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合集下载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探索-艺术形式论文-艺术论文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探索-艺术形式论文-艺术论文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探索-艺术形式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德国表现主义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体系。

表现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德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战后的德国处在一个恐惧、不安、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种种因素导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怪诞、孤独、让人感到不安。

表现主义艺术家注重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情感的表现。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情感;表现形式;形式因素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战后的德国社会混乱不堪,格局不稳,心思细腻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终日惶惶不安,艺术家们急于表达这一切。

印象派绘画大师对光和色的追求影响了表现主义艺术家,同时也受到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

传统的绘画形式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所排斥的,他们追求对真理的表现,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只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表现主义艺术家强调对情感的阐释和精神的解放。

战争使人们加深了对痛苦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深刻地表现出人内心最深最敏感的地方。

表现主义从形成到发展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桥社的代表人物以蒙克为首,蒙克是桥社这个艺术团体的精神领袖,桥社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家追求“内在的冲动”,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忽视对客观对象形式的描摹,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变形和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将人们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青骑士比起桥社更为开放和注重理论思考,更加强调色彩的作用,青骑士的代表艺术家康定斯基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康定斯基采用抽象和抒情的艺术语言,忽略一切外部世界的外在形式,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

一战末的新客观派与桥社青骑士有所不同,较之前两者新客观派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绘。

从大体上看,表现主义艺术家似乎更多表现的是悲观的情绪。

但是除了悲观的主题之外,欢快明朗的主题也会被表现主义艺术家所表现,只不过比较少而已。

二、表现主义形式的构成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追求崭新的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抛开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绘而探索艺术的精神本质和内在形式,事物的客观方面不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包括人与外部世界都具有自己绝对主观的真实性。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引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表现主义艺术潮流,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其中,尤以其独特的“稚拙趣味”风格而著名。

本文将探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稚拙趣味”,以及它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这种影响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识到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历史性与艺术性的重要影响。

身世与特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社会,艺术家们面对着社会动荡、政治动荡等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表现主义绘画追求以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为主要目标。

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对形式的剖析和透视,揭示出主观内心情感和审美需求的复杂性。

“稚拙趣味”的出现恰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它突破了传统绘画尺度的规范和约束,摆脱了对传统技法的过分矜持与追求。

表现主义艺术家试图通过自我表达和对形式的大胆再造,表现出他们内心情感的纯粹和真实。

影响与启示: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稚拙趣味”给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束缚,使中国艺术家更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

中国油画家开始尝试更加个性化、大胆的创作手法,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的题材选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在作品中常常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用一种稚拙的笔触来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

这种关注人类命运和个体情感的表达方式,激发了中国油画家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表达。

另外,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理念和观念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鼓励艺术家审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强调用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思考。

中国油画家在创作中开始注重更深层次的内涵表达,追求真实和情感共鸣。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作者:盛文杰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基于“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影响,文章对新表现主义绘画观念的产生与输入及其与中国传统艺术间的精神关联等问题予以了相关阐述,以期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意向;写意一、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及其时代学术界普遍认为,表现观念产生的源头可追溯到后印象派时期,只是其并没有一跃成为主流艺术观念,只能在当时少数艺术家的画面中得以呈现。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才正式进入“表现”时期。

在此阶段,西方艺术发展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新兴思想观念的冲击,多数老旧艺术流派如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德国早期表现主义便包含其中。

在此大背景下,德国艺术急需新的绘画观念来打破僵化的境遇。

有似中国艺术史中的“托古改制”,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发现早期表现主义依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影响力,因此在众多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推崇下,新表现主义应运而生。

其诞生不仅使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将艺术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使之区别于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极具开创性。

通常,我们习惯从时代精神特征的角度区分新表现主义与古典主义,乃至现实主义。

盛行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绘画是将人置于一定的仿效崇高的典范中,艺术家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隐藏在古代神话、历史情节之中。

与此精神内涵相似的现实主义绘画是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寄托于现实事物或情结中,用写实的方式表达出艺术家对社会的理解,以求达到寻求社会的真实,艺术家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依旧隐喻在事物或情节中。

