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孤独感、孤独症设计研究综述
《小组工作介入孤独老人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300字》

小组工作介入孤独老人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孤独感概念孤独是一个从医学领域引入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互动和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碍。
美国研究人员罗伯特指出,孤独感是一种当一个人没有从与之交往的人那里得到理想的有效交流反应时产生主观上的失落感和不快乐1。
”由此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开始。
对于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明确而科学的孤独定义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没有单一的定义,但基于自我报告的调查不同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
Jeannette 等(2009)则定义自我感受到不被外在接受,当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缺乏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时会产生负面的主观情绪2。
”国内学者和国外的研究侧重点一致,在吴捷(2008)提出孤独感是当人与他非常重视的人沟通时,对方没有让当事人产生其预想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当事人产生自身被忽视的感受3。
”通过各位学者对于孤独感的解释,可以总结得到以下共同点:一是孤独感是主观感受;二是孤独感是一种负面情绪;三是老人非常重视和需要与外界的互动。
2.针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国外早在1979年Young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群体进行个案服务研究,通过该学者与案主的共同努力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认知,并且建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从而缓解老人的孤独感4。
”Murphy 和Kupshik在1992年则针对老年人孤独感问题开展了社交技能训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老人的社交技巧,拉近老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5。
”Fokkema在2007年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将老人的家人与老人共同作为服务对象,通过整个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良性改变也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问题6。
”1 Weiss R S .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5, 4(2):P1272 Golden J , Conroy R M , Bruce I , et al. 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mood and wellbe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0, 24(7):P694-700.3 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8(4):P9854 石舒雅, 李洪翔. 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综述[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P4.5 答会明, 李利琴, 李晓红.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2(1):P6.6 许晓芳, 侯振虎.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 社会工作, 2011(6):P5.国内因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对于老年群体问题的研究与服务工作在2000年后才有快速的发展。
中美两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综述及启示

中美两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综述及启示摘要:本文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总结,谈谈美国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以期引起我国对融合教育的重视,为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儿童引言:方俊明(2006)[1]提出,所谓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
融合教育为在语言、行为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均存在缺陷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自然的社交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当然是理想的教育安置方式,但自闭症儿童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也给融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以期引起我国对融合教育的重视,为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正文:一、美国融合教育现状(一)教育安置形式连福鑫,贺荟中(2011)[2]指出,美国目前存在五类自闭症儿童教育安置模式:普通班级、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机构、家庭教育或者医院安置。
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普通班级和资源教室成为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模式。
但在普通班级就读的自闭症儿童都需要抽取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或者特教机构接受特殊服务。
(二)采取教育策略1.社交支持策略社会支持策略可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
直接干预是指直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能力干预训练。
这些干预方法不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减少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如:Mackay(2007)[3]对46名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社交和情绪观点采择、谈话技能、交友技能干预训练。
训练后所有自闭症儿童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所有提高,并开始能够愉悦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技巧地参与社交活动,不恰当的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减少。
间接干预是指通过成人、同伴等媒介的干预进而间接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方法。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作者:张子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9期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综述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5-03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如国外学者Cacioppo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很高的孤独感并且在他们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会有这种感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5.4%的大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3.6%的学生与同寝室的人有不良的人际关系,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相处感觉不到亲密。
骆光林等的调查表明,超过83.9%的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
以上调查说明,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孤独体验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研究大学生孤独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的研究始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
1973年,Pobest 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的体验》一文,随后,Peplau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研发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1.孤独的概念研究。
