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淮河流域城镇体系研究(Ⅰ)编者按

淮河流域城镇体系研究(Ⅰ)编者按

计存在根本缺陷的中国古代 , 天灾不 敌人祸 , 天灾 的背后 往
往隐藏着 巨大的人祸. 没有制 约 的权 力一定导致腐败 , 腐 败
到极 致一 定 是 天 下大 乱 , 天 下 大乱 常 常导 致 淮 河 流 域 兵 连 祸
结, 而战火最容易摧毁 城镇 . 这是简单 明确 的因果链. 可见, 人类作孽才是淮河流域城镇体系不够发育的根本原因.
泛淮 , 人 工 运 河 多被 破 坏 . 如上所 述 , 黄 河 泛 淮 的 原 因 之 一 也是战争.
轴线 南北 “ 拉锯” , 城镇很 容易在战火 中破坏. 第三 , 中国历 史的太平 时期 既短且少. 战乱一旦发生 , 常常在淮河流域作
战. 由于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分分合合 的循环往复 , 淮河流域
[ 3 ] 陈彦光. 中国历史 的地理枢纽 :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成因和影 响的历史分析[ J ] .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0 1 1 , 2 4( 1 ) : 8 5 - 9 5 . [ 4 ] 陈彦光 , 刘继生. 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 的相似性分析 : 关于人一地对称关系 的一个理论探 讨 [ J ] . 地理科 学进 展 , 2 0 0 1 , 2 0 ( 1 ) :
B: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 2 0 0 6, 3 3 ( 3 ) : 3 4 5 - 3 6 4 .
[ 6] 陈彦光. 分形城市系统 : 标度 、 对称和空间复杂性 [ M]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8 . [ 7] C h e n Y G.A n a l o g i e s b e t w e e n u r b a n h i e r a r c h i e s a n d r i v e r n e t w o r s: k ra f c t a l s , s y mm e t r y , a n d s e f l - o r g a n z i e d c r i t i c a l i t y [ J ] .C h a o s ,S o l i t o n s&

淮河流域民间仪式音乐及信仰文化研究

淮河流域民间仪式音乐及信仰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8年 03月 01日 作者简介:李文正 (1978-),男,山东滨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音乐、钢琴演奏。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淮河流域民间仪式音乐及信仰文化研究 (SK2018A0303);
安徽省高校人 文 社 科 研 究 重 点 项 目:淮 河 流 域 传 统 民 间 手 工 艺 的 信 仰 文 化 及 现 代 适 应 性 研 (SK2017A088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学研究项目:中小学音乐课程引入民间音乐的教学 模式研究———以皖北为例 (2017JK1703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皖北文化生态的 传统 “民间音乐” 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1710371001);安徽省高校智库项目:文化生态视野 下 “皖北民间小调” 继承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关键词:皖北地区;庙会;婚前祭祖;立碑祭祖;仪式音乐;信仰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8) -03-072-05
引言
与音乐界相比,民俗学界对民间仪式资料 的搜集和研究要早的多。但大多论述对象是全 民族普遍的民间信仰,带头撰文者也大多是民 俗学界的早期领军人物。如钱南扬的 《从祭祀 说起》,陈梦家的 《祖庙与神主之起源》,李圣 华的 《观音菩萨之研究》 等,诸文基本上是在 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种民间信仰加以界 说,一方面为学术研究进行准备,另一方面也 有对社 会 大 众 进 行 民 间 信 仰 启 蒙 教 育 的 取 向。 与此同时及以后,民俗学界对于民间信仰与仪 式的研究就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对于仪式音 乐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事关 民生大计的根本。
一、有关 “民间仪式音乐” 的研究
据前期调查资料所得,音乐学界对于民间 仪式音乐的研究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在五六 十年代一些重要的田野考察活动中关注到某些 地方性的历史人文现象,记录某些民俗活动的 现状,但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曲谱、录音、乐 器的概况等,也就是多偏重于音乐的本体形态 研究。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民族 音乐编撰工作的开展,与学界高级知识分子培 养工作的加强,对于民间仪式与民间信仰的研 究自觉性大于以往,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步 入了新的阶段。著名学者吕骥在 《中国民间音 乐研究提纲》 中 《民间音乐的范围》 一节中,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
气象水文
自然资源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 地(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 /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 域人口密度之首。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 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 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 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
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 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石铁路, 以及蚌合铁路和建设中的新长铁路等。
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 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
如:有效地种植水葫芦——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
寻找麦草的更多新出路——减少水体有机物排放 利用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贝类丰富,广泛分布于干流和与之相通的各种水体中。考虑到淮河 流域的水污染物主要是严重超标的COD ,氨氮这些都会影响到流域生活的贝类, 这些会影响到流域的贝类生活,同位素组成变化可能记录了污染物来源和食物 链的结构变化的信息。

