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欣赏与鉴定
中国绘画鉴赏500字

中国绘画鉴赏500字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
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
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
让全图神气内敛。
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墨梅、红梅、绿梅兼有,笔酣墨畅,富有情趣。
水仙也常出现在他画中,以突出洁净孤高的性格。
作画时画家喜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并以篆书笔法入画,使画面显得刚劲拙朴有力。
《神仙福寿图》是吴昌硕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书笔法画石,其法草而不率,纵而有节,较好地表现出怪石的秀与拙的韵致,他以篆隶笔法画梅,造型奇崛,苍劲有力;水仙用笔流畅,虽然朝向一样,但并不呆板。
两者对比,更显水仙的空灵松动,飘逸清新,有神仙一样的风姿,与梅花的古朴把画题揭示出来,寄托了画家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画鉴定

山财图书馆馆藏书画1、《溪山行旅图》——(宋)范宽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充满诗情画意!历年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此外,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一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乾隆御览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款识及印鉴“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乾隆御览之宝”“宗伯学士”(董其昌)“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宣统)“石渠宝笈”2、《早春图》——(宋)郭熙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
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

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1、白雪石《烟雨漓江》【赏析】白雪石的山水画清新俊逸,挺劲多姿,而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他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画。
他对漓江情有独钟,曾五次南下桂林,漫游漓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把握桂林山水的物质和灵魂,在众多表现桂林山水的画家中独树一帜。
2、宋徽宗《枇杷山鸟图》【赏析】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
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
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
对开有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
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
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
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3、张大千《松下憩者》【赏析】张大千此幅绘一高士倚松长卧,是传统的“行乐图”题材。
虬屈的松枝与劲利坡石在用笔上相对统一,造型也相互呼应,体现出画家较为注重画面构造的技巧。
整幅画松秀豪劲,清丽洒脱。
4、清钱杜《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赏析】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
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
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
5、于非闇《富贵寿考》【赏析】于非闇的工笔花鸟和书法受宋徽宗赵佶影响较多。
图中所绘牡丹和小鸟形象刻画细致精微,从茎干、枝叶到花头的用线严谨讲究,劲挺有力;枝叶之墨与花头之红形成对照,富贵典雅并具有装饰。
6、陶冷月《月夜归舟》【赏析】“雪后轻挠入翠微,寒溪花气袭人衣,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7、嘉庆《楷书七言诗》【赏析】“塔影凌霄塞岭晴,秋风古道旧青城。
积场禾黍连村市,又山田穑事成。
旧陌周环峙废邱,传闻辽后建楼。
烟云聚散皆陈迹,只有伊逊河自流。
青城。
”8、郎静山摄影作品《花好月圆》【赏析】皓月当空,缥缈朦胧的云影衬托得这轮圆月越发饱满皎洁,一枝寒梅斜逸,颇有宋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之清雅风格。
虽题识“花好月圆”寓意美好吉祥,但梅花轻盈清素,圆月孤高清冷,仿佛空气中暗香浮动,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格调,韵味绵长。
欣赏国画看十个细节

欣赏国画看十个细节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意境优美,图文并茂,让人久久流连。
那么面对一幅作品,该如何欣赏呢?其实欣赏的不只是画面,还要看整幅作品中的诗文、书法、印章等各方面的细节,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看画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功底和成就。
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第二、看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
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
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
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第三、看印章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
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
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第四、看装裱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
纸裱较粗,绫裱较精。
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第五、看内涵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第六、看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
尤其是书法,老手笔画多仓劲而有力,雄浑生姿。
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等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
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第七、看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
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
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第八、看学识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
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
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

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书画鉴定的那些事儿!书画鉴定,就好比是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珍珠,可不能瞎摸瞎撞。
你想想看,一幅书画摆在你面前,那上面的笔墨、色彩、线条,不就像是一个人的表情和神态嘛!咱得学会从这些“表情”里看出门道来。
先来说说看笔墨。
好的笔墨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的招式,干净利落、韵味十足。
要是那笔墨乱糟糟的,拖泥带水,那可就得打个问号啦!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走路歪歪扭扭的,是不是会觉得有点奇怪呀?再瞧瞧那色彩。
鲜艳但不俗气,淡雅但不苍白,这才是高手的水准。
要是那颜色涂得跟大花脸似的,或者黯淡得好像没睡醒,那肯定有问题嘛!这就跟咱穿衣服一样,搭配得好就好看,搭配得乱七八糟可就闹笑话啦。
还有那线条,流畅自然得像山间的溪流,弯弯曲曲却又有着自己的韵律。
如果线条生硬得像根木棍,那能是好作品吗?然后呢,咱们得看看这书画的整体构图。
一幅好的书画,构图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有主次、有节奏。
要是乱七八糟的,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那不就成了噪音啦?接着说说落款和印章。
这就像是书画的身份证,可不能马虎。
看看那字写得是不是和书画家的风格相符,印章盖得是不是恰到好处。
要是落款歪歪扭扭,印章也模糊不清,那能让人放心吗?咱们还得了解书画家的生平、风格特点。
这就好比你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知道他平时说话做事的风格,那要是冒出个跟他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你不得怀疑怀疑呀?哎呀,书画鉴定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事儿,得靠咱慢慢积累经验。
就像练功一样,得一点点修炼。
有时候可能会看走眼,那也没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嘛!你说,要是能准确地鉴定出一幅好书画,那得多有成就感呀!就好像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对的人一样。
而且,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尊重和保护呢,让那些真正的好作品能流传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到。
总之啊,书画鉴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用心去学,多看看、多比较,总有一天咱也能成为鉴定高手!你还别不信,试试就知道啦!。
书画鉴定方法

