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研究进展
兽用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兽用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高泽乾;孙建男;武炜;李成会【摘要】佐剂可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可以显著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综述了在兽用疫苗研究领域中常用的免疫佐剂,并对佐剂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Adjuvant can improv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to antigen and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to enchance vaccine effect.In accordance with consulting lo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we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vaccine adjuvants commonly used in veterinary and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veterinary vaccine.【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2【总页数】5页(P45-48,51)【关键词】免疫佐剂;免疫应答;疫苗【作者】高泽乾;孙建男;武炜;李成会【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5.4随着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兽用疫苗的研发获得了巨大成功,经历了从灭活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传统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新型疫苗的演变[1]。
新型兽用疫苗与传统兽用疫苗相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和低毒性,但由于其抗原分子小,纯化程度高,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
所以应用佐剂来增强疫苗免疫原性或增强宿主对抗原的保护性应答就显得尤为重要。
鸵鸟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鸵鸟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梁华;刘庆功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出血性、败血性疾病。
该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即可以流行,也可以零星散发。
感染该病的决不限于禽类,各种鸟类都可以感染。
旅顺口区某鸵鸟养殖场曾发生过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鸵鸟霍乱病。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5)
【作者】梁华;刘庆功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畜牧管理总站,金州,116100;大连市旅顺口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16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65
【相关文献】
1.鸵鸟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J], 崔德海
2.规模化鸡场禽霍乱病的诊断与防治 [J], 许坤;刘宏斌;薛邦玉
3.鸡禽霍乱病的诊断及防治 [J], 聂柱权
4.禽霍乱病的诊断与防治 [J], 王彩丽
5.蓝孔雀禽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J], 卢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张皓博1,樊晓旭1,刘蒙达1,迟庆安1,2,刘婷婷1,亓 菲1,3,孙淑芳1,范伟兴1(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动物结核病参考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32;2. 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海口 571100;3.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 要:近几年兴起的纳米孔测序技术(nanopore sequencing)为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细菌、病毒、抗生素耐药及动物疫病等多个领域的检测。
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测序精度不高、样品制备过程需要优化等,但该技术在疾病检测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包括可直接检测碱基修饰,超长读长、高分辨率和实时测序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学支持。
未来,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和性能的不断改进,加之在成本、测序时间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的明显优势,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在临床实验室成为疾病检测的重要选择。
本文通过综述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优势,以期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纳米孔测序;疾病诊断;原理;应用;优势中图分类号:S851.3,R7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21)06-0082-08DOI: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8Research Progress on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Disease DetectionZhang Haobo1,Fan Xiaoxu1,Liu Mengda1,Chi Qing'an1,2,Liu Tingting1,Qi Fei1,3,Sun Shufang1,Fan Weixing1(1.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Shandong 266032,China;2. Hainan Center for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Haikou,Hainan 571100,China;3.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a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new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also known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and starts to be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detection of bacteria,viruses,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animal diseases. The technology is obviously dominant in disease detec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direct detection of base modification,long read,high-resolution and real-time sequencing as well as strong bioinformatics support,although some bottlenecks are still encountered in practice,such as low accuracy of sequencing,samples needing to be optimized during preparation,etc.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nanopore sequencing c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detection of disease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in the future,with the continuously improvement of its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as well as its obvious advantages in cost,sequencing time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In the paper,the principle,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s of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disease detection were summarize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upports for its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study.Key words:nanopore sequencing;disease diagnosis; principle;application;advantage收稿日期:2021-01-25 修回日期:2021-02-07基金项目:兵团财政科技计划项目(2020AB015);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6)同等贡献作者:张皓博,樊晓旭通信作者:范伟兴。
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的研究进展

韶 关学 院学报 ・自然科 学
J u n lo h o u n Unv ri ・Nau a ce c o ra fS a g a iest y trlS in e
Ma .01 r2 0
第 3 卷 1
第 3期
Vo- 1 l 3
No3 .
多杀性 巴氏杆菌抗原 的研究进展
间传 染 , 以引起 多种 畜 禽 巴氏杆 菌病 , 可 主要 就 多杀 性 巴氏杆 茵 的 抗原 成 分 进 行 概 述 . 关 键 词 : 杀 性 巴 氏杆 菌 ; 多 外膜 蛋 白 ; 原 抗
中图分 类号 : 1 Q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4 (0 0 0 — 0 1 0 10 — 3 8 2 1 )3 0 9 — 4
N 乙酰 葡 萄糖 胺 , 一 主要 用 于 荚膜 透 明质 酸 的合成 和 组装 [ 不 同血 清 型 的荚膜 合成 有关 基 因的具 体 结构 和 3 ] .
