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中外名作戏剧欣赏-选修03 汤显祖与牡丹亭 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而说到中国戏曲就不得不说一下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

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要赏析的《牡丹亭》便是一部著名的昆曲作品。

牡丹亭的作者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

汤显祖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都以“情”为主题.其中《牡丹亭》、《紫钗记》写情之“痴",是入于情之作;《南轲记》、《邯郸梦》写情之“空”,是出乎情之作。

《牡丹亭》的文辞美,意境深,加上情感化的唱腔、文词化的身段,配合了含蓄传神的词句,优雅动人的音乐,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的感人,比“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更进了一层,是戏曲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牡丹亭》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剧中的女主角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活,虽然有些离奇,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

牡丹亭 赏析介绍

牡丹亭  赏析介绍

牡丹亭·惊梦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所居名玉茗堂。

一生政治失意,思想比较复杂,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又深受达观和尚和李贽思想的影响,儒、道、佛、侠兼而有之,这在他的戏曲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其传奇作品是著名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思想表现在文学方面,可归纳为六个字:尊情、抑理、尚奇。

汤显祖的“至情”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点: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汤显祖四梦中,最具盛名的是《牡丹亭》。

《牡丹亭》脱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返回临川之后,是汤显祖至情论的最直接的宣言。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题材之来源,据作者自叙云:“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微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牡丹亭·题词》)故事直接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原作见明末编刻的《燕居笔记》。

《牡丹亭》全本55出。

写南宋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

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赴临安应试,路过南安府邸后花园,拾得杜丽娘临终画像,并与其幽魂相会,遂开馆掘坟,使之再生。

杜宝拒不承认二人婚事,视女为妖孽,幸柳梦梅得中状元,上书自辩,终得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剧本主要从由生到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个层面,以“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线索贯穿全剧。

4.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4.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 《步步娇》、《皂罗袍》两曲,运用情景 交融的方法,刻画了杜丽娘的娇羞神态和 种种微妙的心理,把深闺中女子的苦闷和 青春觉醒后的烦恼,描摹得生动细腻,十 分感人。游园时,面对姹紫嫣红、美景良 辰,杜丽娘的心里却有一丝淡淡幽怨、莫 名惆怅。内心感受是“闷”与“乱”,是 “理还乱,闷无端”,是“春色恼人”, 是她对自己“年已及笄(ji),不得早成佳 配”,虚度青春的苦闷,因此她感叹“奈 何天”、“谁家院”。
第二节 明代传奇
• “传奇三变”: • ①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 有传奇一类。 • ②元末明初,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 ③明清以来,指称除杂剧以外以南曲为主 谱成的明清中长篇戏剧。 • “明代的传奇,实际上就是南戏的改称”。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一、明初传奇
• 明前期传奇创作极为萧条。统治者极力宣 扬《琵琶记》中“有关风化”的创作原则, 于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充斥剧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邱濬jùn的《五伦全备 忠孝记》和邵璨的《香囊记》。除极力宣 扬封建礼教之外,《香囊记》还开了明代 传奇语言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先河, 对后代戏曲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以至徐渭 在《南词叙录》中将其称之为“南戏之 厄”。
• “沈汤之争” • 沈璟的戏曲理论引发了临川派和吴江派的 论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 歧在三个方面: •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情理论”)。
•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 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 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 戏曲“命意皆主风世”。
二、明中叶传奇
• 中期的传奇创作已开始从理学的桎梏中解 放了出来,产生了著名的“明中期三大传 奇”,即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 《浣纱记》和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 凤记》。这是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理想与梦的感性追求——赏析:我最喜爱的中国戏曲《牡丹亭》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戏曲的话,那绝对是非《牡丹亭》莫属了。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哪怕是现实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话时时听,时时想。

它从何而来?又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再美丽的女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流失。

“如花美眷”话说是女子,又何不指我们心中最真切盼望的理想?“抵不过似水流年”怕是一语道中悲哀,即使你再怎样好好把握,怕心中最真切的理想最后也是蹉跎。

我时时在闲想这与学习与生活与现实毫无关联的大话题,心中也升腾出一股矛盾,我到底是想,是不想?我到底是做,是不做?我到底是追求,是不追求?在我,怕是没有答案,且留一份疑问与此问题,且留一份心中的向往与这理想。

这热烈之情从何而来?这理想之境从何而生?这追求之愿以何为源?全自这杜丽娘?一个真情人杜丽娘?她强烈的反叛,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全从人性出发,为了爱,为了理想。

一切的浪漫与现实,一切的柔情与刚烈,一切的缠绵与执着,这矛盾的因素在她身上激烈碰撞出的火花,人性的光辉于此尽显无遗。

3、《牡丹亭》(共77张PPT)

3、《牡丹亭》(共77张PPT)
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 江西临川人。
与莎士比亚(1564—1617)同时。
(日)青木正儿:“东西曲坛 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列宁称颂他为“东方莎士比亚”
• 汤显祖21岁中举,28岁进 京赴考时已经是名闻天下的才 子。由于不受权相张居正笼络, 直到张死后的34岁(万历11年, 1583)才中进士。
•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 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千金小姐杜丽娘尚 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 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 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是震聋发聩的闪电惊雷。杜丽娘的处境原是那般艰难。父
亲拘管得那么严密,她连刺绣之馀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 父的呵责,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请教师讲书,原 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杜 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的一座后花园都未曾去 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所以禁锢极深的杜 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 限。
《游园》共六支曲子,前三支 写出游之前,后三支写游园及回 归。六支曲子,写出杜丽娘的惊 春、惜春、恼春的感情变化过程, 写景、写情、写人浑然相融。作 者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璀灿,莺歌 燕舞、烟水画船,雨丝风片浓重 不一的彩墨画面。
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 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晶莹 纯碧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 现了一个少女心灵上的徬徨苦 闷。“至情论”也因此而深深 的切入到社会深层的心理,拨 动人的心弦而触及灵魂。
• 万历19年(1591),上 《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
员贪贿行为,并将矛头直指万历皇
帝,因而震动朝野。被贬广东徐 闻典史,后调浙江遂昌知县, 终因愤世嫉俗、抨击朝政被罢 免。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赏析课件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赏析课件