然而新表现主义绘画则完全不同,表现的观念则是将艺术家本身的个人情感、灵感、思想和所持观点趋于实际化和具体化,画的是什么,技法是什么,造型准确与否,这些都不再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标准。

反之精神内涵表达的程度和感染力是其评判的标准。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作者:刘小茜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摘要】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一场现代艺术运动,其影响广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05年,表现主义团体“桥社”首先建立,随后又出现了“青骑士”和“新客观派”,这三个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分别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发起、成熟和最后阶段。

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算长,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主义艺术家,其各具特色,并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同时也发展出了系统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20世纪初西方美术界涌现出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其中,表现主义便是这一片璀璨艺术星海中的一颗繁星。

表现主义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表现主义的发起阶段——桥社1905年,表现主义社团“桥社”在德累斯顿成立,标志着表现主义登上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舞台。

“桥社”由就读于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四位大学生共同组建,为首的是恩斯特基尔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其余三位分别是费瑞茨布莱尔(Fritz Bleyl)、埃里希海克尔(Erich Heckel))和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

他们的专业并非美术,而是建筑,但他们都热爱绘画艺术,对官方正统的绘画风格极为不满,渴望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志同道合的艺术理念,使四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创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团体——“桥社”。

“桥社”这个名称很有象征意义,通常认为其出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桥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和过渡,由于桥社的艺术主张既包含与当下时代相挂钩的激进的艺术风格,又包含借鉴原始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复古风格,“桥”这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桥社”的艺术追求。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叶舟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虽然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

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

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

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强调通过形式和色彩的夸张和扭曲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其中“稚拙趣味”是表现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种风格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成熟或者幼稚的感觉,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和个体情感的独特性。

这种“稚拙趣味”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要求画家技巧纯熟、画风正统。

然而,表现主义绘画的“稚拙趣味”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引领人们开始寻求个性化和自由的表达方式。

这对于中国当代油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需要超越传统审美观念,寻求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便更好地表达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其次,表现主义绘画的“稚拙趣味”也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强调情感直接表达和个体情感的独特性,这对于当代油画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个人情感体验作为创作题材,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总之,“稚拙趣味”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中国当代油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鼓励艺术家超越传统审美观念,寻求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且启发了他们从个人情感出发,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

6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

6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乔治·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皮尔·柯克比、约尔格·伊门多夫拍摄于1990年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风格始于20世纪60年代。

它的兴起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一度在80年代掀起关于绘画的回归的讨论。

德国新表现主义以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为基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关注当下的历史和现实,继续推动绘画语言的革新,与当时流行的美国式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以及60年代后相继出现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形态迥然不同,成为当时欧洲艺术的主要形态。

德国新表现主义更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其画风往往富有带有鲜明的德国民族个性,并在画面中不断探寻绘画与本民族艺术、历史的关系。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兴起再一次证明了即使形式的语言已经走向极限,架上绘画在其内容以及精神范畴中上仍然具有可以延伸的空间,二战、冷战、纳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都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常用母题,如基弗笔下焦灼的土地、吕佩尔茨画面中的钢盔与骷髅,艺术家将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的意识转化为绘画的主题与想象,重新加以阐释,而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所选择的是一条社会学角度的前卫之路,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美学领域的探索。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茨、安塞姆·基弗、乔治·巴塞利兹、A.R.彭克、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 ,1941-)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表现主义风格的艺术创作,在80年代获得极大的艺术声誉,曾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德国木刻版画的代表人物马蒂亚斯·曼森以及费利克斯·德吕泽和马尔库斯·厄伦等人。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摘要: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

关键词:构想;感悟;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68-01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把握对象那顷刻间就是在创作那个对象了,因为他从那个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其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这番见解中我们可以辩证地分析出生活中的自然对象与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之间微妙的关系,即总结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而在艺术创作之前的构想中,近似空洞的设想,对于创作的作品而言,亦是空洞无力的,正如歌德所谈,通过获取自然中的对象,在经过艺术的构想加工后得以升华,这升华的过程源于对生活的感悟。

表现主义起源于北欧,而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

其中以当时德国青年画家的精神领袖——挪威画家蒙克影响最为深广,题材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

