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训教授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的治疗

合集下载

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

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

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方法:对我院3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手术方式。

结果: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脑出血,具有效果好、疗程短、致残率及致死率低等特点。

对于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应早期应用外科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中手术方法包括开颅去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及脑室外钻孔引流术等。

1一般资料就我院2009—2010年收治3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206例,占54.7%,女170例,占45.3%。

年龄38~81岁,平均59岁。

血肿量均≥30ml,其中皮层出血38例,占18.4%,基底节区出血122例,占59.2%,丘脑出血18例,占8.7%,小脑出血8例,占3.8%,脑室出血20例,占9.7%。

2治疗方法2.1 对发病急临床症状明显、出血量大、中线移位或着已经脑疝的患者,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可迅速达到减压、清除血肿的目的,而小脑出血亦多采用此方法。

本组有109例采用此方法。

2.2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即采用小骨窗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ke区等重要功能区。

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3~4 cm 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做直径3.0 cm左右的小骨窗,选择相对无血管非功能区,用脑穿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2 cm左右皮层,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

本组例病例39。

2.3 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根据头颅ct颅骨钻孔,选择穿刺针。

局麻下钻入达到血肿腔,吸除部分血肿,置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万单位,闭管2-3h后开放,配合脱水剂。

以后每日1次,3~4天拔管。

本组有38例采用此方法。

2.4 对原发脑室出血或其他部位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铸型的患者采用脑室外钻孔引流术。

根据情况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外引流,术后经外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以溶解血肿,尿激酶应用3-5万单位,并适时配合腰穿放液,本组有20例采用此方法。

52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体会

52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体会

52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体会【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37-01消化道出血是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的一种征兆,对于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预防消化道出血或在出血后积极进行治疗,对于改善病情有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1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重症急性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5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1年10月~2009年12月的住院患者。

52例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1.3岁。

其中脑出血36例,大面积脑梗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1.2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消化道出血以显性出血为标准,即呕吐或从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柏油样便,潜血试验阳性,本组呕吐咖啡色液体32例,柏油样便12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6例。

出血时间:发病后一周内30例,1~2周内16例,2周以上6例。

2治疗方法2.1 原发病治疗所有病人患者进行血压调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等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给予特级护理,吸氧,检测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均予冰帽亚低温治疗。

2.2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所有病人均给予甲氰咪胍或泰胃美静点,同时给止血剂,如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垂体后叶素等,胃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盐水、云南白药、氢氧化铝凝胶定时定量灌洗。

3结果病人住院3小时~46天,平均23天。

本组死亡17例,死亡原因除脑卒中危重,死于脑疝7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外,与消化道出血有直接关系者14例。

4讨论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丘脑、下丘脑受损直接有关。

实验证明,刺激下丘脑前部(副交感神经中枢),胃肠分泌及肠蠕动增加, 胃终末血管痉挛,粘膜缺血而发生溃疡或损害而出血。

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

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

流性食管炎92例,其中男56例,女36例,RE患者均经内镜
检查确诊,诊断方法根据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炎)诊 断及治疗方案(试行):》的内镜诊断标准…。年龄19—59岁。 平均(44.2±12.4)岁。 1.2病变程度分级标准根据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 (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的分级标准:轻度(I级):点 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中度(Ⅱ级):有条状发红、 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重度(Ⅲ级):病变广泛,发红、 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1.4方法 1.4.1抗酸剂包括单一的或复方的碱性药物,可任选~种 或几种联合使用,8一12周为1个疗程。①氢氧化铝凝胶剂: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ml,12
h候无大便排出可给同
样量注入或口服,有效率达100%。清洁灌肠可腩屏蔽的浓度。许多抗肿瘤药物 为非脂溶性,很难通过血脑屏蔽。但在颈动脉注入高渗甘露 醇后即可增加甲氨蝶呤等穿过血脑屏蔽的功能,而静脉推注 甘露醇则无此作用。 2治疗眼科疾病 2.1急性青光眼甘露醇可使血液渗透压增加,使眼内液被 引出眼球外,而达到迅速将眼压。 2.2严重外伤性前方积血2%甘露醇250 nd静脉滴注。2 次/d,连用6—8 d。用药后第2天大部分出血吸收。第5—6 天前方积血全部吸收,房水较透明,视力逐渐恢复。 3急性中毒时导泻及清洁灌肠 口服甘露醇可引起渗透性导泻。急性中毒者彻底洗胃经
[1]沈群.露醇治疗脑出血肾损害46例分析.华实用内科杂志, 1995,7(8). [2] 潘风武.小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脑卒对肾功能影响研究.临床 神经学杂志,2003,16(2):128. [3]黄如训.临床神经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3-90. [4] 王爱平.甘露醇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影响.实用神经 疾病杂志,2005,8(73). [5] 朱新臣.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 响.临床荟莘,2005,20(1):31032. [6]卢世模.甘露醇致肾功能慢性损伤1例.中国现代实用医学下 册.重庆大学出版社,353.

