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社区发展与

合集下载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3 期
20 0 8年 3月
贵州教育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
Ju a o uzo d ct nIstt N trl c ne o rl f i uE uai ntu n G h o i e( a a Si c) u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c . u s t e ot r m. I on O.w s manan tebo ie t ,poe tteie ic n e t o s oi nd igS e mu t iti idv mi h y rtc h d awh h ih rs cmmu i ain i nt n t a y ol t dt na d c tr dp o t h o r i o u uea rmoe te c mmu i e eo me ti e e t rc s fi o srcin,ma a e n a i n l n nt d v lp n nt n r p oe so c ntu t y h i e s t o n g me t
JANG Hu n z o I a .h u
( eat n o Maae et cec D pr t f n gm n ine,K i nvri , ai u hu 56 0 hn ) me S ai ie t K i ,G i o , 5 00 C ia lU sy l z
积 4 7 ×1 m 。18 年建立省级 自然保护 区, .3 0h 92 20 年被批准为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它 的主要 01 功能是保护 自然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现生 实 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 另外 它还
n p r t n o d rt l e t e s sa n b e d v lp n t o r ta . a d o e ai n i r e o r a z h u t i a l e eo me to e t u i r a o e i fh s e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Ab t a t I i t e i o t n u r n e o a u e r s r e s c e su s b ih n n i tn n e O sr c : t s h mp r t g a a te f r n t r e e v u c s f l e t l me t a d ma n e a c t a a s s san b e e eo me t o o u ti a l d v l p n f c mmu i c n my I e i h f t e p ca au a o d t n a d s c a & n t e o o . n t l t o s e i l n t r l c n i o n o i y h g h i l e o o c b s fYa c i a ai n au e r s r e o o n e me s r sw r u r a d frt e h r n o s c n mi a i o n h w n n t a n tr e e ,s me c u tr a u e e e p t w a mo iu s ol v o f r o h d v lp n f c mmu i c n my a d n t r e e e f m e a p c s o tc b e d n e u l i g t u im e eo me t o o n t e o o n au e r s r r y v o t s e t f so k r e i g r b i n , o r h d s r s u c s d v lp n ,p a t g o t z t n a d S n e o r e e e o me t l n i p i a i O o . n mi o n Ke wo d : n t r e e e o y rs au e r s r ;c mmu i v nt y;d v l p n d l e e o me t mo e

安西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安西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扰着 保 护 区的 管 理 者和 社 区 居 民 。 区 内居 民 的生 产 、 生 活 与 自然 保 护 区 的 管理 及 自然保 护 区 的进 一 步 发 展 息 息相 关 ,可 以说 社 区 发 展 是 衡 量 自然 保 护 区 管 理 成 效 的一 个 重 要 的 参 考 指 标 ] 。 但 从 目前 的情 况 来 看, 自然 保 护 区 管理 与社 区发 展 之 间还 存 在 许 多 矛盾 , 且 有 愈 演 愈烈 的趋 势 。 因此 , 正 确 处 理 好 自然 保 护 区 同 当地 经 济 的协 调 发 展 以 及 自然 保 护 区 和 当地 社 区 群 众 的 关 系, 对 每 一 个 保护 区管 理 者 都 是严 峻 的挑 战 。 安 西极 早 荒 漠 国 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面 积 8 O 万 公 顷 ,是 全 国第 十 大 自然 保 护 区 , 错综 复杂 的地 形 决定 了 区 内动 植 物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但 是 由于 保 护 区社 区 面 积 大 、 人 口多 、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还 较 低, 加 之 居 民的 生产 和 生 活 , 周 边 生 态环 境 日益 恶 化 。 因此, 摸 清 保 护 区 管 理和 社 区 发 展之 间存 在 的 问题 ,制 定切 合 实 际 的管 理 对 策 已成 为迫 在 眉 睫 的 问题 。
自然 保 护 区 是 指对 有 代 表 性 的 自然 生态 系 统 、珍 稀 濒 危 野 生动 植 物 物 种 的 天 然集 中分 布 区 、 有特 殊 意 义 的 自然 遗 迹 等 保 护对 象 所 在 的 陆 地 、 陆 地 水 体或 者 海 域 , 依 法 划 出一 定 面 积 予 以
表性。保护 区庞大社 区人 口的生产生活给保护 区管护 带来极大压 力, 通过实施社 区共管并帮助社 区发展 , 试 图从根 本上消除社 区发 展对保 护 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威胁 , 总结出了社 区共管 中存在着资源保 护与利用、 利益分配、 社 区 自身压 力加剧带来不 良影响 等问 题。 针对这些问题 , 提 出了完善社 区共管机制、 加强社 区环境保护意识 、 积极 引进合作项 目、 提 高社 区农民收入教育 、 建立健全生态效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是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策略1. 区位选址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区位选址是建设的关键,需要考虑地理条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因素。

