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浓重。为改不正之风,李镇西老师提出了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主张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进行生活教育,这在语文教学界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李镇西;课堂教学;语文“生活化”

Abstract:in the present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and life fro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ark strong. To change the unwholesome tendencies, miss Li Zhenxi put forward Chinese" lif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dvoca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close to the student life, life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t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Li Zhenxi ;Classroom teaching ;Chinese" life"

李镇西,1958年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钱梦龙称李镇西的课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1](p1)程红兵称“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

[1](p5)

笔者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语文“生活化”的概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p4),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想沟通,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

李镇西说,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实际,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教育时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3](p225) 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李镇西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他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事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4](p176)而做就是实际生活。李镇西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从生活切入对课文学习,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要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

李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2](p5)在他的课上,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只是在偏离主题时进行引导,出现问题时,共同解决。在他的课上,生活和语文是一体的,社会上的动态,班级生活的点滴,都被有效地融进了课堂,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生活化的主张。

二语文“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李老师的课,都是这样简单的几步:1.学习字词。2.学生交流后感受。3.学生质疑、讨论、解疑。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就是这样的步骤,究竟其中蕴涵这怎样的魅力,不仅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同时又能将“读”他课的人深深吸引住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李老师的一些教学实录予以细细研讨,李老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一)巧用生活现象,阐明抽象理论

片段一(《世间最美的坟墓》)——

上课信号响起,我走上了新华宾馆大礼堂的舞台,对已经做好的同学们说:?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舞台灯光突然变亮,射在我脸上我有些睁不开眼睛,?哎呦,完全像演戏一样,呵呵,灯光在我身上真有点受不了。呵呵!现在不忙计算上课的时间,我要先给大家说几句。?因为是第一次见这班学生,我必须先罗嗦几句,当然这些话也是说给台下的老师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上这堂课,可能和我们同学以前上过的课,或者说和我过去的课不太一样,过去我上课都是带着现成的教案走进教室,包括课堂的程序都设计好了,然后去给我们的同学上课。今天呢,我只带了一些教学素材来。

打个比方吧,如果把我的课堂教学比作吃饭的话,那么过去我是把饭菜做好了,拿给同学们吃;今天呢,我打算和我们同学一起下厨,一起来做饭。我带来的这些素材,可能用也可能不用。如果在这堂课上,我们同学学会了或者体验了‘下厨做饭’的某些方法,或者受到某些启示,目的就达到了,而不在‘吃’本身。

也就是说,今天这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我的目的不是要教给你们这篇课文的哪些具体知识,而是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让同学们形成一种阅读观念,形成某种阅读态度。我先就做这么点解释。也许有同学担心,如果这堂课下课了这饭菜还没有做怎么办?我要说,没做好也不要紧的!我刚才不是说了吗?目的不是在吃,只要你们把我的方法掌握了,没做好回去继续做嘛!所以说——当然我这番话主要还是说我们下面的老师听的,?我转过身来对台下的老师说,?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来看课堂阅读教学。好,我们现在开始算这堂课的时间。[1](p84-85)

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运用生活中的做饭这一现象,将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比作是老师与学生一起下厨的过程,把阅读方法比作是“下厨做饭”的某些方法。李老师用这一生活现象作比,意在用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这样抽象理论无形间被生活形象化,并且具体幽默,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主张。

片段二(《冬天》)——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同的某

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眼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眼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李镇西认为,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罗曼罗兰也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5]因此,李老师没有急于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提出了一种学习方法——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一个范例。由于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无法进入“角色”,需要搭建“桥梁”,因而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从而找到了课文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触动心灵。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理论,李老师与学生平等分享了自身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老师的样子,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亲密。同时一切都源于生活,阅读也是一种生活经历。透过李老师的生活,学生好理解了“读出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早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先从课堂领入生活中,再由生活拉回到语文中的过程。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没有问题的。假如现在拿出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出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而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不理解,都可以提

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1](p54-55)

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善于去发现问题,敢于去提出问题,乐于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拥有一颗“质疑”的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李老师又以自己举例,向学生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一理论。

从两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运用生活现象来阐明抽象理论的做法,使得教学在语文与生活之间自由穿梭。不仅理论本身变着丰富形象,也便于学生接受。此外这些理论都是李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来的,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二)妙用人物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荷塘月色》)——: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还有吗??没问在举手。我说:?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什么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并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浙江绍兴!?

