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章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古代典籍中,道德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

“道”在先秦时代就被广泛使用,原始的含义与“行”字相通,表示人行走的街道或道路。引申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例如,表示自然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表示社会生活准则的称为人道。“德”字的原意与“得”相通,是对“道”的获得。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德则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世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宋朝的朱熹,注《论语》,对“德”字的注释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就是说,德的实质就是心中得道,

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与“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一书。荀况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制物类的主要纲纪,所以求学问以达到礼为止境,达到了礼也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二字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自此以后,道德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古代的文化中,“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惯。该词的单数mos则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的经验引申其义,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也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这两种含义,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社会范畴相比,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自律性,即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是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虽然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道德真正的力量则在于人们对其规范从内心的认同、服从和遵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第二,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小到个人的婚姻生活、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等领域,无处不渗透着道德的影响和作用。道德之所以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就在于它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

第三,道德具有独特的多层次性。道德规范既具有理想性,也具有现实性,它既是人类对未来社会各种关系的美好向往,也是基于现实社会条件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要求。道德从现实到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形成了道德规范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上,具有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结构。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也是有高有低的,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这样也使得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了有高有低的层次性。

第四,道德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由于道德主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因而道德往往深藏于一个民族和个人的心理、品性和情感之中,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性格的一部分,因而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较,道德往往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变革而立即变化,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有时候,道德得以产生的社会形态早已灭亡,而与此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却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积淀的文化传统,对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二、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继承性,此外它还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道德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

利益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规范人们以什么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道德的渗透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调节。从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它比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

道德的稳定性。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道德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在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而且往往又与人们的信念情感民族的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

道德的自律性。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个人信念。它对人们的行为起支配作用,构成道德的自律性。如果人们缺乏道德的自律性,社会舆论也很难起作用。

㈡道德与法律

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手段。

5、法与

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最终被道德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㈢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

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地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一般地说,一定的道德当它们反映的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所代表

的阶级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时候,它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阻碍作用。

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与交往。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离不开对以往社会优良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道德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道德应该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结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爱”规范以及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一个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原则就是集体主义;“五爱”规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就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

确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但指明了我国今后道德建设的方向,而且也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就是因为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张思德,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极其重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他明确地指出,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适用。它的具体要求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坚决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相联系的一种价值导向,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时应遵循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切实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大力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在为人民服务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相适应,调节社会生活中重大道德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在50年代,“五爱”就已经具备雏形,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明确把“五爱”纳入到宪法的条文之中,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和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都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确定下来。实践证明,“五爱”的确立,不仅为我国全体公民指出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树立了衡量、评价人们行为是非的统一的道德标准,而且有利于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应遵循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规范都要通过这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才能得以体现,并发挥其作用。而且,它们能否得到遵守,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幸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之贵-成就一生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法则_第一章 人以正为贵

1、心贵正,正则不敢私 “心贵正,正则不敢私”,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的一句话,这里的“正”,有公正、正直的意思。“私”是私利、私情。人以正为贵,但心正在先。正,意味着内心自觉自愿的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正”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强迫你献身,一切源自你的内心。心正,才能人正。 心正,人就不会在处理事务时因个人感情而做出错误决定;因个人私利而伤害到社会公义。 《韩非子》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富人,某日,天降大雨,把他家的墙都淋坏了。他儿子对他说,这墙需要马上修好,否则一定会有人乘虚而入偷窃家里的财物,住在隔邻的一位老人在一旁看到这副光景,也这样提醒他。但富人没有特别重视。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然被盗了。富人懊恼之余,很自然地感到他儿子真是有先见之明,反过来却怀疑邻家老人是窃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富人的心不“正”,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时,就很容易受到“私情”的影响。其实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富人的儿子在外吃喝嫖赌,为老父所责,并严格限制儿子的支出。儿子竟勾结外面的狐朋狗友,乘此机会盗取自家财物继续挥霍。这位富人把心放偏了,想当然,自然就难以觉察到事情的真相。 公正、正直的品行,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推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明朝的大思想家、大学者王阳明在《习录》中说道:“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吴”,认为做人“大中至正者”,已经达到了超入圣域的境界。虽然,历史上有不少人道貌岸然,干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恶心事,但“人以正为贵”的原则思想,却一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放之四海而皆准。否则,人类的发展历史早就自我湮灭了。 在古代,心怀公正的人是受人爱戴的,他们常常被奉为圣贤,被寄予希望。包公的故事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为自己也属于官僚地主阶级而“钱权结合,官官相护”。他不偏私,所以一小搓“私人”对他心怀不满,但广大的正直之士及人民群众却是他的“铁杆粉丝”。公正如包拯者,岂是奸邪小人所能害的,连皇帝老儿都敬他三分。包拯历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御史中丞(最高人民检查院院长)、枢密副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受封龙图阁大学士。 公正主要说的是处事,而正直讲的却是为人。汉朝文学家韩婴曾说过一句话,“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这句话说得多好!正直的人都是顺着天道自然而行的,顺应潮流,自然无往而不利;正直的人讲的话都是符合道理的,讲道理,自然有人愿意听;正直的人处事是公平无私的,无私则无畏,问心无愧,心安理得;正直的人不因为太平安定而放纵自己的意志,不因为危险祸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有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意思了,孟子说做人能够达此境界者,“可谓大丈夫”。 也许有人说,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人的道理,早就过时了,现代社会为人正直、追求公平的人都是傻瓜!有空子就钻,有便宜就占的人才有本事。正直?公平?几毛钱一斤? 这样的想法看起来挺聪明,其实都是一些小聪明。在现代社会,追求个人的利益并不是一件

