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摘要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和性能。
系统阐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前言高吸油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种类多、吸油速率快、吸油倍率高、吸油而不吸水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开发与研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吸油材料的分类吸油材料根据其材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而根据吸油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吸藏型、凝固型(凝胶化型) 和自溶胀型[1 ]。
高吸油性树脂又可根据合成单体分为两大类[2 ]:一是丙烯酸酯类树脂。
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是常见合成单体,原料易得且聚合工艺较为成熟,可选用的酯以8个碳以上的烷基酯[3~5 ]为主,还有壬基酚酯以及2-萘基酯[6 ]等。
为了改进材料的内部结构,也常用丙烯酸乙酯或丁酯作为共聚单体。
另一类是烯烃类树脂。
烯烃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该类树脂对各种油品的亲和性能更加优越。
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成为国外研究的新热点。
吸油材料的分类及特性见表1 。
吸油速率与保油能力是高吸油树脂重要性能指标。
其吸油速率一般较慢,且依赖于油的粘度、单位重量树脂的表面积、树脂的形态、温度等因素。
例如,粒径数百微米的粒状树脂吸收高黏度油时约需10h才能饱和,而吸低黏度油10min就可以了。
温度对吸油速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油的扩散速度增加,吸油速度加快,反之亦然。
表1 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及特性2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研究进展高吸油树脂是以亲油类单体通过交联剂经适度交联而合成的低交联聚合物,常见的高吸油树脂主要有丙烯酸酯类树脂和烯烃类树脂两大类。
丙烯酸酯类树脂是以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得到的高吸油树脂,亲油基(酯基) 和油分子的相互亲合作用而吸油是该类吸油树脂的设计依据。
酯基链越长则亲油能力越强。
太阳能驱动界面光热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太阳能驱动界面光热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谷相宜;宋长远;刘文涛
【期刊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油水分离技术被视为解决海上溢油问题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在现有的技术中,基于界面光热转换效应的太阳能驱动原油吸附技术凭借低能耗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用于原油吸附的光热材料的最新进展。
首先,概述了界面光热转换的机理。
然后,总结了光热吸附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其结构设计。
最后,阐述了光热装置在原油吸附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页数】9页(P144-152)
【作者】谷相宜;宋长远;刘文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4
【相关文献】
1.聚吡咯/纸浆纤维复合光热纸的制备及其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研究
2.耐盐型太阳能驱动界面光热材料及蒸发器的研究进展
3.太阳能界面蒸发光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4.光热转换材料在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装置中的研究进展
5.光热材料-木材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柴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燃料,它驱动着我们的汽车、卡车、火车和船只。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柴油的生产和使用也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和要求。
柴油吸附分离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柴油的质量,还有助于减少有害排放物的排放。