李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先来谈谈对朱自清的了解,看看学生对朱自清的了解程度。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成?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又动情地说道:?朱自清的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

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通过对朱自清名字的由来和才华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朱自清的了解,心里朱自清的形像进一步丰富。

我突然想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李老师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这样的材料信手拈来,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对朱自清有更多的了解和崇敬。

我又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

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我对学生说,?本来朱自清既没有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大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地敬意!?

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是另有一番感受了吧。[1](p42-44)

对于人物材料的处理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去补充,而李老师不仅从客观的角度去补充材料,丰富人物形象,更从自身出发,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朱自清亲切的缘由,李老师对于朱自清的亲切是平时阅读书籍而产生的,这不就是生活吗?语文在于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行为,不仅将朱自清丰满的形象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而且学生的情感被老师的情感所带动,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最佳语境。

片段二(《再别康桥》)——

虽然我是在笑同学们,但在心里我在怪自己,因为我没有给他们必要的背景铺垫,在毫无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就要他们把这首诗读得很好,这太苛求学生了。

于是,我决定先不忙要他们读,而是给他们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徐志摩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修硕士,后来专程到英国拜罗素为师,后来转学到剑桥。徐志摩天生有着诗人的特质,剑桥的生活与景色唤醒了他浪漫的文学情怀和超人的语言天赋。后来他自己曾说,在康桥那段时间,是他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感到人生痛苦呃时刻。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情绪在心中起落激荡,最后都化作笔下的文字,散文和诗。徐志摩曾三度游历剑桥,分别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等不朽名著。关于康桥和他对康桥的情感,这里我给大家读几段他写的文字,这几段文字选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同学们认真听一听。?我给大家读的文字是——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

〃〃〃〃〃〃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中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我朗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我从他们的神态中感到,我被他们这些文字感染了。[1](p123-125)

当李老师发现学生读诗时感情运用不对时,他巧妙的穿插了徐志摩的留学经历以及《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文字,让学生被这些文字深深地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出诗人那种快乐与痛苦交织的复杂情感,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中,再让学生朗读《再别康

桥》,这样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准备地把握诗的情感。

从以上的两个片段,可以发现文本中的所展现的年代已经远去,学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因而很难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很难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对话。当出现了这样难题时,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人物的相关了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带动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里的人与事,这里教学从语文延伸到了生活中去,教学时刻与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切入文本。

(三)提出隐晦话题,激起求知兴趣

片段(《给女儿的信》)——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

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着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

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呵呵!?

李老师提出了一个许多老师不敢问的问题,“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好奇但不一定敢问的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作为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激起学生的兴趣。

大家忍不住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呢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你们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我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故事,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胡思乱想。?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加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想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四位同学说了家长的回答,李老师又引出那些没有问父母的学生的想法,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不难看出所有的学生都渴望了解爱情,李老师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生活交流的小平台。

我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多数同学,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很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学生齐声说:?问过!?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就主动给她看可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

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1](p176-178)

李老师在学生交流完后,也敞开心扉,谈了谈作为一位家长,自己的女儿是否问过爱情问题的一段经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在这样一个大家都有的生活场景去深入的导入对于文本的解读。

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中的李老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正确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讨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很多老师的看来,像“爱情”这样的敏感问题是避之不谈的,而李老师确在课堂上与学生就“爱情”畅所欲言,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让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生活的地方,在交流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使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四)随情而发,深化情感体验

片段(《给女儿的信》):——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文中的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故事感动了我,还是学

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

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不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

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李老师在教学生解读文本时也是在自我再次感悟文本。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随着解读的深入,触发新的感动,由此联想到《浪漫的事》,让学生一起轻轻的唱起,与学生共同走进歌里。

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知道。叫《浪漫的事》。?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起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毕竟正面对着摄像机,因此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

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慢慢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

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要

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1](p185-186)李老师随情而发,竟在课堂上让学生唱起歌来,让学生暂时忘了这是课堂,唱着熟悉的歌,再次感受爱情的美好。伴着歌声,李老师又联系到了裴丹同学的作文中父母的生活细节。进而指出爱情的真谛。李老师用生活感动着学生,让学生在感动中再次深化对爱情的理解。

