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题库大全及答案

《离散数学》题库大全及答案
《离散数学》题库大全及答案

为离散数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全世界几乎所有知名的院校都曾经使用本书作为教材.以我个人观点看来,这本书可以称之为离散数学百科.书中不但介绍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学习网站资源.更为令人激动的便是这本书少有的将离散数学理论与应用结合得如此的好.你可以看到离散数学理论在逻辑电路,程序设计,商业和互联网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实例.本书的英文版(第六版)当中更增添了相当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家的传记,是计算机科学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这本书配有相当数量的练习.每一章后面还有一组课题,把学生已经学到的计算和离散数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在学习离散数学时读的唯一的英文教材,实为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数理逻辑部分)

1、下列哪些公式为永真蕴含式?( )

(1)?Q=>Q→P (2)?Q=>P→Q (3)P=>P→Q (4)?P∧(P∨Q)=>?P

答:(1),(4)

2、下列公式中哪些是永真式?( )

(1)(┐P∧Q)→(Q→?R) (2)P→(Q→Q) (3)(P∧Q)→P (4)P→(P∨Q)

答:(2),(3),(4)

3、设有下列公式,请问哪几个是永真蕴涵式?( )

(1)P=>P∧Q (2) P∧Q=>P (3) P∧Q=>P∨Q

(4)P∧(P→Q)=>Q (5) ?(P→Q)=>P (6) ?P∧(P∨Q)=>?P

答:(2),(3),(4),(5),(6)

4、公式?x((A(x)→B(y,x))∧?z C(y,z))→D(x)中,自由变元是( ),约束变元是( )。

答:x,y, x,z

5、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给出命题的真值。( )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 陕西师大是一座工厂。

(3) 你喜欢唱歌吗? (4) 若7+8>18,则三角形有4条边。

(5) 前进! (6) 给我一杯水吧!

答:(1)是,T (2)是,F (3)不是

(4)是,T (5)不是(6)不是

6、命题“存在一些人是大学生”的否定是( ),而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的否定是( )。

答:所有人都不是大学生,有些人不会死

7、设P:我生病,Q:我去学校,则下列命题可符号化为( )。

(1) 只有在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 (2) 若我生病,则我不去学校

(3) 当且仅当我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4) 若我不生病,则我一定去学校答:(1)P

P?

?(4)Q

P→

?

→(3)Q

Q→

?(2)Q

P?

8、设个体域为整数集,则下列公式的意义是( )。

(1) ?x?y(x+y=0) (2) ?y?x(x+y=0)

答:(1)对任一整数x存在整数 y满足x+y=0(2)存在整数y对任一整数x满足x+y=0 9、设全体域D是正整数集合,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值:

(1) ?x?y (xy=y) ( ) (2) ?x?y(x+y=y) ( )

(3) ?x?y(x+y=x) ( ) (4) ?x?y(y=2x) ( )

答:(1) F (2) F (3)F (4)T

10、设谓词P(x):x是奇数,Q(x):x是偶数,谓词公式?x(P(x)∨Q(x))在哪个个体域中为真?( )

(1) 自然数(2) 实数 (3) 复数(4) (1)--(3)均成立

答:(1)

11、命题“2是偶数或-3是负数”的否定是()。

答:2不是偶数且-3不是负数。

12、永真式的否定是()

(1) 永真式(2) 永假式(3) 可满足式(4) (1)--(3)均有可能

答:(2)

13、公式(?P∧Q)∨(?P∧?Q)化简为(),公式 Q→(P∨(P∧Q))可化简为()。

答:?P ,Q→P

14、谓词公式?x(P(x)∨?yR(y))→Q(x)中量词?x的辖域是()。答:P(x)∨?yR(y)

15、令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则命题“并非每个实数都是有

理数”的符号化表示为()。

答:??x(R(x)→Q(x))

(集合论部分)

16、设A={a,{a}},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1) {a}∈P(A) (2) {a}?P(A) (3) {{a}}∈P(A) (4) {{a}}?P(A) 答:(2)

17、在0()Φ之间写上正确的符号。

(1) = (2) ?(3) ∈(4) ?

答:(4)

18、若集合S的基数|S|=5,则S的幂集的基数|P(S)|=()。

答:32

19、设P={x|(x+1)2≤4且x∈R},Q={x|5≤x2+16且x∈R},则下列命题哪个正确()

(1) Q?P (2) Q?P (3) P?Q (4) P=Q

答:(3)

20、下列各集合中,哪几个分别相等( )。

(1) A1={a,b} (2) A2={b,a} (3) A3={a,b,a} (4) A4={a,b,c} (5) A5={x|(x-a)(x-b)(x-c)=0} (6) A6={x|x2-(a+b)x+ab=0}

答:A1=A2=A3=A6, A4=A5

21、若A-B=Ф,则下列哪个结论不可能正确?( )

(1) A=Ф (2) B=Ф(3) A?B (4) B?A

答:(4)

22、判断下列命题哪个为真?( )

(1) A-B=B-A => A=B (2)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空集只是非空集合的子集 (4) 若A的一个元素属于B,则A=B

答:(1)

23、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为正确?( )

(1) {Ф}∈{Ф,{{Ф}}} (2) {Ф}?{Ф,{{Ф}}} (3) Ф∈{{Ф}} (4) Ф?{Ф} (5) {a,b}∈{a,b,{a},{b}}

答:(2),(4)

24、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正确?( )