本文将深入探讨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能源产业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原理柴油吸附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吸附剂将柴油中的不纯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
典型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
这些吸附剂具有高度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柴油中的杂质,如硫化合物、氮化合物和氧化合物,从而提高柴油的纯度和质量。
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过程包括吸附、脱附和再生三个主要阶段。
在吸附阶段,柴油通过吸附床,其中填充了吸附剂,杂质被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
然后,在脱附阶段,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或其他条件,从吸附剂上去除吸附的杂质,使吸附剂重新可用。
最后,在再生阶段,吸附床恢复到吸附状态,准备好下一轮的柴油处理。
第二部分: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1. 交通运输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柴油发动机是卡车、巴士和火车等大型车辆的主要动力源。
通过使用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减少柴油中的硫化合物和颗粒物排放,提高发动机效率,延长机械设备寿命,同时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
2. 能源产业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在能源产业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它用于炼油过程中,可以提高柴油的净化程度,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通过减少硫化合物的含量,也有助于改善炼油厂的环保指标。
3. 工业应用在工业应用中,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用于处理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放。
这有助于降低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和气体的浓度,维护厂区和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
4. 海上运输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在船舶工业中也有重要应用。
海上运输是国际贸易的支柱,而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帮助船舶满足国际海上排放标准,减少污染,降低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
吸油材料的研究与实验

表 1 加入 5 毫升石 油吸油材料吸油效果对比表
编号 原油量
现场描述
A1
第二组实验测试各 种吸油材料的最大吸油效 果, 采用人工翻动、覆盖油层的方式, 根据吸油能力 不同, 分次加入 5 毫升原油, 依次判别。
表 2 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表
编号
现场描述
原油加 入量 5ml, A 2 吸水同时吸 油, 人工 翻动, 效 果较好, 但 不能完 全吸收 A2
5ml 原油。
原油加入量 30ml, B2 吸油不吸水, 不下沉, 吸油速度一 般, 人工翻动、覆盖油
B2 层的方 式下, 效果好, 为加 大吸油效果, 将 B2 拆分成 三层, 吸油速 度提升明
显, 最大能吸收 30ml 原油, 吸收的原油不发生外渗。
原油加入量 40ml, M 2 吸油不吸水, 不下沉, 吸油慢, 人工翻动、覆盖油层 的方 M2
式下, 吸收 40ml 原油。
原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入量 5ml, Y2 吸水同时吸油, 不 下沉, 吸油速 度较快, 效果 较好, 吸收 Y2
5ml 原油饱和了。
原油加入量 40ml, Z2 吸油不吸水, 不下沉, 吸油速度较 慢, 人工翻动、覆盖油
像稻草、玉米芯、稻壳、泥炭沼、羽毛、木屑和羊 毛等松散型吸附材料常被用于处理石油泄漏, 研究 人员对这些吸附材料进行了广泛研究。有机吸附材 料能吸收其自重3~l0 倍的石油, 但也有缺点。某些 有机吸收物在吸油的同时也吸水, 导致其在水中下 沉。还有许多有机吸附材料是松散的粒子, 如木屑, 一旦分散在水中就很难收集。
高吸油树脂的新进展及应用

高吸油树脂的新进展及应用说起“高吸油树脂”,可能不少人还没有听说过它。
这名字一听就有点像是某种超能植物,或者神奇的化学物质,像是能解救地球的大反派。
不过,别担心,它其实是一种相当厉害的材料,在一些行业里可谓是“大明星”。