这样课堂是令人向往的,老师被文本感染的同时又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借用一首《浪漫的事》,将大家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这种由情绪高涨而增加的教学环节比起那些预设定好的教学环节更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感悟文本,在大家的歌声中,达到情感的最高峰,也达到课堂的高潮。在语文的殿堂中无形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试图把学生培养也为有感情的人,这是一种成长,一种生活。

(五)尾处引故事,回归生活

片段(《提醒幸福》——

下课时间快到了,我说:?最后跟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作为今天上课的结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姚嗣芳,她是成都市特别有名的小学语

文老师,30多岁,上课上得特别棒,很多学生到那个学校去就想听她的课。她是

一个普通的教师。去年10月份听说她被提为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很多人

向她祝贺。我当时也想跟她打个电话,因为忙就没有打。后来听说她腿摔断了,

在家里养伤。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今年元旦,我们搞了个聚会,她没有来,她学

校的校长来了,我就问:‘姚老师现在去当局长了?’校长说:‘没有,还在我们

学校。’‘怎么回事?’她说:‘我不去呀!’大家都非常惊讶。当然,我认为这种

惊讶带着世俗的眼光。后来我给她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聊了很久。姚老师,她不

是那么善于张扬的人,她是非常朴实的一个人。后来我一下子就理解她了。她说,她只觉得做老师是最幸福的。很多人觉得她傻,多少人梦寐以求要当这个副局长。

她说:‘我用尽了所有的关系去找领导谈,说服领导让我回到学校,就做一名普通

老师。’后来我说:‘姚老师,你既不傻也不高尚,你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实

践着、体验着自己的幸福观,仅此而已。’我没这个当副局长的机会,因而我没有

过这样‘推辞’的经历,但我理解她,这就叫做幸福。这些东西你们现在不一定

能够理解,但我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逐步理解的。另外,建议大家去

找找毕淑敏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好,下课。同学们再见!?[1](p81-82)

在课的最后,李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身边一位姚老师的事故,现在许多老师在教学也会运用故事,而李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故事中的姚老师就在学生的身边发生,老师朴实的讲述,使学生听来亲切朴实,是生活中“幸福”的一个折射。在课的结尾再一次引导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对于《提醒幸福》这篇课文,李老师在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解读之后,又充分利用课上的最后几分钟,在学生分已经理解“幸福”的含义的基础上,随手拈来了身边人的事,回归生活,将幸福具体化,在这样的故事中,李老师再一次向学生强调“幸福”的广阔内涵,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体会幸福。教学的这一举措,使得整堂课看起来充实完满。教材本取自于生活,最后的回归,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会了生活。

三语文“生活化”的借鉴意义

现如今,由于受应试教育加之功利思想影响,学生上课就是为了“中考”“高考”,同时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不得不按照“中考”“高考”来选取教学内容。只教会学生考试范围内的内容,教学围绕着考试转,这在无形之中隔断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内容局限化,甚至让有些学生误认为不上语文课我也能学得很好,从而心理轻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观念,李镇西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语文生活化”化主张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笔者认为这一主张对于我们时下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李镇西认为,“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应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取自生活,源于生活,我们应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来实践语文“生活化”,从而加强课堂教学与语文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在语文中渗透生活,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之所有要“生活化”,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取自于生活的文本中去,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一边解读文本人的同时一边在体验生活,让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生活化”,使语文课堂丰富多样,在文本中寻找回忆,悟出情感,教师引领学生一边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一边跳出

文本,感受生活的多彩,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且大大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注意的是语文“生活化”虽然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这毕竟是语文课堂,要时刻牢记这是“语文课”,必须要上成语文课。例如,李镇西老师在《致女儿的信》课上,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堂语文课,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同时,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是写作艺术。“语文化”和“生活化”是相统一的。“语文,就是主体真是的生活。”然而李老师在由“生活化”向“语文化”引导时,显出了一些不足,并直接提问,“同学们还没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中断了学生的思路,显得生硬而突兀。李海林老师更是直接指出了李镇西老师这堂课的不足,认为他“把文本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一下’就放下的工具。”也就是说李老师没有深入文本,没有抓住文中最重要的东西来教。让人觉得“这里的语文化和生活化是两张皮。

[6]

另外,我们所说的语文“生活化”讲的是要深入生活的深处,而不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生活化”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吸收与建构,也是学生做人经验的吸收与建构。这是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的关键所在。引领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二)培养人文情怀,提高教师素养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实践其“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从其自身来看,关键在于李老师极高的教师素养。使得李老师上课能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尽情展示其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3](p225)