选址应避免与人类活动区域冲突,确保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原始和完整。

2. 划定边界策略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应根据生态系统边界和物种分布特征等科学依据进行划定。

边界的划定需充分考虑生态功能需求,确保包含关键生态过渡区以及关键物种的栖息地。

3. 推动保护意识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得到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与媒体引导,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1. 规划管理策略制定详细的规划管理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以确保保护区的管理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规划管理策略应包括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行政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

2. 生态修复策略保护区内可能存在一些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修复和恢复。

通过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受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3. 野生动植物保护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需要重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4. 社区参与策略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参与对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的反馈和建议,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

5. 人员培训策略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等方面,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自然保护区的成效评估策略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效果,需要进行有效的成效评估。

保护区管理的工作内容

保护区管理的工作内容

保护区管理的工作内容保护区管理是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实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保护区规划、开展生态监测、野外巡护、科研与教育、社区参与等方面。

保护区管理需要制定保护区规划。

保护区规划是指根据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保护区的管理方案和措施。

规划内容包括保护区的边界划定、生态功能分区、资源利用与开发、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等,旨在确保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管理需要开展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变化等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的过程。

通过监测工作,可以及时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状况,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监测内容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环境质量等指标的监测和评估。

第三,保护区管理需要进行野外巡护。

野外巡护是指巡视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现并处理各类违法行为和环境破坏行为。

巡护人员需要熟悉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巡护工作需要定期进行,以保障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

保护区管理还需要进行科研与教育工作。

科研是指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提高对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是指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科研与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支持力度。

保护区管理需要加强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指将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纳入保护区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中,形成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区参与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参观、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增强社区居民的保护区意识和参与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

保护区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保护区规划、开展生态监测、野外巡护、科研与教育、社区参与等方面。

这些工作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保护区科学管理的体系。

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区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区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保护自然保护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自然保护区,以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保护目标;其次,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最后,建立健全的保护区规划,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监测工作。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重要生物群落、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其次,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推广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必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首先,应加强环保教育,通过开展环境讲座、举办环保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其次,鼓励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实际行动,如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物等;最后,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倾听公众的声音和建议,形成共治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

首先,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其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后,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良性互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首先,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其次,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最后,加强国际间的法律、政策和资源合作,形成全球性的自然保护合力。

结语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的意义与管理措施

生态保护区的意义与管理措施

生态保护区的意义与管理措施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和重要价值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通过限制人类的活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保护区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保护区的意义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生态保护区的意义1. 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

这些保护区不仅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物资源,还避免了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从而促进物种的繁衍和进化。

2. 维持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区域。

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防止生物种群的过度增长或灭绝,保护种群间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

3. 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保护区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区的存在有助于维护水源的纯净度、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土壤的稳定性。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我们能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二、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措施1. 管理规划:生态保护区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管理规划。

这些规划应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全面了解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制定目标和策略,管理规划能够指导保护区内的管理工作。

2. 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立法和监督,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保护区内的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措施。

3.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学知识对于保护区的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如环境保护讲座、展览和媒体报道,可以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区的认知和支持。

4. 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区的管理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合作。

重要的管理决策应该经过各方的讨论和共识,以确保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此外,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合作,能够增加他们对保护区的责任感和尊重,并增加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及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及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及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而设立的区域。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同时还可以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

如今,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自然保护区的创建自然保护区的创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也是现代化管理手段下的必然选择。

创建自然保护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立法: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必须要有法律保障。

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法律、规定并明确有关的创建流程,范围、管理制度、罚则等相关事项,以确保其有效实施。

2.分类:自然保护区可按其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物种结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在不同的分类下,其目的和任务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保护区范围时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同时在创建之后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

3.区域选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选择恰当的区域。

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

其次,要考虑特定区域内是否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脆弱物种等等。

4.管理:保护区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机构必须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规定,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确保其作用的执行。

同时,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保证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二、生态保护1.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恢复受森林伐掉、自然灾害等破坏的生态系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必须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比如,尽量少让人员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区域等。

2.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构成是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保证。

因此,保护区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人类对其进行猎捕、采摘以及任何其他形式的伤害。

