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油材料研究进展
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石墨通常产于变质岩中,是煤或碳质岩石( 或沉积物) 受到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碳质元素结晶矿物,化学性质不活泼。
根据结晶形态不同,天然石墨分为三类,即块状石墨、鳞片石墨和隐晶质石墨。
其中鳞片石墨的性能最优越,工业价值最大。
鳞片石墨为天然显晶质石墨,其形似鱼磷状,属六方晶系,呈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导电、导热、润滑、可塑及耐酸碱等性能。
膨胀石墨(EG)是由优质天然鳞片石墨经强酸和强氧化剂插层处理、高温膨化得到的一种疏松多孔的蠕虫状物质。
膨胀石墨同时也沿袭了天然鳞片石墨的性能,具有极强的电导率、耐高温、抗腐蚀、抗辐射特性。
与天然鳞片石墨相比,膨胀石墨的结构松散、多孔且弯曲、密度更低、体积和表面积更大、表面能更高,具有极强的抗震性、抗扭曲性、耐压性、吸附性。
膨胀石墨热导率高,可作为导热材料和导电材料。
膨胀石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可用来制作高级密封材料。
膨胀石墨极易吸附油类、有机分子及疏水性物质,可作为性能优越的吸附材料。
目前,膨胀石墨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环境保护等20多个领域,需求量巨大,是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鉴于膨胀石墨的独特结构、优越性能以及广泛应用,本文从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详细综述了膨胀石墨的研究进展,并对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及应用拓展作了展望,以期为膨胀石墨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1 膨胀石墨的结构和性质石墨晶体具有由碳元素组成的六角网平面层状结构,层平面上的碳原子以强共价键结合,层与层间以范德华力结合,层间距较大,因此层间结合力较弱。
在适当的条件下,酸、碱金属、盐类等多种化学物质可插入石墨层间,并与碳原子结合形成新的化学相———石墨插层化合物(GIC)。
这种层间化合物在加热到适当温度时,可瞬间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石墨沿轴方向膨胀成蠕虫状的新物质,即膨胀石墨(EG)。
因此,膨胀石墨也称石墨蠕虫,可定义为,天然鳞片状石墨经插层、水洗、干燥、高温膨化得到的一种疏松多孔的蠕虫状物质。
szorb工艺技术

szorb工艺技术SZORB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技术,也被称为超级吸油剂。
它是由无机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有着极高的吸油性能和吸附能力。
SZORB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环保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SZORB工艺技术主要应用于油污水处理、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分离等方面。
油污水处理是SZORB工艺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之一。
在油田开采和石化等行业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废水,传统的处理方法存在处理周期长、处理费用高、废水处理效果差等问题。
而SZORB工艺技术通过其高效的吸油性能,能够将废水中的油污快速吸附,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
同时,SZORB材料自身具有良好的耐油性和再生性,可以反复使用,提高了废水处理的效率和降低了处理成本。
除了废水处理外,SZORB工艺技术还可应用于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油泄漏事故往往会带来环境生态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传统的处理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处理效果有限。
而SZORB工艺技术通过其极强的吸油性能,能够快速吸附泄漏的油污,避免了油污的扩散和蔓延,从而保护了环境的安全和生态的完整性。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废水中的油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传统的油水分离设备通常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差,而SZORB工艺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SZORB材料具有较大的吸油容量和高吸油速度,可以将废水中的油污快速吸附,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
与传统设备相比,SZORB工艺技术具有体积小、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废水处理效果。
总之,SZORB工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技术,在油污水处理、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分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通过其高吸油能力和吸油速度,能够快速有效地吸附油污,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
同时,SZORB材料具有耐油性和再生性等优点,能够反复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推广,SZORB工艺技术将会在环保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吸油性树脂

y y l 1 3 5 7@h o t ma i l . e o m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0 9
第3 期
杨艳丽 :高吸油性树脂
滤材 料 、 防锈 剂 、 显 影剂 和衣 物 干洗等 方 面 。
3 1
来生产 高聚物 的一种聚合方 法 [ 1 0 1  ̄乳液 聚合反应 速率快 , 产物分子量高 , 聚合则可选用间歇法。半连 续法有利于共聚物组成的控制 , 使用较为普遍。 近年来 , 从乳液聚合衍生 出来 的微乳液聚合也 用于制备高吸油性树脂。微乳液聚合方法的特点是 单体用量很少 , 而乳化剂用量很多。曹爱丽等 n 采 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系高吸油性 树脂, 吸油 速 率 可达 3 0倍 以上 。黎 小 武 等 ¨ 以二 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 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 剂合成 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
具有 广 泛 的用 途 。