这东西主要就是为了吸油,吸得又快又多,听起来有点像是超人来拯救污染的世界,特别是在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真的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什么是高吸油树脂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能够快速吸收油类液体的材料,尤其适合在水面上清理溢油事故。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又神奇——油和水的密度不同,油总是浮在水面上,而这款树脂就像一块海绵,能够迅速吸附油类物质,吸油效率超级高。
简直就是“神奇海绵”,油渍多到让人头疼,拿它来一吸,全搞定!这让很多化学污染的处理变得简单了很多。
哎,讲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好奇,它是怎么做到的?高吸油树脂的神奇就在于它的结构。
它的分子链排列得特别紧密,但又有很多小孔和空隙,正是这些小空隙让油类分子能够轻松进入其中,迅速被吸附住。
这种树脂一般都是基于一些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所以不仅环保,而且使用起来也很安全。
这么神奇的树脂,不用也太浪费了吧?高吸油树脂不仅仅是为了“吸油”而诞生的。
它的应用可广泛了,简直是多面手。
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油气开采、海洋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它几乎无处不在。
你想想,在油田开采中,一旦发生溢油,海洋上的油污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还会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的收入。
所以高吸油树脂一登场,简直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吸油又快又多,一下子就把油给收拾干净了。
但是,像这种高吸油树脂,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完美的哦。
其实它的研究历史也挺有意思的。
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油渍实在是太麻烦,特别是在海上作业的时候,油污污染非常严重,于是就有了这个思路——制造一种能“吃”掉油的材料。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优化,像是提升其吸油速度、提高其使用寿命、增强对不同油类的适应性等等。
高吸油性凝胶

展 望
目前,国内外对高吸油性凝胶的研究还处于 起始阶段。其研究多限于考察单体配比、 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 应时间等对凝胶性能的影响,进而通过优化 聚合条件制备吸油率较高的凝胶。因此可 以看出高吸油性凝胶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大 的发展空间,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朝着进行理 论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等方面 进行
国内对高吸油性凝胶的研究虽然起步较 晚,但取得了重大进展。浙江大学和苏州 大学对吸油凝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大 连理工大学及中国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 工研究院开发的自溶胀高吸油性凝胶,分 别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商品化的要求,但 目前国内还尚无工业化的报道。
高吸油性凝胶的理论研究
吸油原理
高吸油性凝胶由亲油性单体通过低交联度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网 状结构,利用微弱的范德华力吸油。当高吸油性凝胶与油接触作用 时,由于分子内的亲油基链段与油分子的溶剂化作用,凝胶发生溶 胀。初始时,少量油分子进入凝胶内,不足以使高分子链段完全伸 展开,此阶段称为分子扩散阶段。至油分子进入达到足够量时,溶 剂化作用足够强,在热力学推动力推动下链段完全伸展开,网络中 只有共价键结合的交联点存在。此阶段为Flo2ry - Huggins方程控 制阶段。此阶段凝胶达到充分溶胀,由热力学不平衡向平衡态方向 进行。高吸油性凝胶吸油原理与高吸水性凝胶的吸水机理基本相 同,但后者能与水形成氢键,并在聚合物内外产生渗透压,因而吸水 倍数可达树脂质量的几百至数千倍。而高吸油性凝胶是利用微弱 的范德华力作用吸油的, 因而吸收倍率要比高吸水性凝胶的吸收倍 率小得多。
3 高吸油性凝胶的聚合工艺
悬浮聚合是目前合成高吸油性凝胶最常用的聚合 工艺。合成高吸油性凝胶所用的是不溶于水的油 状单体,经剧烈搅拌可在水中生成油滴状分散相,此 为一不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随着聚合反应进行, 油滴逐渐变黏稠有凝结成块的倾向。为防止凝结, 水相中必须加有分散剂(又称悬浮剂) 。聚合时采 用难溶于水易溶于单体的油溶性引发剂。在高吸 油性凝胶合成时,悬浮聚合中常用的分散剂有聚乙 烯醇、明胶、磷酸钙等。通常情况下使用聚乙烯 醇的效果较好