(1) 所有空集都不相等 (2) {Ф}≠Ф (4) 若A为非空集,则A?A成立。答:(2)

25、设A∩B=A∩C,A∩B=A∩C,则B( )C。

答:=(等于)

26、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正确?( )

(1) 若A∪B=A∪C,则B=C (2) {a,b}={b,a}

(3) P(A∩B)≠P(A)∩P(B) (P(S)表示S的幂集)

(4) 若A为非空集,则A≠A∪A成立。

答:(2)

27、A,B,C是三个集合,则下列哪几个推理正确:

(1) A?B,B?C=> A?C (2) A?B,B?C=> A∈B (3) A∈B,B∈C=> A∈C 答:(1)

(二元关系部分)

28、设A={1,2,3,4,5,6},B={1,2,3},从A到B的关系R={〈x,y〉|x=y2},求(1)R (2) R-1 。

答:(1)R={<1,1>,<4,2>} (2) R1-={<1,1>,<2,4>}

29、举出集合A上的既是等价关系又是偏序关系的一个例子。( ) 答:A上的恒等关系

30、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

答: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31、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

答: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32、设S={1,2,3,4},A上的关系R={〈1,2〉,〈2,1〉,〈2,3〉,〈3,4〉} 求(1)R οR (2) R -1 。

答:R οR ={〈1,1〉,〈1,3〉,〈2,2〉,〈2,4〉} R -1 ={〈2,1〉,〈1,2〉,〈3,2〉,〈4,3〉}

33、设A={1,2,3,4,5,6},R是A 上的整除关系,求R= {( )}。

答:R={<1,1>,<2,2>,<3,3>,<4,4>,<5,5>,<6,6>,<1,2>,<1,3>,<1,4>,

<1,5>,<1,6>,<2,4>,<2,6>,<3,6>}

34、设A={1,2,3,4,5,6},B={1,2,3},从A到B 的关系R={〈x,y 〉|x=2y },求(1)R (2) R -1 。

答:(1)R={<1,1>,<4,2>,<6,3>} (2) R 1-={<1,1>,<2,4>,(36>}

35、设A={1,2,3,4,5,6},B={1,2,3},从A到B 的关系R={〈x,y 〉|x=y 2},

求R 和R -1的关系矩阵。

答:R 的关系矩阵=????

??

?

?

?

?????????0000000010000

00001

R 1-的关系矩阵=????

??????000000010000000001 36、集合A={1,2,…,10}上的关系R={|x+y=10,x,y ∈A},则R 的性质为( )。

(1) 自反的 (2) 对称的 (3) 传递的,对称的 (4) 传递的

答:(2)

(代数结构部分)

37、设A={2,4,6},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ax{a,b},则在独异点中,单位元是( ),零元是( )。

答:2,6

38、设A={3,6,9},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in{a,b},则在独异点

中,单位元是( ),零元是( );

答:9,3

(半群与群部分)

39、设〈G,*〉是一个群,则

(1) 若a,b,x∈G,a*x=b,则x=( );

(2) 若a,b,x∈G,a*x=a*b,则x=( )。

-1 b (2) b

答:(1) a*

40、设a是12阶群的生成元,则a2是( )阶元素,a3是( )阶元素。答: 6,4

41、代数系统是一个群,则G的等幂元是( )。

答:单位元

42、设a是10阶群的生成元,则a4是( )阶元素,a3是( )阶元素。答:5,10

43、群的等幂元是( ),有( )个。

答:单位元,1

44、素数阶群一定是( )群, 它的生成元是( )。

答:循环群,任一非单位元

45、设〈G,*〉是一个群,a,b,c∈G,则

(1) 若c*a=b,则c=( );(2) 若c*a=b*a,则c=( )。

*a (2) b

答:(1) b1-

46、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答:是群或? a,b ∈G, a*b∈H,a-1∈H 或? a,b ∈G,a*b-1∈H

47、群<A,*>的等幂元有( )个,是( ),零元有( )个。答:1,单位元,0

48、在一个群〈G,*〉中,若G中的元素a的阶是k,则a-1的阶是( )。答:k

49、在自然数集N上,下列哪种运算是可结合的?()

(1) a*b=a-b (2) a*b=max{a,b} (3) a*b=a+2b (4) a*b=|a-b| 答:(2)

50、任意一个具有2个或以上元的半群,它()。

(1) 不可能是群(2) 不一定是群

(3) 一定是群(4) 是交换群

答:(1)

51、6阶有限群的任何子群一定不是()。

(1) 2阶(2) 3 阶 (3) 4 阶(4) 6 阶

答:(3)

(格与布尔代数部分)

52、下列哪个偏序集构成有界格()

(1) (N,≤)(2) (Z,≥)

(3) ({2,3,4,6,12},|(整除关系))(4) (P(A),?)