耐寒耐热性 。李芸芸等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及苯 乙烯为主要单体 , 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 偶氮 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 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
白色颗粒 状 的共聚 型高 吸油树 脂 , 树 脂粒径 适 中 , 可
吸收 2 O 倍 的对二 甲苯 。魏徽等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 了聚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P L M A) , 该树脂柴 油 的保油率达到 9 0 % 以上 。 采用悬浮聚合 的优点是 : 悬浮聚合 中产生 的大 量热可通过介质水有效排除 , 不 易造 成 局 部 过 热 。 以水为分散介质 , 可使体 系黏度低, 后处理工序简 单 。但该方法制备的树脂通常具有密实的结构 , 而
分散剂对高效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关 键词
高 吸油性吸油树脂
T3; E 9
悬浮聚合
文献标志码
分散剂
A
中 图法分类号
近年 来 , 国 大 多数 油 田 已进 入 中、 我 高含 水 期 。 油 田采 出水水 量 的 日益 增加 , 的含油废 水净 化材 有效 料 的研究开 发势 在 必行 _ 。高效 吸 油树 脂是 一 种 自 l J 溶胀 型 的吸油 材料 , 构特点是分 子链 之 间形 成一 其结 种三维 的交联 网络 , 料 内部具 有 一 定 的微 孔 结构 。 材 高效 吸油树脂 是 由亲 油性 单体 作 为基 本单 体 的低 交 联度 聚合物构 成 的 , 内部有 一 定 的孔 隙 , 用 聚合 物 利 内部 的亲油基 与油 分子 的相互 作 用力 作 为推 动力 而
洗 涤处 理 后放入 真 空 干燥 箱 干 燥 , 到 乳 黄 色 高效 得 吸油树 脂颗 粒 。
1 3 高效 吸油树 脂 吸油性 能 的分析 测试 .
1 3 1 吸 油 倍 率 . .
酯为单 体 , A为交联剂 , 以不 同分 散剂及 用 量 的 MB 在 条件下 反应 , 成 了高效 吸油树 脂 , 对 其 在油 品 合 j并 中进行 吸油研究 , 优选 出最佳 合成方案 。
⑥
2 1 SiT c. nn. 0 c. eh E g g 1
分散剂对高效吸 油树脂 性能的影 响
刘庆 旺 张 闯
( 东北石油大学 , 大庆 13 1 ) 6 38
摘
要
近年来 , 国大 多数 油田 已进入 中、 我 高含水期 , 田采 出水水量 的 日益增加 , 效 的含 油废 水净化材 料 的研 究开发势 油 有
称 取适 量 的树 脂样 品 , 置 于不 影 响 吸 油 效果 放
花香精油类成分提取方法研究概况

花香精油类成分提取方法研究概况1130371005 李欢园艺学院花卉与景观园艺花卉分子与遗传育种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花香精油类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如压榨法、酯吸法、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微胶囊双水相法、超声提取法、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分子蒸馏技术,探讨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前景。
旨在为挥发油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花香精油提取方法研究概况Research of Extraction on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chnologies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n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such as pressing method; absorption method; steam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method; crystallization;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new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such solvent extraction;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Microcapsule-aqueoustwo-phase extraction; ultrasonic extraction;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olecular distillation; 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us, we expect those methods are abl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volatile oil.Key words:volatile oil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development精油也称挥发油,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分子量较小,可随水蒸气蒸出,并具有一定挥发性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是植物特有芳香物质的提取物。
吸油毡的介绍、特点、使用方法和用途

吸油毡的介绍、特点、使用方法和用途吸油毡的介绍吸油毡,又称吸油垫,是一种多功能的吸油材料。
它由高吸水性的纤维材料制成,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可以高效吸附油污,并保持其形状不易变形。
吸油毡的特点1. 高吸油性能:吸油毡采用特殊纤维材料,具有很好的吸油性能。
它可以迅速吸取油污,降低油污对环境和设备造成的污染。
2. 可重复使用:吸油毡可以洗涤和再利用。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将吸油毡清洗干净,再次使用,提高了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3. 高强度:吸油毡经过特殊处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即使吸油毡被油污浸泡,其强度和吸油性能仍然保持良好。
吸油毡的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在使用吸油毡之前,先检查毡片是否完整,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并准备好所需的清洁用品。
2. 清洁表面:将吸油毡铺在需要清洁的表面上,轻轻按压并移动,让吸油毡能充分接触和吸附油污。
3. 扔掉或清洗:当吸油毡吸满了油污时,可以选择将其丢弃或进行清洗。
如果选择清洗,将吸油毡放入清洁剂中浸泡并搅动,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再次使用。
吸油毡的用途1. 工业领域:吸油毡广泛应用于工厂、车间、机械设备等场所,可以有效吸附机械设备和地面上的油污,减少滑倒事故和环境污染。
2. 汽车领域:吸油毡可用于汽车维修保养,放置在车辆维修作业区域,可以吸附掉润滑油、机油和汽车零部件可能溅出的油污。
3. 家居领域:吸油毡也可应用于家庭日常清洁,如吸附浴室地面上的油污,厨房中油烟机周围的油迹等。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污染:指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破坏或危害的行为。
2. 滑倒事故:指因地面油污导致人或车辆滑倒的意外事件。