选。
张居正去世的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
士。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
疏》被贬广东徐闻。
汤显祖早年创作以诗文为主,反对后七子。 戏剧方面:最早的作品为万历初年所写的
《紫箫记》,未完,后于万历十五年改编为《紫
钗记》。 其余三剧:《牡丹亭》、《邯郸记》、《南 柯记》,均作于辞官以后的晚年。合称《玉茗堂 四梦》。
《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 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
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
的关键。
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
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
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 “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 节。
【商调引子】【绕地游】(旦上)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
呖莺歌溜的圆。
第五支曲进一步抒写杜丽
娘惆怅的情怀。 牡丹未放、
“成对儿莺燕”更触发了她复
杂的心绪。哀乐相依,欢快中
又带着凄凉。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
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
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
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最后一曲,准确地展示了杜丽娘 陡然跌落的心境,在一阵无可奈何的
“枉然”哀叹中结束了游园,使杜丽
娘内心的情感痛苦从向往和自悲自怜
中幡然猛醒而达到饱和,为下半出的
《惊梦》作了铺垫。
《游园》共六支曲子,前三 支写出游之前,后三支写游园及
回归。作者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璀
灿,莺歌燕舞、烟水画船,雨丝
风片浓重不一的彩墨画面。
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的 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晶莹纯碧 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现了一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中语⽂《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中学⽣在语⽂课上如何写这篇⽂章的赏析呢?下⾯店铺给⼤家带来⾼中语⽂《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牡丹亭》赏析(⼀) 戏剧是⼀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学、⾳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社会反映社会⽣活。

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的莎⼠⽐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有以下⼏点: 第⼀,⽤浪漫主义⼿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说《杜丽娘慕⾊还魂》,⼴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说的基础上,进⾏了脱胎换⾻的创造,把⼩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活紧密结合,⽤更丰满的⼈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追求个性⾃由、⾃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长在官宦家庭,家教⾮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师阻⽌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游玩,并触景⽣情,伤感⾃⼰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梦,梦见⾃⼰遇到⼀英俊书⽣,并向她求爱,俩⼈云⾬和谐,爱得⼗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瞌睡,⼤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个叫柳梦梅的书⽣,赶考,住在⼩姐坟丘附近。

柳公⼦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

杜丽娘以⿁⾝与柳公⼦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不是⼈⾝,如果公⼦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就可合做⼀处,与公⼦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的阳⽓吹⼊杜丽娘的⼝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汤显祖与 牡丹亭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汤显祖与 牡丹亭课件1

春香:
丽娘:
言辞犀利、快人快语
说话不多、含而不露
陈最良: 喋喋不休、满口酸话
珍惜青春年华,不虚度光阴, 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学 习成绩,跟上时代步伐,争做 时代骄子。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 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 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 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感情: 丽娘走出深闺,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天 地,她惊叹大好春光,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 于闺阁之中,萌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表 现了她的自我觉醒。 抒情特色: 借景抒情,以美景反衬伤春之情。
本剧通过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塑造了三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 使我们认识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 桎梏和扭曲,认识到封建理学的反动性。 《闺塾》一出,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关 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 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的内心腾闹,剧 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这一“闹” 中,婉曲地传出,其可谓“满腔春思禁 不住,怎一个‘闹’字了得”。
1、角色 末: 墅师陈最良
侍女春香 2、题目 闺墅: 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 春香闹学
旦: 贴:
小姐杜丽娘
3、场面: 塾师讲诗 丽娘模字 责打春香 4、冲突: 明——陈最良与春香的性格冲突 暗——杜丽娘的心理冲突
春香:
杜丽娘: 陈最良:
天真活泼、大胆泼辣、 思想单纯、无所顾忌
大家闺秀、端庄含蓄、 渴望爱情、向往自由 十足迂腐、一本正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显祖与《牡丹亭》 学习目标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 字音 炷zhù 恁nèn 髻jì 晌shǎng 钿diàn 揣chuǎi 迤yǐ 茜qiàn/xī 簪zān 颤chàn 颓tuí 垣yuán 乐lè 轩xuān 忒tuī/tè 韶sháo 荼tú 眄miǎn 缱qiǎn 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丽。 (8)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 (12)凝眄:注视。眄,斜着眼睛看。 (13)剪:剪刀声。 (14)观之不足:看不厌。 (15)过遣:打发日子。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牡丹亭》揭露了世俗礼法、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漠视情感、压抑人性的问题,但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是自由勃发,不可扼抑的。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表现出人们对情感认知、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为实现理想而坚定奋斗,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理清结构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把握重点 【高清课堂:游园——《牡丹亭》选段 编号 三、诗化的曲词和意境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 【明确】禁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 【明确】这样写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1)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2)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像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像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3)“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像细线般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地步。 【醉扶归】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 【明确】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明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穿戴、珍惜青春、对爱情的向往。 【皂罗袍】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明确】(1)音韵美: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又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2)景美: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3)情美: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 【好姐姐】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中,又有所发展。这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教材中縻.字有草字头,现代汉语中

此字已无草字头)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晴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出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 【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 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谁知越游愁越重。显然,杜丽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的,决不是游园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 《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1)以“情教”反对“理教”,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和压抑僵化的世俗礼法进行批判,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综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到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也可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要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路。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兄;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兄,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因此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故而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