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社区发展与

保护区社区发展与
保护区社区发展与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

朱惊毅1赵明书 2 吴安康 2 张再霞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大多仍然只集中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上,很少关注生活在社区的贫困人群,更是很少关注社区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和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又显得特别突出。就保护区而言,自然资源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则更重视直接利益,只有在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中,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更是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生存的重要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分析,找出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得出资源

保护与社区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途径。

一、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现状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黔东北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娄山脉北东,乌江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108°19′45″,北纬28°37′30″~28°54′20″,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经2002年科学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当时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并入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涉及7个乡(镇)40个行政村5040户22816人,平均每户4.5 人,平均73 人/ km2。其中核心区4786人,缓冲区8235人,实验区9795人。涉及沿河自治县的5

个乡(镇)26 个村3159 户,14852 人,务川自治县的2 个乡14 个村1881 户,7964 人。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土家族47%,仡佬族33%,苗族14%。保护区内多为坡耕地且零星分散,人均耕地占有面积2.8亩,年均粮食产量为900 万公斤, 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人均口粮350公斤左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以新景乡为例)。保护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海拔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常出现溶蚀盆地,洼地及平底溪谷等,故区内村寨多分布在这些平缓地带。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农舍呈零星散布,当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小米、小麦、高粱、黄豆、土豆、红薯等。除此之外,大多数家庭还从事传统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鹅、蜜蜂等养殖较为普遍,但养殖规模较小。近年来,随着沿河、务川两县科技养羊项目的实施,区内才有部分群众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在逐步扩大,群众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社区内绝大多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务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收入几乎占每个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区内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通电、通路、通水、

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但目前困扰社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交通,虽然实现了村村通路,但路面极差,且缺乏养护,只有在晴天才能通车行驶,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举措探索

(一)坚持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两手抓,努力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意识

自保护区成立至今已达26年,在这26年期间,保护区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在保护区交通要道设臵标牌,在公路沿线及田边地角书写宣传标语,火险季节发放“入户通知书”,安排宣传车、广播进林区宣传等;通过与两县各学校、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合作,举办科普讲座、播放宣传片、开展咨询服务等;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省内外电视台、报社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合作,持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社区经济发展、旅游开发、黑叶猴的相关知识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强化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认识,从而使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增加了林农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性。

强化了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取得了建局以来森林火灾零

发生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能认真持续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区、依法管理,从严查处区内每年发生的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每年受理、查处的林业行政、刑事案件都在20件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如2011—2013年保护区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47起,查处47起,其中,2013年务川片区就侦破盗挖罗汉松树根、盗伐红豆杉、楠木刑事案8起,刑事追究18人。2013年2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严防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切实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部署和要求,保护区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候鸟专项行动”。共出动车辆7台(次)、行政执法人员20余人(次),清查保护区周边乡镇餐馆11家,并对兽铗、拦网、渔网等进行清理,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保护区管理局自组建以来,从无到有,走过了26年漫长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争得国家、省级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到

目前为止,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有:管理局、派出所办公用房1000㎡,职工宿舍1200㎡,四个管理站(管护站)办公用房2000㎡,动物笼舍200㎡,了望台4座,科研宣教、气象水文监测站用房、黑叶猴监测点等共计1200㎡,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点一个,监控区域为3平方公里,巡护步道1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12公里,界桩、界牌、宣传碑牌、标牌等400多个,管理用车5台,电脑30多台,还有必要的办公设施。通过对保护区基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

自保护区成立来,特别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后,保护区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了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希望通过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以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为摸清区内资源状况,先后于1993年、2002年、2013年三次与美国、英国、瑞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家、贵州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院校进行合作,对保护区内的30多个方面的学科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大量公开发表的基础

性科研论文。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先后有100多人到保护区对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社区发展、旅游开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