功 能有所 差异 , 因编 码 的蛋 白也有所 不 同 , 基 但执行 的功 能相似 . 菌株 的荚 膜主要 为 透 明质 酸 。 和 E A型 B型
2 抗 原 成 分 的研 究
到 目前 为 止 , 多杀性 巴 氏杆菌 的特 异性 保 护抗 原 成分 还 未完 全弄 清 , 对 已重点 研究 的有 荚 膜 、 毛 、 菌 外
膜 蛋 白等抗 原.
21 荚 膜 .
多杀 性 巴氏杆 菌 的荚膜 具 有群 特异 性 , 同荚膜 血清 群 可产 生 不 同的疾 病 . 膜具 有 多种 作用 , 不 荚 能抵 抗 外 界环 境 对 细菌 的脱 水 作 用 , 强 其耐 干 燥 的能 力 , 中某些 特 定 的分 子 还可 与细 胞 膜产 生 吸 附作 用 . 增 其 从 而 能调节 与 细胞 表 面 的吸 附 , 多杀 性 巴氏杆 菌 能在 不 同的宿 主 间传 播 . 荚 膜抗 原 分 型分 为 六个 不 同 使 根据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猪:A、B型为主,D型其次;
牛:以往以B型为主,近年有A型的报道 ;
羊:B型为主;
兔:A型为主。
2、菌形和培养特性
普通鲜血琼脂培养基、马丁肉汤、脑心浸液
培养基上均可生长;菌落呈粘液型,无溶血 现象;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菌体呈短杆状,单个散在或短链排列,革兰 氏染色阴性,瑞氏染色呈典型两极着色。
5、微生物学诊断
病原分离鉴定 常规细菌学鉴定: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 、生化特
性、致病性试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分子生物学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 Kmt-1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 bcbD、dcbF、ecbJ、fcbD
6、防治
疫苗: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
分型:根据荚膜抗原和脂多糖的不同,可
将其分为5个血清群(A、B、D、E、F) 和16个血清型(1-16),不同的血清群和 血清型往往与特定疾病相关联 。
禽:以A群为主,D群 ,F群(火鸡)
猪: A、B、D群
牛: A(呼吸道疾病)、B、E(出血性败
血 症)、F (纤维素性胸膜炎 )
国内 禽:A型为主;
Choi-Kim等(1991)报道了3个铁相关外膜
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76kDa、84 kDa、 96 kDa,这些蛋白只在细菌生长受限(限铁 培养基)或在宿主体内时才会表达。
3.7 胞外酶
一些胞外酶如蛋白酶和脂肪酶可能是多杀
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因子。
蛋白酶可能帮组病原体抵抗宿主IgG的防御
保护力较低
基因工程疫苗(已发现有3种外膜蛋白可提供 免疫保护:PlpE—给小鼠和鸡提供异源保护; OmpH肽段—给小鼠提供同源保护,给鸡提供异源 保护;重组FhaB2—给提供火鸡免疫保护力。尚无 商业化疫苗)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李学钊;洪炀;王治仓;李祥瑞;宋鸿雁【摘要】本文从免疫佐剂的发现、作用机理、发展进行论述,综述了传统免疫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天然来源佐剂及新型免疫佐剂的类别与免疫机理,并就免疫佐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adjuvants, and reviews categori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immunoadjuvants, cytokines, adjuvants, natural adjuvants and newly developed adjuvants. In addition,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oadjuvant is briefly described.【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疫苗;免疫佐剂;免疫机理【作者】李学钊;洪炀;王治仓;李祥瑞;宋鸿雁【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733006;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733006;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43李学钊1,洪炀2,王治仓1,李祥瑞3,宋鸿雁4(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 73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3.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 210095;4.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通 226019)疫苗(vaccine)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抗原制剂。
通常用钝化、弱化或无害的病原体或其产物制成,用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1]。
