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__伍尔芙_及_“意识流”__——牛钒冰_2

合集下载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xg
墙上的斑 点
伍尔夫 (英国) 英国)
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
伍尔夫,英国人。1882年 伍尔夫,英国人。1882年1月 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 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 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 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 伍尔夫于1915年涉足文坛 年涉足文坛, 伍尔夫于1915年涉足文坛,一 开始就标新立异。 开始就标新立异。在小说创作的同 她还兼写散文、评论, 时,她还兼写散文、评论,她的传 世之作是《到灯塔去》 世之作是《到灯塔去》、《墙上的 斑点》 斑点》。伍尔夫一生被精神分裂症 折磨,她却以独立特行的强者风范, 折磨,她却以独立特行的强者风范, 开创了一代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开创了一代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 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 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 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 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 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 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 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 墙上的斑点》 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 篇意识流小说, 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 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 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 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 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太大太圆,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神秘、人类无知、遗失东西、生活快速、 生命神秘、人类无知、遗失东西、生活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 城 、 莎 士比 亚 、 人 类 保护 自 我形 象的 本能、伦敦的周日、 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2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2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 性,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 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 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 、 奇异的倏忽即逝的 ,或者用锋利的钢 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 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 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 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 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 它们记录下来” ,“追踪它们的这种 运动模式”。
斑点的作用:“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 联结全篇的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 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正是通过这个“结”才 把人物意识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 成了一体,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 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人物心理意识的流动是小说的主体,在本 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意识流动的过程。
雾冬 发天 现里 了隔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点 墙 墙 点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 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 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 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 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 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
弗吉尼亚·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 学世家,父亲莱斯利· 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 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 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这 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 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 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 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1941 年 3 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 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代表小说:《雅各的房间》《达罗卫夫人》 《到灯塔去》<海浪>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基本指向——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29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 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 活的自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 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 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 与永恒。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 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11
4. 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 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 凸出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 大海中的木板:
树——树的生长。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
一只蜗牛。
12
本文大量运用了自由联想的手法,对其特 点和方法,请试作分析。
【提示】
联想 课文相关内 方式 容
想到了树,想 到树的生存想 到了树,想到 树的生存
想到了古冢,退 役的上校、牧师
16
红色骑士雾骑冬马跃侧坡 城堡楼发现上天里的旗帜 喝完了茶隔吸烟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17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浅谈伍尔芙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海浪中的展现

浅谈伍尔芙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海浪中的展现

浅谈伍尔芙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海浪中的展现伍尔芙是英国文学中知名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20世纪文学的发展。

她的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她自己创造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这种手法在她的作品《海浪》中被大量应用,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海浪》是伍尔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临近中年的心理变化和对自我的反思。

小说以一个夏天的海滨度假作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命和自我探索的深度思考。

伍尔芙在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让读者深入了解伊莎贝尔的思考方式,感受她的情感和感受。

在小说中,伍尔芙使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写作和叙事方式。

小说没有明确的情节结构,也没有明确的主题。

相反,通过不断切换和穿插不同场景和描述,她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充实的生命互动和情感联系的世界。

小说中描写的每个情节和场景都是主人公意识流中的一部分,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不断地进入不同场景,感受不同的情感。

这样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思考、烦恼和感受,感受到了她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变化。

伍尔芙在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独特。

她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感。

例如,她把自然元素,如海浪、阳光、沙滩等,作为主人公内心世界中的象征和暗示。

海浪代表着主人公内心的起伏,阳光代表着她的希望和未来,沙滩则代表着她的内心障碍和烦恼。

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

伍尔芙意识流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她对时间的处理。

在小说中,她没有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按照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来构造时间线。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让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变得非常模糊,读者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是进入了主人公意识流的世界。

这种方式带来的一个显著影响是,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感受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之,伍尔芙的意识流手法是她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她在《海浪》中的运用使这本小说成为她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

高三语文墙上的斑点

高三语文墙上的斑点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 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 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 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 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 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3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 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 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 在具体“回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 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 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 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 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 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 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 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 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 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 生动、更重要。
写法特点
1 《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 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 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 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 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 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 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 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 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 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 传统小说的不同。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 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 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 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 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 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 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 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 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发物斑点 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 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 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 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伍尔夫