医学最早提出孤独,指个体人际沟通中表现出的质的异常,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认知技能发展缓慢的一种病症(Leokamer,1943)。
随着时间的发展,孤独概念在1973年被引入到心理学中,Weiss提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
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缺陷、语言和沟通困难、限制性和重复性兴趣和行为。
虽然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近年来,许多关于自闭症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对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从行为疗法、言语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自闭症治疗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应用行为分析学的应用行为分析治疗(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ABA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的行为,然后设计采用正向激励和反馈的方式,增加积极行为,减少负向行为。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社交技能,改善语言和自理能力,并提高学习能力。
二、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也是自闭症儿童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通过矫正自闭症儿童的发音、语音、语法和交流技巧等问题,促进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常用的言语治疗方法包括语音增强和替代沟通(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等。
这些方法通过提供适当的交流工具和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与他人更好地进行交流。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建立支持性的语言环境,加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自闭症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减轻自闭症儿童的烦躁情绪、攻击行为等,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自闭症儿童的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主要是用来缓解症状,而不是治愈自闭症。
四、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自闭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综合治疗是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体化治疗。
孤独症文献综述(内容参考)

关于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孤独症是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之前)的一种发育性障碍。
其发生率为万分之四至五,男和女的比例约为1.4—4比1。
A·坎纳最早对本症进行了研究,曾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利用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来进行治疗,有着其独特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孤独症音乐治疗作用前言:孤独症是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之前)的一种发育性障碍[1]。
其发生率为万分之四至五,男和女的比例约为1.4—4比1。
A·坎纳最早对本症进行了研究,曾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以后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并改称“孤独症”,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本症和起病于童年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一回事的观点。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社交困难。
患儿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情感,与人无情感联系,不和人交往;对陌生人没有怯生之感;没有和人眼对眼的对视,不会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要。
②言语发展迟滞并伴有某种特殊的言语异常,特别是难于使用言词与人进行交往。
言语理解力差,偶而有模仿性言语和刻板性言语,有时有代词错用等。
这种患儿约有半数终生不能掌握有用的语言。
③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持续刻板的游戏形式,缺少变化,缺乏想象力。
环境的极平常变化也会使患儿感到心烦意乱。
对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于脑的器质性和机能性障碍;有人认为是由于感知和言语的障碍而导致与人接触的障碍;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母子关系的障碍。
近年来人们多认为本症是特殊的发育障碍,既有遗传和脑机能障碍的原因,也有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原因。
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Temple大学教授布鲁夏对音乐治疗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发表时间:2010-11-11T15:59:20.257Z 来源:作者:许慧燕[导读] 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许慧燕(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650)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前人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内容,提炼出关于孤独感研究领域较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孤独感研究综述启示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因为它的负面影响性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孤独感这个与人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孤独感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它常会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难耐的精神空落感,甚至会引发情绪性障碍⑴。
因此,孤独感的研究对临床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孤独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人们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产生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⑵⑶。
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二)孤独感的理论维度及其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孤独感的维度划分存在较多争议。
Russell(1978)提出孤独感的一维结构。
他认为孤独感在性质上没有差异,孤独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
在此基础上,他编制了一维的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Los Angels UCLA ),1980年,他又根据应用情况进行了修订⑷。
UCLA的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62。
Schmidt(1983)也认为孤独感是一维结构的,他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人感觉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他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
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影响社交互动、语言和非语言的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自闭症的治疗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病因方面,自闭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自闭症的病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中存在一些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在诊断标准方面,自闭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观察和量表评估。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诊断标准。
然而,由于自闭症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治疗方法方面,自闭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语言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