除此之外,还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铜仁电视台、遵义电视台、贵州日报、铜仁日报、遵义文艺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合作,拍摄了50多部(集)宣传片,播放和刊登有关麻阳河科普教育的新闻报道和文章200余篇条。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的《大山里的精灵—黑叶猴》;新闻频道拍摄的《中美意专家联合考察黑叶猴》、《人猴争地》等6集宣传片;科教频道拍摄的《探密麻阳河》、《麻阳河纪事》、《山林中的潜伏》;农业频道拍摄的《探录黑叶猴濒危之谜》、《接触黑叶猴》;综合频道拍摄的《黑叶猴的战争》;贵州电视台拍摄的《黑叶猴大山一家的故事》、《猴舞麻阳河之黑叶猴》、《黑叶猴王国》等及其它媒体拍摄的宣传片。还与遵义市文联、沿河县宣传部、务川县宣传部联合开展一次“醉美乌江梦幻麻阳探密之旅”活动,编辑出版了《麻阳河景区采风宣传专辑》等。

通过这些基础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主流媒体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为保护区下一步更好发展提供了科

学依据,而且还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和宣教成果,为推动保护区有序、有效发展,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意识和对保护区的知名度、认知度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切实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

随着社区发展重要性被人们的认知,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突显强劲。自2008年以来,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上争外连争取项目,并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采取造林补助的方式(种植户出劳力、出土地、出肥料、出管理、自己购买苗木,管理局负责规划、技术指导和验收等工作,验收后分年度兑现补助款),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达10000多亩,而且是以经济林为主,核桃、油茶、茶叶等一批经济林示范基地覆盖了保护区的7个乡镇,涉及社区农户1000多户。另外还完成景区道路绿化30公里,完成封山育林7000多亩,就造林这一块就达500多万元。这不仅对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增加社区群众收入同样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效果十分明显。如务川红丝乡的2000亩的油茶基地建成收效后,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油茶产业发展当着大事来抓,2013年又从贵州省扶贫办争得900万元资金用于15000亩油茶示范基地建设,

项目全部在保护区内实施。还有沿河新景乡、客田乡的茶叶(1500亩),中寨乡、黄土乡的核桃(3000多亩)等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积极协调两县政府出人出资共同完成了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为保护区下一步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积极扶持社区群众发展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争得200多万项目资金,完成了两期竹编培训(每期培训时间45天,培训人员30人),两期养蜂培训,投入蜂箱800个,扶持养蜂大户80户;扶持社区群众引种金银花、党参、黄花、柑桔、冬枣、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投入3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两年的节能改造项目,对保护区内实施沼气池的农户以及使用电器用品的贫困农户实行补助与扶持。

通过各种社区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不仅使区内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提升了区内群众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探索出了多种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扩展了社区群众的增收渠道,为资源保护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三、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强制性保护,这种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资源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

资源的权利,从而失去或减少了发展的机会,这样进一步使原本就很落后的社区发展又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没有自然保护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依靠这里的自然资源维持着自己的生计,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区成立后,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比如狩猎、砍伐、采集、开垦等一系列活动。又由于保护区文所在地区始终处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生计活动,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只有继续向保护区来索取,他们把在保护区采药和采集其它林副产品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进入保护区放牧、狩猎、砍伐薪材等,居民这种不得已的行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性。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为保护特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区域,但是它并不是孤立

存在的“真空地带”。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保护区与地方区域在地理上的相互交错,即保护区内及其周边都有人类的存在,而人类生存必然要求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可以说,当地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而且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源泉,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麻阳河保护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保护区地处偏远,受落后的文化、经济、习俗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甚至采伐林木、挖掘药材和猎捕野生动物为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如此强烈的依赖性,给保护区的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保护区及其周边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加剧了保护区保护的难度。所以,当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时就与当地居民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

(二)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8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则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第26条又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这些规定意味着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没有替代性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短期内当地居民必须要承受因保护区的规定而造成的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困难,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严格限制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了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社区居民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冲突

自从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自上而下堡垒式的保护管理模式大大影响了林缘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生计问题成为林缘社区农民最重要的问题。为了生存,农民只有向自然保护区索取,因而砍伐、狩猎等行为经常发生,反过来社区的这种不得已的非理性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同时,随着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的加大,极大地改善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某些野生动物种群繁殖恢复了其演替常态,在自然保护区内频频发生野生动物毁坏庄稼及

伤人事件。据了解,目前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毁坏庄稼的现象非常严重,居民种植的土豆、玉米、花生、红薯每年都因为黑叶猴、野猪、獾猪及刺猬等野生动物的毁坏而减少产量,每年给社区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都在500万元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干脆将大量的土地弃慌弃种。野生动物对居民庄稼的毁坏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困难,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民的这部分损失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与冲突。