首先李老师具有民主教育思想,李老师一直追随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践行语文民主教育。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自由、平等、法治、宽容、妥协、创造精神的教育。他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基于此,他提倡共享式的课堂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从李老师的每一堂课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李老师都是在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分析,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从而共同获得认知的快乐。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并适时地将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同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学生能最快的进入“角色”,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这样,教师能自如地带领学生穿梭在“语文化”和“生活化”之间,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当今,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与想法,教师要做到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分享,

只有只有这样的民主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

其次李老师自身的极高的语文素养。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李老师有着渊博的学识,他从小就爱读诗,爱写诗,上了大学之后更加勤奋的阅读世界名著来丰富自己的语文修养。由于长期的培养,李老师有着诗人的气质,作家的情怀。在任教之后,他仍不断的读书,思考。他曾说过:“教书、读书、写书、思考,这是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反思自己,读书写作,老师才能成长。”“勤于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看李老师的教学实录时,感到他对于材料随手拈来,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于漪老师就曾这样评价李老师的课,“对课文作者总体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手法的比拟,对重点字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时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听镇西老师的课,应该说是一种幸福。”[1](p52)笔者认为,当下的教师应向镇西老师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学习更多的教学技巧,争取做一名有高语文教养的教师。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地人发现了教学的弊端,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浓重。于是教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的理念脱颖而出,尽管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语文教学界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课堂。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去完全的效仿与移植,就曾有一位老师因学李老师上课效果不好而疯掉了。这是令人震惊的。教育艺术是不可以复制的。每个老师都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而,笔者认为学习李镇西老师,就要学习他的根本,学习他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进而审视自身,完善自身,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生动多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7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5]罗曼罗兰[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a93434736.html,/view/58575.htm

[6].李海林:《生活化与语文化——评<致女儿的信>课案》,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期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白杨》一课,朗读指导该如何进行呢?初步想法是: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具体做法是: 1.指名读题:说说你眼中白杨的样子。 2.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填空。 在去()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 3.看文中的插图:学生默看一分钟,让生长在茫茫大戈壁的白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我开始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到遥远的边疆,让学生看到某一节车厢里有这么一位凝神望着窗外的白杨而出神的父亲,听到他的两个孩子为窗外的白杨争论的话。 4.小结: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排白杨从眼前闪过,这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5.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6.是啊,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树?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2 自然段,想想:多么()的白杨!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这样换地点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认识。7.朗读指导 (1)用作者之心感受作品,理解文章内含的思想和感情。 (2)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转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

(3)读出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对某些特殊句式,如文中的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比喻句,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8.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朗读。 第一组展示:读1至3自然段,读出白杨的生长环境。 第二组展示:读4至9自然段,读出兄妹争论的语句。 第三组展示:读12自然段,读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句子。 第四组展示:读13至15自然段,读出爸爸所要表达的心。 第五组展示:读16自然段,读出爸爸所看到的几棵正在成长的小白杨。 第六组展示:读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设问和反问句。 案例分析: 1.思想重视。在构造高效课堂的教学中,由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预习、展示、达标,而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并加强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计划。在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重视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4.认真听读。组织学生认真听读,每次听读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

听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有感

回归本真温暖你我——李镇西老师报告有感 崔其升校长、魏书生先生还有李镇西老师应该代表了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教育。崔校长是我的师父,魏先生的报告前不久刚刚听过,今天又有幸跟李老师学习了一天。内心不由生出大大的感慨,正是刘西金校长的宽眼界、爱学习让我接触了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教育大家。 李老师的教育直指教育的最根本:让儿童幸福。最具代表性的论断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反观李老师的教育历程,从1982年走上讲台开始就是用心和学生沟通,用爱和学生连接,用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诠释教育就是和学生共同成长。 我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细心与坚持。从自己带的第一个未来班,到今天成为教育家,他记得自己带的每一个学生,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当他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个学生的照片、他写给学生的手稿、他和学生的亲密活动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崇敬和激荡。这是怎样的教育情怀,又是怎样的对教育的热爱啊!也只有内心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去记录、去参与、去快乐的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做李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当老师和学生一起骑自行车、摸鱼、甚至在冰天雪地里摆出自己的班级时,老师是快乐的,学生更是快乐的。这种超越了师生界限的教育真的是回归了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教学。我不由回想起我的小学,我81年出生,8岁上了小学,12岁的时候遇见了武玉洁老师。他当时是刚刚分配到我们村小的老师,周六周天他会带着我们去爬山,摸鱼、

