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
[4-5]
,自
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
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
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
3. 2. 3
社会组织指数
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论文

2008秋紫金学院《自然灾害专题》学习论文论文题目:雪灾论文摘要:《资治通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新华社》论文作者:姜磊070404138教师评语:一.概述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二.雪灾的定义及指标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
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
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
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
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自然灾害与高考作文范文(3篇精选)

自然灾害与高考作文范文(3篇精选)自然灾害与高考作文范文(篇1)一、引言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面对这些不可预测的天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反思呢?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特点、影响以及高考作文范文的角度,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它们具有以下特点: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破坏性: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不仅损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难以应对: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人们往往难以迅速应对和应对。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带来物质损失,还会对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悲痛。
经济损失:灾害造成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同时,灾后重建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社会心理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心理焦虑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环境影响:自然灾害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四、高考作文范文《直面自然灾害,共创美好未来》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梦想。
然而,自然灾害的频发让我们意识到,这颗星球上的生命并非永恒。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共创美好未来呢?首先,我们要提高灾害防范意识。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做到未雨绸缪。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其次,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政府要加大对灾害应急管理的投入,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提高灾害救援效率。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灾害救援工作,共同应对灾害挑战。
最后,我们要关注灾后重建工作。
火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火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火灾是一种重大的自然灾害,也是一种重要的人为灾害。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火灾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危害。
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和应对火灾造成的损失,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在探索防火、灭火、救援等问题时,研究火灾并进行系统化、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火灾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有关“火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一、火灾分析的意义及优势火灾分析是指对火灾发生前、中、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确定火灾的起因、性质、规模、路径、蔓延方式和破坏范围等情况,了解火灾的主要特征和本质,从而为防火、灭火和生产安全提供科学的依据。
火灾分析一般包括现场勘查、样本取证、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相对于平时的火灾调查,火灾分析更具有专业性,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火灾。
在实际操作中,火灾分析协助火灾调查工作的缺陷得到弥补,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场地调查、图表复制、证据收集、样品分析等,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不同水平的信息。
火灾分析最重要的是要集中于火灾案件的主要目的,除了推理火灾的发生原因,还包括结构损坏评估、烟气蔓延和逃生模拟等内容,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全面。
二、火灾分析的研究方法1、现场勘查方法现场勘查是火灾分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确定火源位置并加强火源处的证据收集;其次,分析火源区域与火场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如火势蔓延、火面面积等;最后,归纳整理掌握的证据,对火灾的原因及其蔓延方式进行分析。
2、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也是火灾分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由于火场燃烧行为的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单独采用计算模型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实际火灾行为,因此,数值模拟应结合实验数据和场地调查结果,提高模拟精度。
而且不同的数值模拟软件有着不同的模拟精度、土建设施复杂度等特点,应选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软件。
3、实验分析方法实验分析方法是火灾分析中的一项常规实践,可为其他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防灾减灾论文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4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以及刚发生不久的雅安地震。
共造成30多万人死亡,56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百亿。
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
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震损失防震减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
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
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和雅安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与减灾课程后,我了解到了灾难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natural hazards参考文献格式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质活动、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可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包括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破坏农田和水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古代,自然灾害常常被认为是神灵或自然之力的惩罚或考验,因此人们常常向神灵祈求保佑或举行祭祀仪式来化解灾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灾害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今天,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避免的现实问题,人们不得不加倍对其关注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类型繁多,包括地震、飓风、台风、洪水、干旱、滑坡、火山喷发等。
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条件、特点和危害。
地震是由地壳的地质活动引起的,其破坏性常常是突发和毁灭性的;而飓风和台风则是由热带海洋中的暖湿空气流向低压区形成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风力和暴雨导致的水灾。
在应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时,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来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计划,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预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地震监测站可以用来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的发生;气象卫星可以用来预测飓风和台风的路径和强度;气候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干旱和洪水的发生。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时间来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财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台风和洪水会导致农田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农作物减产和交通中断,从而对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自然灾害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火山喷发会造成土地的毁灭和环境的恶化。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一、自然灾害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7期.李家春.尹超.田伟平.张启龙.
[2].停电防御框架向自然灾害预警的拓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6期.薛禹胜.吴勇军.谢云云.文福拴.董朝阳.赵俊华.鞠平.
[3].中国电网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现状调查与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23期.王昊昊.罗建裕.徐泰山.李海峰.李碧君.朱寰.薛禹胜.
[4].基于FME的中国大陆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1期.李红.周波.
[6].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新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5期.张明媛.袁永博.周晶.
[7].论自然灾害的经济属性.
《学习与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谢永刚.王茜.
[8].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自然灾害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1期.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
[9].自然灾害行政救助制度:反思与重构.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9期.周孜予.全荃.
[10].风险、制度环境与自然灾害治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毛寿龙.蔡长昆.
二、自然灾害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21
作者:唐桂娟.管理科学与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学位年度)
[2].主体行为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作者:邢慧茹.农业贸易与农村金融管理华中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
[3].公路自然灾害评价系统的研究.被引次数:15
作者:齐洪亮.道路与铁道工程长安大学2011(学位年度)
[4].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孙海.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海洋大学2013(学位年度)
[5].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赵彤.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大连海事大学2011(学位年度)
[6].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法律制度之完善.被引次数:1
作者:张耀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曲阜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7].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作者:王晓倩.民商法学西南大学2015(学位年度)
[8].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吴芃.行政管理云南财经大学2013(学位年度)
[9].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被引次数:26
作者:石勇.自然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10].基于知识管理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郑淼磊.情报学郑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三、自然灾害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空间数据共享研究.
范一大,2013201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2]林业生态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研究.
孙丹萍,2013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3]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GNSS服务性能预警与快速评估研究.
卢晓春.马冠一.袁运斌.吴海涛.白燕.韩涛,2014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4]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初步研究.
洪荣涛.张必科.严延生.李群.欧剑鸣.金连梅.章灿明.陈武.姜凡晓.冯子键,2012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现状和对策分析. 汤显.于晓楠.龚向真,2012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现状和对策分析. 汤显.于晓楠.龚向真,20122012中国·国际第10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
[7]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燕群.蒙吉军,2011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8]自然灾害是防灾减灾的原动力.
高建国,2014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9]浙江省突发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徐水洋.章珍珍.杨清.赵玉遂.张旭林.江国军.杨利伟.林上统,2012第5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
[10]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防控实践与思考.
郭金鹏.李悦.黄留玉,2012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