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二章复习课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二章复习课件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合作交流
过程: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2、建立假设或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进行实验) 5、检验假设 6、评价和交流
31、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合作与交流 ②制订计划 ③建立猜测和假设 ④提出问题 ⑤检验与评价 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 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 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 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温的目的是 。 ,要求该同学测量体
如何测一大头钉、化学药品、液体的质量?
4、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 你知道哪些是体积单位吗? 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那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0 6立方厘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升.毫升和立方米.立方厘米他们有什么区别?
37.6℃
记作:_________ -8℃ 零下八摄氏度 读作:_________
甲读作 零下8摄氏度
写作 —8℃ 乙读作 12摄氏度 写作 1 2℃
你能说出下图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中,错 误的是 A、B、C ,并指出错在什么 地方。
观察体温计 :你能说出:温度计与 体温计之间的 区别吗?
体 温 计 特 点
体积的测量 1.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 2.液体的体积测量
3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
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 长方形的体积 =长╳宽╳高

圆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刻度尺测出长、宽、高或是圆的直径 把具体的数据代入公式即可计算
液体的体积测量 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浙教版科学七上1.1 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 练习题(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1.1  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    练习题(含答案

科学并不神秘1.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持续研究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广泛应用的电动机。

奥斯特的发现始于( )。

A.观察B.疑问C.实验D.猜测2.一只略有凹陷的乒乓球,放在一杯热水中可以使它恢复球形。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乒乓球材料具有记忆性,在热水中恢复球形B.热水使乒乓球内气体膨胀,内部压力增大C.热水的水压使乒乓球恢复球形D.热水的高温使乒乓球材料软化,易恢复球形3.小明很喜欢上科学课,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B.细心观察,认真思考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D.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4.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的学科。

5.科学能够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人类的和;改变人们的和。

但是科学技术也会给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科学的研究领域很广,初中科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

6.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苏轼曾写道“月有阴晴圆缺”。

如果你连续观测晚上的月亮就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每天都有变化。

根据平时对月亮的观察,请提出三个有关月亮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7.有人说:“掌握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任意改造自然。

”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8.有关科学研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代科学比较发达,书本知识会用即可B.仔细观察,善于从日常自然现象中发现异常C.勤于思考,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D.掌握科学方法,善于收集事实证据9.下列自然现象和科技发展中的发明创造不相关的是( )。

A.金鱼的沉浮——潜水艇B.悬灯的摆动——时钟C.光的反射——望远镜D.水沸腾顶起壶盖——蒸汽机10.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将接触许多科学术语。

下列科学名词或术语中,与所属分支学科不相符的是( )。

1.1科学并不神秘(练习)(原卷版)

1.1科学并不神秘(练习)(原卷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右图是本次会议的一张宣传图片,结合材料,你觉得以下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会给人类带来幸福B.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C.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D.科学技术可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2.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下列不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A.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B.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C.汽车尾气的污染D.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大雁为什么要南飞B.哪种月饼好吃C.鼠兔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D.为什么不同品种土豆品质不一样4.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西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B.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C.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D.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5.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A.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B.科学就在身边,应该细心观察C.科学技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6.下列问题中,属于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听B.恶劣天气是否会影响交通C.是否应该鼓励市民乘会公共交通工具出行D.水蒸发得快慢与其温度是否有关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

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

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

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

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目录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目录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第三节科学观察第四节科学测量第五节科学探究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节细胞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五节常见的植物第六节物种的多样性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五节泥石流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物质的构成第二节质量的测量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第五节熔化与凝固第四节物质的比热第六节汽化与液化第七节升华与凝华第八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第2节走向成熟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第4节植物的一生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2节力的存在第3节重力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6节摩擦力第7节压强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第1节太阳和地球第2节地球的自转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月相第5节日食和月食第6节太阳系第7节探索宇宙研究性学习课题一青春期的心理及保健二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措施四观测当地的星空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浮力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第2节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风和降水第5节天气预报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动物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四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5节电压的测量第6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八年级下册第1章电与磁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二节电生磁第三节电磁铁的应用第四节电动机第五节磁生电第六节家庭用电第七节电的安全使用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第二节氧化和燃烧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五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六节光合作用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第八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4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五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第六节保护土壤九年级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第3节常见的酸第4节常见的碱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第2章材料及其利用第1节金属材料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节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第4节物质的分类第5节物质的转化第6节材料的利用与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节能量及其形式第2节机械能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4节简单机械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第7节核能第8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食物与营养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九年级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一节人类对宇宙认识第二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第四节生物的进化第五节遗传与进化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2节种群第3节生物的群落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人的健康第一节健康第二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三节身体的防卫第四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节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6节健康生活第4章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二节能源及其利用第3节低碳生活第4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 复习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 复习课件

浙教版 七年级上
第1章 科学入门
课第题3 节2 科 学 观 察
夯实基础·巩固练
1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 C ) A.设计方案 B.推论 C.观察 D.实验
夯实基础·巩固练
2 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仪器是为了( A ) A.扩大观察范围 B.完成观察任务 C.得到观察结果 D.延长观察过程
整合方法·提升练
【点拨】 ①②③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④⑤改变了我
们对环境的认识。
整合方法·提升练
19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合理
的使用也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利影响。青少年对待网络 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D ) ①科学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不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 天②不进营业性网吧 ③遵守网络道德,遵守纪律和法律 ④学习上的所有困难只要上网就可以完全解决 ⑤只要是网上的信息都是安全的,可以随意浏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夯实基础·巩固练
【点拨】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事物的行为,
不仅包括“观”,更主要的是“察”,即用脑去思 考。人的感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哪怕眼睛看到的也 未必是真实的,所以人观察事物有时需要借助于一 些仪器和工具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故在生活中耳听 可能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夯实基础·巩固练
夯实基础·巩固练
3 下列科学研究能直接用感官观察到的是( B ) 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B.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 C.用B超诊断病人的病情 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
夯实基础·巩固练
4 下列实践活动中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 C ) A.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 B.用体温计测量一名同学的体温 C.一名同学在校园里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D.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 m所用的时间

