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论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人类学概论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4
(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 基于田野调查建立的初始数据 从他人研究中获取的二手数据两种类型;
15
(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共时性比较: 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横向分析 历时性比较: 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的纵向比较
16
1 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当他们看到目标文
18
3 方式不尽相同 刘易斯墨:从西哥和美国四个不同的文化
场景加以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提出贫困文 化理论 怀廷:对童年期文化实践可能投射于个人 成年生活的田野研究,是派了6个研究 小组分赴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
19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
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 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 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 通则的研究方法 前提: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 相对性的特征
3
二、culture
(一)culture和文化词源 文化(culture): 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而且“耕
耘/种植”除了含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畜之意 以外,还有照料家庭和培养道德和心智之意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 心智或艺术成就 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 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11

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 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 与
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 cultures)
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 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 otherness)
12
早期人类家的田野工作: 试图解决本文化与他文化接触时出现的
的关系,其重点是会话推理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s),而会话 推理则有赖于对语境的解释。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的方法论
介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并 讨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研究
深入探讨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选择研究场所、与研 究对象互动和记录数据等方面的挑战与方法。
文化遗产与人类学
探索文化遗产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包括保护文化遗产、文化认同和文化 遗产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性与挑战。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介绍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人类生物学、语言、社会结构、文化与艺 术等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
人类学分支学科
探索人类学的不同分支,例如物质文化人类学、民族志学和考古学等,以及 它们所关注的特定主题和研究方法。
人类学理论的演变
追溯人类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功能主义到符号学,探索不同理论在解释社 会文化现象时的观点和方法。
人类学概论课件
欢迎来到《人类学概论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探索人类学的历史、研究对象 与方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人Hale Waihona Puke 学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人类学的起源,从早期探险家到现代学者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人类 知识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人类学的定义与意义
探究人类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领域,并讨论人类学在理解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意 义。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教学大纲

人类学教学大纲

人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课程旨在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生物、语言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论;3. 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的定义和分类- 主要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文化:文化的定义、要素和功能- 人类生物学:人类的起源、进化和遗传3.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定义、重要性和步骤-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的意义和技巧4. 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马尔库斯、杜尔凯姆- 文化相对主义:马尔萨斯、梅德- 解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柯斯特拉5.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人类学研究方法;3. 讨论演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加深对人类学理论的理解;4. 作业考核:布置阅读、写作、展示等形式的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六、参考教材1. 《人类学概论》,作者:玛格丽特·米德2. 《人类文化:一种涉足》, 作者:豪伊格尔·约翰逊七、教学安排每周一、三、五上午8:00-10:00,地点:人文楼302教室。

八、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教授助教:王老师以上为本学期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共同进步。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以及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理论发展脉络、学科体系和发展概况。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性别研究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课堂与田野相结合,讲授完主体内容后,安排2个学时的田野调查,使学生能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理论,掌握田野调查基本方法(包括确定调查的主题与目的、问卷设计、调查、收集、分析与整理资料,调查报告撰写等)。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变迁的历程;“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变迁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教学要点: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两广、江西;⑥、闽南语;⑦、闽北语;⑧、粤语。 奇书《山海经》,传说时代,凶犁之谷,巴西、圭亚那、苏里南。易洛魁人为黄帝后裔。 语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10190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三、周学时:2-0 学分:2.0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

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

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一、课程号:0411019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3学时,共17周主要内容:(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十)讨论课3学时(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十二)艺术3学时(十三)参观3学时(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01人类学概论

01人类学概论
Hale Waihona Puke 四、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及分支学科



人类学是一种学术门类的统称,包含两大类:体 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在文化人类学中,又有 三个主要分支学科:语言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 学。 其中体质人类学偏向于生理学、生物学和统计学 的研究,因而属于自然科学学科范畴。 文化人类学侧重于对人类的社会与文化属性的考 察和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也是我们 《人类学概论》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五、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围


从人类学理论传统中可概括出四个结构要素,构成人类学 理论体系,它们是:进化、文化、象征、功能,其中进化 与文化构成一个轴,象征与功能构成另一个轴。 象征 进化 功能 文化
进化是19世纪欧洲流行的观念,意指各种事物的演变和进 步过程;文化是人类学的基本元素,人类的各种行为、制 度、组织、观念、艺术都属于文化范畴。象征是人类生活 的重要方面,是意义构成的要素和方式;功能是文化分析 的重要观念,用来揭示结构以及结构内部关系或相互作用 的途径。
三、人类学性质





人类学是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生存和生活状况的,旨在解释 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 学。 人类学也关心人类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对人性思考的基础上,对 人及人类的生活和命运给予人文关怀,因而人类学又是一门人文 学科。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密切,两者都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制度、 组织、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不同的是,社会学更倾向于研究复杂 的现代社会和运用定量方法。 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人类及其文化历史和演变过程 的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历史学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去考察 人类社会与文化历史。 人类学和心理学都对人类行为感兴趣,人类学主要从社会的、文 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解释人类行为,心理学则强调人类生物性或本 能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人类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文化遗产方向学生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
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
“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等。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
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2)
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
教学要点:
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性——进化论时期(3学时)
第二节实证——结构论时期(3学时)
第三节理解——相对论时期(2学时)
第四节论争与共识(1学时)
第三章体质人类学
教学要点:
人的体质特征;人类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内容、构成;人体的观察层次(1学时)
第二节生物进化机制;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学时)
第三节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1学时)
第四节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变异(1学时)
第四章经济人类学
教学要点:
人的本性、社会、文化、历史与生产、消费、交换之间的关联;经济人类学理论。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产、交换与消费(1学时)
第二节地区经济与全球化(1学时)
第三节经济人类学理论简介(1学时)
第五章生态人类学
教学要点: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人类学的概念与方法(1学时)
第二节生态人类学的理论(2学时)
第六章物质文化研究
教学要点:
物质文化的概念;基本理论;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文化的概念(1学时)
第二节基本理论架构(1学时)
第三节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1学时)
第七章田野工作
教学要点:
田野工作的特征、研究角度、伦理、原则、方法、经验与技巧。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田野工作概述(1学时)
第二节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和具体方法(1学时)
第三节民族志访谈艺术(1学时)
第八章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
教学要点:
政治人类学的特征、研究对象、历史发展与新的研究方向;社会控制形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第二节人类的政治制度(1学时)
第三节社会控制形态(1学时)
第四节人类学的比较法律研究(1学时)
第九章族群、民族与种族
教学要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族群、民族和种族的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节族群认同理论(1学时)
第三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2学时)
第十章宗教人类学
教学要点:
宗教的类别、内涵、特征与阐释。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的类别(1学时)
第二节宗教的特征(1学时)
第三节宗教的内涵及阐释(1学时)
第四节宗教与社会(1学时)
第十一章历史人类学
教学要点:
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历史变迁、视角与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学与历史(1学时)
第二节历史人类学的原则(2学时)
第十二章医学人类学
教学要点:
医学人类学的来源、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病患的理论、病患的意义;不同文化的医疗保健。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学人类学的主要来源(1学时)
第二节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学时)
第三节病患(1学时)
第五节医疗(1学时)
第十三章都市人类学
教学要点:
都市化;都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980年代后都市人类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都市人类学的确立(1学时)
第二节都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学时)
第三节今日都市人类学(1学时)
第十四章社会性别研究
教学要点:
女性人类学发展的历程;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与理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性主义与人类学(1学时)
第二节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1学时)
第三节近来的主要理论研究(1时)
第四节中国人类学的女性研究(1学时)
三、参考书目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叶启晓,《人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3、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6、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7、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