Your company slogan
“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 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 座,占25.4%。

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中段划定及淮河源头研究

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中段划定及淮河源头研究

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中段划定及淮河源头研究哎呀,这可是个大题目啊!不过别着急,我们一科一科来分析。

我们来说说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中段的划定。

这个划分可重要了,它关系到咱们国家的水资源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

所以,政府部门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在这上面。

那么,为什么要划定这个分界线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秦岭淮河这一带的气候和地貌差异太大了。

在南边,就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植被茂盛;而在北边,就是温带季风气候,干燥少雨,土地贫瘠。

如果不进行划分,那么水资源就会乱流乱用,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好了,现在我们来说说淮河源头的研究。

这个研究可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淮河的发源地,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淮河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淮河这条母亲河嘛!那么,怎么研究淮河源头呢?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淮河流域进行监测;也可以实地考察,寻找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还可以进行水质检测,了解淮河的水质状况。

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好了,现在我们来说说这个题目的其他内容吧。

比如说,我们可以谈谈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可以说说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还可以聊聊淮河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

反正,这个题目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很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先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入手。

比如说,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然后再思考一下如何保护这些资源和环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和价值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题目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很高大上,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所以呢,不要害怕困难和挑战,要勇敢地面对它们!。

淮河文化内涵与特征探讨

淮河文化内涵与特征探讨

在长 期 的生产 与实 践中创 造 的一切 文 明成 果 。从文 化 的结构 形态 来看 ,前者 主要表 现 为特定 的物 质文 化 与风俗 习惯 ,后者 主要 表现 为制度 文 化 以及 特定
化 ”,多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 、人类社会与 自 然
界 的本质 区别 ,着 眼 于人类 卓立 于 自然 的独特 生存 方 式 ,其 涵 盖 面 非 常 广 泛 ,所 以又 被 称 作 “ 大 文 化 ”Ⅲ 。 ,拉丁 文 中的 c u l t u r e( 含 有耕 种 、居住 、 练 习等 多重 含义 )与 之 比较接近 ;狭义 的 “ 文化 ”
2 0 1 5年第 4期
No. 4 . 201 5
阜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F u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尚官的政治文化 生态。
关键词: 淮河文化 ; 概念 内涵 ; 奋进有 为 中图分类号:G 0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4 3 1 0( 2 0 1 5 )0 4 - 0 0 1 2 - 0 5
文 化与 自然现 象不 同,它是 由人 类社 会活 动所 创造 的 一切物 质 的与非物 质 的全 部成果 。 广 义 的“ 文
( 一) 淮河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体 系中的区域亚
文化
文 化 除 了可 以区 分 为物 质 文 化 和 非 物 质 文 化
外, 还 可 以 区分 为主 文化和 亚 文化 。 相 对于 主文化 ,
亚文化一般指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或仅为社会 上一部 分成 员所 接受 的文化 ,多数是 主文化 的重 要 组成部 分 ,但 它 不属 于反文 化 ,也不 与主文 化相 抵

淮河流域旱灾统计及灾情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旱灾统计及灾情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旱灾统计及灾情特征分析作者:褚聪魏庚钱睿杰王跃跃王景才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6期摘要: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来源,该流域的气候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基础社会建设,由于错综复杂的地理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淮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旱灾。

