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课文注音

sī chóu zhī lù丝绸之路yízuîɡúpǔdián yǎde “sīchïu zhīlù”jùxínɡshídiāo ,chùlìzài xīān shìyùxiánɡmãn wài 。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nàtuïzhe cǎi chïu de yìfēnɡfēnɡluîtuo ,ɡāo bíāo yǎn de xīyùsh ānɡrãn ,jīnɡshãn báo mǎn ,xǔ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xǔrúshēnɡ。
shānɡrãn men zài zhâɡe dōnɡfānɡdàdūshìkāi le yǎn ji â,zhânɡmǎn zài huîwùfǎn huíɡù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xiānɡ。
wànɡzhe zhâzuîqún diāo ,jiùfǎnɡfúkàn dào liǎo dānɡnián sīchïu zhīlùshɑnɡshānɡlǚbùjuãde jǐnɡ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xiànɡ,fǎnɡfútīnɡdào le piāo hūzài dàmîzhōnɡdìyōu yōu tuïlín ɡshēnɡ……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ɡōnɡyuán qián 115 nián ,yíɡâtiān ɡāo qìshuǎnɡde zǎo chãn 。
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课件

艺术创作
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音乐 、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作 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
学术研究
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挖掘 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国际合作
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丝绸之路遗
产的保护与传承。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 达西亚的线路。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 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 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 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 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 、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文化交流需求
除了物质层面的交流,东西方之间还 有着强烈的文化交流需求,双方都希 望了解彼此的文化、艺术、宗教等方 面的知识。
政治联系需求
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政治联系也十分紧 密,双方通过互派使节、建立友好关 系等方式来加强政治联系,维护地区 稳定。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汉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丝 绸之路的正式开辟,成为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 要通道。
丝绸之路的路线
从长安(今西安)出发, 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今 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最终抵达欧洲或北非。
丝绸之路的意义
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 、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 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 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情况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 合申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地理线路和文化交流;2. 掌握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如历史、地理、文化等;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 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制定学习目标(5分钟):- 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导入丝绸之路的概念(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或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猜测。
3. 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丝绸之路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影响。
4. 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30分钟):- 分小组让学生自行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 学生小组根据研究结果向全班汇报,让其他小组提问,并进行互动交流。
5. 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影响(30分钟):- 学生小组自行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进行陈述和呈现;- 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总结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影响的重要性。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呈现时的积极程度;2. 表达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陈述和呈现过程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活动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拓展活动: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背景和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博物馆来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地理线路、文化交流和影响。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丝绸之路》课文原文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公元前138年,一个名叫张骞的使者打通了这条陆路交通要道。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赏析《丝绸之路》是一篇描绘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章开篇以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为引子,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接着,文章通过叙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
这一部分的描写生动具体,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张骞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丝绸之路开辟的艰辛。
在描绘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时,文章通过描绘商旅不绝、驼铃声声的生动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丝绸之路上。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发展。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叙事清晰,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和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还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2024年苏教版小学音乐六上《丝绸之路》教案

2024年苏教版小学音乐六上《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美丽的丝路》中的《丝绸之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学习歌曲《丝绸之路》的旋律和歌词,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2. 学会歌曲《丝绸之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节奏和音高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重点:歌曲《丝绸之路》的学唱和表演,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播放歌曲《丝绸之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b. 分组讨论歌曲的节奏和音高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c.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d.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b. 进行节奏和音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用歌曲《丝绸之路》进行表演。
5. 例题讲解:讲解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和音高,并进行示范演唱。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歌曲《丝绸之路》的歌词。
2. 黑板右侧:歌曲的节奏和音高谱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歌曲《丝绸之路》,并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体现出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对音乐和历史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丝绸之路》的节奏和音高掌握。
《丝绸之路》读后感

《丝绸之路》读后感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贸易通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交流。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让我对这条古老的商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冒险家和文化交流者,他们穿
越沙漠、越过高山,将各种商品和文化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让我意识到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多么重要。
除了商业往来,丝绸之路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书中提到了许多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如佛教的传播、文字的交流等等。
这些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
条商业通道,更是连接东西方的文明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和平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丝绸之路》让我对这条古老的商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文明交流和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条古老的商路,继续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
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
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
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
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
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
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5.欣赏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 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 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 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 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 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小故事
永乐三年( 1405 年) 6 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率领随员及士兵 27000 人,分乘26 艘宝船和装载着货物、马匹、淡水的海船,从长江 口扬帆出发,顺风南下。庞大的船队,帆樯林立,十分雄伟壮观。郑和 的船队先后到达占城国(今越南南方)、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苏 门答腊、达满剌加(今马六甲半鸟),进入印度洋,抵锡兰(今斯里兰 卡),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船队每到一处,郑和都 向当地统治者宣传明王朝的友好态度,赠送礼物,并将随船带去的丝绸、 瓷器、茶叶等货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1407 年,一些国家的使节也随 郑和船队返航,到中国朝见明成祖。 郑和一生七下西洋,前后近 30 年时间,航程 10 万里,访问 20 多 个国家,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 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 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件世界性的盛举。至今, 海上丝绸之路上,仍有很多地方用郑和的名字 ——“三保”来命名,如 泰国的三保巷、三保塔,印度尼西亚的三保洞、三保垄,马来西亚的三 保城、三保井等。
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 1371 - 1433 ),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 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 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 交家。郑和于明洪武四年( 1371 年)出生,是马 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 ( 1381 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 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 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 1403 年),姚道 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为燕 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 1404 年),明成祖 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 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 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 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 到 1433 年,郑 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 德六年( 1431 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 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 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陆上丝绸之路历史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 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 都城长安 ( 东汉延伸至洛阳 )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 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 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最 早在 19 世纪 70 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 接受。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 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 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 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 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 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 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 “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 1913 年才由法国的东 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 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讨论,一般对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 的线路: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 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 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 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 易黄金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小故事
公元399年,法普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 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 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 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 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 行抄写。后来於412 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 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 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 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 间关系的重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 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 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 南 2 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 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 139 年),奉汉武帝之 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 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 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张骞 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 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 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 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 114 年),张骞病逝于长安, 归葬汉中故里。
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 贸易网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 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 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 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 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 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 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 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 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 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 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 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 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 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