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治疗

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治疗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脑出血 3.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 4.药物性脑出血(溶栓、抗栓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脑出血 7. 其他原因脑出血(烟雾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 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脑出血。 脑梗塞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导致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阶段性、相关性、各环节的主要作用因素 代 偿 失 衡 损害 复常
微小血管障碍
病灶周边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损害 血管壁破坏 微血栓或栓子 血管床减少 侧支循环及自动调节障碍
部位、范围、程度、影响因素
疗效评价的重要条件
标准明确 条件控制严格 排除影响因素 循证医学(注意可比性) 分析客观、结论可靠(靶点、评定终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 其他原因(烟雾病、夹层动脉瘤、颅内经脉系统血栓形成、 血液病、抗栓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 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 血:(7)脑室出血;(8)多发性脑出血:(9)其他 ● 腔隙性脑梗塞
● 脑梗塞的分期: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呈 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脑梗塞在临床上基本可分 几个阶段,即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 后遗症期(6个月后)
分期治疗
典型的脑梗塞,主要是大、中梗塞( TACI 、部分的
POCI及PACI)在临床上可按病程分为三期。
急性期(1个月)

五苓散加味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五苓散加味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五苓散加味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颅脑损伤是指外界对头颅和脑组织的机械、化学、物理等作用所致的各种程度的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在颅脑损伤中,脑水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态,其发生率可高达 60%~80%,在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早期脑水肿的有效控制是解除颅内高压,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颅脑损伤具有有效且安全的特点。

其中,五苓散是曾经广泛用于中风、脑梗等疾病的中成药。

然而,传统五苓散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仅靠其单一的功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药调配制成新的方剂。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五苓散加味在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方面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为临床有效地治疗脑水肿提供中药方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五苓散的主方由茯苓、白术、泽泻、橘红和炙甘草组成,其主治作用为渗湿利水,减轻水肿、浮肿等症状。

而针对五苓散功效的不足,现有的文献报道了许多针对五苓散加味的研究。

例如,参考了《金匮要略》的“五苓散派生”方剂,包括增加木通、丹皮、益智、羌活、连翘等中药物,以增强利水渗湿作用,而另外也有学者采用了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等中药进一步强化了五苓散的祛风、补血、养阴作用,以达到平衡体内水分的目的。

此外,针对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中药学研究发现,很多单味中药和方剂都具有明显的解脑水肿作用。

例如,愈酚、佩兰、莪术、全龟等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并改善病人的疾病预后效果。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五苓散加味在治疗颅脑损伤脑水肿方面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并探讨该方剂对脑水肿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生存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依据。

四、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单臂开放性前瞻性观察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选取年龄在18岁以上且首次从事本项研究的颅脑损伤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及头部CT/MRI检查结果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疗效观察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疗效观察

2.2 两组 CT结果显示血肿及周 围水肿的变化趋势 ,(见表 2、表 3)。
疗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下 :
1.资 料与 方 法
表 2 血肿体积变化比较(ml、X±s)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单位 2004年 1月 ~2008年 12月神经 内科住
院的患者 ,所有 患者共 52例 ,将其 进行随机分组 ,分 为两组 ,其 中治疗组 26
有限 切 口腹 膜 外 入路 胸 腰 椎 前路 的 围手术 期 护 理
郑 关 霞 林 羡枝
福 建 医科 大 学 附属 漳 州 市 医 院 ,福 建 漳 州 363000
【关键词 】有限切 13'腹膜外入路 ;脊柱前路手 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1.294 文 章 编 号 :1006—1959(2011)一Ol一0247—02
【关键词 l甘 油果糖 ;甘露醇 ;脑 出血 ;脑水肿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1.O1.293 文章 编号 :1006—1959(2011)一01—0246—02
脑 出血是神经 系统 的急重症 ,有 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急性期的重要
治疗措施是降低颅内压、促进脑 血肿 吸收、避免神经功能 的进一步恶化 。减
临 床 与 护 理
医学 信 息
MEDICAL INF0RMAT10N
No.01 2011
·247 ·
复方制剂 ,其 降低颅 压特 点 为:发挥 作用 时 间及 降颅 压 高峰 时间 比甘露 醇
1996 :183 — 90.
慢 ,持 续 时 间 较 甘露 醇 长 约 2小 时 ,无 反 跳 现 象 ,无 明 显 利 尿 作 用 ,对 肾脏 影 [3] Nilsson P,Enblad P,Chambers I,et a1.Survey of traumatic braininjury lllaYl—