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章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古代典籍中,道德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 “道”在先秦时代就被广泛使用,原始的含义与“行”字相通,表示人行走的街道或道路。引申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例如,表示自然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表示社会生活准则的称为人道。“德”字的原意与“得”相通,是对“道”的获得。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德则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世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宋朝的朱熹,注《论语》,对“德”字的注释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就是说,德的实质就是心中得道,

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与“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一书。荀况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制物类的主要纲纪,所以求学问以达到礼为止境,达到了礼也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二字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自此以后,道德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古代的文化中,“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惯。该词的单数mos则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的经验引申其义,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也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这两种含义,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社会范畴相比,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自律性,即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是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虽然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道德真正的力量则在于人们对其规范从内心的认同、服从和遵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第一章道德概述

第一章道德概述 第一章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吴祖谋主编《法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二版)P31 道德——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 教材关于道德的解释没有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似有不妥。如关于“虐待动物”“污染环境”等行为的谴责。 教材P33解释“社会公德”时则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材P194:“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在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的三层含义(P1~2) 1.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关系 社会关系:1、物质关系(主要是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2、思想关系(P1) 2.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他律 3.是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的总和道德的基本构成(三个成分)(P2) (1)道德活动现象: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 (2)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理论等 (3)道德规范:从道德角度提出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等。

二、道德的特点(P3~5) 1.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3.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于经济关系 (1)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并不同步 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劳动占有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和劳动交往关系。财产关系是劳动占有关系的基本关系,物质利益交换关系(如商品经济交易关系)是劳动交往关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经济关系总论》(网文) (2)道德相对独立地直接与上层建筑的其它成分发生关系和作用教材:“与上层建筑和其它成分发生关系”——不好理解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3)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属最重要的表现)见下“道德观的历史沿革” 4.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2)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主流道德?) (3)经济利益上对立的阶级在道德上也是对立的 5.道德具有多层次性 道德体系:一般指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规范现象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分为原则、规范以及道

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保持社会秩序的 稳定和个人道德的尊严。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指一套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用来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规定。它们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行为准则是一套行为规范,旨在指导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互动。例如, 在职场上,行为准则要求员工要守时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同时禁止恶意竞争、勾心斗角等不道德行为。不仅如此,在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中,行为准则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促进和谐、公正、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行为准则有助于建立个人声誉,增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也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道德规范是人们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道义评判标准。它涵盖了一系列的道 德原则和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尊重、善良、公正等。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约定,也是社会生活中的支撑与保障。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空间,遵循道德规范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遵守道德规范,人们才能够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道德规范也是个人自律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南,它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理解他人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存在和遵守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和运转。其次,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自觉遵守行为准则,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同时,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最后,