3. 维修保养:指对设备或机械进行保养、维修和检修的过程。
吸油值dop

吸油值(DOP)是什么?吸油值(DOP)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材料吸附油脂能力的指标。
DOP是Di(2-ethylhexyl) phthalate的缩写,它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也被称为二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
DOP具有高度的溶解性和可挥发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化妆品、塑料、涂料、纺织品和清洁剂等。
吸油值(DOP)的测试方法吸油值(DOP)的测试方法通常使用吸附法进行。
测试中,使用一定量的DOP溶液,将其与待测材料接触一段时间,然后通过测量DOP溶液的浓度变化来确定材料的吸油值。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吸油值(DOP)测试方法:1.准备一定浓度的DOP溶液。
2.将待测材料与DOP溶液接触一段时间,通常为数小时。
3.将溶液样品取出,并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测量其DOP浓度。
4.根据DOP溶液的浓度变化计算材料的吸油值。
吸油值(DOP)的应用领域吸油值(DOP)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化妆品在化妆品制造过程中,吸油值(DOP)可以用于评估乳液、粉底和护肤品等产品的吸油能力。
这对于选择适合不同肤质的产品非常重要,例如油性肌肤需要具有较高吸油值的产品来控制皮肤油脂分泌。
2. 塑料吸油值(DOP)对于塑料制品的性能评估也非常关键。
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吸油值可以用于评估塑料零件的耐油性能。
高吸油值的塑料材料可以更好地抵抗机油和其他润滑剂的侵蚀,从而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3. 涂料吸油值(DOP)可以用于评估涂料的吸附能力和油漆膜的抗油性能。
这对于选择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涂料非常重要,例如在厨房和工业场所使用的耐油涂料需要具有较高的吸油值来防止油脂的渗透。
4. 纺织品在纺织品行业,吸油值(DOP)可以用于评估织物的吸油性能。
这对于选择适合制作工作服、防油围裙和厨房布料等产品的面料非常重要。
5. 清洁剂吸油值(DOP)可以用于评估清洁剂的去油能力。
高吸油值的清洁剂可以更好地去除油污和污渍,提供更好的清洁效果。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及去除的研究》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及去除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f1dbf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2.png)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及去除的研究》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食用油的质量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苯并[a]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食用油中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
因此,研究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及去除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及去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二、苯并[a]芘的性质及其危害苯并[a]芘是一种常见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热解、不完全燃烧等过程。
在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虽然较低,但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如致癌、致突变等。
因此,对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和去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等。
1. 光谱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通过测定苯并[a]芘的吸收光谱或荧光光谱来检测其含量。
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灵敏度较低,适用于初步检测。
2. 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分离效能和灵敏度,适用于复杂基质中苯并[a]芘的检测。
液相色谱法则适用于非挥发性或热不稳定性化合物的分析。
3. 质谱法: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选择性等优点,可对苯并[a]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常用的有电子捕获负离子化学电离质谱(ECNI-M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等。
四、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去除技术研究针对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去除,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吸附油中的苯并[a]芘。
该方法操作简便,但需考虑吸附剂的再生和重复使用问题。
2. 氧化法:通过氧化剂将苯并[a]芘氧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
常用的氧化剂有双氧水、高锰酸钾等。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可能对食用油的品质产生一定影响。
3. 蒸馏法:通过蒸馏过程将油中的苯并[a]芘与其他组分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2012-10-22;修回:2013-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274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2060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120404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2B06003,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11A31002,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和王
宽诚教育基金会;作者简介:阮一平(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
*通讯联系人:E-mail:liwei@nbu.edu.cn;chenzhongren@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殐殐殐殐nbu.edu.cn.