鸡霍乱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鸡霍乱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鸡霍乱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对养鸡业危害非常严重,一旦爆发死亡率很高。
通常病鸡往往发病急,几乎看不到任何症状就出现死亡。
该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以高温、雨水多、闷热的夏季最容易发生。
建议这个阶段,养鸡人注意做好防控。
鸡霍乱的症状有哪些?1、临床症状病鸡初期症状并不明显,病程仅几分钟至数小时,有的病鸡在死亡前精神异常,出现不安拍打翅膀现象。
有的病程稍长的,有精神不振、独自呆在一处、体温升高、喜欢饮水、食欲不振甚至不食症状。
有的伴有呼吸道症状、腹泻、胃肠炎、关节炎等。
有的病鸡在死亡前,有嗜睡、昏迷现象。
2、剖检症状有的病死鸡看上去,比较消瘦、肛门处有粪便污染。
将其解刨后,可见腹膜、心外膜、肝、小肠有出血点,心包有少量积液,肺部、小肠有不同程度出血,十二指肠有红色粘液。
鸡霍乱怎么治疗?1、治疗本病可用科尔福到0.2~0.3g/1kg 体重,一天2次,连用3~5天。
也可取本品适量1天1次进行混饮或混饲给病鸡服用。
2、也可用杆菌顺康0.2~0.3g/1kg体重,一天2次,连用3~5天,对病鸡进行内服本药品进行治疗。
3、此外,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对本病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用药后可降低死亡率。
使用这些药物,可取适量,对病鸡进行肌注治疗。
一般用药一天就会看到好转,连续用药2天可治愈。
对于病鸡较多进行集中治疗,看将药物加入饲料或饮用水中给病鸡服用,连用3-5天可看到明显疗效。
4、民间一些中草药方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黄连、黄苓、大黄、穿心连、银花叶、板兰根、龙胆草。
注意: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一定要先将病鸡隔离出来,病死鸡要深埋处理,同时要对病鸡接触的环境、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染源,避免造成其它健康鸡只感染。
如何预防鸡霍乱?该病的危害极大,控制难度大,因此要遵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控原则。
预防此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管理。
引进鸡苗时注意做好检疫,避免引进带病鸡苗而造成感染。
女贞子改善家禽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

女贞子改善家禽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张云露,张海涵,谷雪玲,谢凯桓,宋泽和,贺喜*(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家禽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肝脏是动物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和重要的免疫组织,肝脏健康是保证家禽正常生产的前提。
女贞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功能,特别是其护肝作用显著。
齐墩果酸是女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临床上被用于护肝、抗炎、治疗急性肝炎等。
本文主要探讨肝脏损伤在家禽生产中的危害及女贞子改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女贞子在家禽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贞子;齐墩果酸;肝脏;家禽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326-02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冬青子,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和陕西等地,是治疗肝病最常用的补肝中药之一[1]。
齐墩果酸(OA)是女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护肝、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功能[2]。
在我国OA已被作为治疗人类肝脏疾病的非处方口服药物,其最重要的药理特性是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和慢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保肝作用,具有药理活性强、易获得、生产成本低等优点[3]。
肝脏是保障家禽正常生产的主要器官,也是脂肪酸代谢的中心器官,在营养过剩和肥胖的情况下,肝脏脂肪酸代谢发生改变,通常会使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并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4];肝脏还是关键的前线免疫组织,含有体内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是机体与外界交互的重要屏障[5]。