七年级道德法制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道德法制必背知识点 在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要接触到道德法制这一门课程。道德 法制的学习涉及到社会、文化、法律等多个层面,内容较为复杂。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一、道德方面的知识点 1.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是人与人 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标准。道德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精神、情感和习惯的塑造和引导。 2. 道德评价的标准有哪些?主要有人类利益、社会效益、法律 法规等。 3. 道德的源泉是什么?主要包括观念意识、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 4. 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主要有启发式教育、游戏教育、示 范教育、体验教育等。

二、法律方面的知识点 1.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通过法律程序公布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2. 法律的性质是什么?法律是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规则。 3. 法律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包括规范性、强制性、一般性、稳定性等。 4. 民事法律的主体是什么?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等。 5. 刑法常见的犯罪行为有哪些?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三、法制方面的知识点 1. 什么是法制?法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的总称。

2. 法制和民主的关系是什么?民主社会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制 基础上。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的问题有哪些?主要包括完善法律 规范、强化法律执行力度、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 4.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包括人身自由、财 产权、言论自由、选举权等权利和遵守宪法法律、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义务。 总之,初中学习阶段的道德法制知识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理解这些知识点并将 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树立正确价值观、诚实守信、遵纪守 法的好公民。

为人处世方面

为人处世方面 1. 什么是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涉及到个人的社会行为、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以及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一个善于为人处世的人通常能够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冲突和困难,并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 2. 为什么为人处世很重要 为人处世之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一个善于为人处世的人通常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样的人在工作场所中更易于与同事合作,被上级看重,有更多的机会晋升。此外,为人处世也关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 3. 如何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 提高为人处世能力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实践。首先,要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主动提供帮助。其次,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尊重他人的意见。此外,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冲动和暴躁的行为,以及学会处理冲突和困难的能力。此外,了解和遵守社会公

共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以及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也是提高为人处世能力的重要方面。 4.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时,首先要注意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了解不同性格类型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他人。与外向型的人相处时,可以主动参与和分享,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与内向型的人相处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要学会与团队合作,协调不同的意见和利益,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友善、善良和耐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立场,也是很重要的。 5.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智慧。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地做出决定或表达观点。其次,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并尝试理解他们的立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此外,要学会退一步,放下个人的利益和自尊心,考虑整体利益和和谐。如果有需要,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或妥协。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以期达到和解和修复关系的目的。 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了解不同性格类型、处理冲突和困难的

为人处世都懂的三条天规

为人处世都懂的三条天规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人处世显得异常重要。我们需要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表现自己的优秀品质,打破现实中的种种阻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了解为人处世的三条天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天规一:待人以诚意 待人以诚意,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私人生活中,诚实总是受人欢迎的。因为我们待人诚实,别人就会觉得我们是值得信赖的人,让我们建立和维持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诚实地向同事或领导反映问题,不把深藏的矛盾和不满情绪积累起来,圆融的沟通才可能被实现。同样地,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只有真正的感情可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建立起来,让我们能够获得信誉和尊重。因此,待人以诚意,必然能够让我们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天规二:要有普遍意义的礼貌和敬意 在现代社会中,礼貌和敬意是为人处世的必备品。不管我们是面对谁,我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都需要体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在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尊

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当然也要注意言行不当的情况。我们不应该用任何方式威胁、侮辱或攻击对方。只有我们的言谈和行为体现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天规三:信守承诺 信守承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我们不信守承诺,别人就会失去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声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尽管有时候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时,我们可能无法遵守对同事和朋友的承诺。但是,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和他们沟通,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诚实和公正的行为可以加强我们在他们心中的信誉,举一反三地提高我们的信誉和声望。 为什么理解三条天规是如此重要? 第一,明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以教我们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在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事或感到迷茫时,明确的为人处世的要求,可以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第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获得尊重和信誉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周围散发出正能量,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同时,我们也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