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疗效分析

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疗效分析

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疗效分析(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湖北荆州434000)【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110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行ct导向血肿抽吸术,分析其疗效及适应证。

结果: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生存110例,生存率84.3%;死亡17例,占15.7%。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实用等优点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尿激酶【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75-01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占布脑卒中20%~30%[1],致残率、病死率及其高,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为35%~52%,而高压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继脑出血内科治疗和外科开血肿术之后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快速、简便、创小等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接受而得到泛应用。

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对110脑出血患者实施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的110例均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

其中男86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3岁。

出血部位:皮质下脑叶出血13例,基底节出血86例,小脑出血11例,其中有19例破入脑室;偏瘫78例,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88例,脑疝形成10例;合并冠心病33例,糖尿病6例,慢支8例。

1.2 出血量与手术时机: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1],30~50 ml 37例,50~80 ml 54例,80 ml以上19例,其中4例达120 ml。

从发病到手术时间:6小时以内47例,6~24小时53例,24小时以后10例。

1.3 手术方法: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实验性高血压所致的颅内大动脉损害

实验性高血压所致的颅内大动脉损害

实验性高血压所致的颅内大动脉损害曾进胜;黄如训;苏镇培【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1997(5)4【摘要】为观察实验性高血压所致的颅内大动脉损害的特征.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观察了用卡托普利抗高血压治疗后这些测量参数的变化。

结果发现,高血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均有中层肥厚,但前者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引起,后者却主要是血管壁重构的结果。

卡托普利抗高血压治疗可控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但不能改善血管壁重构。

以上结果提示,高血压所致的颅内动脉损害主要表现为血管中层肥厚,而且不同血管对高血压和抗高血压治疗的反应有差异。

【总页数】4页(P314-317)【关键词】高血压;病理形态学;颅内动脉;基底动脉;大鼠【作者】曾进胜;黄如训;苏镇培【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06;R743【相关文献】1.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颅内大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J], 伍炯星;聂亚雄;杨弘文;姜波涛;霍瑞民2.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10例近期效果及10年随访观察(摘要) [J], 蒋世良;黄连军;金敬琳;徐仲英;戴汝平3.实验性高血压所致的颈动脉损害 [J], 曾进胜;黄如训4.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远期随访 [J], 金敬琳;蒋世良;黄连军5.颅内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可视性支架取栓装置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J], 蒋文贤;王树清;周义杰;何伟;饶锦高;罗文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如训教授: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的治疗作者:黄如训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系列培训—神经病学新进展2009-10-23 13:23:00入站时间: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在其病理进展过程中发生脑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等一系列的改变,形成互相影响的复杂病理螺旋,而出现多种临床征象。

通过药物的多种或不同作用机制,中断或逆转脑水肿及颅内高压恶性循环的某些环节,最终使颅内压降低,组织水肿消除,恢复脑功能。

各种疾病伴发的脑水肿其发生机制不尽相同,为能有选择地采用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就应充分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其适应证,注意防止其副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脱水剂当颅内高压接近平均动脉压,此时实际上颅内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已等于零,病人濒临脑死亡,因此,用积极措施降低过高的颅内压,成为紧迫的治疗。

目前,国外多主张以颅内压超过20 mmHg(270 mmH2O)作为须降低颅内压治疗的临界值。

但还必需结合临床上脑水肿、颅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选择是否应降低颅内压及用何种方法。

用药物使水肿的脑组织脱水以降低颅内压,是治疗脑水肿的一项主要疗法,尤其是在脑疝前驱期或已发生脑疝时,脱水剂的使用常成为抢救的应急措施。

1.1 高渗脱水剂使用高渗药物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之高于脑组织,使血浆与脑之间存在渗透压梯度,水就逆渗透压梯度移动,从脑移向血浆,而使脑组织脱水、脑体积缩小、颅内压降低。

此外,血浆渗透压增高及通过血管的反射机能抑制脉络丛的滤过和分泌功能使脑脊液产生减少,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显著下降。

由于在血脑屏障已受损的病灶及其周围有渗透压活性物质的不断流入,不能形成促使水分子迁移所必需的渗透压差,故脱水仅发生于血脑屏障完整的脑组织。

因此对于血管源性水肿,高渗脱水剂并不能使病变组织脱水。

通常渗透压活性物质仅能缓慢通过血脑屏障,使血浆和脑之间的1渗透压差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故高渗脱水剂作用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有效渗透压梯度能维持多久,即其作用时间同溶液渗透压高低及渗透压活性物质通过血脑屏障的时间有关。