同时,保护区内也要设立保护与繁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教育。

3.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并不是与经济建设相冲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 朱惊毅1 赵明书2 吴安康2 张再霞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大多仍然只集中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上,很少关注生活在社区的贫困人群,更是很少关注社区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和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又显得特别突出。就保护区而言,自然资源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则更重视直接利益,只有在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中,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更是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生存的重要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分析,找出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得出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途径。 一、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现状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黔东北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娄山脉北东,乌江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108°19′45″,北纬28°37′30″~28°54′20″,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经2002年科学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当时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并入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涉及7个乡(镇)40个行政村5040户22816人,平均每户4.5 人,平均73 人/ km2。其中核心区4786人,缓冲区8235人,实验区9795人。涉及沿河自治县的5个乡(镇)26 个村3159 户,14852 人,务川自治县的2 个乡14 个村1881 户,7964 人。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土家族47%,仡佬族33%,苗族14%。保护区内多为坡耕地且零星分散,人均耕地占有面积2.8亩,年均粮食产量为900 万公斤, 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人均口粮350公斤左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以新景乡为例)。 保护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海拔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常出现溶蚀盆地,洼地及平底溪谷等,故区内村寨多分布在这些平缓地带。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农舍呈零星散布,当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小米、小麦、高粱、黄豆、土豆、红薯等。除此之外,大多数家庭还从事传统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鹅、蜜蜂等养殖较为普遍,但养殖规模较小。近年来,随着沿河、务川两县科技养羊项目的实施,区内才有部分群众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在逐步扩大,群众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社区内绝大多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务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收入几乎占每个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区内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但目前困扰社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交通,虽然实现了村村通路,但路面极差,且缺乏养护,只有在晴天才能通车行驶,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举措探索 (一)坚持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两手抓 ,努力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意识 自保护区成立至今已达26年,在这26年期间,保护区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在保护区交通要道设臵标牌,在公路沿线及田边地角书写宣传标语,火险季节发放“入户通知书”,安排宣传车、广播进林区宣传等;通过与两县各学校、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合作,举办科普讲座、播放宣传片、开展咨询服务等;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省内外电视台、报社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合作,持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社区经济发展、旅游开发、黑叶猴的相关知识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强化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认识,从而使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增加了林农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性。 强化了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取得了建局以来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能认真持续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区、依法管理,从严查处区内每年发生的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每年受理、查处的林业行政、刑事案件都在20件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如2011—2013年保护区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47起,查处47起,其中,2013年务川片区就侦破盗挖罗汉松树根、盗伐红豆杉、楠木刑事案8起,刑事追究18人。2013年2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严防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切实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部署和要求,保护区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候鸟专项行动”。共出动车辆7台(次)、行政执法人员20余人(次),清查保护区周边乡镇餐馆11家,并对兽铗、拦网、渔网等进行清理,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保护区管理局自组建以来,从无到有,走过了26年漫长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争得国家、省级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有:管理局、派出所办公用房1000㎡,职工宿舍1200㎡,四个管理站(管护站)办公用房2000㎡,动物笼舍200㎡,了望台4座,科研宣教、气象水文监测站用房、黑叶猴监测点等共计1200㎡,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点一个,监控区域为3平方公里 ,巡护步道1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12公里,界桩、界牌、宣传碑牌、标牌等400多个,管理用车5台,电脑30多台,还有必要的办公设施。通过对保护区基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 自保护区成立来,特别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后,保护区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了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希望通过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以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为摸清区内资源状况,先后于1993年、2002年、2013年三次与美国、英国、瑞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家、贵州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院校进行合作,对保护区内的30多个方面的学科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大量公开发表的基础性科研论文。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先后有100多人到保护区对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社区发展、旅游开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 除此之外,还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铜仁电视台、遵义电视台、贵州日报、铜仁日报、遵义文艺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合作,拍摄了50多部(集)宣传片,播放和刊登有关麻阳河科普教育的新闻报道和文章200余篇条。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拍摄的《大山里的精灵—黑叶猴》;新闻频道拍摄的《中美意专家联合考察黑叶猴》、《人猴争地》等6集宣传片;科教频道拍摄的《探密麻阳河》、《麻阳河纪事》、《山林中的潜伏》;农业频道拍摄的《探录黑叶猴濒危之谜》、《接触黑叶猴》;综合频道拍摄的《黑叶猴的战争》;贵州电视台拍摄的《黑叶猴大山一家的故事》、《猴舞麻阳河之黑叶猴》、《黑叶猴王国》等及其它媒体拍摄的宣传片。还与遵义市文联、沿河县宣传部、务川县宣传部联合开展一次“醉美乌江梦幻麻阳探密之旅”活动,编辑出版了《麻阳河景区采风宣传专辑》等。 通过这些基础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主流媒体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为保护区下一步更好发展提供了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