道德行为规范准则

道德行为规范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员工的道德行为,维护工作秩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公司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公司所有员工(含临时性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及工作现场的工作秩序,道德行为等皆应遵循此规范。 第二章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条明礼修身,完善自我。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道德基本规范,自觉抵御“黄、赌、毒”等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第四条团结协作,和谐共事。树立大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重视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自觉将自己融入团队。 第五条注重仪表仪容。上班时,员工应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注重仪表,衣着干净整洁,佩戴胸卡,统一着工作装、不穿拖鞋、高跟鞋。男员工不留长发,女员工不浓妆艳抹,将长发盘在帽内。 第六条勤奋工作,敬业尽责。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办事认真,尽职尽责,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第七条善于学习,求知上进。刻苦钻研技能知识,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第八条遵章守纪,纪律严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公司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上班不迟到、早退,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第九条提倡节约,杜绝浪费。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每一张纸,离开办公室时,应关闭计算机、复印机、空调、照明等一切电器设备的电源开关,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十条爱护公用设施。要妥善保管个人用品,爱护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电话机等办公室公共设施。 第十一条保持办公工作环境清洁整齐。严禁在办公室内吸烟,不得随意在办公室墙面张贴纸张。 第十二条保持办公环境安静。办公室内禁止吸烟和大声喧哗,在办公室打电话、讨论工作、传达信息应放低音量。工作时间不许吃零食。 第十三条言谈得体,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文明礼貌。 第十四条讲究文明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杂物、垃圾。 第十五条爱护公物,爱护花木、草坪。 第十六条上下班员工要两人成列,三人成行进行行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严禁上下班期间勾肩搭背,抢占通行道。 第十七条机动车在厂区内行驶应在规定时速范围内行驶,不得超速;所有车辆(包括自行车)必须按指定地点存放,摆放整齐。 第十八条参加会议、培训讲课时,要将手机调成振动,自觉遵守会议纪律,不得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需接电话时要远离现场。 第三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规范从2012年05月01日开始施行。 第二十条本规范由项目部负责解释、修订。

九年级道法知识点I

九年级道法知识点I 道法知识点I 道法知识点I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 涵盖了伦理道德、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本文将 对九年级道法知识点I进行详细阐述。 一、伦理道德知识点 伦理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基础,包括个人道德、 社会道德以及公民道德。九年级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伦 理道德知识点: 1.1 个人道德 个人道德是指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向上等方面。通过培养良好 的个人道德,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涉及到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习俗。比如尊敬长辈、关爱弱者、守护环境等。通过积极遵守社会道德,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角色,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1.3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比如守法、爱国、勤劳等。通过遵守公民道德,我们能够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法律基础知识点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对于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九年级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法律基础知识点: 2.1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强制力和约束力。它通过规范社会行为,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2.2 法律的分类 法律按照颁布机关的不同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每个领域的法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则。 2.3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2.4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对每个公民来说都至关重要。了解法律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道法知识点I的相关教学活动和案例解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道法知识点I,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和案例解析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1 群体讨论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考试内容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总复习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题型 考试形式:开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考核内容 第一章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道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观;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表现;道德的特点;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道德发展的历史性特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条件;社会主义道德结构的主要内容;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章人民教师应有高尚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师;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的特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义与利统一观念的认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职业理想;职业责任;社会经济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职业责任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教师职业选择应处理好的若干问题;教师成为一名职业纪律遵守者的途径;教师职业良心的重要意义;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特点与社会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对象特殊性的

表现;教师职业道德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道德原则;教育人道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依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确立的依据;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集体主义原则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或责任在人生价值中居于首位的原因;教师正当的个体利益的维护;确立教育人道主义的客观依据;教育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者的要求。 第六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师德的要求;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正确处理教师之间关系的意义;构建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道德要求;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求;教师的风度要求。 第七章教师职业道德内化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道德评价;教师道德义务;教师良心;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表现;实施教师道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和作用;良心在教师道德要求内化中的作用。 第八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教师个体道德;道德品质;教师个体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特征;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基本内容;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和作用;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教师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 人格;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分裂的表现形式;教师道德人格的力量;教师道德人

七年级道法第五课知识点

七年级道法第五课知识点 道法第五课知识点 一、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实践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包括了关于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践行道德,为人处世要守规矩,遵守道德法律,像孝敬父母、帮助他人等积极向上的行为,都体现了人们的高尚品德。 二、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些习惯、规则和惯例。它反映了文化的传统和道德的规范,也是社交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举止和言谈举止。尊敬他人,讲究礼节、文明待人,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素质,还可以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孝道 孝道是指儿女对父母尊敬、关心、支持、照顾的道德准则。孝敬父母是人们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美德。在中国,孝敬父母是人们

