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微草堂笔记》中孝道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数不胜数,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论语》、《孟子》和《史记》中选取几段论述,以展示古籍中对孝的深刻理解和肯定。
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孝的论述,其中最有名的是“有父母,不可不知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尊敬父母,把他们视为重要的恩师,永远怀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回报。
在《孟子》中,孟子也对孝有着深刻的思考。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快乐,也是为了避免他们的担忧和忧虑。
孟子认为,孝顺是一种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有对孝的论述。
“孝者,所以事君也。
无此,不可以事君。
”这句话强调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是对君主的忠诚和事奉。
司马迁认为,孝顺父母是培养忠诚的基础,只有孝顺,才能真正为君主效力。
这些古籍中的论述都强调孝顺的重要性,同时也给予了孝顺的内涵和意义。
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承。
通过孝顺,我们可以传承家庭的美德,培养忠诚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带给父母快乐和安慰。
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和使命。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司马迁,他们都深刻理解和赞美了孝顺的重要性,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牢记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将孝顺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回报,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通过孝顺,我们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忠诚和责任感,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
只有通过孝顺,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儒家文化对《阅微草堂笔记》中人狐关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阅微草堂笔记》中人狐关系的影响作者:马晓楠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清代纪昀创作的文言笔记小说,作品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庞博复杂,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封建迷信的糟粕并存的著作。
纪昀身为士大夫阶层,沿袭宋以来士大夫儒释道三者统一的人生态度,其中儒家思想无疑是最主要的。
“狐”不仅是我国志怪小说中经常被描写的对象,而且是一种特色鲜明而又魅力无穷的文学形象。
纪昀在晚年以其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眼光,“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
在《笔记》中,狐与人的关系是狐世界中描述最多的,也是最详细的。
本文主要从儒家所崇尚提倡的积极思想角度出发,来具体分析儒家文化对《笔记》中人狐关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儒家文化;人狐关系;影响一、强调自身品格的修炼儒家学说强调人自身品行的修炼,主张自修、自律、自省甚至自我牺牲以践行“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准则。
“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在《笔记》中塑造了一些通过读书,或者修道来提高自己品行的狐,来向世人宣扬“自修”的重要性。
如《滦阳消夏录》(六)中载:德清徐编修开厚,亦壬戍前辈,初入馆时,每夜读书,则宅后空屋有读书声,与琅琅相答。
细听所诵,亦馆阁律赋也。
原来附和徐某读书的是一少年狐,因也想进京考取功名,故每夜来此宅吟诵诗书。
连一只狐都如此刻苦学习,更何况我们人类呢?作者借此好学之狐来提倡世人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纪昀也记述了一些人狐对比的例子,以狐的道德品行之高来对比人的自身修养之不足,使讽刺批判意味更加凸显。
如《如是我闻》(一)中记,有一浪荡公子,见一狐女甚是美丽,于是心生邪念。
然而此狐女正色曰:“吾服气炼形,已二百余岁,誓不媚一人。
汝勿生妄念。
”狐女服气炼形,有更高的追求,恰如人之修养身性,防止堕落。
狐女自制力极强,能抵制各种诱惑,自我修养如此之高必能修成正果。
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

孔子 日:弟子入则孝 , “ 出则悌 , 而信 , 爱众 谨 泛
而亲仁 , 有 余 力 , 以学 文 。 ( 论 语 ・ 而 第 行 则 ” 《 学
一
》 )译 文其 意是 : 学 儿 童 、 少 年 首 先 要 孝 敬 父 入 青
母、 尊兄爱弟 ; 其次要言行应谨慎诚实 , 要对人 民大 众 广施 爱 心 , 要亲 近 品德 高 尚的人 ; 到 了以上几 更 做