本文统计了建国以来的一些重大旱灾年,并对流域旱灾进行灾情特征分析,从而为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旱灾;干旱;旱灾统计;特征分析;淮河流域1;;;; 概况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来源,发源于河南省与湖北省边境地区的桐柏山,历经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四省,在今江苏省江都市汇入长江,随后东流入海。

淮河流域全长达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km2。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流域的气候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基础社会建设。

然而,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复杂的地理环境、浓密的人口、多变的气候环境以及历史上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旱灾。

据统计,淮河流域62年中(1949年 -2010年),遭受干旱灾害面积为1.67亿hm2,农作物损耗达13.96亿kg,平均每年269.8万hm2农作物受旱,140.8万hm2农作物成灾[1]。

严重的旱灾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收集统计了一些淮河流域的重大旱灾,并对这些旱灾进行灾情特征分析,旨在得到淮河流域旱灾发生的一般演变规律,为淮河流域的气候状态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2;;;; 重大旱灾统计笔者收集了淮河流域气候资料,数据表明,淮河流域重大旱灾自商汤开始,绵延不绝,历朝历代都有重大旱灾发生。

在建国以前,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旱灾包括有明朝1640年,以及清朝1877年。

而在建国以后,虽然我国的基础水利建设进行了不少,完成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对抗恶劣气候灾害的能力有了极大的突破,但是严峻的干旱灾害任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产生了影响。

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

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

2021年2期第23卷(总第126期)No.2,2021General No.126,Vol.2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范小露,张新毅(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摘要]古洪水作为水文过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瞬时响应,含有丰富的历史水文数据资料信息,对于区域灾害史和古气候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在整理与分析淮河流域上游古洪水沉积记录等水文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及史料记录,利用现代洪灾等级划分标准及历史洪灾等级划分先例,对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洪灾进行等级划分并考证。

研究表明,淮河流域上游卢庄剖面滞留沉积物所记录的距今1320〜1680年的古洪水灾害应属重灾等级,具体事件可能对应于南北朝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九月的一次特大洪水灾害。

[关键词]淮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沉积记录;文史考证[中图分类号]K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1)02-0022-05洪水灾害是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历史上素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可见其对社会经济及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之巨。

随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极端水文灾害事件已进入众多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UNESCO-IHP)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

古洪水事件是指发生在历史时期及以前被沉积物记录的特大洪水事件,是水文过程对极端性气候事件的瞬时响应翻阅历史典籍可见,文明前进的进程中总不乏洪水灾害的存在,西方的诺亚方舟,东方的大禹治水,《圣经》《竹书纪年》《史记》《尚书》《国语》《孟子》等史料中更是不乏洪水灾害的记载。

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开展经济建设及生产恢复,迫切需要全面了解河流的历史水文状况,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救荒史》《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专著,对救灾防灾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论文范文

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论文范文

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论文范文“大雨大灾,小南小灾,无雨旱灾”——淮河灾害频繁导致今天整个流域的。

而在历史上,淮河流域自是富庶之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从历史上的一条利河、好河到今天的害河,灾河,淮河还可以根治吗?淮河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去年的洪水之后,而对于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来说,1991年大洪水的记忆还非常明晰。

解放以来的50多年里,治淮投入累积已达1000亿元左右;最近听说要在8年前完成“19+3”工程(19+3是指1991年淮河大水国家确定的四项淮河治理工程.再加上xx年淮河洪水后国家增加的3项内容),为此还要继续投入数百亿元。

当这些投入完成之后,淮河的治理能到达一个什么样子?根据以往的经历,其结果恐怕要打个问号。

我已经听到一些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这样说到:即使在xx年前完成了“19+3”工程,仍然不能根治淮河。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这样的问题:淮河还能不能治本?如何才能治本?什么是淮河治本问题?从字意上说就是要恢复黄河夺淮入海河道以前的淮河干流所具有的河流规律。

黄河在12世纪20年代决口改道后,打乱了淮干以北的一些支流水系规律,其中主要是泗水流域;以后它又在12世纪90年代夺取了淮干入海通道。

因此,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使淮北广阔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这种宏大的变化,在宋、金战争时期当然谈不上根治,就是在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的最盛时期也谈不上。

