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课时] 二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以“胡佛生气;罗斯福得意!”一幅漫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实干家罗斯福

1.当选总统

2.锐意改革

(1)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

(2)进行大胆的试验,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人民的支持。

3.审时度势:从应急措施到社会改革。

4.人格风采:“狮子”和“狐狸。

(二)施行新政

1.过程

⑴1933——1935年,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⑵1935——1939年,巩固、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⑴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开端)

⑵恢复工农业生产。(中心:工业)

⑶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就业)

⑷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⑸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

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5.评价

⑴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局限性

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成功原因(主客观)

①措施得当:以国家干预办法,纠正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②经济政治条件具备: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传统民主为新政实施提高有力政治保障。

③借鉴当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④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

(三)渡过难关(恢复经济的效果)

1.1933——1935年:走出沟底,逐渐恢复。

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

2.1935——1939年:基本恢复。

到二战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3.二战:美国彻底摆脱危机,重新繁荣。

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的繁荣。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小知识]

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新政?

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

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第二种观点是: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

[

[课堂训练]

1.罗斯福新政中,兴修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为了:(C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

C.“以工代赈”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2.新政较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B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D.彻底否定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A )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的“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传》材料二斯大林说:“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首领中间,罗斯福是一个最有才能的人物……新政意味着稍微抑制一下个别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特色教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学思之窗 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②邸店”。邸 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 贾: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 流通的物资叫商品; 商: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人。 从事买卖活叫经商。 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方法1 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 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原料)。 (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动机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等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联系书上的图“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如电力工业(发电、输电、配电)和电气设备工业(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世界进入了电气时代。

初中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初中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此处应有板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首当其冲,陷入极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中。罗斯福总统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危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本课第一个子目“临危受命”承上启下,说明了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实施新政”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子目“摆脱危机困境”主要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三个子目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我在处理教材时将格外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呈现。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予以点拨、引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主要影响;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感悟罗斯福锐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 根据我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难点,归纳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讲,用罗斯福总统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演讲激情澎湃的余韵中,我会向学生抛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内阁成员之一,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美国渡过这场危机?这里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四个情境分别进行讨论: 情境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5500家,有900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就在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32个州的银行关闭,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换。 引导学生从金融方面进行分析。 情境二: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是农民,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降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五分钱一斤等。 情境三:1933年的《工业复兴法》 情境四: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水坝图片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优质课)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通过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这一阶段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屏幕上展示罗斯福总统的图片] 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1945) 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 他是继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他被人们喻为”狮子”和”狐狸” 他就是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克服危机,渡过难关。 (二)讲授新课 ^ 一、提出问题:联系第一节知识,说一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危害(2)胡佛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失败 (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罗斯福上台————实干家罗斯福(“狮子”和“狐狸”) 投影显示罗斯福的生平: 罗斯福全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后来从政,先后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中年时,他因患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投影:我向你们保证,也向我自己保证,美国人民今后一定可以有一种新政……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这是一种进军的命令。----罗斯福竞选演说 再结合教材认识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当选,并如何让他的国家和人民摆脱危机116页的材料能使学生加深理解,作出如下总结:恢复信心,战胜恐惧;大胆实验,坚持不懈;重用人才,确保正确。(通过对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学习罗斯福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热门-《罗斯福新政》说课稿6篇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6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此处应有板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1929年到1933年的资 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首当其冲,陷入极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中。罗斯福总统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危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本课第一个子目“临危受命”承上启下,说明了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实施新政”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子目“摆脱危机困境”主要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三个子目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我在处理教材时将格外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呈现。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教学 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予以点拨、引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 主要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 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感悟罗斯福锐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 根据我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罗 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难点,归纳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下面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讲,用罗斯福总统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演讲激情澎湃的余韵中,我会向学生抛出本节课的第 一个重点问题: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内阁成员之一,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美国渡过这场危机?这里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四个情境分别进行讨论: 情境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 经上升到5500家,有900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就在罗 斯福总统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32个州的银行关闭,人们 手拿支票,却无法兑换。 引导学生从金融方面进行分析。 情境二: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是农民,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降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五分钱一斤等。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的成功典范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整个历史必修模块(Ⅱ)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着重阐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本课的前一课讲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课本指出:“罗斯福新政虽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急救章……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采取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此后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本课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包含了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但初中教材的重点是新政内容,本课教材的重点是新政的影响。从教材的知识看,两者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如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等。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本课教材比初中教材明显加大了力度。就能力要求看,本课教材突出了评价能力,比初中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要高得多。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第4课_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姜村初中南刚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本校的校情和学情。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史实论证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让学生学习他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2)、通过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协调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解决危机的措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互让互惠、实现双赢”的价值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1)、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 (2)、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插图、表格等教学资源的处理。 2、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师作为为组织者、指挥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采取多媒体教学。 2、问题式教学法 (二)学法: 识图法、探究式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图片《通用破产,美国梦碎》,联系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xx新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作用的探讨、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现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习罗斯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 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罗斯福生平,当选总统过程,思考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台新政的?