行为疗法是通过分析患者的行为,采用正向强化、负向惩罚等手段来减少不良行为、增加良好行为。
语言疗法是通过专门的语言训练,提高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交技巧,提高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逐渐涌现,如基于神经科学的生物疗法、中医针灸等。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病因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诊断标准方面需要完善评估工具和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和应用前景,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病因研究,深入挖掘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优劣,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第三,自闭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支持,实施综合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程。
《2024年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就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1. 康复路径研究国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路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教育干预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缓解,而心理治疗和教育干预则是康复的关键。
近年来,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家庭干预等多元化治疗手段。
2. 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例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社交互动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育干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个性化教育计划、小组活动等,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
三、国外研究现状1. 康复路径研究国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主要关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支持等方面。
其中,心理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是研究的重点。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感疗法等,旨在帮助患儿改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则注重提高患儿的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
2. 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
例如,针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和情感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和情绪状态。
此外,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也受到广泛关注,旨在为患儿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康复服务。
四、国内外研究对比与展望1. 对比分析国内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内研究注重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和家庭教育支持,强调多元化的治疗手段;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心理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的深入研究。
尽管两国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加有效的康复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感是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孤独感”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验,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黄洁华,2000)。
总的说来,孤独是由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所引发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Uruk&Demir 2003)。
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些是情境性的,其作用时间比较短。
然而,某些人在很多场合下都频繁地体验到孤独感,以至于孤独就发展成为他们的某种长期的人格特征 (Neto&Barros,2000;Nilssonetal,2006)。
虽然孤独感是一种令人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它也起到一定的信号作用,它表明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某些较为重要的方面存在某种缺陷。
如周宗奎、范翠英(2001)发现,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
儿童长期处于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Jerome Kagan(2009)认为,孤独感会导致高血压、学业失败等问题。
Belmer(2011)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中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学业考试上都无法取得成功。
Weiss(1973)发表了论文《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从此开创了有关孤独感领域的研究。
在此文的启发下,PePlan等开始对成人孤独感进行了研究。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了。
当前,在心理学界,有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取向、定义、结构、测量指标、预测指标的测量、孤独感的时间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
孤独感的定义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好像是儿童孤独感)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
Weiss(1973)认为孤独是源于个体渴望社会人际交往却感到与同伴群体疏离或感到被同伴拒绝,由此而产生一种长期弥漫性的令人苦恼的心理状态。
Sermat(1978)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想要有的朋友数量与现实有的朋友数量差距或社交关系网络缺乏所致(朋友改掉)。
Perlman和 PePlau(1981)则指出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包括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
PePlau,Russell和Heim(1979)认为,当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现实远远低于个体对其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Cassidy和Ber1in(1999)认为儿童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是儿童感觉自己在需要别人时却不可得到时产生的悲伤沮丧和不愉快体验(Cassidy&Berlin,1999)。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定义的描述大多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直接或者间接引用,或者是定性的描述。
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
而李传银(1999)、邓丽芳(2006)等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人际关系实在不让人满意时,由于对社交的期待与实际交往水平差距不小时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黄希庭(2004)指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期望具有满意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孤独感开展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并由此导致对孤独感的定义做出了一些新的探讨。
李艺敏(2004)认为孤独感是个体觉知到的渴望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真正满足程度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其并不总是消极的。