他们只能用小修小补的方法,利用各种水系已经形成的状态,在不打乱南北运河运输大动脉的情况下改善部分地区的农业消费条件。

我们所说的根治淮河,是指恢复淮河干流原有的河道规律,使其发挥最大的泄洪才能。

如今淮河流域的状况是在黄河在淮后800年间自身不断泛滥和受到黄河屡次决口的吞没及淤积所形成的,所以如今的淮河已经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恢复黄河夺淮以前的自然状况,但是恢复淮河的河道规律却是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一般治淮的方针呢?所谓一般治淮方针,就是不研究淮河流域的河道规律,只是就防洪讲防洪,按照如今的淮河干支流泄洪过水才能,去疏浚河道,加高大堤以进步防洪排涝标准,也不要求改变与淮河有亲密联络的其他水利工程的互相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多重过渡性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

在现代中国,淮河流域是一欠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相对落后地带,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被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谷地”,其“三农”问题严重。

随着历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视,特别是以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淮河流域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尤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于1498年与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与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年与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性淮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淮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研究。

现择其要者述评如下:一、经济开发学者们对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甚为关注,有关成果相对较多。

邹逸麟在《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从植被、土壤、人口、灾害、水系、湖泊、农业开发和城市等方面探讨了黄淮海平原的历史变迁。

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撰的《淮河志·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分自然地理、淮河水系、社会经济、自然灾害四部分,较为详尽地综述了淮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状况。

王鑫义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淮河流域自上古到鸦片战争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细致探讨了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臧世骅编纂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全书共10卷188个条目,作者利用多年“田野作业”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从民俗学角度介绍和研究淮河流域匠行、匠人习俗等方面问题。

宋豫秦等著的《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总结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等的发展现状与演变过程,剖析了当前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对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论证了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对策。

吴海涛在《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从水利事业兴废、自然灾害多发、战乱和人口迁徙等方面探讨了历史上淮北地区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韩茂莉、吴宏岐、王社教和马雪芹等从农业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论及淮河流域个别时段的农业开发情况。

周崇云在《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中认为,史前时期淮河流域原始农业发展相当成熟,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渔猎、采集经济和家畜饲养业作为一种补充的经济形式依然存在。

李修松对先秦至秦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有诸多研究:他与王华娣在《三代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描述了夏、商、周三代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考察了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淮夷与中原的关系问题;他与张宪平在《商代淮河流域经济述论》(《学术界》1997年第5期)一文中从方国、部族方面着手,探讨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他的《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认为楚文化的东进及与当地文化和吴越文化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流域经济开发加速的重要因素;他的《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分析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及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他与张宪平在《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史学》1998年第2期)中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及人口与城市四个方面讨论秦、汉两个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另与张宪平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中,主要从铁器与牛耕、水利兴修、农田开发与农业技术等方面考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水平;他在《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中指出,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耕作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与灌溉能力的增强,稻、麦种植面积的猛增与相关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这个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吴宗越和侯金波《通淮利最多的汴河》从古汴水的历史演变、通淮利情况、汴河构成形胜等方面探讨了古汴河的利与害(《学术界》1998年增刊)。

张金铣的《金元之际淮北的交通与边境贸易》(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考察了金元之际淮北地区水陆交通与沿淮地区贸易情况。

陈晓兰《“汴京四渠”与北宋经济的发展》论述了北宋时期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对北宋经济发展的影响(《学术界》1998年增刊)。

唐元海《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从运河的时空分布、运河与各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关系方面论述了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学术界》2004年增刊)。

吴春梅《张謇治淮方略文献评析》对张謇治理淮河的文献资料和有关建议进行了评析(《学术界》2004年增刊)。

康复圣在《淮河流域古代农田水利》(《古今农业》2000年第4期)一文中,按年代先后综合考察了淮河流域自先秦至明清的农田水利建设与发展脉络,并梳理了春秋芍陂及汉代鸿隙陂等著名工程的兴废历程。