(四)土地权属、林权权属管理、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麻阳河保护区总面积为31113公顷,通过这么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66.74%提高到现在80.7%。尽管如此,保护区除有2237公顷为国有林地以外,其余的28876公顷均为集体林地。具体分区情况附表如下:

保护区土地权属一览表(单位:公顷)

核心区面积缓冲区面积实验区面积

国有集体国有集体集体2045 8498 177 14845 15 5533 10543 15022 5548

这一情况足以说明,当地社区集体拥有保护区内绝大多数土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但却被当时无偿地划入保护区范围并被限制利用,这就使得区内村民要承受着以牺牲自

身利益为代价,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承担着义务和做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这一部分重点公益林进行了经济补偿,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常常出现林地权属争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居民生活贫困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务川的偏远地带,所辖七个乡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区内居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即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林副产业相对薄弱,第二、第三产业极为欠缺,社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比两县中心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要低2000元左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和资金等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方式原始,效益低下。为了生存,居民只能向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索取。村民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情况经常发生。其中薪柴消耗量巨大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居民没有节能意识,而且替代能源综合成本也比较高。狩猎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管理机构巡护力量薄弱、装备落后、协调不够、野生动物毁坏补偿政策未落实等。采集、开荒是保护区内居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受经济利益驱使,在保护区内普遍存在等等。居民的这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极大地阻碍了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传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自然资源保护中,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着重点都放在保护上。国家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禁止人为对其进行采伐或狩猎并依靠科技力量来保护其中的物种以取得生态效益。虽然通过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这种管理方式限制了当地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影响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自然保护模式认为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斩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这种限制当地居民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社会大多数人从自然保护区中受益而牺牲当地居民利益,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公平。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一种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这种保护主要有两点缺失:一是保护主体定位失误;二是无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从麻阳河保护区近几年的情况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以及引进投资和国内外组织、个人捐赠等,资金量相对较少,森林防火、珍稀动植物救护、公安装备、科研经费、巡护监测、社区发展等专项经费都没有固定的来源,自然保护难以得到基本保障,更谈不上社区的发展。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位于偏远

落后地区,当地政府的财力物力也相对较为薄弱,对保护区内居民的各种损失都不能给予相应的赔偿和补偿,这就更进一步弱化了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和保护功能的行使,极大地限制了保护区的有序推进。

(四)宣传教育不到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行政约束力逐步弱化,召集社区会议进行宣传比较困难,所以,保护区宣传活动主要采取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拉家常的形式进行,缺乏宣传设施,缺乏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变化情况、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物种的消长情况的系统介绍。社区居民对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认识不足,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不清,对人类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缺少理性上的认识,更不可能积极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加之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保护区对社区发展的投入显得严重不足,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依赖度、信任度和感召力都显得十分低下。因此,即使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效果也就显得极为不佳,从而导致社区宣传教育工作的严重缺位。

五、几点建议及解决对策

(一)建立社区共管三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保护区资源有效保护

鉴于保护区内绝大多数为集体林区,如若将社区排斥在

保护区管理之外,生硬剥夺他们的传统使用权是不可取的行为。要实现自然资源有效管理,实行社区共管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当地社区必须参与资源保护,必须实现保护区管理者与当地社区两者的角色转变,保护区管理者应从单纯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掌舵者,当地社区应从自然资源使用者、破坏者、被防范者变为保护者和管理者,当地社区必须受益于资源保护。保护区管理局应与当地社区在协商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分担区内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保护区内推广社区共管的理念,建立社区共管村,依靠社区寻求发展的原动力,让每个村寨都行动起来,促进社区资源保护的乡规民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其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尽可能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积极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要摆脱保护区管理局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格局,建立新型的保护管理体系,组建由相关县政府、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共同组成的保护区社区共管领导委员会,形成“管理局-管理站(点)-护林员”和“社区共管领导委员会-乡(镇)共管领导小组-社区共管村”两线交织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建立社区激励机制,帮助社区谋发展,同时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参与的必要措施,只有意识到他们能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得到利益,人们才会有意愿为活动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激励类型可分为经济激励和其他激励,经济激励包括直接提供发展资金、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或提供相关建设物资、提供生产活动的工具设备、资助社区教育、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其他激励形式包括组织开展社区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社区进行发展项目等。保护区应继续多渠道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为社区提供持续的激励。