伍尔夫

影响评价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的背道而驰,他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

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夫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

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

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

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

《奥兰多》当在此列。

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
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 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 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 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 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 说的这一特点,以某一事物或某一 人作为关联点,运用联想,写一篇 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再见
;深圳办公家具厂 深圳办公家具厂 ;
现。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神秘、人类无知、遗失东西、生活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
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 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 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 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 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 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
生动、更重要。“我” 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 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 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 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
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 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 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 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的意识流动。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 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 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 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 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 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邱园记事 伍尔芙

邱园记事  伍尔芙

最后出现的是一对正值青春年少的恋人。他们之间 的谈话在这四对人物的谈话中似乎是最具有逻辑性,最 容易理解的。然而我们仍能从这看似流畅的交谈中发现 人物飘忽不定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通 常他们应该是彼此了解,甚至是心有灵犀的。然而从他 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当时对方 在想什么。这种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无视以及凌乱无序、 毫无目的的精神世界导致了两人之间的谈话总是有“长 长的停顿,语气单调,毫无起伏。”这里作者以青年男 女反常规的表现将人物之间反常规的关系推到了前景的 地位,从而使读者透过这种人物之间反常规的关系深入 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精神状态。
2、静动相宜的美感
在《邱园记事》的头两句话中,描写了花坛花丛 中的花枝、花叶、花瓣、花盘、花柱以及花下的泥土, 这些静态物质的美,主要来自它们的动态。它们是 rose(伸展)spreading(簇拥),unfurling (冒 出 ),marked (显眼 ),raised (凸显 ), emerged ( 伸起 ), rough ( 乱沾着 ), voluminous ( 张开 ),stirred (掀动),moved, (吹动 ),passed one over the other(交叉四 射), staining(沾上)的。
邱园记事
弗吉尼亚· 伍尔芙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 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 现实性,强调“ 内心真实” 。 • 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 《海浪》《到灯塔去》《雅 格布的房间》《达罗卫夫 人》,散文集《普通读者》 两部。
邱 园 记 事 的 结 构 安 排
• • • • • • • • • •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柏林人》(Dubliners) 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乔伊斯在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深入 的剖析都柏林社会发展的迟缓和麻木。《都柏林人》的 主题是“顿悟”,意指对灵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间的发现 或自觉。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那篇乔伊斯拟改写的 《英雄斯蒂芬》。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记述 的是一个天才男人逐渐成熟并认清自我的过程。主要人 物名叫斯蒂芬· 德拉鲁斯,影射作家本人。这部小说中乔 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初露端倪,他运用大量心理独白, 而且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非客观现实。
弗吉尼亚· 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 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 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 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 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過她本人並不喜 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 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 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 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 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 产生著影响。
叙述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描写达罗卫夫 人迈出家门走上伦敦街头的感受。久病初愈,她 感到伦敦的早晨特别美好,阳光和煦,空气清新, 这使她回想起18岁花季少女时代在英格兰度假胜 地波顿清晨推开窗户时一份同样的清新感觉。那 时她与情人彼得·沃什卿卿我我的情景,依然历 历在目。彼得这几天就要从印度回来,这一念头 又把她带回到现在。流动不已的思绪就是这样在 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跳跃。
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马赛尔· 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 《追忆似水年华》 弗吉尼亚· 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也是 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墙上的斑点》、 《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 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是意识流文学代表 作家之一。 《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 《尤利西斯》 威廉· 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 《我弥留之际》 、 《喧哗与骚动》 乔伊斯· 卡洛尔· 欧茨(1938~ 的又一代表人物。 ),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