吸油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组 装 成 二 层 连 接 参 数 /
M y d Con . Co e to St i A o t nn c i n rng: = Con e to n c i n— St ; r
e nd
el e s
be n gi
So h wMes g ( 连 接 服 务 器 失 败 ! ) sa e ’ ’;
作 者 简 介 : 涛 (9 6一) 男, 附 分 离 专 业 博 士 , 业 于 南 京 工 业 大 学化 工 学院 。 事 化 学 工 程 与 环 境 工 程 研 究 。 发 表 胡 17 。 吸 毕 从 已
论文 3 0余 篇 。
0 ● 0 ●0 ●0 ●0 ● 0 ●o ●0 ● ●0 ●0 ● 0 0 ● ●o ●0 ●0 ● 0 ●0 ●0 0 ●0 ●0 。 C ●0 ● ● ●0 ● ●0 ●0 ●0 ●0 ●0 ●0 ●0 ’ 0 ’C ’ ●o ●0 ● o ●o ● ●C ¨ 0 ●0 ●0 ●
农 药 一 般 浓 度 很 大 。 借 助 吸 油 材 料 将 其 均 匀 可 分 散 . 于 施 用 乜 , 可 延 长 持 效 期 。 薄 荷 油 扩 散 力 便 】还
强 . 露 在 空 气 中极 易 挥 发 损 失 。 其 混 入 吸 油 材 料 暴 将
在 餐 饮 。 属 、 油 以 及 皮 革 加 工 . 别 是 石 油 金 粮 特
吸 油 材 料 能 利 用 其 表 面 、 隙 以 及 空 腔 的 毛 细 间 管 作 用 . 者 分 子 间 的 物 理 凝 聚 力 形 成 的 网 络 结 构 或 吸 附 油 及 油 脂 。 由于 能 起 到 集 中 和 临 时 固 定 油 及 油
这 些 污染 环境 的油 3 O%来 自工 业 废 水 排 放 , 5 来 4% 自海 洋 上 的 油 船 泄 漏 [。 吸 油 材 料 的 研 究 开 发 与 应 】 )
聚氨酯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氨酯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聚氨酯吸油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吸油性能的多孔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
本文将就聚氨酯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吸油机制、制备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一、聚氨酯吸油材料的吸油机制聚氨酯吸油材料主要是通过其多孔结构和化学成分来实现吸油功能。
聚氨酯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空间,可以将油污迅速吸附于其表面及孔隙内部,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吸油性能。
聚氨酯材料具有一定的亲油性,能够与油污发生物理吸附,使油污牢固地附着在其表面,不易脱落。
聚氨酯材料还具有一定的化学亲合性,可以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油-聚氨酯复合物,从而实现了更加牢固的吸附效果。
聚氨酯吸油材料的吸油机制主要是通过其多孔结构和化学成分来实现的,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
目前,制备聚氨酯吸油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组合法等。
物理法是指通过调控材料的多孔结构和表面性质来实现吸油功能。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和发泡法等。
模板法是指在聚合反应中加入模板剂,通过模板剂的作用,在聚氨酯材料中形成一定的孔隙结构。
溶胶凝胶法是指通过溶胶凝胶反应来制备聚氨酯吸油材料,其优点是可以在制备过程中控制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
发泡法是指通过向聚氨酯溶液中注入发泡剂,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孔隙结构。
化学法是指在聚氨酯材料中引入亲油基团或亲水基团,从而改变其表面性质和吸油性能。
常见的化学法包括接枝法、共聚法和后处理法等。
组合法是指将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聚氨酯吸油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氨酯吸油材料可以应用于石油、化工和环保等领域。
在石油领域,聚氨酯吸油材料可以用于油水分离、油污清洁和油品回收等方面。
在化工领域,聚氨酯吸油材料可以用于化工废水处理、油气分离和溢油应急处理等方面。
在环保领域,聚氨酯吸油材料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环境修复和油污清洁等方面。
聚氨酯吸油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吸附材料、填充材料和载体材料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 石油 产 品 的加 工 、 提炼、 储 存、 运 输 及 使 用 过 程
