子浓度差△C it 为△C it =C i 1t -C i 2t =(C i 10-m it /V 1)-(C i 20+m it /V 2)=△C i 0-V 1+V 2V 1V 2mit式中△C i 0=C i 10-C i 20。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电化学测量方法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电化学测量方法

C Li t
DLi
2CLi x 2
(1)
式中:x是从Li+从电解质/电极材料 界面扩散进入电极的距离;
CLi+为锂离子扩散至x处的浓度;t为扩散时间; DLi+为锂离子扩散系数。 根据相关文献可解上述方程:
4
CLi (x,t) Cs (Cs C0 )
0
{ 1 sin[(2n 1)x]exp[
电路的阻抗:
Z
R
jCd
1 1
Rct 1/ 2 (1
j)
实部:
虚部:
EIS技术测定扩散系数机理
低频极限。当足够低时, 实部和虚部简化为:
消去,得:
Nyquist图上扩散控制表现为倾斜角 /4(45)的直线。
EIS技术测定扩散系数机理
在频率ω足够低时产生了浓度梯度,电极过程主要为扩散控制过程,电极电 位与反应物浓度符合能斯特方程。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
3 恒电位间歇滴定法
4
交流阻抗法
5
循环是扩散系数?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传输,致
使浓度向均一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作用下粒子的扩
散传质速度(Di)。
Fick第一律:Ji = - Di (dci/dx) Di 量纲:cm2 s-1
电极电势的振幅限制在10mV以下,更严格时为5mV以下。
EIS技术测定扩散系数过程
电极过程中的扩散过程会由于浓度极化而引起Warburg阻抗,电极过程 由电荷传递过程和扩散过程 共同控制,则电化学系统的等效电路可简单表示为:
其中:
RΩ — 电解液和电极之间的欧 姆电阻

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Ions交换效果数值计算评估

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Ions交换效果数值计算评估

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Ions交换效果数值计算评估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Organic polymer ion exchange membrane, IEM)是一种具有良好离子选择性和离子传输功能的薄膜材料。

广泛应用于蓄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和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等领域中。

在这些应用中,了解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的离子交换效果对设计和优化离子交换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的离子交换效果,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评估数值。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值计算方法和评估指标。

一、离子选择性系数计算(Ionic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Calculation)离子选择性系数是衡量离子交换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离子选择性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K_AB = (cbA / caA) / (cbB / caB)其中,K_AB 是离子选择性系数,cbA 和 cbB 分别是膜中离子 A 和离子 B 的浓度,caA 和 caB 是溶液中离子 A 和离子B 的浓度。

离子选择性系数的值越大,表示膜对离子 B 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通过计算不同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可以评估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的离子选择性能力。

二、离子传输速率计算(Ion Transport Rate Calculation)离子传输速率是衡量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的离子传输能力的指标。

离子传输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J = K × Δc其中,J 是离子传输速率,K 是离子传输率,Δc 是膜表层浓度梯度。

通过计算离子传输速率,可以了解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对离子的传输能力,从而评估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性能。

三、离子交换容量计算(Ion Exchange Capacity Calculation)离子交换容量是衡量有机聚合物去离子膜对离子进行交换的能力的指标。

离子交换容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IEC = (W × C) / m其中,IEC 是离子交换容量,W 是膜的质量,C 是离子浓度,m 是膜样品中离子交换基团(mmol)。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锂离子扩散系数是衡量锂离子在材料中传导的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材料的电导率和锂离子的迁移能力。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有电化学恒流扩散法(DCDF)、热化学扩散法(HCD)和电化学动力学(EIS)等。

电化学恒流扩散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来测定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将测试样品与电极接触,然后通过调节电流大小来控制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随着电流的增大,锂离子的迁移速率也会增大,从而使得锂离子扩散系数也会增大。

热化学扩散法是利用材料在加热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来测定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将测试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通过测量样品的温度和锂离子浓度的变化来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

电化学动力学是利用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来测定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将测试样品与电极接触,然后通过扫描电位的方式来进行电化学反应,并测量电流的变化。

由于锂离子扩散系数与电流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电流的变化来推算出锂离子扩散系数。

锂离子扩散系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材料的结构、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和电位等。

材料的结构对锂离子扩散系数有很大影响。

例如,当材料的结构越来越纳米化时,锂离子扩散系数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纳米材料的晶界面积比较大,锂离子可以更容易地在晶界间扩散。