其中他所创作的《呐喊》被史家视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也被世人所熟知,画面中表现的是在峡湾的栈桥上,一个犹如漫画式的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背景是血样的夕阳和云层,人脸呈黄绿色,像个骷髅,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也曾经对这组系列的画作了评注:“为了《生命》我断断续续地工作了长达30多年时间,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波普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为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架上绘画几乎完全被抛弃。

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在长期的低迷之后又重新跃回现代艺术舞台上,绘画不但没有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反而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艺术形式。

绘画复兴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而到了七十年代的末期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流派。

德国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重新使用起油彩和画布,在画面、笔触、情调方面显现出对上世纪表现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又表现出新的面貌,人们称作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

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
抵制美国艺术。

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

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

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

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

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

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反思战败历史和缅怀民族传统的思想情结。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的艺术家包括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兹、约格?伊门道夫、A?R?彭克以及安塞尔姆?基弗等。

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在1957年从东德来到西德时,西德美院所教授的大多是抽象画法,其笔下投射的却都是具象人物。

他也被认为是最直接回归形象来反驳抽象绘画的画家,他所创作的英雄系列作品也被认为是“新表现主义”的开始,他将人物绘画作品颠倒来颠覆传统的视觉观看习惯,借以来贯彻自己“既不想画抽象画,也不想太过具象”的理念。

用个人独到的经验见解来诠释绘画。

伊门道夫(J?rg Immendorff)在这些艺术家中最富有争议。

他曾追随波伊斯从事行为艺术,但不同于波伊斯的装置行为的艺术形式,他仍然专注于传统绘画当中。

他是一个对政治非常敏感的艺术家,创作过大量以工人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

其作品早先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及波普艺术的影响,而系列作品《咖啡馆》则以混乱压抑的画面反应了德国分裂时期德国人的痛苦状态,人类社会在两个意识形态阵营的分裂的背景。

也是他对于德国历史现状的思考及批判。

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除开他的画家身份,他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一位诗人,早年他曾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

他擅长用图像来隐喻德国的分裂和纳粹历史。

钢盔,鹿角,军帽,稻穗这些素材常常被用在作品当中;变幻莫测的画面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对
军帽、徽章等符号的使用,并非执意挪用,而是在变化中调和出所需要的视觉力度。

在他的画面中没有历史的陈述,却有形式的探索,他利用符号探究绘画的可能性,对抽象艺术中的形象缺失做出了正面回应。

A?R?彭克(A.R. Penck)则是记号语言的贯彻者,彭克说过,他的作品是分析性的作品,是对制度,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冲突和经济诸方面的分析。

他的作品也是风格,手段,形式,戏剧和诗的综合体。

他运用来自原始艺术的符号图像来传达对于德国分裂造成的民族心理危机。

彭克和巴塞利兹都有意识地从表现主义的手法中提取属于他们自己
的主题,而这影响到了美国七十年代新意向画派,也将彭克和巴塞利兹同他们之前的20世纪初表现主义先驱相区分开来。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则是一位善于运用材料的新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大量使用如草灰,尘土,石头,胶水,金属,沙子一类包含隐晦含义的素材,并引用大量政治,历史,宗教典故和材料作为创作来源。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被战争毁灭掉的德国景象,瓦格纳的歌剧,犹太教卡巴拉符号,圣经事典等主题,这都给予他的作品一种晦涩而富有诗意的意境,隐含着一种痛苦而沉重的历史感。

德国新表现主义在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是独特的。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坚持了架上绘画的艺术方式,同时他们画面的图像都保有着“具象”的影子。

他们对图像的表达方式做出了变革,一方面他们打破了现代主义惯常的艺术语言逻辑,利用怪异的构图、不和谐的色彩、混乱的笔触进行创作,这些反绘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新奇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其二,他们将形象的暗示简化得更为纯粹,将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

德国新表现主义尊重传统,更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出战后德国重新反思和整理历史文脉和重拾民族自信
的努力,也体现出以现实反观过去的危机意识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肖煜(1992.6.-),男,汉族,籍贯湖北武?h人,湖北美术院校,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方向油画研究。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