(三)将社区的经济发展纳入保护区管理议事日程,引导社区开展对环境友好的项目

保护区管理局应正确对待社区对森林及其他资源的需求,在今后社区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好社区能源问题,建议交通困难的社区发展小水电或推行节柴灶,交通便利社区推行用电、煤、液化气等、辅以推行节柴灶、沼气池,以减少社区对薪柴的需求量;其次,引导村民开展对环境友好的项目,提高社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尽可能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减少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给社区发展带来的制约。根据本次社区调查结果,保护区可考虑引导交通条件较好地方的村民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交通差,运输不便的山区,种植业应以栽种中药材、核桃等为主导,发展混农林业;养殖业可以养蜂业为主导,通过已成立起来的养蜂协会辐射带动保护区内更多的家庭参与养蜂,并做成产

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品牌。另,要控制保护区内养羊项目的发展,倡导进行圈养或划定散养的范围。保护区所有农产品和非木材林产品都应申请注册绿色食品标志,凸现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带来的产品优势。应加强相关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如举办养蜂技术培训、非木材林产品采集技术培训、农作物播种新技术培训、经济林木育苗和栽培技术培训等,帮助社区群众提高生产技能,从而增收致富。此外,针对区内大量人外出务工现象,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有针对地举办夜校等,为他们提供电工、财务、行政管理等内容的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外出务工的生活。

(四)适度发展生态旅游,让当地社区受益其中,增进社区保护自然的主动性

目前,保护区已启动了生态旅游项目,应该注意吸纳更多的当地人参与其中并受益。根据我国的现状,“农家乐”是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的最好形式,可较好地把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起来,既能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减轻对自然的破坏。应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自家民居为经营场地开展农家乐,依托自然景观和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娱乐、体验农事和简朴农家生活、品尝新鲜瓜果蔬菜等服务,展示极富特色的乡土文化。从而促进农村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村民体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

系,从而增强其对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开展保护区黑叶猴、野猪专项调查与监测,制定有效措施,寻找可行方法,解决野猪为害问题

近年来,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的事件在保护区屡有发生,如不加以干预,会影响当地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和对保护区的支持程度,因此保护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目前黑叶猴、野猪为害是当地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事情,保护区应及时开展野生动物为害专题调查,走访受灾村寨,种植栽种朴树、女贞、桃、李等树种,丰富黑叶猴食源。同时在野猪活动频繁地点安臵红外摄像机进行监控,评估野猪为害作物程度,进行野猪为害防范管理需求评估,制定措施,采取行动如调整作物结构、组织防护队、设臵围栏或进行适当猎捕等,减少对作物的破坏,减轻人与野生动物间冲突,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

(六)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在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在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林缘社区居民的生存利益。保护自然资源不是意味着将资源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自然资源再珍贵也不能否认人的价值。所以,为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因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物,而将当地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在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试论社区建设的发展前途

试论社区建设的发展前途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社区建设成为而今建设基层民主的讨论重心。 说到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讨论较多的,一是如何理顺和确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如何建立适应社区发展的可持续运行的财力机制。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初步了解了社区建设的概念,认识到社区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对而今政府工

作有着非常大的重要性。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我认为,当前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一、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找准社区建设路途中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依托政府体系中的街道、居委会去引导和推动社区服务的发展,这在社区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大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供需关系愈益突出,如何构造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各种需求服务体系,客观上已经超出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范围,需要注入新的运行机制,否则把社区服务的建设等同于街道、居委会的管理职能,社区发展就会走入误区。 近年,我国着力推动社区建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建设仍然较为落后,关键就是缺乏社会中介组织的运行。发达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各类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蜂拥而起,包括基金会、慈善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涉及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宗教事务等各个领域,发挥着