温度对锂离子扩散系数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锂离子的运动能力会增强,因此锂离子扩散系数也会增大。

pH值也会对锂离子扩散系数产生影响。

当pH值变化时,材料中的锂离子会发生电荷转移,这会导致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变化。

电解质浓度也会影响锂离子扩散系数。

当电解质浓度增加时,电解质分子会增多,这会使得锂离子的迁移能力变差,导致锂离子扩散系数变小。

电位也是影响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因素之一。

当电位变化时,材料中的锂离子会发生电荷转移,这会导致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n
$C
C
0 1
~t
关系的斜率即可计算D A 。
式( 3) 在实验条件下还可进一步简化,
若 C2n
C
0 1
,
则:
-
ln
$C
C
0 1
=
-
ln
C
01C
2C
0 1
2≈
2
C2
C
0 1
( 4)
因此, 结合式( 3) 和( 4) 有:
C2=
D
A
S
C
0 1
Vd
t
( 5)
实验时, 通过测定右室电导 Q 的变化来测定 C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C2 与 Q 成正比, 比例常数
过于简化, 会带来误差, 而且测得的扩散系数包含平衡分配系数 K 值在内( 通常称为表观积分
扩散系数[ 5] ) 。非稳态法以费克第二定律为基础, 理论较为严谨, 而且可直接测得积分扩散系
数[ 5] , 由于这时不需斜率值, 因此也不必作标准曲线, 但该法过程较为复杂, 无限渗阱条件通常
也只能近似达到。
2}
2
( 27)
式中 i 为离子种类, j 为扩散池数, k 为渗析重复次数, m 为初始浓度对( 即实验时不同的初始
浓度数) , X 为权衡因子。
2. 1. 2 实验方法 过程大致同测定电解质溶液的扩散系数, 不过这时离子交换膜用两种电解质的混和液饱
和, 扩散池两室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电解质混和液 100ml , 要求两室中反离子总浓度相等, 每隔 一定时间分析两室中反离子的浓度, 由以上各式即可求出相互扩散系数。 2. 2 非稳态法[ 8]
两种膜扩散系数的实验结果
电导的关系
1. 2 非稳态法( 截距法) [ 3]
1. 2. 1 原理
该法的理论依据是费克第二定律, 假设左室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 右室为无限渗阱, 测得
右室渗透量( 电导的累加值)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再由曲线的直线部分在时间轴上的截距来计
算扩散系数。理论依据如下:
第 22 卷 第 5 期 徐铜文等,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C7I 和 A 7M 的交换容量分别为: 1. 9×103mol / m3, 2. 6×103mol / m3, 我们根据 D onnan 平
衡关系式( 10) :
C( C+ CR ) = C2
( 10)
可求得 C= 1N 时 N aCl 在 C7I 和 A 7M 膜的分配系数 K 值分别为 0. 429、0. 340, 因此用稳态
又称表观相互扩散系数[
6]