书画鉴定方法书画鉴定是一门重要且独特的艺术领域,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书画鉴定涉及到对作品的年代、作者、材质、风格、技法、题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书画鉴定方法。
首先,对于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年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鉴定要素之一。
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等进行研究,可以对作品的年代有一定的预估。
同时,还可以通过作品上的题字、印章等文物进行更加准确的年代推测。
其次,对于作品的作者进行考证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作品上的题字、印章、签名等进行辨认和比对,结合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技法等的了解,可以初步判断作品的作者。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技法等进行研究和对比,与已知作品进行对照,以辨认作者。
再次,材质是对书画作品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纸张、墨色、色彩、布面、绢面等材质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作品的材质特点、特征和变化情况,从而判断作品的真伪和年代。
此外,书画的题材与题材的表现形式也是鉴定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与历史记录、传说故事或其他相关资料相符合的内容,进而判断作品的真实性和年代。
而对于某些具有独特风格和技法的画家来说,其题材和题材的表现形式也成为判断和鉴定作品的重要依据。
最后,技法和风格也是鉴定书画作品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书法、绘画技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判断作品是否符合某位画家或某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和技法。
同时,可以通过对作品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画派的作品进行对比,以进一步确认作品的真伪和作者身份。
书画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史学、文物学、考古学、鉴定学等多种知识和技巧。
在进行书画鉴定时,需要人们密切关注和研究作品本身的特点和风格,借助历史文献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经验和审美鉴赏力,综合判断作品的真伪、年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鉴定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书画作品的价值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书画鉴赏与收藏的涵义

书画鉴赏与收藏的涵义中国书画的鉴赏与收藏对保存和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画鉴赏与收藏,古人称之为鉴藏。
它包括鉴定、欣赏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又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课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
鉴定主要指判定与欣赏两个方面。
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
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然而,判断真伪与优劣有时又是两回事。
艺术水准好的书画作品并不一定是真迹,如有些代笔的作品;而有些艺术水准较差的作品,也不一定是伪作,如一些不善书画艺术的名人墨迹。
但高超的艺术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
同时, 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
因而,鉴定家未必能对作品做出较深的论断;欣赏家也不见得能判断作品的真伪。
然而,遗憾的是,能集鉴定与欣赏于一身的鉴赏家为数实在不多。
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
具有一定眼力,又有财力收藏,从事这方面研究,并藏有一定数量的历代优秀作品者可称为收藏家。
然历代也有一些好事之徒,这些人并不懂得鉴赏却庋藏有众多历代珍品,如严嵩父子。
严格地说,这些人称不上收藏家。
因为,欣赏水平不高,眼力不好,收藏再多,也难以称著于世。
他们只是将其作为个人财富,显贵掠奇而已。
为此,历代许多著名收藏家,其眼力、收藏与著录总是连在一起的,这类人应称鉴藏家。
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安岐等,经他们之手所评定的作品真伪,绝大多数是可靠的,这对后代的收藏与考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欲做收藏家,必先学做鉴定家,眼力不锐、修养不高,必然收罗不少赝品,这不但劳民伤财,其藏品也肯定无多大的价值。
由上可见,中国书画的鉴赏与收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
古画鉴定的要点与方法