论社区经济发展

论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各项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居民对社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强烈,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能否带领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实发展社区经济,给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同时,社区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证,现就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入手,对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一、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社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块,质量效益好。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社区经济具有社会功能特点,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方面居民。3、街道经济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二、发展社区经济包括哪些内容(一)是大力发展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二)发展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性服务公司。(三)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经济密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增长总量,形成社区经济特色。(四)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兴办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三、发展社区经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社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各地社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出现发展慢、结构单一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一)街道及社区的责权利不相统一。近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将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创造外部条件。但是各地对街道及社区认识不同,使各地街道和社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地方,大量的工作事务压到街居,“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居民需要街居解决的事情,街居只能起协调作用,却没有解决能力,使居民对街居的作用产生质疑,也使街居在开展工作等各方面受到阻碍。(二)各部门对社区的了解和帮助远远不够。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深入,有些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些重要部门的卡、拿、要现象依然严重,许多部门对社区工作不给予支持,使原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下放,甚至街居在和有些部门协调时,出现不重视、拖拉、积压等现象,使街居工作开展难上加难。(三)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四)街居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及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对社区经济进行投资,可是,街居工作人员常年坐在机关,缺乏竞争意识和基本的经济观念,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和指导,经济能人少,有胆量、有气魄、有领导和把握整个区域经济走势的人少,已

社区教育五年发展目标

社区教育现代化五年发展目标 (2012-2016) 为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社区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立足社区,服务居民,努力创造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步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我社区实际,现制定本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把社区教育站办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群众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的阵地。 二、发展目标 1、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实现居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英语、计算机应用普及率大幅度上升;普遍开展文明市民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无封建迷信活动,居民群众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互帮互助,文明礼貌,展现江宁社区居民蓬勃向上的良好风气。

2、文明建设、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 增强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塑造家庭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营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文化氛围,使社区文明建设深入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各种文体设施,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经常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3、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通过现代化社区教育站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居民树立现代科学的生活观念,引导大家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网络和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积极开展便民利民、帮困救助、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2012年:初建阶段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创建现代化社区教育站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社区教育日常工作,由工作站专职人员担任办公室主任,社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相关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协同配合,双向互动,团结协作。自上而下全面构筑创建网络,实行工作站站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

2019年社区三年工作计划

2019年社区三年工作计划社区三年工作计划篇一 北大社区第四届“两委”换届于20XX年9月底圆满结束,新的“两委”班子成立。经“两委”班子成员共同讨论,提出在任期三年里,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工作中、行动上要和党委保持步调一致,以党的xx大精神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搞好班子团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把社区工作搞好,在三年的任期满后,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为有序地开展社区工作,我们从社区管理、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稳定和谐、居民素质等方面着手,社区“两委”合理分工、落实职责,工作计划如下: 一、求实创新,探索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社区的“两委”班子建设,提高“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爱岗敬业,营造和谐、平安、服务型的社区服务队伍。积极培养班子的后备力量,着重培养积极分子加入到党组织的队伍中来,坚持每年要发展1—2名年轻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的血液。定期召开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务、财务、政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协商制度,以制度管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名册,掌握其流向。 二、重点做好社区的服务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 更深层次地调查辖区居民的生活困难情况,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低保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社区弱势群体有求必应。做好农保、居保登记服务工作,使居民意识到医保是一项涉及自己利

益的好政策,特别是做好今年十月底启动的居民社会养老发放和收缴工作,认真落实富民、安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做好计生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分片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口管理员,确保社区计划工作达标,做好流动人口的造册登记,争创优质、优生、诚信计生满意模范社区。 三、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环境优美社区 引导居民创建和谐文明社区,从我做起,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社区和谐气氛。 我们以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为起点,努力构建社区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设好班子,切实发挥班子作用,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三年工作计划篇二 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大南街道办事处关于社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拟订红巾社区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社区建设三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邓小平理论,按照“xx”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 社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有效工作机制,合理开发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发挥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形成社区建设的骨干力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http://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报告(新订版)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报告(新 订版) Report on the work plan of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 工作计划 ) 汇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工作计划/工作汇报/新年计划/全文可改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报告(新订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xx年—20xx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

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 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四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基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城市社区经济对于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及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区经济城市发展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社区的产生、社区服务的开展,社区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取得和利用这些资源?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目前东北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于社区经济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接受,认为社区只是服务、文化、教育等,否认社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常常成为基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一些社区也正在尝试着发展社区经济,可是又因种种困难而不能发展起来。那么,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长春市的一些社区,对这些社区的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将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指出当前基层社区中发展社区经济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阐释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社区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凡属于“社区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看作社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包括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外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二是把社区经济看成是依托社区同时又为该社区提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这种