《女神及其他女人》 、 《关于鲍比· T案件》
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
詹姆斯· 奥古斯汀· 艾洛依休斯· 乔伊斯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 —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苏醒》 (1939)。 早期的乔伊斯非常热衷于创作戏剧,然而他一生却 只公开发表了一个剧本,题为《流亡》。 乔伊斯的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 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 德拉鲁斯 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的。
在意识流这种形式中,有许多可能变换的技巧,其中,内心独白、内心分析、 感官印象、是最重要的几种。 “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 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成文而已,因而,在内心独白中,有大量的明 确的意识、清醒的意识,而朦胧的意识、深层的意识则甚少。”也就是说,内心 独白在其流动性上比较有秩序、有条理,它经常是一种内心的思考,所以受人的 理性的制约,潜意识与本能的反应几乎不再内心独白中出现。
位于都柏林的詹姆斯·乔伊斯半身雕像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 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意识流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 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 “内心独白”译成英文是“Interior Monologue”或“Inner Monologue”,最早提 出这一名词的是在大仲马的小说《二十年后》(1845)。
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
《尤利西斯》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林一天的生 活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 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 被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彼得跟踪一个在街上偶遇到女孩子,走了半个小时, 然后意识到他不过是在“虚构”自己和那个女孩子之 间的关系,就好像“虚构人生中所有那些美好的事 情”。通过对人物思维和知觉的描述,作者强调了思 绪,而不是真实的事件,对命运的影响。有意见认为, 《达洛维夫人》中的许多现实场景都是小说中人物思 绪的实现。 虽然体弱,达洛维夫人却对生活充满了热 忱。她热衷于举办派对,因为她想让人们聚集到一起 并创造欢乐。她的魅力源自于对“生活的乐趣” (joie de vivre)的感受。她将史密斯的自杀诠释为 对生命的热爱;当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不过场闹剧时, 她的情绪也丝毫不受影响。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 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 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 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达罗卫夫人》里大本钟宏亮的钟声代表 了物理时间,而人物内心的精神活动却是 按心理时间进行的。伍尔芙对时间的实验, 革新了传统的小说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识流(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这一名词,最初出现在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 《心理学原理》中。书中阐述了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学说最有特色的理论:即把 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 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
弗吉尼亚· 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伍尔芙出生于伦敦,她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 弗吉尼亚· 斯蒂芬。 1895年母亲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1912年和雷纳德· 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 员、政治理论家。 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 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 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 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达洛维夫人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 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她接受社会 强加的束缚,甚至热切地扮演着自己的角 色:政客的太太。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 萨莉.塞顿,年轻时曾是个很独立的女性。 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跑去拿洗澡用的海 绵袋,并发布一些直白,不够淑女 的评论。 30多年后,当萨莉再次出现时,她也变成 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着一个有钱的 丈夫,生了5个儿子。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 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 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 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 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 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弗吉尼亚·伍尔芙与《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
《达罗卫夫人》是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独特小说。
主人公达罗卫夫人是一位光彩耀人的上流社会中年贵妇。在她一如继 往地为丈夫筹备晚宴的一天里,自印度归来的她的昔日情人皮特· 沃尔 什、得了炮弹震呆症的战争幸存者赛普蒂默斯· 沃伦· 史密斯、她少女时 代仰慕的好友萨莉· 塞顿以及伦敦社交圈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相继穿梭在 她的思绪里,引发了她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无限怀恋和老年将至的种种 恐慌。她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 闲聊中逐渐失去”。她已成长为一位左右逢源、光彩耀人的政治宴会 女主人,却为此牺牲了体验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权利。 在整部小说里,伍尔芙以其飘逸灵动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组绝 美而又绚烂的意象,以其轻盈又极具速度和象征的手法剖析了一位女 性深邃如诗的内心世界。在小说渲染的氛围里,弥漫着较为强烈的自 杀主义倾向,虽然最终伍尔芙并没有让达洛卫夫人以自杀谢幕,而是 让另一个青年代替她完成了坠楼掷地、走向最终解脱的内心愿望。极 具悲剧性的是,在小说而外的伍尔芙,几乎也以同样的方式走入了她 笔下的角色。
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技巧上做了许多引人注意的大胆创新。作 者运用不同色调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描写不同的人物和场景。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乔伊斯为了表现莫莉的心里活动,用了 很大篇幅写她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人 物的意识在自然流动。 《尤利西斯》代表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 他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无可争辨的成为二十世纪最伟 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