的传统观念。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孝敬父母,尽自己的力量,为家庭做出贡献。 四、忠诚 忠诚是指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等具有忠诚心。忠诚是一种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正义,有勇气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弘扬忠诚品质。 五、诚信 诚信是指人们在行为和言语中保持一致、真实、守信用。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还可以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尊重。我们要在生活中注重诚信,遵守承诺,以诚信为基础开展各项活动。 六、责任 责任是指人们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出贡献,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责任心的体现不仅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素质,同时也可以让人在团队合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七、公正 公正是指行事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公正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决定。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公正,尊重事实和真相,保持独立的判断力,不轻易受到任何方面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道法第五课所讲述的知识点都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品质和准则。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持续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准则和品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价值。

道德读书笔记3篇_其他范文

道德读书笔记3篇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橙子精心为您准备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触及《道德经》,是在一座较偏僻的道观中。 闲来无事,与家人出游,抱着躲开大都市的喧嚣,偷一处清净地的心情,四处游山玩水。一次偶然,进到了一座道观。门口小几上放着一些免费赠阅的经书小册。于是,我遇到了《道德经》。 想起曾经,爸爸对我说过:阅读,不仅是阅读,而且要“悦”读。“悦”是一种好心情,阅读时,应该抱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以及展开新的思考。但由于当时我年纪太小无法明白,但这一次,当身处寺内,手捧一册道德经,鼻嗅幽幽檀香,我仿佛明白何为“悦”读…… 悦读道德经,让我从中品出了丝丝韵味;再细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虚极,守静笃”所吸引。 “致虚极,守静笃”,意为: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坚守住生活的清静。这应该是学习道家思想时,观察自己,善待他人,相处自然的必需心态。 道家崇尚“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以及道家所独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1 / 7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样刻意地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而是先观察自己,坚守自己清静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尔有灵修少年,独自闭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虽然受社会微言,但是并不影响他学习自己,与世无争。对自己的清静,才更加方便于心静,心静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或者稍作比喻,将万物归为一个池塘,有水有鱼有泥沙。天,为水;人,为鱼;土地,为泥沙。若鱼上下窜游即人心不静,则万物混沌,无法分清水与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骗、蒙蔽;若鱼只是静静游动即心静如止水,则万物明晰,水中无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轻孰重,都会豁然开朗。 此为待己清静。 当自己的心已静,能做到生活清静,则应该对他人平静。 使心灵平静至极点时,待人则应该以宽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处事则会以冷静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有平静的心态。“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意为:凡事都是相对的,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用如今的话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若我们以德报怨,公平公正,对待敌人不针锋相对、落井下石;对待朋友真诚而不溜须拍马,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那么所谓人缘也会自然而来,我们自己也可在社会中占一席清静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为何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与最善的人一样,2 / 7

中药调剂员1(职业道德法规管理计算机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调剂员1(职业道德法规管理计算机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章职业道德道德:通俗地说,是人们为人处世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等非强 制力量发挥其作用的。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殊的职业关系以及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且在履行其职业 职责的过程中理应遵循的特定职业思想、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医药从业人员从事的是一种维护人的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医 药人员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救死扶伤是其天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尤为重要。 医药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医药商品的特点:(一)商品的特殊性(二) 商品质量的重要性(三)经营企业的两重性 (一)商品的特殊性医药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医药商品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两重性、防病治病的专属性、合理用药的时效性,以及质量控制的严格性。在医药经营过程中,从业人员不仅要遵循买卖公平、讲究信誉等商业道德准则,而且要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负责,保证人民用 药安全有效。 (二)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医药商品比一般商品具有更严格的质量要求。 一般商品可以根据质量的优劣,划分为等级品、等外品,其次品只要有使用价 值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降价销售。而医药商品其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经营企业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购销合格的产品。如《药品管理法》规定,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为劣药。因此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此外许多药品不能从外表鉴别其质量是否合格,需要用特殊的仪器,由专业人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2(掌握道德的本质。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 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 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 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 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 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 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 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 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 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 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 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 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