中产生 的泄 露 和各种 油 类废 弃 物 对 海 洋生 态 环 境
和 淡水 生态 环境 造 成 了 极 大 的破 坏[ 1 ] . 水 中的 溢
油、 油 渍不仅 降低海 洋 和淡 水 环境 的质 量 , 影 响 食 物链 的循 环 , 破坏 生态 平衡 , 还 威 胁 着 人 类 的 健
泄 露 和 油 类 废 弃 物 对 海 洋 和淡 水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了严 重 的 破 坏 . 因此 , 研 究开 发高效 、 清洁 、 循 环 使 用 的 吸 油 材 料 实 现 油 水 分 离 成 为 近期 研 究 热 点 . 吸油 材 料 可 以分 为 无 机 吸油 材 料 和 有 机 吸 油 材 料 两 大 类 . 无 机 吸 油 材 料 因制备简单 、 成本低 、 吸油 倍 率 高受 到 广 泛 关 注 ; 其 中疏 水 亲 油 的 海 绵 状 石 墨 烯 吸 油 材 料 因 对 各 种 油 品 适 用 性好 、 吸附速率快 、 吸油 效 率 高 、 循环能力 强得 到较好 的发展. 有 机 类 吸油 材 料 在 循 环 利 用 率 、 吸 附 速 率 方 面 明显高于无机吸油材料. 有 机 吸 油 材 料 的 研 究 旨在 提 高 其 吸 油 倍 率 、 循 环利用 率和吸 附速率 等性能 指标. 针 对 两 种 吸 油 材 料 的特 点 , 结 合 不 同改 性 方 法 的制 备 工 艺 , 开发 新型 、 绿色 、 高吸油 率的吸油材 料是未来研究 的
随着石 油 及 石 油 产 品用 量 的 增 加 , 石 油 开 采
1 . 1 . 1活性炭 类吸 油材 料
活性 炭 可 由木 材 、 木
屑、 粉 煤灰 等制 得 , 吸 附油 品后 的活 性 炭可 以用 作
固体燃 料 , 处 理 较 为容 易 , 不 会 对 环 境 造 成 破 坏. S u n等 [ 1 5 ] 以商 业 的活 性 炭 为 基 体 , 再 用 氢 氧化 钾 和二 甲基硅 氧烷 修 饰 , 制 得 的活 性 炭 具 有 很 大 的 比表 面积 和孑 L 隙率 , 具 有很 好 的 吸 油效 果 , 能 够选 择 性 的从水 中 去 除 多种 有 机 物 和 油 脂. F a n等 [ 1 制 备 了一种 大孔 径 的碳 纳 米 管 用 来 吸 附 溢 油 , 与 膨胀石 墨吸附 4 1 g / g相 比 , 碳 纳 米 管 可 以 吸 附
重点. 关键词 : 吸附 ; 溢油 ; 吸油材料 ; 研 究 进 展 中图分类号 : TQ6 文 献 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2 8 6 9 . 2 0 1 3 . 1 2 . 0 0 6
O 引 言
吸油能 力分 别 是 7 . 4 5 g / g和 6 . 7 4 g / g , 新 制 备 的 吸油材 料 的吸 附能力 是传 统 吸油材 料 的 1 5 ~1 6 . 5
1 无机 吸 油材 料
无机 吸 油 材 料 又 可 以 分 为 炭 质 吸 油 材 料 L 7 ] 、
倍, 吸油 能力 远 于 两 种 传统 的吸 附 剂. Gu i 等 制 备 的 吸油 材 料 吸 附 柴 油 能力 为 5 6 g / g , 在 磁 力 和
天 然无 机 吸 油 材 料 ] 、 人 工合成无 机吸油材料[ 9 ] 和 功能 化改 性 无 机 吸 油 材 料[ 1 0 ] 4种 类 型. 无 机 吸
第3 5卷 第 1 2期
2 0 1 3 年 1 2月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0 1 . 35 No .1 2 De c . 2 O13
J . Wu h a n I n s t . Te c h .
文章编号 : 1 6 7 4 —2 8 6 9 ( 2 0 1 3 ) 1 2— 0 0 2 7 —0 8
6 9 g / g 溢油 , 吸油 倍率 更 高. Z h u [ 1 等 和 Gu i 等[ 1 8 ]
制 备 的海绵 状碳 纳米 管具 有更 好 的吸油 性 能. Z h u
等 制 备 的 碳 纳 米 管 吸 油 材 料 的 吸 油 能 力 为 9 2 . 3 0 g / g , 传 统 吸附 剂 聚丙 烯 纤 维 织物 和 毛 毡 的
加热作 用 下 可 以循 环 1 0 0 0次 , 能 重 复 使 用. Ka z u o C ” 将粉 末状 的煤在 4 0 0 ~5 0 0℃焦化 、 氧 化、 冷却 , 待 加热 到 6 0 0 ~7 0 0 ℃时 骤 冷 得 到 活 性 焦炭, 再 用含 硅化 合 物进 行 憎水 处 理 , 得 到 的 吸 附 剂 具有 憎水 亲油 性 , 可 以很 好 的清 除水 中溢油 . 活 性炭 除 了 自身 改 性制 成 吸 油材 料 还 可 以与 其它 材 料 复 合 增 加 吸 附 能 力. Kl y me n k o N A
吸 油 材 料 的研 究进 展
刘生 鹏, 高 秋, 胡 仙林, 孟培培
( 武汉 工程 大 学绿 色化工过 程教 育部重 点 实验 室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 随着全球经济 的快速发展 , 各 国石 油 的 需 求 量 呈 现 出 加 剧 的 趋 势 . 石油开采 、 油 品运 输 等 过 程 产 生 的
康[ 4 ] . 海 上 溢 油造 成 的破 坏 具有 危 害程 度 大 、 波 及
范 围广 、 清 除 困难 等 特 点 [ 5 ] , 要解决 这些问题 , 迫 切 的需 要开 发 出 高效 、 耐用 、 清 洁 的吸 油 材 料 . 吸 油 材料 可归 纳为无 机 吸 油材 料 和 有 机 吸油 料 两 种类 型 L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