任重在《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中,从曹魏两淮屯田的长期效应出发,剖析曹魏蓄水屯田对于魏晋南北朝农业所产生的影响;他的《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着重论述了明政府治黄保淮政策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一政策对徐淮及其周边地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他在《康熙治理黄、淮、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中,通过探讨康熙治水的宏观决策与微观实践,揭示了治水对发展黄、淮、海大农业区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三、自然灾害因淮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其自然灾害史也引起学界的关注。

水利部编纂的《清代淮河洪涝资料档案》(中华书局1988年版),从各类文献中辑录了清代淮河流域水灾的史料,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赵明奇主编的《徐州自然灾害史》(气象出版社1994年版),从正史、方志、实录、奏折等史料中比勘集录了有史以来至1949年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灾害史料。

张秉伦等主编的《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考察了历史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规律,讨论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活动与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关系,提出了预防旱涝灾害的对策,并辑录正史中水旱灾害的史料。

韩昭庆在《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分析了黄河与淮河的关系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黄河南泛夺淮入海及其影响。

周怀宇在《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灾考察》(《光明日报》2000年7月14日)中认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变了物种间的平衡,导致蝗虫成灾。

卞利在《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中认为,自然灾害是制约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又加重了灾害的程度;天灾与人祸并行,才是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矛盾激化,在全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他的《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对清初淮河流域灾害的类型、特点、清王朝治灾政策等进行了总结。

周致元的《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和灾折》(《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以明代凤阳一府为研究个案,总结明代灾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他又在《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学术界》2004年增刊)中探讨了明代灾蠲的程序、频率、对象、内容与数额及局限性。

梅兴柱在《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中,探析了明代淮河水患的发生、发展状况、原因及明政府的治理措施。

伍海平和曾素华在《黄淮水灾与泗州城湮没》(《学术界》2004年增刊)中,考察了泗州城的地理特点与周围水系、湖泊的关系,指出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遭淹没与明清两朝治河政策以及黄淮水系变迁密切相关,是天灾与人祸相合而酿造的恶果。

徐国利探讨了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成因和危害(《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学术界》2004年增刊)。

四、文化相对于经济史研究而言,淮河流域文化史研究有待加强。

陈广忠在《两淮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从地域角度探讨了淮河流域文化概况;他的《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按年代顺序,综合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学科知识,展现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

池子华在《中国流民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论著中探讨了近代淮北流民现象。

李修松主编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版),论述了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古国族、淮夷、道家文化、历史人物、淮系集团等。

李景江等主编的《淮河文化概观》(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论述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变迁。

吴海涛在《中国古代淮河区域文化盛况》(《中国文化月刊》2002年8月)一文中,论述了古代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盛况及其后来随经济的衰退而落后的情况。

近几次淮河文化研讨会促进了对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

曹天生探讨了淮河流域文化的定义、历史分期和分类(《关于淮河流域文化定义问题的探讨》,《学术界》1998年增刊)。

康复圣从淮河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氏族社会的兴盛、氏族和部落活动等方面论证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略论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又一发祥地》,《学术界》1998年增刊)。

宛建民在《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学术界》1998年增刊)中论述了中原文化对两淮的最初浸润,先秦诸子时期南北文化对两淮的交互影响,经济中心南移与淮上道教的形成,曹魏集团的活动促进区域文化传播,晋人人淮及淮上玄学。

吴宗越在《试论淮河的地域和水事对淮河文化的影响》(《学术界》1998年增刊)中,论述了淮河流域地处“国中”之势对人文的影响和人们的水事活动对淮河文化带来的影响。

吴宗越和葛海燕从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水环境孕育古老的淮河文化、肥沃的水土利于淮河流域成为农耕之区等方面探讨了淮河文化与水环境间的关系(《试论淮河历史文化与水环境关系》,《学术界》2004年增刊)。

王大庆以乾隆年间为研究时代下限,对黄淮下游地区河神系及祠庙分布成因进行分析,认为该区域的祭水与祀神已成为保漕护堤的另一种方式(《清乾隆朝黄淮下游地区的祭河与祀神》,《学术界》,2004年增刊)。

曹天生在《五河洋教源流考略》(《学术界》2004年增刊)中探讨了洋教传人五河的历程、传教方式、五河成为基督教传人安徽始源地的原因,并探讨了淮河文化中个案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