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徳修养是社会道徳建设的基础 一、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道德是人们做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行为规范,道德首先是通过对个人的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作用的。 作为个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而有社会关系就必然有维护这种关系、要求个人予以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说,道德是以规范的形式表现着人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表现着人的社会本质。一个人有无道德,是其是否由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标志;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道德素养,才能为社会所认同、接纳,才能取得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资格。所以,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是人之成为社会的人的主体性资格之O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的存在,道德规范这一“应然之则”依据于社会的“必然之理”。因而,把握了道德,也就从一个方面把握了社会和人生。因此,个人品德修养,也是个人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方法。 个人从来都不只是孤立的个体,他总是生活在特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原本就产生于调节人们关系的需要,因而,调节和融洽人际

关系是道德的根本职能。正是基于此,人们将道德通俗地理解为 “处世之道”。掌握这一“处世之道”,即修养个人品德,人便可以在人际关系的调节中,化干戈为玉帛,化紧张为宽松,进而建立起和谐、融洽、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道德不仅对个人具有约束性,即“不应当做什么”,同时,道德对个人还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即“应当做什么”。个人品德修养正是以“应当如何”的独特方式为个人提供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为个人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这一主体的能动发展过程,就是在道德“应当”的感召和推动下,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能动作用 道德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心理并形成相应的义务感和良心来发挥作用的。没有大多数社会 成员个人的道德自觉,没有人们的自我完善活动,就难以为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道德上的保证,更不可能有社会的道德进步。个人的品德修养,既是实现社会道德价值的实践,又推动着社会道德的更新与进步,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一)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个人的品德修养 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扬弃社会道德的抽象性,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同特定的道德情境结合起来,实现对个人行为活动的操作、调控,将社会道德具体化;二是在超越道德冲突时,在相互矛盾的社会价值中,区分其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南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前言 1.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职业。教育事业是祟高的事业。 肩负神圣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教书育人”是神圣天职。如何当好高校教师?教育法规:必须这样做;教育学心理学:能怎样做;职业道德:该怎样做与会怎样做。 2.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四讲 第一讲: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 第二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作用(第二章) 第三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第三章) 第四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及其实现(第四、五章) 3.授课方式:导读的形式,提示纲要的形式,而非一般讲课的形式 由抽象到具体 共性到个性 一般到特殊 理论到实际的逻辑思考 4.考试命题:省教育厅统一命题考试: 开卷闭卷结合 理论与实际结合 基本原理掌握与自由发挥运用结合 第一讲高校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第一讲高校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一、道德概述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一)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与其他调解规范方式的区别;(3)是一种实践精神:能动反映,价值评价,指导选择,实现理想。 (二)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1、道德的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人们把握世界的三种形式相互不可替代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 概念规律原则规范艺术形象 “真”“善”“美” (2)独特的多层次性:社会关系与道德的多层性决定 (3)广泛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更大的稳定性:具有滞后性 2、道德的社会作用: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1)以上层建筑的性质,相对独立形式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2)它的反作用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3)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论证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 (4)依法治国理论与以德治国理论 同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两种最重要的规范 同是制约人民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三)道德的起源、发展及规律 1、起源: 性善论:主观唯心主义孟轲、康德性恶论: 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荀况 神启论:客观唯心主义朱熹、柏拉图、宗教 马克思主义主义观点:

职业道德知识点已改

职业道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道德是做人的基础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抽象道德。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一是学做事. 最重要的就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二、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征 职业道德: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写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特征: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边续性.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 五、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第一,抓职业道德建设,关键是抓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 第二,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总体工程,要在全社会各行各业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在总体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职业道德建设应和个人利益挂钩. 第四,要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抓职业道德建设. 第五,把职业道德建设同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并和相应的奖罚、教育措施相配合. 第二章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 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的需求,是人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 第一节人总是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 一、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二、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的需求 三、职业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首先,职业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其次,职业活动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一、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二、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每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一、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人的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它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从道德的结构来看,人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内容;从道德可能涉及的领域来看,则包含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二、人的职业道德的提高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途径 首先,唯有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其次,一个想成就事业的人,必须经受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各样艰难困苦的考验. 最后,那些最伟大的人物无一不是经过严格职业训练,无一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辉煌成就的. 第三章文明礼貌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包含三层含义:首先,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其次,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偏私与公正等作为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再次,道德是一种特殊规范,它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和强制实施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调节的。 *道德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于内容;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3、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同性;4、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5、道德具有实践性。 *道德(定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社会现象。 *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提出,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大成果; 2、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 3、公民道德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公民道德规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2010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题*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1、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2、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4、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