骑车这种活动没有过,但摘酸枣、采野花这些成为我童年快乐的记忆,偶尔也会在他宿舍吃饭,那也成为我童年最美的美味。放大假的时候他会把他宿舍的钥匙给我,让我伺候他养的花花草草。有一件小事我清晰的记得:一次在学校需要买练习本,我没有钱,他给了我,八零后该知道是一两毛钱的样子。我抽空跑回家拿了给他结果迟到了,因为那件事他大发雷霆,我真的怕了他,但也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意。后来我小学毕业,陆续和他通过几次书信,再见时我已过而立,他也两鬓微霜,共同回忆二十几年前的时光时,也是泪眼婆娑。李老师的教育唤醒了我童年幸福的回忆。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并且做了校长。策马扬鞭过,归来我已不少年。回头想想,我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我离真实的教育也越来越远。所幸今天跟李老师重温了我童年的快乐。今天不仅仅是听了报告这么简单,带着感动,带着温暖在朝向教育的本真上我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谢谢李老师,谢谢刘校长,很有意义的一天过去了。 王涛 2018.12.1 李镇西报告会感悟 李镇西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大家,就在今天,他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例子,用一场丰富的教学盛宴来影响着所有与会老师的感受。就像李老师自己的教学观,“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劳,就是我最好的学生”,他并不试图灌输我们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用他的生活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朱永新

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 朱永新 非常高兴,参加李镇西从教30周年的座谈会。为了今天的座谈会,我早早就把这个日子留着,所有的活动为这个日子让路。为什么我特别重视今天?因为,这个日子具有特别的意义。 30年前,包括镇西在内的77、78届大学生,离开求学的校园,正式走进执教的校园,走进各大中小学,开始了他们的教师生涯。我本人,今年也是从教30周年。所以,今天的座谈会不仅是李镇西从教路上的一个盛大庆典,我同时也视为给我们那一代人开的一个从教30年的座谈会,视为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与怀念,视为对一代教师的敬意和总结。 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当时,我正在苏州推进一个培养名师名校长的工程,聘请了许多著名专家来苏州讲学带徒。听说有这样一位人才,我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我请高校长把李镇西请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班学员做报告。 那一天,我故意坐在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没有想到,他的报告是那么精彩。他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而是把自己与学生交往的日常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而,在人们的心灵被口号式的呐喊震动得逐日麻木时,正是这真实的生活点滴,有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细心的李镇西后来在文章里写道,他发现了我盈眶的热泪。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李镇西很快成为我的博士生。开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说他特殊,一是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做报告;二是因为他英语基础比较差,我专门请了一位学生帮助他,他竟然像高中生那样,每天早上坚持背单词。上课讨论问题,他有时也会象一个高中学生一样,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他给我的电话也特别多,差不多成了早请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要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为。要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做你身边最好的,做同行中最好的。人只有报着做最好的心态,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二、做一个好老师要具备“三心”、“三家” 所谓“三心”,就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具有童心、爱心、责任心。具有童心,可以让你很快地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以便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爱心,是每一个做教师所必须的,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只有真正从心底去爱学生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也爱你,才能真正地把学生教好。 “三家”说的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成为一个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作为专家,首先就要课上得特别棒,这也是每一位老师征服学生的最有利的条件。再者,做为一位老师你必须在某一领域有特长、例如文学创作、发表文章、或下棋、画画等等,你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时,便能让学生佩服你,从而尊敬你、服从你。思想家,就是作为一位老师你必须要具有知识和思想上的魅力。我们做老师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做为一个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影响你的学生。说不定因为你的某一句话某一次行动而改变了某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心理学家,这是不用说,每个读师范类的都会去学心理学。心理学能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想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三、要做一名反思型的老师。 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天都要做到四个不停,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只要持之以恒,想成为“不好的老师”都难。 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写作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的智慧。我们要在遇到困惑,解决困惑中获取教育科研的素材,在学生的变化发展中去研究学生。去思考研究你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 四、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班班通环境下的自主导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殷宗祥 发言提纲: 一、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涵 1.绝对评价; 2.课堂即时评价; 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考试评价; 6.多元评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范畴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各种研究课的评价;对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 2.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五、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特点 1.学习语文的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2.灵动的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充满互动的气氛 3.创新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4.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个体与群体的平等 5.有味道的课堂:充满趣味蕴含情味具有韵味 六对“评教”的认识 1.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发展中的需求发展中的尊严 2.对阅读教学评价的认识:读懂悟情学法积累