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黎城县南关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1年—2013年 一、情况分析: (一)幼儿园概况:南关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共用户外活动场地,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幼儿园现有3个年龄班,近123名幼儿,在岗教职员工6名,正式在编教师1名。 (二)发展中优势: 1、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强依法办园意识、规范发展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合作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目标,实施分层治理,实行民主治理,开展互动管理,来提高管理效能,园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守职尽责,造就了一支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战斗力、凝结力的教师队伍。 2、我们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幼儿园课程指南》、《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了本园的切入点,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了《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园本教研活动。 (三)发展中思索: 1、加大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内涵,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幼儿园都是青年教师,但是非专业类教师比例较大,虽然他们工作干劲足,热情高,但缺乏工作经验,需要我们深化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来打造一支高的教师队伍。 3、发展思路: 我园以“办人民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遵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发展需要,“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为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 四、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率全体教职工走出一条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同步跨越式发展之路,培养,锻炼聪明老师,争创聪明型的县级示范型幼儿园。

当前社区建设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1、清除体制性障碍;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其意义 在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首次提出。按照民政部负责人的解释,社区建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在城市广泛开展社区服务,但它又难以包含政府希望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所要承担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并力图以此去开拓民政工作。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的社会问题及服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城市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总书记也于1996年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在这之后,社区建设作为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被纳入议事日程。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现在政府已将社区建设上升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即适应城市企业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在这里,可以明显发现政府对社区建设目标的诉求:支持和保障企业体制改革,化解社会压力,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其中的另一重要涵义: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社会管理方式的转换。 具体说来,社区建设有以下重要意义。1、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社区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区工作的需要。只有全方位地开展社区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

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十二大趋势

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十二 大趋势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1 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十二大趋势 纪望平 (惠州学院成教学院,广东惠州516015) 摘要:21 世纪的成人教育已经和正在发生若干重大变化,展现出多彩光芒的美好前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产业化、自主化、终身化、社区化、网络化、高端化、国际化、法制化、学科化等十二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 21 世纪;成人教育;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7 —05 —28 作者简介:纪望平(1957 —) ,男,汉族,陕西省勉县人,惠州学院成教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研究,广东省教育厅成人与网络教育科研项目主持人。 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变化正在显现若干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它既受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及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的总量和速度等系统外部条件的影响使 然,又受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和探索中国成人教育变化演进的规律,有助于从总体上准确预测科学把握成人教育实践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在推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综观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态势,具有以下十二个明显的趋势和走向。 一、多元化 成人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大厦下的一根重要支柱,仅靠大众化的成人高校和开放化的电视大学两极支撑是不够的。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充成人学习机会的宏大使命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世界成人教育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成人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正日益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成人教育的参与和合作将更加充分。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团体、职业学校、成人文化培训单位、民营办学机构乃至于广大企业,将在政府的提倡、政策的引导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广开财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成人教育产品和多元化课程,强化服务功能,有效整合资源,从而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成人学习联盟及支持服务体系,为成人教育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基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城市社区经济对于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及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区经济城市发展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社区的产生、社区服务的开展,社区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取得和利用这些资源?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目前东北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于社区经济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接受,认为社区只是服务、文化、教育等,否认社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常常成为基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一些社区也正在尝试着发展社区经济,可是又因种种困难而不能发展起来。那么,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长春市的一些社区,对这些社区的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将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指出当前基层社区中发展社区经济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阐释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社区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凡属于“社区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看作社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包括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外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二是把社区经济看成是依托社区同时又为该社区提供经济收益的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也构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依靠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村居、社区三年任期规划

2018年村(居、社区)三年任期规划 XX街道村(居、社区)三年任期规划 (2014—18年) (样稿) 为切实把握撤县设区后的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抓实本村(居、社区)未来三年的各项工作,引导本村(居、社区)更好地融入城市化进程,现根据村(居、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今后三年发展总体目标: 1、村级社会保持总体稳定,不出现新发群体性越级上访(历史原因引发的上访得到有效缓和); 2、服务群众(居民)进一步优化,不发生因村(居、社区)干部服务不到位引发的信访; 3、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不发生列入全县最差名单情况,不出现全年累计五次以上街道考核末位; 4、群众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比率达到85%以上; 5、不出现因计划外生育引发的评星晋级一票否决事项; 二、今后三年工作重点: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评星晋级”活动,争创星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结合党员设岗定职,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评、评星晋级管理活动。 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村级班子成员的服务力;严明纪律、加强团结,增强村级班子成员的执行力;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增强村级班子成员的战斗力; 3、加强环卫管理力度。进一步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提升全天候、全覆盖保洁,杜绝环卫工人人浮于事、脱岗离岗现象,努力争创环境卫生优美村(居、社区)。 4、加强村级实事惠民工程建设。立足村(居、社区)实际,建设一批上级有要求、村民有愿望、村里能做好的实事项目工程。