答:(4)

53、有限布尔代数的元素的个数一定等于()。

(1) 偶数(2) 奇数 (3) 4的倍数(4) 2的正整数次幂

答:(4)

(图论部分)

54、设G是一个哈密尔顿图,则G一定是( )。

(1) 欧拉图 (2) 树(3) 平面图 (4) 连通图

答:(4)

55、下面给出的集合中,哪一个是前缀码?( )

(1) {0,10,110,101111} (2) {01,001,000,1}

(3) {b,c,aa,ab,aba} (4) {1,11,101,001,0011}

答:(2)

56、一个图的哈密尔顿路是一条通过图中( )的路。

答:所有结点一次且恰好一次

57、在有向图中,结点v的出度deg+(v)表示( ),入度deg-(v)表示( )。答:以v为起点的边的条数,以v为终点的边的条数

58、设G是一棵树,则G 的生成树有( )棵。

(1) 0 (2) 1 (3) 2 (4) 不能确定

答:1

59、n阶无向完全图K n 的边数是( ),每个结点的度数是( )。

答:

2)1

(

n

n

, n-1

60、一棵无向树的顶点数n与边数m关系是( )。

答:m=n-1

61、一个图的欧拉回路是一条通过图中( )的回路。

答:所有边一次且恰好一次

62、有n个结点的树,其结点度数之和是( )。

答:2n-2

63、下面给出的集合中,哪一个不是前缀码( )。

(1) {a,ab,110,a1b11} (2) {01,001,000,1}

(3) {1,2,00,01,0210} (4) {12,11,101,002,0011}

答:(1)

64、n个结点的有向完全图边数是( ),每个结点的度数是( )。答:n(n-1),2n-2

65、一个无向图有生成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答:它是连通图

66、设G是一棵树,n,m分别表示顶点数和边数,则

(1) n=m (2) m=n+1 (3) n=m+1 (4) 不能确定。

答:(3)

67、设T=〈V,E〉是一棵树,若|V|>1,则T中至少存在( )片树叶。答:2

68、任何连通无向图G至少有( )棵生成树,当且仅当G 是( ),G的生成树只有一棵。

答:1,树

69、设G是有n个结点m条边的连通平面图,且有k个面,则k等于:

(1) m-n+2 (2) n-m-2 (3) n+m-2 (4) m+n+2。

答:(1)

70、设T是一棵树,则T是一个连通且( )图。

答:无简单回路

71、设无向图G有16条边且每个顶点的度数都是2,则图G有( )个顶点。

(1) 10 (2) 4 (3) 8 (4) 16

答:(4)

72、设无向图G有18条边且每个顶点的度数都是3,则图G有( )个顶点。

(1) 10 (2) 4 (3) 8 (4) 12

答:(4)

73、设图G=,V={a,b,c,d,e},E={,,,,},则G是有向图还是无向图?

答:有向图

74、任一有向图中,度数为奇数的结点有( )个。

答:偶数

75、具有6 个顶点,12条边的连通简单平面图中,每个面都是由( )条边围成?

(1) 2 (2) 4 (3) 3 (4) 5

答:(3)

76、在有n个顶点的连通图中,其边数()。

(1) 最多有n-1条(2) 至少有n-1 条

(3) 最多有n条(4) 至少有n 条

答:(2)

77、一棵树有2个2度顶点,1 个3度顶点,3个4度顶点,则其1度顶点为()。

(1) 5 (2) 7 (3) 8 (4) 9

答:(4)

78、若一棵完全二元(叉)树有2n-1个顶点,则它()片树叶。

(1) n (2) 2n (3) n-1 (4) 2

答:(1)

79、下列哪一种图不一定是树()。

(1) 无简单回路的连通图(2) 有n个顶点n-1条边的连通图

(3) 每对顶点间都有通路的图(4) 连通但删去一条边便不连通的图答:(3)

80、连通图G是一棵树当且仅当G中()。

(1) 有些边是割边(2) 每条边都是割边

(3) 所有边都不是割边(4) 图中存在一条欧拉路径

答:(2)

(数理逻辑部分)

二、求下列各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1、(P→Q)∧R

解:(P→Q)∧R?(?P∨Q )∧R

?(?P∧R)∨(Q∧R) (析取范式)

?(?P∧(Q∨?Q)∧R)∨((?P∨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析取范式)

?((P→Q)∧R)?(?P∧?Q∧?R)∨(?P∧Q∧?R)∨(P∧?Q∧R)

∨(P∧Q∧?R)∨( 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Q)∧R?(P∨Q∨R)∧(P∨?Q∨R)∧(?P∨Q∨?R)

∧(?P∨?Q∨R)∧(?P∨Q∨R)(主合取范式)

2、(P∧R)∨(Q∧R)∨?P

解: (P∧R)∨(Q∧R)∨?P(析取范式)

?(P∧(Q∨?Q)∧R)∨((P∨?P)∧Q∧R)∨(?P∧(Q∨?Q)∧(R∨?R))

?(P∧Q∧R)∨(P∧?Q∧R)∨(P∧Q∧R)∨(?P∧Q∧R)

∨( ?P∧Q∧R)∨( ?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 (主析取范式)

?((P∧R)∨(Q∧R)∨?P)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

(P∧R)∨(Q∧R)∨?P ?(?P∨Q∨R)∧(?P∨?Q∨R)(主合取范式)

3、(?P→Q)∧(R∨P)

解:(?P→Q)∧(R∨P)

?(P∨Q)∧(R∨P)(合取范式)

?(P∨Q∨(R∧?R))∧(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合取范式)

?((?P→Q)∧(R∨P))

?(P∨?Q∨?R)∧(?P∨Q∨R)∧(?P∨?Q∨R)∧(?P∨Q∨?R)

∧(?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

(?P→Q)∧(R∨P)

?(?P∧Q∧R)∨(P∧?Q∧?R)∨(P∧Q∧?R)∨(P∧?Q∧R)∨(P∧Q∧R)

(主析取范式)

4、Q→(P∨?R)

解:Q→(P∨?R)

??Q∨P∨?R(主合取范式)

?(Q→(P∨?R))

