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7册第4课期刊阅读巧链接
【原创】例谈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资料袋”的有效运用

例谈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资料袋”的有效运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在部分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两个小版块。
阅读链接的内容大都是从课文自然延伸,安排的是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而资料袋则提供作者简介、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版块的使用效果差强人意,大多数老师只将其作为课堂点缀,在课文教学后读一读,圈画一些关键信息作罢。
教材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并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那么简单,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使这两个板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下面,我以三年级教材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阅读链接”巧链接“阅读链接”是安排在课文之后的阅读材料,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围绕单元主题,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及图片,它是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续和扩展,是教科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虽然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但是信息量大。
教师要重视这一板块的学习,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课内巧链接,实现课堂增量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寓言故事”。
教材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
在守株待兔》这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另一则中国古代寓言《南辕北辙》,在当代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之后链接了《北风和太阳》这则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是一篇文言文。
而安排在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则是一篇白话文。
因此这个阅读链接承担的任务是通过梳理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总结归纳、实践运用,实现从读一篇到读多篇阅读方法的迁移,达到巩固与运用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学习完《守株待兔》之后,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读完后思考这两个问题:故事讲了什么内容?故事中的这个人所犯的错误是什么?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进而明白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链接”:传递、链接与整合——统编本教材“阅读链接”的使用建议

|前沿文|黄亚芬统编本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阅读链接”这个栏目,由课文自然延伸,提供与课文内容或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将课内文本的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拓展组成一个整体,意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整体提高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充分地领会编者意图,有效开发、使用好“阅读链接”,就能助力阅读教学,落实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开阔的阅读天地。
“阅读链接”是课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把握好教学的分寸,使之与课文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1.不疏忽无视。
事实上,与课文相比,“阅读链接”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有的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读一读,一带而过,有的甚至直接省略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这样,“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就被忽视了。
比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链接了德国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片段。
初看两篇文章毫无关联,但若是细细琢磨,你便会发现两篇文章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只是写作的角度不同而已。
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在《秋天的雨》中,你从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再读读《迁徙的季节》,找找秋天在哪里。
2.不喧宾夺主。
“阅读链接”是课文学习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一种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力度要恰到好处,绝不能替代课文的学习。
如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灯光》,“阅读链接”中呈现了四个内容:翟志刚的《毛主席在花山》片段,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中《狱中联欢》片段,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课文《伟大的友谊》片段,还有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虽然材料数量较多,篇幅也较长,但在教学时,我们不必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链接”上,只需紧扣阅读要求“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分享阅读心得即可。
3.不“经验主义”。
每个“阅读链接”都承载着不同的阅读任务,这个任务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关,与课文的教学内容有关。
画龙点睛 智慧结尾

画龙点睛智慧结尾——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结尾方法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分享的题目是《画龙点睛智慧结尾》。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是因为综观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导语”和“新授”环节设计都颇为讲究,别具匠心,使人难以忘怀。
但老师们在课的结尾处却有所忽视,大都把课堂的结尾看作“弹簧”,认为“可长可短”、“可有可无”。
如果课堂流程进行得较快,教师就在结尾处“大做文章”,炫耀“技术”,故弄玄虚,导致整课堂变得烦琐、拖沓,可谓“画蛇添足”;如果课堂的中间环节拖延了时间,教师就会三言两语,仓促收尾,导致学生对本节课没有完整的印象和清晰的认识,这让本来富有生机的课堂变得黯然失色,功亏一篑,可谓“虎头蛇尾”。
这“弹簧”式的结尾明显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让一节好课留下遗憾。
明代人谢榛曾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写作如此,咱们的课堂也当如此。
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尾。
课堂的结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梳理、概括、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可以补充拓展、提升技能;还可以产生悬念,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一堂课的结尾虽然时间短暂,但不能疏忽,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这才是真正的好课!那怎样结尾,才能“画龙点睛,启迪智慧”,让人回味无穷?下面结合一些案例,具体说说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几种结尾方法。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老师们对课堂结尾的重视与思考!一、巧妙回顾,归纳提炼课堂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的快,忘的也快,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是将知识点融入一个个探究的任务中。
学生在探究任务过程中,获取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碎片,他们没有时间去消化、整理,更谈不上内化,学习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所以在每节课,或每单元的结尾处,就需要老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面,梳理知识结构。
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案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