综 述高吸油材料研究进展阮一平,历 伟*,侯琳熙,穆景山,陈忠仁*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波 315211)
摘要:近年来,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泄油事件和含油废水的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吸油材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吸油材料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吸油倍率高、油水选择性好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异性能,因此高吸油材料的开发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高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高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和各种制备方法,并简要探讨了这一日益重要的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吸油材料;橡胶;树脂;机理;制备方法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由油田泄漏、油船漏油、输油管路破裂等一系列事故及含油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河流、海洋的严重污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和我国渤海湾漏油事件。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将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亟待开发低成本,高吸油量的吸油材料,使之能在恶劣环境中快速处理水面油污[1]
。
吸油材料一般可分为传统吸油材料和高吸油材料。目前,我国所用的吸油材料主要是传统吸油材料,例如,玉米秸秆[2]、无纺羊毛[3,4]、木棉纤维[5]、蛭石[6]、膨胀石墨[7]、沸石[8]等。然而,传统吸油材料主要依靠物理吸附作用将油吸附于材料表面或者内部毛细管内,吸油效果并不理想,表现为:(1)
吸油量不
大,吸油倍率较小;(2)油水选择性不高,往往吸油的同时也吸水;(3)吸油后保油性差,
稍加压就会重新漏
油。这无疑限制了其在油水混合体系中的应用,无法满足废油回收和环境治理的要求。因此,亟待开发高性能的合成吸油材料。高吸油材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吸油材料的新型功能材料[9],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以橡胶为基体、
以加工或聚合方法制备的橡胶类吸油材料、以长链丙烯酸酯或烯烃为单体,利用聚合的方法制备的树脂类吸油材料、以及碳纳米管、静电纺丝纤维等新型吸油材料。高吸油材料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具
有高吸油能力,能处理不同溶剂及油类物质;(2)具有良好的亲油疏水性,吸油的同时不会吸水;(3)
可重
复使用;(4)密度小,能浮于水面[10]。
1
吸油材料的吸油原理
对吸油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型的吸油材料,提高其性能,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吸油机理的研究
·1· 第5期 高 分 子 通 报较少,大部分只能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能够量化的很少。吸油机理[11]基本上可以分为包藏型、凝胶型和复合型。1.1
包藏性吸油机理
传统包藏型的吸油材料往往是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物质,主要是利用吸油材料表面、间隙以及孔洞的毛细管现象吸油,并将油品保存在空隙间。天然无机吸油材料多数属于包藏型,如:沸石[8]、
活性
炭[12]、膨润土[13]、粉煤灰[14]等。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包括PP织物、聚氨酯泡沫[15]等。但其吸油率低,保油性较差,油水选择性不高。1.2
凝胶型吸油机理
凝胶型吸油材料是利用分子间或物质间的物理凝聚力,在网络构造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间隙空间而包裹吸收油,其特点是须加热熔融,冷却时呈固态化。一般是由亲油性单体作为基本单体的低交联亲油高聚物[16]。在该类材料中,高分子之间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材料内部具有一定数量的微孔。
当高分子交联
程度适当时,高分子只溶胀不溶解,油分子包裹在大分子网络结构中,从而达到吸油和保油的目的。通常使用的凝胶型吸油材料有金属皂类[17]、氨基酸衍生物[18]等。1.3
包藏凝胶复合型
复合型吸油机理即为包藏型和凝胶型吸油机理的组合,吸油材料内部利用毛细管作用吸油而且自身发生溶胀,内部的空隙使其可以吸附更多的油品。这类材料往往吸油倍率较高,且由于油品与分子内部为范德华力结合,保油性较好,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吸油材料。
2
高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2.1
基于橡胶基底的吸油材料