古画鉴定的要点与方法古画鉴定是利用各种专业方法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定,一般称之为: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个方面。
古画鉴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作品的本来面目,达到鉴定目的。
你知道古画有哪些鉴定方法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画鉴定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画鉴定三步走辨真伪即鉴定作品的真与伪,主要对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钤有印章。
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属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对象是无款作品,画面无作者款印,或后人误定乱题为某代所作。
评价值即全面鉴考一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品评其级别,决定其取舍。
三个方面以辨真伪为主。
然而,结合存世古画的实际情况,鉴定结论并非如此简单。
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伪,如唐宋时期摹拓、复制的一些古画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为保存流传,这些水平极高、临仿逼真的摹本,经鉴定虽否定它为真迹,但也不可简单列入伪品,应具体确定其所摹时代,归入此时代真品之列,这已属于明是非。
而有些无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时期一些地区性伪作,虽没有名款,也应归入伪品之列,无必要定时代或作者,这又属于辨真伪。
还有一些作品,如代笔画,款真画假,或画作亲笔、代笔参差,就既有辨真伪又有明是非的问题。
因此,鉴定书画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来面目,方算达到了目的。
古画鉴定的要点1、纸绢鉴定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定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
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
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一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
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
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
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
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
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
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
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
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象”作用。
然后开始进入仔细观察、欣赏阶段。
这是主要是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主题内容等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来获得对作品特点具体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是进入更深入的欣赏方法,这时要从以上对作品的认识理解中,继续寻找作品的表现手法与主题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书画家在创作中所流露的心境、情绪,及作品随之而体现的意境。
这种欣赏,要求欣赏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素养,由眼前的书画进而扩展到同一书画家的其他作品,或是其他书画家的类似作品,甚至是不同意境的作品,如此、都是对眼前这幅作品的特色和内涵的补充和深化。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作品的全面了解,同时为下一步的鉴定填定了基础。
二书画鉴定中的“模糊度”通过欣赏的过程,同时为鉴定书画作了准备。
不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书画欣赏的人,却能够在书画鉴定方面有什么作为。
识别一幅书画作品的真假与否,如果不能把握其艺术实质,仅凭款识、题跋、印章等一些“硬标志”来下结论,这样的鉴定结果难免就会出错。
因此、识别书画中的赝品伪作,虽然有不少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运用,但最关键,还是要在于能够“看得懂”书画本身的实质。
从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来讲,它们大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做到“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作为鉴定书画的标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
有经验的书画鉴定家大都认会,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值得要注意的地方。
过去,老一辈的书画鉴定家,在书画鉴定中,通常以“望气”来作为鉴定的依据。
所谓的“气”,其实就是,作品是否能体现属于书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特点,这是个很玄妙的问题,对有经验的鉴赏者来说,是能够看出作品是否有“气”,但对普通人来说,尽管怎么解释,还是不能理解这里的“气”在何处。
那么,有经验的鉴赏者们能看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说是经验,也有说是凭第一印象,但不管怎么说,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很玄妙的主观意识。
所以,这就是,启功先生在一篇书画鉴定的文章中就提出,书画鉴定有一定的“模糊度”的原因。
此语实在是大鉴定家的经验之谈。
书画鉴定中的“模糊度”,与一个人的欣赏水平、鉴定经验、阅历、很有关系,这就必须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欣赏水平、鉴定经验和阅历,来理解书画鉴定中的“模糊度”。
这一点之关重要。
其实,再高明的鉴定家,对于传统书画的鉴定,也并非十分有把握。
众多传统书画流传下来,除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赝品伪作外,一般的私人的收藏出版、著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以假为真的作品记载,就历代皇家的书画著录里,和当代大型出版社的画册里,也难免掺入伪作。
只要不是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这是件伪作,那么,对于众多似是而非的作品,都会出现一种“求同存异”,“多闻缺疑”的结果,这就存在了有人说真,也有人道假的作品。
要合理地解决书画鉴定中的“模糊度”现象,对于鉴定者来讲,自然应该,不断提高鉴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重科学性,在鉴定中要注重实证性,要避免受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更不能用,个人主观推断来轻易下定论。