5、加强村级民主管理。深化“三资”管理,规范村(居)务运行。认真落实“五议两公开”和“夏履民主程序”等制度,认真贯彻招投标、经营费零支出等规定,按月做好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时排解矛盾纠纷,积极开展各类创建,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实事惠民工程建设: 1、住房解困、三改一拆等; 2、村级物业建设、活动场所建设等; 3、道路硬化、桥梁维修、河道清淤、砌坎改造、路灯安装等; 4、公厕、垃圾箱改建、污水处理收集等; 5、其他。 说明:实事项目各村可根据实际确定。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常见的有各种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 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第二,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逐渐熟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常,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居民,往往处在被动状态,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另外,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而真正有能力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尽一份力的广大中青年却被忽视。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2006年第12期(总第323期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12,2006 General,No.323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朱小蔓 冯秀军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教育观与西方公民教育观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等方面呈现相向运动的趋势,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 [关键词] 公民教育观;权利;义务;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8);冯秀军,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 (石家庄 050091)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因此,把握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需要在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关联交汇中进行溯源性追寻。 一、与西方公民教育观相向运动 一定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相应的公民观。公民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特定的内涵。作为法律意义的公民,是指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人;作为政治意义的公民,是指行使一定政治权利的人;作为伦理学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符合公民权利和义务所要求的个人行为态度和品质的人。虽然公民概念有着多样性与歧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概念则是在公共领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答复。①因此,任何一种公民观,其基本内涵都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公民在所属共同体内所牵涉各种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二是公民在上述关系中的实践。与此相对应,公民教育观的主要内涵也应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教育使公民认识在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 西方有两种主要的公民观传统,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民观,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在多元文化论的讨论尚未兴起之前,这两种公民观主导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②之后,又逐步发展起了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1.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 大致说来,共和主义公民观有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公民共和主义之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建立于希腊城邦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公民身份与城邦共同体密切相关,公民必须融入政治共同体,共同参与、遵守公共决策。公民身份意味着共担责任与共享益处。这种公民

2018年街道社区加快经济发展思路

2018年街道社区加快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0%;财政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2%. 一、经济发展 (一)、突出项目建设,着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经济工作的部署,地区的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按照“四个加快、一个确保”发展思路,即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去年安排重点项目3个,分别为在建项目东方综合楼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预计年内封顶,交付使用;*普*信设备厂新建的普天小区住宅楼项目,投资额*万元,预计高层两栋年内封顶;新建项目东方集团31街坊住宅楼,预计年内三栋多层交付使用,四栋高层主体封顶,完成投资*元。 高度重视项目策划包装。要立足实际,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着眼于国家投资支持的项目进行策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

支持不低于100万。抓住地区军工企业外迁和东方、普天两个企业的福利区改造这两大机遇,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植和壮大新税源。 幸福路沿线项目应以幸福林带建设为先导,建设以幸福林带为轴线的经济带促进城东地区整体开发和经济社会的繁荣,按照幸福林带规划、协调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等前期工作,密切同驻地单位、企业的联系,协助企业规划,加大服务力度,取得更多的支持,以此带动幸福路沿线的建设。 二是加快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 首先要坚持走出去,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招商会,加大宣传。其次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多方联系,抓好商机,实行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方式,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抓住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一抓到底,决不放手,最后实行全民动员招商,要发动全体干部,各方人士及各界的力量,实行政策鼓励,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知名品牌企业。 三是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三个商圈”。 围绕地区*南路、爱家广场和纬什街三个商圈优势,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引进名店、老店,发挥品牌优势,促消费、保增长、增税源。即切实抓好普天小区综合楼*平方米营业用房的招商工作。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抓好两个转变,即产业结构从生产、加工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居住福利消费型向经营服务和商业的转变,使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我地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