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三课:王昌龄与王之涣

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三课:王昌龄与王之涣
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三课:王昌龄与王之涣

王昌龄与王之涣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 - 742)

字季凌,盛唐诗人,并州(山西太原)人。生于小

官员家庭,自己也做了一辈子县官。虽然只有六首诗流

传至今,但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却让他成

了家喻户晓的大诗人。

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昌龄(698 - 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并州(山西太原)人。年轻时耕地种田,中年中进士,后来受人诽谤被

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所杀。他的七绝最有名气,所以被称为“七绝圣手”。

代表诗作有《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靳能评王之涣

知识链接

盛唐诗人的漫游生活

在今天,旅游是一种时尚。你一定非常喜欢背起行囊,去祖国各地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吧!可是你知不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旅游也是一种潮流呢?许多唐诗就是在旅途中写下的。不少我们熟悉的诗人,比如李白,还是当时著名的“驴友”呢!

李白从小就有“仗剑远游”的梦想,在三十岁以前,他的足迹已经遍及了大半个中国。杜甫在到京城求官之前,就在南方度过了八九年快乐的漫游时光。诗人们的漫游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描写风景的诗篇,正是他旅途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要讲到的边塞诗,更是与诗人的漫游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适、王昌龄、骆宾王等大量写作边塞好诗的诗人,几乎都有漫游边疆的经历。而他们笔下那些凭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诗歌,往往特别生动精彩。

但是,这些古代诗人出门漫游的原因跟我们今天的旅游可不一样。他们常常是为了求得一个官职,才踏上旅程,四处拜访权贵。这种为了“找工作”的漫游有个特殊的名称,叫“干谒(yè)”。当然,在路上他们也会观赏风光,吟诗交友,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优秀的诗歌。当诗人要到边境地带的“幕府”求职时,他们就得千里迢迢,历尽艰难地到边塞去。在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飞

机的年代,这是多么困难!在阅读这些豪迈的边塞诗时,不要忘了这些诗人有多么的不容易啊!

作品欣赏

(一)

《凉州词(其一)》是王之涣边塞诗中最著名的作品,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诗人靠奔放的想象和深厚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边塞怨歌。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①,一片孤城②万仞③山。

羌笛○4何须怨杨柳○5,春风不度玉门关○6。

【注释】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有的版本也写成“黄沙远上白云间”。

○2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③万仞(rèn):极言山之高峻。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4羌(qiāng)笛:古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5杨柳:指《杨柳曲》。古时常以《杨柳曲》作为送别时演奏的乐曲。

○6玉门关:汉武帝时设置的关口,在甘肃敦煌西北,从西域输入玉石时需要经过这个关口,所以叫玉门关。这里代指边疆关塞。

【赏析】

这首《凉州词》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为我们唱出了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在雄浑壮阔的景色之中,人的心情并没有更加慷慨激昂,而是变得低沉哀怨,这是为什么呢?“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的一语双关是理解这种情感的关键。在寒冷的边疆,春天来得那样晚,又是那样短暂,当然使人心情低落。但这里的“春风”指的不仅是春天的温暖,更是暗指皇帝对边疆军士的关怀。皇帝一心想着拓展领地,却不关心边疆军士艰苦的生活,士兵心中当然像吹不到春风一样寒冷了。王之涣在这首诗里寄寓了对这些守边士兵的同情,也暗含了对当朝政治的批评。

(二)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曲名,主要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表现军士征战边疆的英勇形象和所思所想。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从多个方面写了戍边将士的生活。这一首《从军行(其四)》最为慷慨激昂,将士豪迈英武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1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2金甲,不破楼兰○3终不还。

【注释】

○1青海:指今天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

○2穿:磨穿。因为打仗次数太多,战场上飞起的黄沙把铠甲都磨破了。

○3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今天的新疆。这里代指当时唐王朝的敌国。

【赏析】

与王之涣的《凉州词》相比,这一首《从军行》没有了哀怨的情绪,而是充满了豪情壮志。而且,上一首诗是从诗人的角度,间接地写战士的心情,而这一首诗则是以战士的口吻直接抒情。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将士兵为国杀敌的愿望更加直观、强烈地表现出来,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你是不是也发现了呢?即使长年征战,受尽磨难,也一定要完成捍卫祖国的大业才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样的爱国精神是不是很感人呢?