百 姓 的职能 , 表提 倡忠 义孝悌 , 旌 以神 道设 教 的方式 教 化愚 民愚妇 , 虽然 其 中充斥 大量 的封建 迷信思 想 , 但 确为 乾嘉 时期 的文治礼 教 的推行作 出了一定 的贡 献 。同时 , 晓岚 的礼 教 思 想 也影 响乾 隆 朝 文教 学 纪 术 理念 , 过 纂修 《 通 四库 全 书》 规 范 学 术 的手 段 , 等 将 重视 儒学 敦厚 的乾嘉汉 学推 向了一个 高峰 。 [ 参考文 献 ]
行儒家文化 的核心——“ ” 仁 的根本条件 。仁具体 表现为 “ 、 、 信 ” , 中儒家视 “ 孝 悌 忠、 等 其 孝悌 ” 为 “ 的根本 。《 仁” 论语 ・ 学而》 “ :其为人也孝悌 , 而好
犯 上 者鲜 矣 。不好 犯上 , 而好 作 乱者 , 未之 有也 。君
儒家“ 孝悌文化” 虽历经劫难 , 然仍薪传不息 , 已成 为 中华 民族道 德 传 统 , 内化 为一 种 道 德 风 尚 已
中华上下 五 千年 文明 源远 流 长 , “ 而 孝悌 文 化 ”
新大 学思想 政治 教育 , 在大学 中推 广 “ 孝悌 文化 ”教 育 已是 当务 之 急 。
一
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 中国 是 儒家孝文化的重要伦理道德规范之一 , 也是贯穿于 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但是 , 由于受社会 、 经济 、 民俗 、 民风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中国传统 的孝 文化 在大 学 的伦理 道 德 教 育 中 日渐 衰 微 。 因此 , 创
明清时期的孝行与家庭生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解读(1)

明清时期的孝行与家庭生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解读(1)内容提要:在现代明清史特别是明清地域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中,方志早已成为研究者最为倚重的资料之一。
不过现有的研究往往是在将其作为某种的“真实的记录”的意义加以利用的,而很少在利用方志呈现或解读历史的同时,对这一重要文本的限度和意义作出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以明清江南方志中内容丰富的“孝友传”为资料基础,在梳理呈现明清时期的孝行与家庭生活的同时,着力探讨了方志“孝友传”之类文本的限度、其背后所蕴涵的政治和社会文化意涵与编纂者的意图、文本可能的形成过程,进而对该如何来认识这些文本以及这些文本所体现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探讨。
指出,明清特别是清代,孝行记录的大量增加主要体现当时国家政策、社会文化资源与记载原则等方面的变化,并不一定表示孝子数量的绝对增加。
虽然这些孝行并非当时社会的主流,但它们仍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可能更注意孝的时代特性,当时的家庭相对更为稳定、大家庭相对较多以及家庭具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功能等等,亦在家庭生活方面,呈现出了一种与今日颇为不同的历史经验。
进而认为;一,只要尽可能地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那些即便初看起来愚昧可笑的现象也绝非是不可解释和理喻的,与其他一些“正常”的史料相比,或许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讯息。
二,所谓的榜样,虽然不能说是虚构的,但他们的形成,几乎无一不受当时社会观念与书写者主观意图的“污染”。
三,从时人对奇节、愚孝等事务的议论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整体而轻个人的特点。
一、引言中国文化历来尚人伦,而孝乃人伦之本,故而人们往往将将孝视为中华文化的特征与核心。
不用说在传统社会,就是20世纪以来,孝也仍不失为学界颇为热衷的论题。
大体言之,现代学界对孝的探讨经历一个从将其视为封建文化痛加批评到有限度的认可、提倡乃至认为应予以理性地批判分析并加以发展的过程。
[1] 近年来,随着思想禁锢的不断松动,以及社会家庭问题日趋凸显,社会以及学界对孝的讨论似乎更趋增多。
古代文史中孝女为父复仇主题的探究

古代文史中孝女为父复仇主题的探究李丹丹【摘要】古代文学作品中记载着许多孝女为父复仇的故事,通过对孝女复仇者形象的分析,试图探讨古代孝女为父复仇行为的独特性及其悲剧性特征.孝女为父复仇行为的实质是对“孝”文化的实践,这对于当代“孝”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2)005【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孝女;为父复仇;独特性;悲剧性【作者】李丹丹【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辽宁大连1166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中国有崇尚人伦的文化传统,而“孝”乃人伦之本,“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1],孝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美德,它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它在维系家庭和谐、社会团结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故而人们往往将“孝”视为中华文化的特征与核心。
“孝”是诸德之首,女性作为社会的构成者,作为社会的“第二性”,当然也要遵循整个社会的准则,把“孝”当作道德义务来实践。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类孝女形象,她们身负为父复仇重任,在孝行道德观念的支撑下,同仇人多番周旋,最终完成了复仇。