吴立奇(2008)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虽然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有比较大的差异,但综合上述定义,仍然可以发现孤独感所共有的三个方面重要特征:(1)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不令人满意或人际关系缺陷;(2)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情绪性体验,并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3)孤独感体验是使人痛苦的(Plau&Perlmen,1982)。
孤独感研究的理论取向从社交需要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个体对社交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反应。
Sulnvan(1953)认为孤独感是人的某种亲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愉快体验。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因为较为明确的人际关系不足而造成的结果。
Beverley Terrell Deutsch(1999)认为,人有与人持续交往及被人关爱的需求,若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体验到孤独感。
由上述观点可见,社交需要理论比较关注孤独感的情感层面。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包括社交性孤独感和情绪性孤独感。
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可以以社会性和情绪性两种形式的进行区分,然而这两者并非是完全独立的。
研究发现,在社会性和情绪性孤独感之间有着高度共同的变异。
从认知加工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由于个体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当前的人际关系状态之间有差距并由此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因此,孤独感的认知加工观点也被称为“差距观”。
当研究孤独感时,认知加工理论一般站在当事人角度,重点分析孤独个体如何觉知和评价其社交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看,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并且认知加工理论强调的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而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
因此,在认知加工视角的孤独感研究中比较关注个体对社交关系的知觉和评价方面。
PePlau&Periman(1982)认为,当个体知觉到两种因素—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一之间存在差异时,个体就会体验到孤独。
Altman(1975)也推断,孤独感可能产生于对实际的和渴望的社交关系质量、数量的比较。
因此,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当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其期望的更不满意时,就会产生孤独感(Peplau&Perlman,1984)。
相比较于生活需要理论的研究,认知加工理论更关注能预测孤独感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对独处和社交拒绝解释的归因而非需要的满足。
行为理论认为,社会强化不足容易导致孤独感:而孤独感常被认为是对较为重要的社交强化不足的反应。
从行为角度看,孤独感可以定义为某种负性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常当做归因的函数被个体用来解释令人不愉快的社交关系和挫折(Young,1982)。
1990年,Marooen和Goossens总结了关于成人孤独感的理论研究取向之间的一些共同点。
第一,孤独感是在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产生的。
人类需要理论与认知加工理论的研究均支持此观点。
(2)孤独感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消极体验。
三种研究均主张孤独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
(3)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孤独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对其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自我报告法。
(4)孤独感与独处及独居均有差异。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其社交关系网络不足的主观知觉,不同于独处,因为独处所指的是真实的状态。
而独居指的是主观有意选择的独处。
孤独感的分类情绪孤独感与社会孤独感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是一致还是有差异,是一维的还是多维的,对此,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
Russell,peplau和Cutrona(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维度的情绪反应,系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
然而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
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
调查表明,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
Vineenzi 和Grabosky(1987)又提出孤独感的类型是多维度的,包括四个方面: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
(职场孤独感基本是二元的,学会对应起来)状态孤独感与特质孤独感从孤独感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可以将孤独感分为状态孤独感和特质孤独。
Young和Beck 把孤独分为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和长期性孤独。
情境性孤独指的是对个体而言较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或改变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暂时性孤独是指多数人都能体验到的偶然出现的孤独;长期性孤独是指较长时期内个体总是感到缺少使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者因长期与人社交不足及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而产生的孤独。
Gerson&Periman(1979)依据孤独感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将孤独感分为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和慢性的素质孤独感。
实际上,前者就是Young等人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感;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感。
由此可见,状态孤独感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反应,但是如果个体长期无法适应这些环境变化就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而长期性孤独的人则很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会朱智贤认为可以将孤独感分为主动孤独感和被动孤独感,主动孤独感是出于符合特定文化要求而刻意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通常与宗教阪依结合在一起;被动孤独感却是由于个体被迫与他人隔离,由于社会因素等原因无法满足个体强烈的社交需要所致。
Sealiseetal(1984)将孤独感概括为以下四种情绪的组合:(l)“不安”感,如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2)被“遗弃”感,如抑郁、沮丧等情绪;(3)“损耗”感,如空虚、无聊等;(4)“孤立”感,如不被接受、被忽视等情绪体验。
当然,对于这些孤独感的分类方法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正确的标准,每一种分类都有其侧重点,这就要求研究者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综合考量。
以上来自《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文章1国内心理学家朱自贤(1989)把孤独定义为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
李传银等(1999)在综述国内外孤独的定义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大的分歧,但都是在基于对孤独四个基本假设上提出的自己对孤独概念的界定,其假设是:(1)孤独源自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2)孤独不完全是客观的,部分是主观的,并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和感觉,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3)个体对孤独的体验是不愉快的、痛苦的;(4)孤独会促使个体自身努力去减轻孤独。
〔4」因此,可以看出孤独者往往是社交不足,或者存在人际关系上的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
对于表面上不与他人接触或接触很少,或表面上显得孤独,其实在心理层面上没有感到痛苦的个体,则不能定义为孤独者;相反,客观上人际关系和社交状态表现出一种良好和充足的状态,但仍对现有水平和状态不满而深感痛苦的个体,那么他依然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