?(?P∨?Q∨?R)∧(?P∨?Q∨R)∧(?P∨Q∨?R)∧(?P∨Q∨R)

∧(P∨?Q∨R)∧(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

Q→(P∨?R)

?(P∧Q∧R)∨(P∧Q∧?R)∨(P∧?Q∧R)∨(P∧?Q∧?R)∨(?P∧Q∧?R) ∨(?P∧?Q∧R)∨(?P∧?Q∧?R)(主析取范式)

5、P→(P∧(Q→P))

解:P→(P∧(Q→P))

??P∨(P∧(?Q∨P))

??P∨P

? T (主合取范式)

?(?P∧?Q)∨(?P∧Q)∨(P∧?Q)∨(P∧Q)(主析取范式)

6、?(P→Q)∨(R∧P)

解:?(P→Q)∨(R∧P)??(?P∨Q)∨(R∧P)

?(P∧?Q)∨(R∧P)(析取范式)

?(P∧?Q∧(R∨?R))∨(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析取范式)?(?(P→Q)∨(R∧P))?(P∧Q∧?R)∨(?P∧Q∧R)∨(?P∧?Q∧R)

∨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Q)∨(R∧P)?(?P∨?Q∨R)∧(P∨?Q∨?R)∧(P∨Q∨?R)

∧(P∨Q∨R)∧(P∨?Q∨R)(主合取范式)

7、P∨(P→Q)

解:P∨(P→Q)?P∨(?P∨Q)?(P∨?P)∨Q

?T(主合取范式)

?(?P∧?Q)∨(?P∧Q)∨(P∧?Q)∨(P∧Q)(主析取范式)

8、(R→Q)∧P

解:(R→Q)∧P?(?R∨Q )∧P

? (?R∧P)∨(Q∧P) (析取范式)

? (?R∧(Q∨?Q)∧P)∨((?R∨R)∧Q∧P)

?(?R∧Q∧P)∨(?R∧?Q∧P)∨(?R∧Q∧P)∨(R∧Q∧P)

?(P∧Q∧?R)∨(P∧?Q∧?R)∨(P∧Q∧R)(主析取范式)

?((R→Q)∧P)?(?P∧?Q∧?R)∨(?P∧Q∧?R)∨(P∧?Q∧R)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

(R→Q)∧P?(P∨Q∨R)∧(P∨?Q∨R)∧(?P∨Q∨?R)

∧(P∨?Q∨?R)∧(P∨Q∨?R)(主合取范式)

9、P→Q

解:P→Q??P∨Q(主合取范式)

?(?P∧(Q∨?Q))∨((?P∨P)∧Q)

?(?P∧Q)∨(?P∧?Q)∨(?P∧Q)∨(P∧Q)

?(?P∧Q)∨(?P∧?Q)∨(P∧Q)(主析取范式)

10、P∨?Q

解: P∨?Q (主合取范式)

?(P∧(?Q∨Q))∨((?P∨P)∧?Q)

?(P∧?Q)∨(P∧Q)∨(?P∧?Q)∨(P∧?Q)

?(P∧?Q)∨(P∧Q)∨(?P∧?Q)(主析取范式)

11、P∧Q

解:P∧Q(主析取范式)?(P∨(Q∧?Q))∧((P∧?P)∨Q)

?(P∨?Q)∧(P∨Q)∧(P∨Q)∧(?P∨Q)

?(P∨?Q)∧(P∨Q)∧(?P∨Q)(主合取范式)

12、(P∨R)→Q

解:(P∨R)→Q

??(P∨R)∨Q

?(?P∧?R)∨Q

?(?P∨Q)∧(?R∨Q)(合取范式)

?(?P∨Q∨(R∧?R))∧((?P∧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合取范式)

?(P∨R)→Q

?(?P∨?Q∨R)∧(?P∨?Q∨?R)∧(P∨Q∨R)∧(P∨?Q∨R)∧(P∨?Q∨?R) (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

(P∨R)→Q

?(P∧Q∧?R)∨(P∧Q∧R)∨(?P∧?Q∧?R)∨(?P∧Q∧?R)

∨(?P∧Q∧R)(主析取范式)

13、(P→Q)→R

解:(P→Q)→R

??(?P∨Q)∨R

?(P∧?Q)∨R(析取范式)

?(P∧?Q∧(R?

∨Q)∧R)

∨P)∧(Q?

∨R))∨((P?

?(P∧?Q∧R)∨(P∧?Q∧?R)∨(P∧Q∧R)∨(P∧?Q∧R)∨(?P∧Q∧R) ∨(?P∧?Q∧R)

?(P∧?Q∧R)∨(P∧?Q∧?R)∨(P∧Q∧R)∨(?P∧Q∧R)

∨(?P∧?Q∧R)(主析取范式)

(P→Q)→R

??(?P∨Q)∨R

?(P∧?Q)∨R(析取范式)

?(P∨R)∧(?Q∨R)(合取范式)

?(P∨(Q∧?Q)∨R)∧((P∧?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合取范式)

14、(P→(Q∧R))∧(?P→(?Q∧?R))

解:(P→(Q∧R))∧(?P→(?Q∧?R))

?(?P∨(Q∧R))∧(P∨(?Q∧?R))

?(?P∨Q)∧(?P∨R)∧(P∨?Q)∧(P∨?R)(合取范式)

?(?P∨Q∨(R∧?R))∧(?P∨(Q∧?Q)∨R)∧(P∨?Q∨(R∧?R)) ∧(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主合取范式)