药物产生脱水作用的速度同溶液渗透压高低及输入速度密切相关,通常要求快速输入才能达到有效作用。

随着高渗物质的输入,脑组织的渗透压也随着逐渐提高,当停止输入后一段时间,血桨渗透压就可能暂时低于脑组织,故水分子将逆转从血浆流向脑内,使其含水量再度增加,颅内压回升,出现所谓“反跳”现象。

此种现象同渗透压活性物质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关系甚大,因此各种药物发生“反跳”的时间有差异。

由于渗透压活性物质通过血脑屏障,最后达到平衡时间不同,故有药效持续作用时间的差别。

此类药物主要对血脑屏障无损的脑组织起作用.所以用于治疗血脑屏障完整的脑水肿较合理,且只宜作为脑水肿、颅内高压症的临时治疗,或用于治疗和预防脑疝。

再之,脑组织可通过渗透压适应机制来适应血浆的高渗压,而使药效下降或甚至消失,故不宜长期应用。

1.1.1 甘露醇甘露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脱水剂。

降颅压机制主要是通过血—脑和血—脑脊液间渗透压差而起作用。

1 g甘露醇能带出12.5 ml的水分。

20%的甘露醇一次给药125 ml可使血浆渗透压提高32.5 mOsm/L,给药250 ml可提高血浆渗透压65 mOsm/L。

有人认为,当血浆渗透压超过330 mOsm/L 时,就可因高渗透压而损害神经组织和肾功能,而超过375 mOsm/L时细胞代谢中断,出现高渗性昏迷、酸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故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避免大剂量或超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尤其是有糖尿病的患者。

甘露醇是否存在“反跳现象与患者的脑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关。

血脑屏障破坏严重,通透性增高,甘露醇可以渗入脑组织而引起颅内压“反跳”,但通常较轻,而且甘露醇很少或不进入细胞内,所以无或只有轻度“反跳”作用。

用法:甘露醇的最低有效剂量每次为0.3~0.5 g/kg体重,而最佳有效剂量为每次1.0 g/kg体重。

常用量为每次l~2 g/kg,多配成20%~25%浓度,剂量可视具体情况酌情增减,现临床每次用125~250 ml,静脉注射或快速滴注(30~40 min滴完),每4~8 h重复应用一次。

甘露醇静脉用药后10~20 min开始起作用,2~3 h降颅压作用最强,可维持作用4~6 h。

对颅内高压较轻或控制较好者,用药剂量宜减少,用药间隔时间应延长。

有观察认为,一般情况下,甘露醇用半量(125 ml),已可获得较好的脱水效果(有研究认为可达到250 ml的脱水效果),又可大大减少不良作用。

但是,在严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抢救时,须快速静脉注射甘露醇250 ml甚至500 ml,才能取得疗效。

也有进行颈动脉缓慢注射(20~30 min)甘露醇每次0.2~0.3 g/kg,用于治疗心2衰合并脑水肿或全身失水的严重脑水肿及颅高压者。

副作用:(1)甘露醇对肾脏的损害,主要是甘露醇在肾小管处产生微结晶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同时尿中溶液排泄增加,刺激致密斑产生强烈的肾小管-肾小球反馈,导致入球小动脉收缩,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肾损害;(2)甘露醇应用初期引起一过性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后负荷,严重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3)长期应用甘露醇后,血脑屏障破坏,可产生甘露醇抵抗,反而加重脑水肿;(4)甘露醇剂量过大也可发生惊厥。

1.1.2 甘油甘油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将细胞间及组织间隙中的水分吸入血中,使组织发生脱水状态;当大量应用时,机体不能全部代谢,一部分由尿中排出,且由于它与水有高度亲和力,致使其脱水作用显得更强。

它可进入脑内,易被细胞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用后无“反跳”之弊病。

多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或不能手术切除的脑瘤患者,可持续用数月之久。

静脉注射通常以10%转化糖液或林格氏溶液配成10%甘油果糖或10%甘油溶液,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休重0.8~1 g,静脉注射后10~20 min内颅内压力开始下降,降颅压率达75%以上,维持4~12 h以上,急性或重度脑水肿效果较好。

暂时副作用可有头痛、头晕、口渴、恶心、呕吐、腹胀、上腹不适、腹泻、血压轻度下降等,但不影响继续用药。

静脉注射的浓度过高可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1.1.3 高渗盐水高渗盐水有良好的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而且疗效甚至优于甘露醇,持续时间更长。