这一类以复仇行为来行孝的女子由于受到性别特点、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等因素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因此,以此类孝女为主角的为父报仇故事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1 孝女为父复仇主题的展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它以“孝治天下”著称,“孝”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很大。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有关于孝女的记载,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姬是关乎信陵君救赵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
文中记载: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2]。
如姬之父被杀,其父仇三年不得报,最终是信陵君帮她报了父仇,为此如姬甘愿去偷兵符。
如姬三年报仇不成不思放弃,体现了她为父报仇的决心,后如姬为谢信陵君助己报仇之恩而帮信陵君窃符,最后导致自己被打入冷宫、自杀于父亲墓前,塑造的是如姬孝义两全的女性形象,重点偏向其孝女的形象,因为如姬的这个故事是由为父报仇引起的,她最后也自杀于父亲墓前,由此可以看出,“孝”乃是贯穿其一生的信念。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在古典文化中,孝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论述:
1. 《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是仁德的根本。
2.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论述。
例如,孟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还在世时,子女不应该长时间离开他们,如果要离开,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这是对孝顺的要求,即子女应该尽力照顾和陪伴父母。
3.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里面也有关于孝的论述。
其中有一句话说:“孝者,善终也。
”这句话强调孝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一个人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的关键。
4.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里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其中有一篇章节叫做《孝经》,它详细阐述了孝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这篇经典中强调,孝顺不仅包括言行上的尊敬和照顾,还涉及到心意的虔诚和感恩。
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孝善·微国学】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善·微国学】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善·微国学】之友善篇来自每天学点课堂00:0002:30
【原文】
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选自:《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大意】
孔子说∶孝悌达到了极至,就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心悦诚服的。
【张建云说】
孝,有三种境界:
第一,爱自己。
即爱护和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自我伤害,也不被别人伤害。
因为,有了健康和生命,才可以有爱情、友情和亲情,才可以创造价值,享受人生。
所以,孝敬父母,请珍爱生命。
第二,爱职业。
无论你在创业,还是在单位就业,或者已经建功立业,请你爱你的职业,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
如此,父母才可放心。
第三,爱声誉。
遵循天道,珍惜羽毛,扬名后世,光宗耀祖,每当父母提及你就开心,就荣耀,就自豪,这就是孝的终极境界了。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最新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还有利于个人思考能力和提高个人写作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贯通中西,对孝道的讨论非常充分,全无关系了,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
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年幼,都遵循着“孝”。
古时候的“孝”便为“顺”,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
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
从国外对孝道的冷漠的叙述中,“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其余则撒手不管,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孝道》,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
一家之中。
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圣诞节时收到几份小礼物:“姥姥,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
可见,上至领袖!我不禁问道。