?(P→(Q∧R))∧(?P→(?Q∧?R))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

(P→(Q∧R))∧(?P→(?Q∧?R))

?(P∧Q∧R)∨(?P∧?Q∧?R)(主析取范式)

15、P∨(?P→(Q∨(?Q→R)))

解:P∨(?P→(Q∨(?Q→R)))

? P∨(P∨(Q∨(Q∨R)))

? P∨Q∨R(主合取范式)

?(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

(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

(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析取范式)

16、(P→Q)∧(P→R)

解、(P→Q)∧(P→R)

?(?P∨Q)∧(?P∨R) (合取范式)

?(?P∨Q∨(R∧?R)∧(?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主合取范式)

(P→Q)∧(P→R)

?(?P∨Q)∧(?P∨R)

??P∨(Q∧R)(合取范式)

?(?P∧(Q∨?Q)∧(R∨?R))∨((?P∨P)∧Q∧R)

?(?P∧Q∧R)∨(?P∧?Q∧R)∨(?P∧Q∧?R)∨(?P∧?Q?R)

∨(?P∧Q∧R)∨(P∧Q∧R)

?(?P∧Q∧R)∨(?P∧?Q∧R)∨(?P∧Q∧?R)∨(?P∧?Q?R)∨(P∧Q∧R) (主析取范式)

三、证明:

1、P→Q,?Q∨R,?R,?S∨P=>?S

证明:

(1) ?R 前提

(2) ?Q∨R 前提

(3)?Q (1),(2)

(4) P→Q 前提

(5)?P (3),(4)

(6)?S∨P 前提

(7) ?S (5),(6)

2、A→(B→C),C→(?D∨E),?F→(D∧?E),A=>B→F

证明:

(1) A 前提

(2) A→(B→C) 前提

(3) B→C (1),(2)

(4) B 附加前提

(5) C (3),(4)

(6) C→(?D∨E) 前提

(7)?D∨E (5),(6)

(8)?F→(D∧?E) 前提

(9) F (7),(8)

(10) B→F CP

3、P∨Q, P→R, Q→S => R∨S

证明:

(1) ?R 附加前提

(2) P→R 前提

(3) ?P (1),(2)

(4) P∨Q 前提

(5) Q (3),(4)

(6) Q→S 前提

(7) S (5),(6)

(8) R∨S CP,(1),(8)

4、(P→Q)∧(R→S),(Q→W)∧(S→X),?(W∧X),P→R => ?P 证明:

(1) P 假设前提

(2) P→R 前提

(3) R (1),(2)

(4) (P→Q)∧(R→S) 前提

(5) P→Q (4)

(6) R→S (5)

(7) Q (1),(5)

(8) S (3),(6)

(9) (Q→W)∧(S→X) 前提

(10) Q→W (9)

(11) S→X (10)

(12) W (7),(10)

(13) X (8),(11)

(14) W∧X (12),(13)

(15)?(W∧X) 前提

(16)?(W∧X)∧(W∧X) (14),(15)

5、(U∨V)→(M∧N), U∨P, P→(Q∨S),?Q∧?S =>M

证明:

(1) ?Q∧?S 附加前提

(2)P→(Q∨S) 前提

(3)?P (1),(2)

(4) U∨P 前提

(5) U (3),(4)

(6) U∨V (5)

(7)(U∨V)→(M∧N) 前提

(8) M∧N (6),(7)

(9) M (8)

6、?B∨D,(E→?F)→?D,?E=>?B

证明:

(1) B 附加前提

(2) ?B∨D 前提

(3) D (1),(2)

(4) (E→?F)→?D 前提

(5) ?(E→?F) (3),(4)

(6) E∧?F (5)

(7) E (6)

(8) ?E 前提

(9) E∧?E (7),(8)

7、P→(Q→R),R→(Q→S) => P→(Q→S) 证明:

(1) P 附加前提

(2) Q 附加前提

(3) P→(Q→R) 前提

(4) Q→R (1),(3)

(5) R (2),(4)

(6) R→(Q→S) 前提

(7) Q→S (5),(6)

(8) S (2),(7)

(9) Q→S CP,(2),(8)

(10) P→(Q→S) CP,(1),(9)

8、P→?Q,?P→R,R→?S =>S→?Q

证明:

(1) S 附加前提

(2) R→?S 前提

(3)?R (1),(2)

(4)?P→R 前提

(5) P (3),(4)

(6) P→?Q 前提

(7)?Q (5),(6)

(8) S→?Q CP,(1),(7)

9、P→(Q→R) => (P→Q)→(P→R)

证明:

(1) P→Q 附加前提

(2) P 附加前提

(3) Q (1),(2)

(4) P→(Q→R) 前提

(5) Q→R (2),(4)

(6) R (3),(5)

(7) P→R CP,(2),(6)

(8) (P→Q) →(P→R) CP,(1),(7)

10、P→(?Q→?R),Q→?P,S→R,P =>?S 证明:

(1) P 前提

(2) P→(?Q→?R) 前提

(3)?Q→?R (1),(2)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汇编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C。旅游宣传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 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炎培 C.柳亚子 D.章土钊 5.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 这便是所谓的( A.社会旅游 B.公费旅游 C.大众旅游 D.奖励旅游 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7.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 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8.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9.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10.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1.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 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 A.定量性 B.定向性 C.自然性 D.变化性 12.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3.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 B.食宿 C.交通 D.服务 14.旅游业从其产业性质角度看属于(产业 A.经济性质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B.自我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B.普通中小学教育C.中等教育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B.徐特立C.杨贤江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B.杨贤江C.凯洛夫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B.赞可夫C.加里宁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B.布鲁纳C.根舍因D.斯金纳