课后作业

1. 高适、岑参、与合称“四大边塞诗人”,他们都是

时期诗人。

2. 王之涣《凉州词》中“,”两句写出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朝廷的批评。

3.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黄沙百战穿金甲,。

4. 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终不还.()

5.有的版本把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作“黄沙远上白云间”。你觉得哪种版本更合理?哪种版本更具有艺术美感?为什么?

6.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创造了怎样的气氛?用自己的话说说。

7. 这两首诗作表达了戍边将士情感世界的不同方面,一个哀怨,一个豪迈。你觉得哪一种更真实?为什么?

作业得分:

教师评语: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被贬到龙标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被贬到龙标 导语:历代的文人难免会遭遇着被贬的命运,而王昌龄为什么被贬龙标呢?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政治家。解答一: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所谓“不护细行”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谤议非难,指指点点。 就是说他被贬没有特别的原因,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检点。个人认为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意。 解答二: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托朋友辛渐向东都洛阳的亲友传递一个资讯:自己仍然清白,而且毫不热中于仕途。这两句诗显然包含著丰富的潜台词。按此诗作于天宝初年,其时王昌龄官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而不久后即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潜阳)尉。殷□《河岳英灵集》卷下载,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而《唐诗纪事》卷二十四引殷□评王昌龄语,却说他为人「孤寂恬澹,与物无伤」——「孤寂」很容易被视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一个政治腐败风气不正的时代,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中伤以至被诬陷。当年的详细情况现在已经不大能弄得清楚,总之此时王昌龄的处境已经相当困难,而他并不打算一一为自己辩解,只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既声明了清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

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

七言绝句简繁体对照

七言绝句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言絕句 1、《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3、《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6、《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客中行》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7、《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8、《客中行》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9、《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0、《回鄉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1、《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2、《滁州西澗》唐·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

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最新整理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资料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

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

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 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王昌龄( 698—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今存《王昌龄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 3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 《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 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 1卷(《唐 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王昌龄诗精选目录

塞下曲四首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九江口作 初日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送郭司仓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采莲曲二首 春宫曲 长信秋词 闺情 听流人水调子 芙蓉楼送辛渐 送单十三毕五归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王之涣凉州词分析

王之涣凉州词分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与王昌龄、高适等经常一起唱和。他的诗,很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歌唱。可惜他一生仕途蹭蹬,诗也只有六首流传下来。但是,就是这六首之中,就有两首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一首,就是这首《凉州词》;一首,是《登鹳雀楼》。以下是王之涣凉州词分析,欢迎阅读。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 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诗意 2】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 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 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他英勇善战, 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 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

王昌龄

王昌龄 1.历史人物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五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篇一:《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百度百科:鹳雀楼

王昌龄的七绝诗

王昌龄的七绝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下面是王昌龄的七绝诗,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送魏二 唐代: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 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 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个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 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 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但写了江雨入舟,不过“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 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 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不过 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使用皆妙,耐 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 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 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 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 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 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 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 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 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 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海江龙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 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 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 》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 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 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 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 塞风光为胜, 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 称其诗"尝或歌从军, 吟出塞, 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传乎乐章, 布在人口。 "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 《凉州词》 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 《凉州词》 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 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两人结 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 35 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 小 17 岁, 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 嫁给父亲部属、 35 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 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 义闻于友, 慷慨有大略, 倜傥有异才”, 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 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 到 40 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 不能合葬。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 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 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王之涣一生

王之涣一生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

王昌龄的诗全集_王昌龄简介_古诗大全

王昌龄的诗全集_王昌龄简介_古诗大全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唐朝诗人,后人誉为“七言绝句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全集: 《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