东华大学的Zhou等[19]以亲油疏水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橡胶基体,4-叔丁基苯乙烯(tBS
)为亲
油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
通过溶液聚合法及紫外交联聚合法
制备出了PBED凝胶材料。研究发现,PBED凝胶材料在吸油溶胀后强度大幅度降低。之后,通过加入纤维、海绵、无纺布作为补强材料,来提高凝胶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纤维、海绵、无纺布的加入,使PBED凝胶材料的机械特性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补强材料的吸油率低、密度大,会导致凝胶的吸油率明显减小。Park等[20]通过研究橡胶垫片中有机化合物的渗透,发现橡胶对有机化合物有良好的吸附作用。Gunasekara等[21]进一步研究利用废旧轮胎去除水中的萘和甲苯。国立高雄海洋大学的Lin等[22]研究了不同大小的废旧轮胎胶料采用不同前处理方法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吸油能力。结果表明,废旧轮胎胶料对机油的吸附量为2.2g/g左右,但其重复使用次数在100次以上,而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不会影响其吸油效率,因此,每克废旧轮胎胶料至少可回收220g机油。且吸油效率随着胶粉粒径下降而下降,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增加,采用正己烷预清洗过的废旧胶料吸油倍率较高。之后,Lin等[23]利用废旧轮胎胶料和聚丙烯纤维开发了一种聚丙烯纤维/废旧轮胎胶料复合材料,此复合材料具有两种组分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较高的吸油能力。Oguz等[24]以苯为溶剂,丁基橡胶(IIR)为基体,一氯化硫(S2Cl2
)为交联剂,在三种不同温度下制备
出了大孔凝胶吸附材料,其交联机理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此凝胶材料能够快速吸附大量的有机溶剂[25,26],但是由于丁基橡胶(IIR)的内部仅含有少量的不饱和单元[25~27],
以其制备的吸油材料吸油能力
有限。之后,Oguz等采用聚异丁烯橡胶(PIB),顺式聚丁二烯橡胶(CBR)以及丁苯橡胶(SBR)
作为橡胶
基底来制备大孔凝胶材料,并对比其性能[28]。通过SEM电镜扫描发现,
CBR和SBR凝胶材料孔道分布
规律且沿着一个方向,而PIB凝胶材料中的孔道分布则是不规则的(如图2所示),其孔径大小从微米到毫米级,这是由于根据cryogelation机理[29~33],苯是CBR和SBR的良溶剂,所以CBR和SBR凝胶材料会形成规则的形态。之后,他们使用原油、汽油以及橄榄油等进行吸油测试,发现该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且CBR和SBR凝胶对原油和橄榄油的吸附能力分别为33~38和24~27g
·g-1,为
PIB
·2· 高 分 子 通 报2013年5月 凝胶吸附能力的2~3倍。
图1 橡胶内部不饱和基团通过一氯化硫发生的交联反应[28]Figure 1 Crosslinking reactions between the internal unsaturated groups of the rubbers via sulfur monochloride[28]
图2 指定橡胶形成的凝胶网络电镜图橡胶浓度=5%
,交联剂(S2Cl2)浓度=6%(上排)和12%(下排)[28]
Figure 2 SEM of the gel networks formed from the indicated rubbersRubber concentration=5%.Crosslinker(S2Cl2)concentration=6%(upper panel)and 12%(bottom panel)[28]
2.2
丙烯酸酯及烯烃类吸油材料
苏州大学的纪顺俊、路建美等[34]将造成环境“白色污染”的发泡聚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单体,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作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出了新型的高吸油树脂,并考察了发泡聚苯乙烯的添加量、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油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其对苯和煤油的吸油率分别为22g·g-1和13.5g·g
-1。
浙江大学的单国荣等[35]以苯乙烯、顺丁橡胶、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原料,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单一化学交联和物理化学复合交联的聚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研究发现,物理化学复合交联的吸油速率明显比单一化学交联快,吸油能力也较大。徐萍英等[36]在保持一定化学交联量的同时,引入聚丁二烯柔性大分子链产生部分物理交联,研究表明,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方式对树脂的吸油性能影响较大;随化学交联剂用量增加,树脂凝胶分率增加、吸油倍率下降很快;而随着物理交联含量的增加,树脂的凝胶分率增加,但吸油倍率仍然上升,所以当化学交联、物理交联的比例在一个恰当的范围时,吸油倍率可达到最佳值。
·3· 第5期 高 分 子 通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