学前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湛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3-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A)( A.《母育学校》 B.《世界图解》 C.《爱弥儿》 D.《教育漫话》 2、(A)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A.福禄培尔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3、(C)是蒙特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在全部课程中占有突出地位 A.日常生活练习 C.感官教育 4、提出“活教育”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C.陶行知 5、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的特性(D)( A.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完整个体C.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B.健康教育 D.劳动教育 B.卢梭 D.陈鹤琴 B.幼儿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D.幼儿的发展必须听从成人的安排

6、师幼互动的首要特征是( A )。 A. 教育性 B. 平等性 C.差异性 D.情感性 7、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是 (B ) 。 A. 上课 B. 游戏 C.作业 D.户外活动 8、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 A ) A.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B. 开发智力 C. 培养创造力 D.发展幼儿情商 9、下面哪一部(A )是卢梭的著作。 A. 《爱弥儿》 B. 《林哈德和葛笃 德》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10、“儿童中心说”是(B )提出来的。 A. 蒙特梭利 B. 杜威 C. 卢梭 D.洛克 11、下面那个不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D )。 A. 基础性 B. 生活性 C.游戏性 D.安全性 12、幼儿园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是( A )。 A. 童趣性 B. 动态性 C.育人性 D.创造性 13、幼儿体育的内容不包括( D )。 14、学前阶段美育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A. 美学的知识 C.表现美的技能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不包括( D )。 A.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B.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于安全教育 C.幼儿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治疗法 D.文明习惯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 B. 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D. 审美动机

旅游学概论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旅游学概论 ( 专科必修 ) 》2015 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4 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 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来华旅客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 A.中国康辉旅行社B.中国青年旅行社 C.中国旅行社D.中国国际旅行社 2 .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 )。 A .旅游政策B.旅游机构 C .旅游资源D.旅游策划 3 .影响旅游市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旅游产品B.旅游营销 C .旅游服务D.旅游价格 4.( ) 是以了解异地文化或进行文化交流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以猎奇求 知为内在动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选择历史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游的居多( )。 A. 观光型旅游者B.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C .文化体验型旅游者D.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5 .以下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旅游产品是一种以服务要素为主的产品 B.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 C.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D.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与有形产品相同 6.以下哪一种旅游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 A.全国旅游规划 B.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C.地方旅游规划 D.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规划 7.以下哪类是铁路运输的特点?( ) A .自由灵活,速度快B.费用低、安全性好、运输能力大

C .豪华、昂贵、服务质量高D.快速省时、舒适度高 8.对旅游产品购买欲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 )。 A .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B.性格 C .文化背景D.职业 9.民俗旅游、怀旧旅游、艺术欣赏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产品属于()。 A .事务旅游产品B.度假旅游产品 C .探险旅游产品D.文化旅游产品 10。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宣布成立的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是()。 A .中国国际旅行者协会B.中国旅游组织 C .中国旅游爱好者协会D.中国旅游协会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5 个选项中,有不少于两个是正确的,请选 出它们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选错、多选或少选都不给 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1.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 ) 。 A .异地性B.消费性 C .休闲性D.体验性 E.盈利性 12 .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是( )。 A .产品开发设计B.旅游咨询业务 C .产品销售业务D.采购业务 E.接待业务 1649 13.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 .旅游导致传统文化的冲淡、异化和消失 B .不良的示范效应 C .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D.旅游活动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E .降低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收入 14.旅游区保护规划主要涉及以下哪几方面内容?() A .旅游资源保护B.环境保护 C .社会文化保护D.旅游政策保护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3361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C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 1

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7. 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B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 C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 A .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2

《离散数学》及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1、下列哪些公式为永真蕴含式?( ) (1)?Q=>Q→P (2)?Q=>P→Q (3)P=>P→Q (4)?P∧(P∨Q)=>?P 答:在第三章里面有公式(1)是附加律,(4)可以由第二章的蕴含等值式求出(注意与吸收律区别) 2、下列公式中哪些是永真式?( ) (1)(┐P∧Q)→(Q→?R) (2)P→(Q→Q) (3)(P∧Q)→P (4)P→(P∨Q) 答:(2),(3),(4)可用蕴含等值式证明 3、设有下列公式,请问哪几个是永真蕴涵式?( ) (1)P=>P∧Q (2) P∧Q=>P (3) P∧Q=>P∨Q (4)P∧(P→Q)=>Q (5) ?(P→Q)=>P (6) ?P∧(P∨Q)=>?P 答:(2)是第三章的化简律,(3)类似附加律,(4)是假言推理,(3),(5),(6)都可以用蕴含等值式来证明出是永真蕴含式 4、公式?x((A(x)→B(y,x))∧?z C(y,z))→D(x)中,自由变元是( ),约束变元是( )。 答:x,y, x,z(考察定义在公式?x A和?x A中,称x为指导变元,A为量词的辖域。在?x A和?x A的辖域中,x的所有出现都称为约束出现,即称x为约束变元,A中不是约束出现的其他变项则称为自由变元。于是A(x)、B(y,x)和?z C(y,z)中y为自由变元,x和z为约束变元,在D(x)中x为自由变元) 5、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给出命题的真值。( )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 陕西师大是一座工厂。 (3) 你喜欢唱歌吗? (4) 若7+8>18,则三角形有4条边。 (5) 前进! (6) 给我一杯水吧! 答:(1)是,T (2)是,F (3)不是(4)是,T (5)不是(6) 44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题库六 一.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 旅行, 而非 ___ 旅行。 3. ________________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往往根据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将其划分为旅游批发商和。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最早成立的旅行社是年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所有旅游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 6. ___ 以为观因素为标准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是一种侧重于的划分。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资源在开发首要遵守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影响与决定 着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