从收藏的角度来讲,更应该树立合理而正确的收藏观,应以收藏品的艺术性为第一目标,尽量避免被所谓的增值、保值心里所迷惑。
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如果进入市场的流通,其价值取向仍然在于艺术上,而不是一时的人为哄抬或贬低就可以决定的。
三鉴赏书画的基础书画鉴定中最难理解的是“模糊度”问题,而正确理解“模糊度”这一问题,是关系到鉴定书画真伪,准确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解决书画鉴定中的“模糊度”问题,必须要从鉴赏入手。
所谓“鉴赏”,就是指,在欣赏一幅书画艺术的同时,要为作品的真伪及其艺术价值作出合理的正确判断。
但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书画历史久远,流传情况十分复杂,再加上历代书画作伪盛行,还有出自书画家本身的种种原因,如假画真题、弟子代笔等等的“非真”情况,书画作品中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情况非常复杂。
有些作品,虽然已经名家鉴定,但有些名鉴赏家出于人情、面子的关系,“指鹿为马”的鉴定错误时有发生。
因此、鉴定要比欣赏更要困难。
如果不提高欣赏能力,不能正确掌握欣赏技巧,要想鉴定一幅书画的真伪,是不可能的。
所以欣赏是鉴定的关键之一。
欣赏要从表面再到内里实质看起,由浅入深地欣赏书画艺术,要逐步培养自已的书画鉴定能力,就必须要打好“欣赏”基础。
如何正确打好“欣赏”基础,根据我本人在20年的实践中得出经验,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熟悉掌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熟悉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是为了在鉴赏书画作品中,能够把握其艺术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特征,进而比较准确地对其创作年代、创作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作出大致的合理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经常阅读一些有关书画的发展历史,全面了解掌握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和不同的传承关系。
2、正确掌握各种表现技法的基本特征。
熟悉了解书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一是为了理清书画艺术的演变脉络,二是为了掌握书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的基本特征打下扎实基础。
鉴赏书画,最终是要识别其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为主要目的的。
书画艺术有哪些表现技法,这些技法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如作者的笔墨主要特点、技巧,用笔的质量,笔墨的力度、速度,设色习惯、特色等等。
在书画鉴赏时必须要非常清楚的。
3、练习书画技艺,提高对各种风格和技法的感性认识。
为了牢固掌握历代书画家们的不同艺术风格,须通过练习书画技艺,临习不同的代表性作品,来熟记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书画家们的创作特点,对这些创作特点,要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做到烂熟于心。
要多看多记不同书画家的真迹作品,凡是真迹,都有书画家的本来真实面目,这个本来真实面目,就是他们在布局、用笔、设色、款识等方面的习惯。
只有这样,当遇到自已熟悉的书画家作品时,其真伪优劣,就很快能鉴别出来了。
凡善于造假作伪的人,都有一套以假为真的方法,有些手段高明的作伪者,简直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深入练习书画技艺,不牢固掌握历代书画家们的不同艺术风格,当遇到以假乱真的伪作时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4、扩大知识面,在鉴赏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扩大知识面,书画方面知识,除以上所讲外,还要了解书画装裱知识,书画用的工具、纸绢、颜料、印泥等的不同材料习性和季节气候所形成的变化。
如了解装裱知识,可以掌握假书画套裱的方法,了解纸绢,可以分清不同时期的纸绢特点。
了解颜料,可分清不同书画家的用色习惯。
越了解清楚,对鉴赏越有帮助。
不仅要学习掌握书画方面的知识,而是还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古代文学、历史、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甚至道德思想、精神面貌等等,都有必要了解。
鉴赏书画,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来讲,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享受,若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却是十分艰难而复杂的。
只有靠“勤奋”学习各方面知识,用心“敢悟”艺术实质,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古书画的作伪,至清代更加层出不穷。
其主要手法有:完全做假,利用古书画做假、真伪掺杂等。
《书画说铃》对此有较概括的阐述。
早期出现了带有地区性特色的做假,如苏州片、河南造、长沙造、广东造、北京后门造等,后来仿造的代笔书画现象更多。
这与古代名家书画作品日益珍贵,及其商品化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徐悲鸿作品欣赏《八骏图》一、完全做假主要有摹、临、仿、造四种手法。
摹是完全按照原本勾摹,多见于工笔人物、花鸟和早期的山水画。
临是对着原本临写,可用于写意画和行、草书。
在清代,临写的伪本较多,与原作画目很相似,但笔法和细处总有不同。
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记载:清乾隆年间翟元屏,对着高克恭《春云晓霭图》轴,就临摹了二张极其相似的伪作。
石涛《诗画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虎斋名画录续录》著录的是真迹,《古缘萃录》著录的就是对临的伪本。
仿是无固定稿本而仿其笔法或大意,在用笔、布置方面比较自然不生硬但较多露出自己面目。
在清代,这种仿作相当多,有的还达到相当水平。
清代著名画龚贤、髡残、原济、朱耷、四王吴恽、扬州八怪、任颐、吴昌硕等人,都有大量仿作存世。
作假者较出名的有:谭子奠仿郑板桥,张大千仿原济、朱耷、王荦仿王,范廷镇仿恽寿平等。
造是指人凭空伪造,不管原本面貌如何,专门伪造历代名人或冷名书画家之作,使之无从对证,难辨真伪。
在清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这类伪作大量流传。
二、地区性做假清代做假伪品,还形成了地区性特色,即广为流传的所谓“苏州片”、“后门造”等。
1:苏州片: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苏州地区即有一批掌握一般绘画能力的人,专经做假画为生,直至清代。
“苏州片”大多有底稿,以绢本工笔设色画居多,名款都是古代擅长青绿山水的著名画家,如李轴训、李昭道、赵伯、赵伯(马肃)、仇英等,尤其仿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流传全国各地,存世至今数以百计的《清明上河图》,多属这类“苏州片”,布局大体相同,但技术水平有高低分,总的看,笔力都比较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