”陈毅却说,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决不能像那幅漫画所画的那样做,而是进一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2孝道!自古以来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反复冲刷,仍能焕发耀眼夺目的光芒。
然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黯淡无存了!现在的青年,不专心学习,打架、逃学是屡见不鲜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原 大f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i t y
第 1 4卷 第 1期 总 第 5 3期
文章 编号 : 1 6 7 1— 5 9 7 7 ( 2 0 1 3 ) 0 1— 0 0 4 6— 0 7
失 散一 寻亲 一重逢 一归 家 。
影 全无 。他 的 钱 也 花 光 了 , 就 乞讨 着 继 续 寻 父 。
一
《 姑妄听之》 ( 四) 中纪昀的姻家王泗和曾拿 这样到处奔波 了二 十年 , 仍没有找 到父亲 , 但他 篇《 书艾孝子事》 的文章给他看 : 艾子诚 的父亲 的决 心却没 有动 摇 。
以及他们的乡里住址等等 , 对血缘的渴望与追问
孝 为百善 之 先 , 为诸德之首 , 被 视 为 到达 仁 义 境 很 强烈 。时 光 飞 逝 , 子诚长大成人 , 长 辈们 要 为 界 的起点 。 …《 孝 经》 言: “ 夫孝 , 德 之本 也 , 教之 所 他娶亲。子诚一再辞谢 , 人们才知道他要立志寻
看 年龄 与父 亲 差 不 多 。再端 详 那 木 匠 的 知道 自己有 了儿子。子诚从小是由母亲抚养的。 走进来 , 竟 和母亲 给 他 描绘 的父 亲 的形 象 相 似 。不 等到子诚稍稍 长大懂 事 , 便 向母 亲 问父亲 的去 长相 ,
哭诉 父 亲 出走 的原 因 、 年 向。他总是向母亲和亲朋邻里询问父亲的年龄、 由得 拉住 木 匠 的 衣 袖 , 并诉说祖上的渊源及亲朋好友 的旧事, 希望 相貌、 特征 , 祖辈人 的姓名 , 亲戚朋友之间的关 系 月,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9
作者简 介 : 魏晓虹 ( 1 9 6 4 一 ) , 女, 山西繁峙人 , 文学博士 , 山 西大学 学术期 刊社 副编审 , 山西 大学文学 院民俗 学研 究所硕 士 生导 师, 主要从 事中国古代 文学与编辑学研 究。
46 ・
纪昀强调 孝道的血缘 亲情 , 体现 出孝道的人伦关 系。孝道有其封 建道德的历 史局限性 , 也有 一些愚孝故 事表
现 出孝 的极 端化 和 愚 昧化 。
关键词 : 《 阅微草 堂笔记》; 孝子 ; 封 建道德
中图分类号 : E0 7 . 4 1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国儒 家 文化 素 重 孝 道 。在 中 国古 代 社 会 ,
在 孝子 寻亲 的艰 难 里 程 中 , 总 能得 到 善 良人
艾文仲偶 然与人 争斗 , 误 以为 出人 命便 畏罪 潜
逃, 成为亲人失散 的原 因。后 来 听到一些传 闻, 的 帮 助 。一 日, 他 行 至 马家 城 山 中 , 遇 见 一位 老 仿佛说他已出了山海关 。艾文仲出走之前 , 妻已 者, 老人怜他穷困饥寒 , 问明了原委之后 , 便把他 有身 孕 , 过 了两 个 月 , 便 生 下 艾 子 诚 。艾 文 仲 不 带到 家里备 酒食 款 待 。这 时 , 有 位 木 匠背 着 工具
、
千 里寻 亲
眼泪说: “ 我决心 已定 , 万一寻得父亲 , 则父子 回 也 要 背 回他 的 孝子寻亲是以史籍 中的原型塑造 的孝子形象 , 是 来拜 见 乡亲 。万一 父 亲 客死 他 乡 , 宁可老死路边 , 也决不独 苦苦 寻找失 散 已久 的父 母 的故 事 , 寻找 失 而 复得 尸骨。若是 寻不着他 ,
由生也。 ” 历史上正史 、 小说 、 戏剧等都 留下 了 父 。只 因 为老 母 在 堂 不 能 远 离 。 只是 尽 量 多挣 诸多有关孝子 的故事。纪 昀在《 阅微 草堂笔记》 些钱 来赡 养老母 。 中的孝子故事 , 多为在灾荒 、 灾难、 遇 险、 故去等
意 外情 况之下 , 孝子 的 临变之 孝 。 第 一节
《 孟子 ・ 万章下 》 日: “ 孝子 之至 , 莫 大 于亲 。 ” 的家族 亲情 , 探 寻 自我 生命 之 本 源 。人 类 珍 视 血 自回来 见大 家 。 ” 子诚 出关 之 后 , 考虑 到 父 亲是 因 脉 亲情 , 寻亲故事在正史 、 小 说 和 戏 剧 中经 常见 逃 避 命 案 而 出走 的 , 必 是 隐 匿 在 荒 郊 山 野 。所 到, 成 为一种 孝行 典 范 。这 类 故事 的情 节 模 式 为 以, 凡深山幽谷、 穷 乡僻壤都一一寻找过, 但仍踪
论《 阅微 草 堂笔 记 》 中孝 道
魏 晓 虹
( 山西大学 学术期 刊社 , 山西 太 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纪 昀在《 阅微草 堂笔记》中的孝子 故事 , 多为在 灾荒、 灾难、 遇险、 故去 等意外情 况之下孝子 的临
变之孝 。孝子事 象丰 富, 有孝子孝亲故事、 孝感神应故 事和 愚孝故事 。孝 子身份 经历不 同, 行孝 的方式各异 。
一
一
晃过了二十年 , 母亲 因病 去世 , 子诚 办妥
丧 事之后 , 便 准备 奔 赴辽 东 一 带 去 寻找 父 亲 。好 心 的人 劝他 说 : “ 你 父 离家 已二三 十年 了 , 至今 存 亡 难定 , 你到 哪儿 去 找? 还是 算 了 吧 ! ” 子诚 噙着
孝子 孝亲 的故事
・
木 匠 就 是 自己 的 父 亲 。那 木 匠 听 了表 情 惊 愕 。 笔 者查 证 , 关 于 王 原 的记 载 不 少 , 相 关 著 述 有 李 想要 相认 , 又怀疑 , 因 为 自己离 家 出走 时 并 没 有 贽《 续藏书》 卷2 4 、 《 文 安县志》 卷9 、 《 国朝 献徵 儿 子 。子诚 就 把 他 从 出 生 到 为 母 亲 养 老 送 终 的 录》 卷1 1 2 、 何 乔远《 名 山藏》 卷9 8 、 明末周 清原 经历 述 说 了 一 遍 。父 子 相 认 , 抱 头 痛 哭 。原 来 , 《 西湖二集 》 卷3 1 、 天 然痴叟 《 石点头》 卷 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