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 A.可支配收入 B.可随意支配合收入 C.旅游消费 D.收入水平 2. 延长旅游点生命周期的根本办法,是 A.市场宣传 B.降价出售 C.连续发展 D.延长成熟期 3. 下列划分旅游市场的标准中,属于微观标准的是 A.游客的来访目的 B.省行政区划 C.市行政区划 D.地区行政区划 4. 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据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 A.美国 B.英国C德国D.日本 5. 判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是否属劳动密集型的标准是 A.其雇用的职工人数的多少 B.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 中所占比例的高低 C.工资成本的多少 D.其投资数额与职工人数的比例大小 6. 旅游现象的____ 特征将要在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术 活动中反映出来,这个特征将使旅游高等教育涉及较多的专业范围 A.经济 B.多元系统结构 C.文化 D.社会 7. 德国学者葛留克斯曼( G .Glvcksmann )认为,应当从_______ 的角度去考察旅游现象 A.经济学 B.人类学 C.不同科学 D.社会学 8.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英国华斯特前往法国巴黎的旅游,开创了 _________ A.洲际旅游 B.国际旅游 C.国际包价旅游 D.团体旅游

教育学题库(含答案)

一、解释概念术语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 1.假定A是ECNU二年级的学生集合,B是ECNU必须学离散数学的学生的集合。请用A 和B表示ECNU不必学习离散数学的二年级的学生的集合。 2.试求: (1)P(φ) (2)P(P(φ)) (3)P(P(P(φ))) 3.在1~200的正整数中,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 能被5整除的有40个, 能被15整除的有13个, ∴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 66-13+40-13=80个。 第三章 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1)2是正数吗? (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2.请用自然语言表达命题(p?→r)∨(q?→r),其中p、q、r为如下命题: p:你得流感了 q:你错过了最后的考试

3.通过真值表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4.给出p→(q→s),q,p∨?r?r→s的形式证明。 第四章 1.将?x(C(x)∨?y(C(y)∧F(x,y)))翻译成汉语,其中C(x)表示x有电脑,F(x,y) 表示x和y是同 班同学,个体域是学校全体学生的集合。 解: 学校的全体学生要么自己有电脑,要么其同班同学有电脑。 2.构造?x(P(x)∨Q(x)),?x(Q(x)→?R(x)),?xR(x)??xP(x)的形式证明。 解: ①?xR(x) 前提引入 ②R(e) ①US规则 ③?x(Q(x)→?R(x)) 前提引入 ④Q(e) →?R(e) ③US规则 ⑤?Q (e)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P(x)∨Q(x)) 前提引入 ⑦P(e) ∨Q(e) ⑥US规则 ⑧P(e) ⑤⑦析取三段论 ⑨?x (P(x)) ⑧EG规则 第五章

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9)教学提纲

2012年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七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思想就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______、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其核心集中表现在______的问题上。 答案: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 2、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___年代,流行于___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答案:2060 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____。 答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4、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______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______。 答案:各种活动学科 5、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___为主,___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答案:间接(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 6、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___的学习观。 答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学习 7、一堂好课的标准有:______、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______ 。 答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结构紧凑 8、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___、广泛性、______和灵活性。答案:主体性实践性 9、______、______ 、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答案:自愿性广泛性 10、快乐教育又称__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____。答案:畅快教育教育思想 二、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答案:C 2、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 )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 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 ( )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 外旅行 3. ( )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 《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 B. 宗教朝圣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 B. 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 B. 吃、穿、住、用、行、游 D.吃、住、行、游、购、娱 )。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 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 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 旅游资源。 8.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 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 2025 年 B.2020 年 C.2018 年 D.2022 年 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 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 年 B.2015 年 C. 2020 年 D.2025 年 10. 按( )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A. 旅游目的地 B.游览地域 C.组织形式 D.旅游活动的内容 11. 现代旅游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自 19世纪 40年代首先在( )出现。 A. 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2. 旅游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各种类型旅游者的日常旅游活动,了解他们的动机、 需求和爱好,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市场变化的规律性是( )法。 A. 个案法 B.社会统计法 C.比较法 D.观察法 13. 古代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 )等古文明的发源地。 A. 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 B.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 C 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中国; D.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古中国;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 是一 种外交活动; C 经商 5. 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6. 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C.住、穿、用、行、游、购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 C ) A.保存 B.延续 C.创新 D.选择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8.一般来讲,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C )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论 C.教育学 D.课程论9.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0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法是:( A ) A .产婆术 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 A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政治经济,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政治经济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 B ) A.影响个体功能 B.影响文化功能 C.影响经济功能 D.影响政治功能 欢迎下载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习题一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框里那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答: (1)(p Λ?q )ν(?pΛq)其中p:小丽拿一个苹果,q:小丽拿一个梨(2)(p Λ?q )ν(?pΛ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刘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7)他一面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迟到了. (12)2与4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答: (1)p∧q, 其中, p: 刘晓月跑得快, q: 刘晓月跳得高. (2)p∨q, 其中, p: 老王是山东人, q: 老王是河北人. (3)p→q, 其中, p: 天气冷, q: 我穿了羽绒服. (4)p, 其中, p: 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是简单命题. (5)p, 其中, 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p∧q, 其中, p: 王强学过法语, q: 刘威学过法语. (7)p∧q, 其中, p: 他吃饭, q: 他听音乐. (8)p→q, 其中, p: 天下大雨, q: 他乘班车上班. (9)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0)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1)p→q, 其中, p: 下雪路滑, q: 他迟到了. (12)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3) ?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6.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 (p∨q∨r) (2)(p→?q) →?q