阅读教学“五要”:要读书要融情要议论要起伏要训练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有写有练) 3.对作文教学评价的认识: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习作教学“五要”:话要多情要真意要新文要美评要实 (下笔成文真情告白美观新颖评价有效) 七对“评学”的认识 1.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成绩优秀”不等于“学业优秀”(2)学生“语文素养”靠长期的训练八教育形势对教学评价影响的反思 1.“均衡教育”的反思:教育硬件资源不能都均衡配置,教育软件资源不可能均衡配置。 2.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反思:人民会满意吗?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导致新的“不公平”。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随笔 平度市常州路小学孙建荣 正在读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展现出的对教育的思考、对实践的反思、对教育的深爱不断打动着我,不断有共鸣有感悟,我自己二十余年的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在读书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唤醒,促使我也想要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一点感触。《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 1.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个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

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2.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1.您叫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有多长时间了?主要是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吗? 我教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由来已久。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每周教学生读1至2首古诗。那时我教的班,从三年级带至五年级,学生背诵了几百首古诗词,积淀了丰富的古诗文底蕴。学校每次公开课都让我展示,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开始教学生背诵古诗文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校到了2009年时,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解决了老师教学零碎性和没有系统性的问题。《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一共6册,每年级一本,教材一经教育科学社正式出版,就得到语文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加盟“12岁以前的语文”团队,在全国共举办3场“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2.在古诗文学习方面,您制订教学计划吗?是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安排国家语文教材与古诗文教材的教学时间? 当然制订教学计划。 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

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经典诗文教育的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杏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两个月或三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

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

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 发表时间:2012-07-04T16:26:51.35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李小静 [导读] 语文因为自身琐碎、繁杂的特点而往往被认为是短时期很难提高的学科。 河南渑池县一高李小静 语文因为自身琐碎、繁杂的特点而往往被认为是短时期很难提高的学科,然而,如果深入研究,做到高效的课堂预设;仔细布局,实现高效的课堂师生行为;精心反思,巩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一、“预设”,即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住诸因素所做的分析和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这节课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其定位得准不准确、恰不恰当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一位教师对在上课前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材的演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 在预设中,教师必须精心地研究和思考,教师心中要有主线,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架设桥梁,顺利过渡,即要让学生“弄清”又要“点明”,不拔高要求又恰到好处。随意的拔高教学目标,只能是因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从而使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所以教师在预设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其次,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准确而敏锐地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并找准突破口,有效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深刻而扎实。 再次,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过程性目标,积淀学生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如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积淀素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预设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课堂氛围时,应有一种潜意识即把自己当成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将课堂当成电视节目。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只能是通过节目的精彩来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而不是强制学生收看。 二、高效的课堂师生行为 就老师而言,首先是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冲动。采用何种导入方式要由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共同决定,总之导入方式要服务学生,服务于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些为了追求新、奇,不惜浪费宝贵时间,舍近求远的导入方式是低效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那些短平快的高效的导入方式。 其次,课堂提问要高效。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再次,课堂讲授要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总目标下,如何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突破,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老师要精讲,不重复,不罗嗦,画龙点睛,有的放矢,语言精练,时机最佳,学会“留白”,抛砖引玉。 最后,有效的作业及实施策略。教师的有效作业观对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调控作业总量,突出适量性、必要性、层次性、自主性,使学生轻松、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同时,老师也要优化作业批改及评价方式,多形式、多角度地与学生反馈和交流,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就学生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帮助建立规则,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解;指导认真倾听,让学生综合别人的意见;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发表小组的看法。通过教师的参与,使每个学生学会讨论,从而提高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社会生活、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教师要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探究而流光异彩,更因为有了探究而迸发闪动的创新灵光。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时,教师应当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讨论情况,搜集问题的焦点和学生的认知进程;在学生质疑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扶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学生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对课堂的反思,找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探求更合理高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最有效的教学方案,落实调控高效的课堂师生行为,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 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 1、题型突破 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 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 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 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 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思维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讲义) □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突破 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 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 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 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 □典型示例 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