在家禽生产中,病毒、细菌、寄生虫、营养代谢紊乱及饲养管理不当均能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或纤维肝等,从而降低家禽的免疫力及生产性能[6]。
本文对OA的护肝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女贞子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呼 吸 道 或 皮 肤 伤 口感 染 ,养 鸡一 重 庆市城 口县农 会 0 过 大 、业委员 空 气 不流 通、 卫0 生 条 ∞ 0 一 吴泽 川 一 四川省 广 元市 管 元理 坝区畜 牧食 粗放 、 日粮品局 营养 不 平衡 、过冷 、 0 0一 李科 一 四川省自 贡市大 牧局 过 热 安区畜 或 天气 突 变等 因素 均 可 导 致 本 病
相 传 染 。 不 同 的 畜 禽 种 间 亦 可 交 叉 感
染 。 多 杀性 巴 氏 杆 菌 是条 件性 病 原 菌 , 某 些健 康 家禽 的 呼吸 道就 存 在该 菌 。 如 果 饲 养 管 理 不 , 比 如 断 料 、断 水 或 突 然 改 变 饲 料 等 ,都 可 能 导 致 家 禽 对 禽 霍 乱 的 易感 性 提 高 。
菌 落 周 围不 溶 血 :在 普 通 琼 脂 上 形 成
细 小 透 明 的 露 珠 状 菌 落 :在 普 通 肉 汤 中 ,起 初 均 匀 混 浊 , 以后 形 成 粘 性 沉
二 是急性 型 ,急性 型病 禽 缩颈 闭 目,
呼 吸 时 发 咯 咯 声 ,有 严 重 的 下 痢 症 状 ,鸡 冠 、 肉 髯 发 紫 并 张 口 呼 吸 . 不 断 摇 头 ,故 本 病 又 有 “ 摇 头 瘟 ”之 称 。 三 是 慢 性 型 ,多 见 于 流 行 后 期 。 以 慢 性 肺 炎 、慢 性 呼 吸 道 炎 和 慢 性 胃肠 炎 较 多 见 。可 见 肉垂 显 著 肿 大 .关 节 肿
1 病 原 学
病 原 为 多 杀 性 巴 氏 杆 菌 。 多 杀 性
巴 氏杆 菌 为 两 端 钝 圆 、 中央 微 凸 的 革
兰 氏 阴 性 的需 氧 兼 性 厌 氧 菌 .不 形 成 芽 孢 ,无 鞭 毛 ,无 运 动 性 。 新 分 离 的 强 毒 菌 株 具 有 荚 膜 。 病 料 组 织 或 体 液 涂 片 用 瑞 氏 、姬 姆 萨 氏 法 或 美 蓝 染 色
的 发 生 。 病 原 菌 广 泛 寄 生 于 禽 呼 吸 道 及 消 化 道 粘 膜 上 .与 禽 类 共 生 , 为 条 件 致 病菌 。禽 类在 应 激 状态 ,尤 其是 热 应激 时发 病 。急 性 病例 表 现 为全 身 粘 膜
道 传 染 ,以 及 经 损 伤 的 皮肤 、 粘 膜 而 传 染 。本 病 发 生 后 , 同种 畜 禽 间 能 互
于 世 界 各 地 ,我 国 各 地 也 时 有 发 生 。 《 动 物 防 疫 法 》 规 定 禽 霍 乱 属 二 类 疫
淀 和菲 薄 的 附壁 菌膜 :明 胶 穿 刺 培 养 ,
沿 穿 刺 孔 呈 线状 生 长 ,上粗 下 细 。 本 菌 对 外 界 抵 抗 力 不 强 阳 光 照 射 、干 燥 、加 热 、一 般 消 毒 药 容 易 杀
3 临床 症状 南 于 病 原 体 的 毒 力 和 鸡 体 的 抵 抗 力 不 同 ,禽 霍 乱 的 临 床 症 状 也 表 现 不 同 。一 是 最 急 性 型 ,最 急 性 型 病 鸡 无 任 何 症 状 而 突 然 死 亡 。 有 时 正 在 进 行
有小 的出 血点 ,发病 快 ,病死 率 高 。
采 食 、饮 水 等 正 常 活 动 , 突 然 倒 地 ,
扑 动 翅 膀 ,挣 扎 几 下 很 快 死 亡 。 多 数 在 前 天 晚 上 关 灯 前 还 很 正 常 .第 2 d早
晨 却 已 经 死 亡 。 死 亡 鸡 通 常 肥 胖 。鸡
冠 发 绀 ,输 卵 管 内有 硬 壳 鸡 蛋 未 产 m 。
病 , 对 养 禽 业 危 害严 重 .造 成 的 损 失
非常 巨大。 本 文从 禽霍 乱 的病 原 学 、 流 行 病 学 、 临床 症 状 、 病 理 变化 、 诊 断 以及 防 治等 诸 方 面进 行 概 述 。 关键 词 :禽 霍 乱 ;流行 病 学 ;防 治
死 之 。普 通 消 毒 药 常 用 浓 度 对 本 菌 都
有 良好 的消 毒 力 ,1 %石 炭 酸 、1 %漂 白 粉 、5 %石 灰 乳 、0 . 0 2 %升 汞 液 在 数 分
资 源育繁
以体 温 升 高 ,精 神 沉 郁 ,少食 或 不 吃 , 呼吸 困难 ,流涎及 鼻 液 ,不 能 站立 , 腹 泻 。排 出黄 绿 白色 稀粪 为特 征 。
高 温 、潮 湿 因 素 存 在 .就 有 发 病 的 可 能 ,高 温 、多 雨 的 夏 季 容 易 诱 发 禽 霍 乱 ,而 气 候 多 变 的 春 秋 季 节 更 容 易 发
镜 检 ,见 菌 体 多 呈 卵 圆 形 ,两 端 着 色 深 , 中 央 部 分 着 色较 浅 ,很 像 并 列 的 两 个 球 菌 , 所 以 又 叫 两 极 杆 菌 。 本 菌 摘 要 : 禽 霍 乱 是 由禽 多 杀 性 巴 氏 杆 菌 引起 的 家 禽 及 野 生 禽 类 的 一 种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 主 要 危 害 较 大 日龄 的 禽 类 发 病 特征 为 突 然发 病 。发病 时 间短 . 以 败 血 症 为 主要 特 征 。 本 病 广 泛 分 布 在 添 加 血 清 或 血 液 的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良 好 。在 血 琼 脂 上 生长 良好 ,为 灰 白色 、 湿 润 、透 明 、边 缘 整 齐 的露 珠 状 菌 落 ,
禽 霍乱的研究进展
本 病 一 年 四 季 可 感 染 发 病 .主 要
生 。 当 外 界 环 境 因 素 发 生 剧 变 。 机 体 抵 抗 力 低 下 时 .该 菌 即 侵 人 体 内 .发 生 内源 性传 染 。也 可 由污 染 的饮 水 、 饲 料 、用 具 和 外 界 环 境 ,经 消 化 道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