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4、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 5、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乐正克)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年。 6、1632年,著名的(捷克)国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学校教育)有时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始建于(奴隶)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和(雅典)。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骑士)和(教会);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遗传__、环境、_教育__。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总的要求_。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归宿_。 14.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基础_和_可能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社会条件__,_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卢梭_洛克_、等人。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赫尔巴特__和_涂尔干_。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社会需要_和_人的自身发展_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 18.体育的内容是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题库7

一.填空旅游学概论题库七 1.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______ 、______ 、衰退期 2.通过发展国内旅游来促进货币回笼,不仅可以起到稳定货币流通量和商品供应量之比例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__的手段 3.旅游营销的核心是______ 4.旅游学的研究,包括某些重要分支的研究,总是以_____ 的整体而不是以它的某一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 5.方法论大都作用于一个学科的___ 范围;而研究方法则大都作用于_______ 范围 6.PA TA的主要期刊是《》 7.国内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是_____ 8.为国家政府所承认,负责国家旅游事务的组织是____ 二.单选 1.随着本国居民工资收入的增加,其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本国经济活动的扩大。这是有过企业的营业量得以扩大,并导致收入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所谓的____ A.间接效应B.直接效应C.诱导效应D.继发效应 2.“indirect effects”指的是 A. 继发效应B. 间接效应C. 诱导效应D. 直接效应 3.在接待人次和国际旅游的收入上,居于世界第三位的地位的是 A.美洲B.欧洲C.东亚太平洋地区D.非洲 4.我国旅行社第一部正式的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条例》于________由国务院发布 A.1995年10月15日 B.1985年5月1日 C. 1990年10月15日 D. 1996年10月15日 5.影响人们选择旅游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旅行距离、运输价格、_______和个人偏好与旅行经验 A.交通工具的速度 B.旅行目的 C.目的地类型 D.旅行时间 6.有较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的企业,被称为_____ A.旅游企业B. 旅游者服务企业C. 直接旅游企业D. 旅游服务企业 7.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后所余下的部分是 A.可支配收入B.可随意支配收入C.收入水平D.旅游消费 8.就价格敏感程度而言,_______旅游者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A.差旅型B.消遣型C.个人及家庭事务型D.观光型 9.按_____划分,旅游的类型可划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包价旅游 A.地理范围B.组织方式C.费用来源D.活动内容 10.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做到 A.以治为主B.以防为主C.限制利用为主D.绝对保护 三.多选 1.现实旅游资源指的是 A.已吸引旅游者前来的资源 B.已被旅游业利用的资源 C.已被旅游者利用的资源 D. 已被开发的旅游资源 2.下列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中,属于近程市场的包括 A.乌克兰B.俄罗斯C.日本D.澳大利亚 3.旅游换汇率较高的原因包括 A.无关税壁垒影响 B.旅游业出口是一种无形贸易 C.旅游业出口无运输费用 D.旅游产品成本低 4.下列属于旅游营销工作的是 A.市场调研B.市场细分C.市场开发D.产品设计 5.在旅游业中,人们通常将市场一词用指 A.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 B. 旅游产品的交换场所 C. 旅游需求市场 D. 旅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 6.社会现象研究的经验方法大体上包含 A.观摩法B.归纳法C.逻辑推理法D.实验法E.演绎法 7.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标准》(修正草案)中,把旅游划归_________一类 A.住宅 B.交通运输业 C.工业 D.居民生活服务业 E.公用事业 8.国际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其旅行的目的是:____ a. 消遣 b.工商业务,家事,公务出差,出席会议等。该定义是根据______划分是否旅行者。 A.停留时间 B.旅行目的 C.访问的定居地 D.所属国籍 9.旅游目的地的住宿接待部门包括 A.饭店宾馆B.农场出租住房C.度假村D.由个人分时占有的公寓套间E.野营营地 10.航空旅行的主要优点在于 A.费用低廉B.舒适C.快速D.乘坐方便E.行止自由 四.判断 1.在创汇意义上讲,接待国际入境旅游是一种出口,即旅游出口 2.虽然各国在自己的产业划分标准中未将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单独立项,但在本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将旅游业纳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3.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只要从其“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服务和管理)方面评定即可,而不用考虑其服务项目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 4.世界杯足球赛,国际性的电影节、音乐节不属于旅游资源范围之列 5.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与世界各地的社会旅游 五.名词 1.旅游营销 2.间接效应 3.旅游学 4.世界旅游组织 5.可支配收入

教育学试题库带答案

教育学试题库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8、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C、凯洛夫《教育学》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10、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时期 B.奴隶社会时期 C.封建社会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 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 C.知识素养之一 D.能力素养之一13.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内容 C.确定教育方法 D.确定教育形式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 15.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6.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 A.了解与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17.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