此外,高渗盐水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不引起中心静脉压和血清渗透压的降低,而且还可以恒定地提高脑血流量。

国外较多报告治疗脑水肿和顽固性颅高压,尤其是甘露醇疗效差或甘露醇引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用法:目前应用高渗盐水的浓度、剂量、时间尚无统一规定。

使用的浓度有7.5% 、10% 、23.4% 。

较常应用的方法是7.5%(1.5~5 ml/kg)、10%(1.5~5 ml/kg)、23.4%(0.5~2 ml/kg)不等,每天2~4次,连续使用2~5 d。

为了避免其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时间不宜过久。

如无病情加3重,可再改用甘露醇。

副作用:(1)全身性副作用主要有: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高渗盐水的使用可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高钠血症和高氯性酸中毒,也有报道可引起低钾血症;②过快的输入高渗盐水,可使血容量大量扩增,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③大剂量静滴高渗盐水还可使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从而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易导致出血;(2)神经系统副作用:①输入高渗盐水使血钠浓度上升过快,可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癫痫及昏迷等;②颅内压的反跳:有报道在使用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颅内压的反跳,特别是在其快速输注后或停止持续性静脉输注后。

注意事项:(1)在使用高渗盐水时,监测血浆渗透压和血生化,每6~12 h测定一次,防止血渗透压超过320 mmol/L,血钠浓度控制在150~155 mmol/L以下,每天血钠浓度增加不超过10~20 mmol/L。

(2)为了防止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大剂量静滴高渗盐水时可以加入醋酸盐。

(3)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慎用,注意血压、心率、尿量、肾功能的变化。

(4)深静脉置管,减少周围静脉炎和疼痛的发生。

(5)高渗盐水不可长时间应用,最好静滴2~3 d后改为甘露醇;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不但能减少高渗盐水可能的副作用,也能减轻或避免甘露醇的反跳作用。

1.1.4 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不同于甘露醇、甘油这些晶体类脱水剂,人血白蛋白或浓缩血浆属胶体类脱水剂,它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起脱水降颅压作用。

这种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疗法,可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及氧的运输,而且扩张血容量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利尿。

此外,尚可补充蛋白质,参与氨基酸代谢,产生能量。

对血容量不足、低蛋白血症的脑水肿患者尤其适用。

一般用20%~25%人血白蛋白50ml或浓缩血浆100~200 ml,每日静脉滴注1~2次。

因其增加心脏负荷,有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当血脑屏障广泛破坏时,白蛋白可渗出至毛细血管外而加剧脑水肿,必须加以注意。

浓缩血浆的脱水机制、适应证和疗效似白蛋白,一般不单纯用作脱水剂。

为防止心衰,静脉滴注白蛋白之后,可给予速尿20 ml静脉注射。

主要作为辅助的脱水药,尤其适于脑水肿伴有低蛋白血症及小儿患者。

1.2 利尿剂4应用利尿剂治疗脑水肿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肾小管的再吸收和抑制肾小管的分泌,使排出尿量显著增加而造成整个机体的脱水,从而间接地使脑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

实验研究显示常用的属于强利尿剂的利尿酸钠和速尿,还具有抑制钠进入正常和病变的脑皮质及脑脊液的作用,由此可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和降低脑脊液的生成率(降低40%~70%)。

由于脑脊液分泌减少,脑室的脑脊液压力降低,于是降低颅内压又提高水肿组组与脑脊液之间压力梯度,有利于水肿液通过脑室壁进入脑脊液而消散。

利尿剂的脱水功效不及高渗脱水剂,先决条件是肾机能良好和血压正常,对全身浮肿伴脑水肿者较适用。

1.2.1 利尿酸钠强效利尿剂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钠、氯、钾的再吸收,产生利尿、脱水作用快而强。

一般用量为每次0.5~l ml/kg,成人通常每次可用25~50 ml,加入5%~10 %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约每毫升含1 mg以减少刺激性。

作用迅速,注射后15 min即可利尿,2 h作用达高峰,维持6~8 h,故每天一两次或经6~8 h重复应用,每日剂量可达100~150 mg。

由于利尿作用强烈,对电解质影响大(排氯、钾),在使用中应观察电解质改变,酌情补氯化钾。

适用于脑水肿伴心力衰竭者。

1.2.2 速尿速尿(呋喃苯氨酸):其作用机理与利尿酸钠相似,且较强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成人通常每次20~40 mg,每天两三次,肌肉或静脉注射。

利尿作用快而短,在静脉注射后5 min利尿,1 h内发挥最大效能,维持2~4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