一、新政背景 (一)xx反危机失败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农产品价格猛跌 4.失业人数激增 5.xx势力趁机抬头 (二)xx当选总统 二、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 4、社会救济 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金融 《紧急银行法》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包括工资、工时及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稳定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社会福利 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三、新政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史料)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 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在美国,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 四、新政影响 、使xx渡过经济危机 2、避免xx在危机下走上xx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我将从4个方面来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Ⅰ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第二课,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课标要求 1)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 2、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B过程与方法: 1)从各种历史材料、历史情境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2)通过图片教学法、表格法、比较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通过对历史人物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2)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干家罗斯福、“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革命的评价。 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对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学习,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略有了解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前后知识的连贯,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图示法、 ....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 .....、讨论法 ....材料分析法 兴趣,从而掌握知识。 针对罗斯福新政改革较为复杂繁琐,对罗斯福的评价需要全面客观, 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采用对比法 ....,从而使学生形成 ...和联系法 深刻的印象。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 禹州市二高牛青 [设计思想]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敬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问题生成单】 一、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获得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同时民主党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罗斯福打败胡佛的因素有哪些? 二、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因此有人认为:“罗斯

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假设在座同学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为罗斯福出谋划策,摆脱面临的困境?分成四组(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福利) 三、 材料一柯立芝总统(1923—1928年任总统)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材料二胡佛(1929—1932年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开了许多药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新政到底新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四、在罗斯福就职后的几个月中,局势总算缓和下来,国家经济已明显复苏,工业生产指标从3月份的56上升到7月份上歪101,农产品价格从55上升到83个百分点,7月份就业人数达400万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1939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问题探究单】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位是邓小平,一位是罗斯福。”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拓展训练单】 A组基础题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 D.对工业的调整 【教学反思】 历史小故事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年01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0年至190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第4课_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第4课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梁园区水池铺乡二中乔传辉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本校的校情和学情。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史实论证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让学生学习他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2)、通过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协调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解决危机的措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互让互惠、实现双赢”的价值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1)、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 (2)、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插图、表格等教学资源的处理。 2、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师作为为组织者、指挥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采取多媒体教学。 2、问题式教学法 (二)学法: 识图法、探究式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一美国矿工家中小女孩和妈妈的对白。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内容标准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法、情景教学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讨论和探究活动,学会对历史人物罗斯福和新政的客观评价,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到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学会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危机与挫折时应有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斯福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我们将如何面对呢?面对1929年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美国民众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柯立芝“材料二: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深刻感受美国胡佛政府初步应对经济危机的失败给美国民众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及对胡佛政府采用的“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 出示图片材料“胡佛与罗斯福竞选总统的PK”: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罗斯福上台,将用新政,也就是将采用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板书)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阅读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归纳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大萧条,大恐慌(板书)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板书)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教案1: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2)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3)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4)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影响。 (2)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影响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本课主要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情景学习法、历史比较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创建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文明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开幕。这一天,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者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博览会上,参观者惊奇地观看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产品,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各种机器发明,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正在工作的机器,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们领悟到了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关于世博会的盛况,作为开幕式上的嘉宾,维多利亚女王曾做过这样的描述:“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为什么英国能在1851年举行世博会,这得益于什么呢? 自主预习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1)前提:18世纪时,随着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市场:越来越多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___________。 (3)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5)技术:________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 (3)其他领域: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______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