( 17) ( 18)
另外, 对离子 1 进行物料衡算:
V
d C 1A dt
=
-
D
A 1-
2 ·S
C1A - C1B d
在 C1A + C1B=
C
0 1A
+
C01B = const 条件下积分得:
( 19)
ln
C
t 1A
-
C
t 1B
$
C
0 1A
=
-
2
D
A 1-
2
S
Vd
t
( 20)
247
费克第二定律:
5C 5t
=
D
52C 5x 2
0<
x<
l
( 7)
边界和初始条件:
C ( 0, t) = 0
C ( d, t) = K Ca
( 8)
C ( x , 0) = K Ca 0< x < d
可对式( 7) 、( 8) 进行拉氏变换[ 4] 进行求解, 得 t 轴上截距 tb( 又称突发时间) 的表达式如下:
B 室中插接 DDS- 11 型电导仪, 开动搅拌马达, 读取不同时间的电导值, 大约 90m in 后停止实 验。
另取 100ml 去离子水加入扩散池的 B 室, 开动搅拌马达, 分别加入 5Ll、10Ll、……、50Ll
待测电解质的标准溶液( 通常取 1N) , 同时读取电导值, 即可绘制标准曲线。
1. 1. 1 原理
扩散池装置如图 1 所示, A 室装电解质溶液,
B 室为蒸馏水和电导电极, 两室都剧烈搅拌以消
除边界层阻力。两室体积相等, 根据费克第一定律
知稳态扩散通量为:
N=
D
K
·C1d
C2 =
DA
·C1 d
C2
对扩散池进行物料衡算:
V
dC dt
1
=
N=
D
A
·C
1d
C2
由 C01= C0, C02= 0, C1 + C2= C01 并积分上式:
因此实验时测定不同时刻时两室的浓度并根据式(
20
)
进行线性回归即可求算
D
A 1-
2
,
再根据分
配系数可求算积分相互扩散系数 D ′1- 2。
微分相互扩散系数 D 1- 2 的计算较为复杂, 利用数值优化逐点求出 D 1 、D 2 再根据式( 16) 计
第 22 卷 第 5 期 徐铜文等,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K可通过一系列标准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值来确定, 于是有:
Q=
KC2 =
KD
A
S
C
0 1
Vd
t
( 6)
1. 1. 2 测定方法
把离子交换膜置于待测溶液中充分平衡后, 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 夹于两扩散池中
间, 准确吸取待测电解质溶液( 通常 1N) 和去离子水各 100m l 分别置于扩散池的 A、B 两室, 在
RT F
D 1 - D 2 ln [ n1 ( D 1n1- D 2n2 ) C1B+
D 1 n1 - D 2n2
n1 ( D 1n1- D 2n2 ) C1A+
D 2n2 CR ] D 2n2CR
( 24)
设定目标函数, 进行参数估值, 确定不同浓度时的 D 1 、D 2 值, 进而求算 D 1- 2。目标函数为:
tb=
-
d2 3D
( 9)
1. 2. 2 测定方法
过程大体同上。由于扩散引起的左室浓度变化很小, 因此左室仍以 1N N aCl 溶液代替饱 和溶液, 右室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以新鲜的去离子水代替。实验对 N aCl 的测定结果如图 4。
图 4 时间突发法测定 1N N aCl 溶液在 C7I 和 A 7M 两种膜扩散系数的实验结果
Rm= XRc, m+ RE, m
( 25)
其中:
Rc, m=
2
i
2
j
2
k
{
[
(
( C - theo Cexp Cth eo+ Cex p )
) ûi, ûi, j,
j, k,
k, m
m] /
2} 2
( 26)
RE, m=
2
k
{
[
(
( E - theo Eex p ) ûk, m E + theo Eex p ) ûk, m] /
摘 要 本文叙述了电解质通过离子交换膜的扩散系数、离子的相互扩散系数及自扩散 系数的测定方法、原理, 推导了有关公式, 并对有些方法作了评述和实验上的比较。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扩散系数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的核心部件, 而电解质或离子通过膜的扩散特性是评价离子交换膜 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样也是决定整个电渗析器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电解质 或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的扩散问题对水处理技术领域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类介绍上述 几种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并对有些公式进行推导。
第 22 卷 第 5 1996 年 10 月
期 T E C HN O L O G水Y处O理F 技W术A T E R T R EA
T
M ENT
VO
ol. ct .
22 No. , 1996
5
离子交换膜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评述
徐铜文 何炳林
( 南开大学高分子 化学研究所, 天津 300071)
1 电解质的扩散系数
由于电解质通过离子交换膜的扩散取决于同离子的扩散, 因此电解质的扩散系数也就相
当于同离子的扩散系数, 对该值的测定可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或浓度计算电解质的扩散通量,
而用斜率法( 稳态法) 和截距法或时间突发法( 非
稳态法) 间接计算扩散系数。
1. 1 稳态法( 斜率法) [ 1- 2]
实验的结果如图 2 和 3 所示, 计算 1N NaCl 溶液在国外阳膜 C7I- MOO/ O 的扩散系数 为 1. 492×10- 11 m2 / s, 阴膜 A 7M - IO O A 的扩散系数为 8. 34×10- 11m 2/ s。
图 2 斜率法测定 N aCl 在 C7I 和 A 7M 图 3 1N N aCl 标准溶液的加入量与溶液
2 DAS Vd
t
=
-
ln
$C
C
0 1
( 1)
( 2)
图 1 扩散系数测定装置示意图 ( 3) 1. 电导仪 2. 扩散池右室 3. 扩散池左室
4. 离子交换膜 5. 搅拌浆 6. 直流电机( 6~9V )
¹ 收稿日期: 96技术
第 22 卷 第 5 期
因此由-
由上图计算 N aCl 在以上两种膜的扩散系数分别为 C7I 阳膜: 2. 718×10- 11 m2 / s ( tb =
43. 25min) , A 7M 阴膜: 9. 872×10- 11m 2/ s( tb = 52. 9m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