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案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导言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材的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旨在教授学生如何链接期刊内容,提高他们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本教案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详细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期刊的特点和分类;2.掌握链接期刊内容的方法;3.学会通过链接快速获取期刊相关信息;4.培养信息搜索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以下材料:•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材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期刊的封面图片或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他们对期刊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期刊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呈现相关的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期刊的特点和分类。
在介绍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期刊有哪些特点?•期刊可以按照哪些方式进行分类?第三步:学习链接期刊内容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链接来查找和获取期刊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些技巧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链接获取信息。
第四步:练习链接期刊内容的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尝试通过链接来查找并获取期刊内容。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链接,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寻找相关信息,并做简单的整理。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作业作为巩固和拓展本节课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布置以下课后作业:•阅读一份期刊,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制作一个关于期刊的海报,展示期刊的特点和分类。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链接期刊内容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快速获取期刊相关信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及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课文及知识点归纳4.花之歌朗读课文。
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知识点总结课文主题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一、多音字冠guān(鸡冠花)guàn(冠军)二、理解词语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三、近义词苍穹——天空孕育——养育摇曳——摇荡硕大无朋——庞然大物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四、反义词摇曳——静止硕大无朋——小巧玲珑孤芳自赏——自渐形秽五、词语拓展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百花争艳、百花齐放六、句子解析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小学六年级第七册unit4Alet’stalk公开课-19页精品文档

Playing, playing, I like
playing the violin.
Collecting, collecting,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riding, I like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What is your hobby?
Wu: What’s your hobby? John: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What about you? Wu: Me too.There is a stamp show on Sunday. Let’s go together. John: I have a friend.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Can he go with us? Wu: Sure!
making kites
Sorry!
Sorry!
Sorry!
diving
playing basketb
I like riding a bike.
-----I like painting. -----Do you like painting?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I like reading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OBBIES:
HOMEWORK:
1、背诵并抄写本课的对话。 2、用英语来问朋友的爱好, 并记录下来。
GOODBYE!
riding a bike.
Making, making, I like
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案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

电子工业版六年级信息技术7册教案第4课期刊内容巧链接课题:期刊内容巧链接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期刊的常见内容和特点;2.掌握期刊的查找方法和技巧;3.能够利用电脑和网络查找有关期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4.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期刊的查找方法和技巧;2.期刊内容的巧妙链接。
教学难点:期刊内容的巧妙链接。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期刊的常见内容和特点,掌握期刊的查找方法和技巧,学会利用电脑和网络查找有关期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三、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以“期刊”为主题,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从平时接触到的期刊数量等角度,分析期刊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流行阅读期刊的好习惯。
3. 通过视频等形式,学生了解国内外知名期刊,进一步认识期刊的特点和价值。
Step 2 讲解新知1. 教师设计期刊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本期刊的名称、用途、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等资料,并通过展示等方式,进行分享和讨论,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期刊的特点和内容。
2. 教师通过电脑,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期刊的分类和查找,并对各个类型的期刊进行简单讲解。
3. 教师通过本节课重点——期刊内容的巧妙链接,在电脑上为学生演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分析期刊的内容,并将相关内容进行链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期刊内部的关联性和转换性。
Step 3 拓展知识1.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不同类型的期刊,学习并比较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并通过小组常见汇报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思考。
2. 学生自主使用电脑和网络检索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期刊,丰富自己的知识。
3. 学生通过阅读期刊的内容,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与精准设计——以六年级上册教学为例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与精准设计——以六年级上册教学为例作者:陈朝玉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1年第9期文|陈朝玉从三年级起,统编教材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板块,到高年段“阅读链接”的篇目逐渐增多。
链接的篇目和课文有什么联系?“阅读链接”的价值是什么,有着怎样的教学导向呢?厘清这些问题,真切把握“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正确解读链接篇目和教材课文的联系,准确把握教材和编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之上精确设计言语实践活动。
一、正确解读链接与选文的联系六年级上册分别在《丁香结》《花之歌》《七律·长征》《灯光》《三黑和土地》《好的故事》6篇课文的练习中安排了“阅读链接”。
链接的篇目和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第一,要素的呼应。
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土地”;第八单元是一个特殊单元——走近鲁迅,人文主题是怀念鲁迅,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如《花之歌》一课链接的篇目是宗白华的《杨柳与水莲》,这篇散文诗和课文《花之歌》在体裁上是一样的,两篇散文诗都具有奇特的想象,都抒发了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二者在体裁、要素、表达方法和人文主题上都是一致的。
《三黑和土地》一课链接的篇目是陈晓光的一首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主题来说,歌词与课文一脉相承,说明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梦想和希望;从诗韵上来说,两篇都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语言朴实无华,却丝毫不减诗意。
所有链接的篇目都和单元要素呼应起来,形成发展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合力。
第二,内涵的契合。
《丁香结》一课“阅读链接”安排了4句跟丁香有关的诗句。
诗句都以“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
链接建立了课文与拓展篇目的天然联系。
学生诵读诗句,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用丁香比喻难解的愁绪,在阅读理解和诵读想象中固定了丁香这一表达愁绪的文学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4课期刊阅读巧链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和作用。
【2】学会规划幻灯片之间的关系。
【3】掌握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4】掌握为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操作,体验超链接的作用。
【2】通过绘制草图,规划幻灯片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规划幻灯片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规划、创新意识。
【2】在学习超链接的同时,体会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幻灯片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插入超链接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正确地插入超链接。
课时: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