新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期末复习提纲及重难点例题

新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期末复习提纲及重难点例题

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和二、走进科学实验室1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规程。

2、实验室常用仪器: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B C2)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滴加少量液体的是,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常用来搅拌的是。

(1)烧杯(2)滴管(3)酒精灯(4)玻璃棒(5)药匙(6)试管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滴管滴加液体的方法:①将胶头滴管竖直悬于试管口的正上方。

②(能或不能)将试管倾斜滴加。

③(能或不能)伸入试管内。

④(能或不能)接触容器内壁。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

4、被烧伤或烫伤用被化学试剂灼伤用冲洗1分钟以上。

5.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熄灭酒精灯时, 必须用盖灭, 不能用嘴吹灭。

(2)对试管里液体物质加热时:先预热,再固定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对着自己和他人。

(3)写出2种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4)写出1种需垫在石棉网上加热的仪器:三、科学观察1、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填“能”或“不能” 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_ __和_ __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__。

用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 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

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__________和___。

1观察和实验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将生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鸡蛋;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并不断搅拌使食盐溶解,鸡蛋将。

四、科学测量测量是指将一个_______________和一个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完成下列换算:(1)2米= 厘米(2)880毫米=米=微米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一、选择题1.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欢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

小欢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A. 发现和提出问题B. 交流合作C. 建立猜想或假设D. 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证据【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注重了对学生猜想,这一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属于基础题。

解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通过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可知,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D。

2.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

袁隆平院士预测一片盐碱地上经过5-10年耐盐碱水稻的种植,就可从盐碱地变为良田。

对此“预测”,你认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事实与证据D. 得出结论【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袁隆平院士预测一片盐碱地上经过5-10年耐盐碱水稻的种植,就可从盐碱地变为良田,对此“预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第1页/共10页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 为什么含羞草受到触碰展开的小叶会合拢B. 哪种菊花漂亮C. 蚂蚁是否喜欢糖类食品D. 青菜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主导) 学生活动(主体)

引入 1、 小调查:有经历过外出旅游的同学的人数。请其中几位同学讲述看到的难忘的景象。 2、 过度: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其中有无数奇妙的景象。(出示CAI课件:奇妙的自然现象) 3、 问: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4、过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感受丰富多彩大自然,激发对 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举手讲述、补充,教师给予恰当评判

一、 科学 在我 们身 边

1、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种子长成了幼苗 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造成悬念) 感受可变的大自然,知道各种事物都在变化(即在运动) 2

雨后出现了彩虹 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2、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昆虫蜕皮 青蛀冬眠 自由发言 火山地震 刮风下雨 日出日落 ……

3、刚才大家见到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是否有一种提问的冲动呢?譬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测解释)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随

意发挥,教师恰当引导、鼓励)

4、小结归纳: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阅书理解P3

5、引申: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来介绍: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二、 从科学家探究的故事过渡到日常生活中的探究

1、 出示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 让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 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下沉? 3、 建立假设 4、演示实验 ① 把软木塞浸没在水中后放手,观察现象 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观察结果 联想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 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 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死? ② 鱼怎么繁殖? ③ 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下游 ④…… 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猜想并全班交流。

看见软木塞上浮 看见小石块下沉 自由发言: G>F浮→下沉 G<F浮→上浮 3

演示实验 ①在气球里装20克细砂,用海棉将吸管塞住,然后将吸管插入气球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吹足气,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②放掉一些气

5、再次联想解释鱼上下动原因? (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关注鱼鳔) (培养学生联想,发言能力)

看到现象:上浮 看到现象:气球慢慢下沉 发言(猜想):鱼内有气球(鳔) 充气,放气改变鱼上下运动。 (教师恰当的引导、评价)

小结: 研究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设计实验——作出解释 课外作业:课后练习,明天汇报

记录作业

三、 科技改变 世界

过渡陈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问题:讨论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出示CAI课件: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 (感受事物变化的相对性)

总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 怎样学习科学 强调: 仔细观察 积极实验 认真思考

学生谈谈如何做到这三点

[板书设计]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各种 自然现象 科学探究

科学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科学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 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4

[资料] 1、 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有各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的形态有100多种。目前世界各地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 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结果,由于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随着裂缝喷出地面。如我国的澎湖列岛,世界著名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等。 3、 珍贵的间蜂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体重250~350克,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4、 美丽的含羞草:含羞草又称“知羞草”“怕痒草”和“惧内草”。含羞草被摸后,先是小羽片一片片闭合起来,四根羽柚接着也合拢了,然后整个叶柄都下垂。含羞草常见于路边、空地等开阔场所,全株皆可入药。它的特殊在于它奇异的植物运动现象。 5、 雨后出现彩虹:阳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就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解成7种色光,形成彩虹。 由于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这些雨的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闪耀着强烈的阳光。雨过以后,天空中还悬着许多小水滴。而冬天天气一般较冷,空气干燥,下雨机会少,阵雨就更少,多数是降雪,而降雪是不会形成虹的,所以冬天很少出现彩虹。 6,绚丽的眼花: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点燃烟花后,类似以上提到的化学反应引发爆炸,而爆炸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化成光能呈现在我们眼中。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板书设计]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寻找相应答案 科学 始于小小疑问 细心观察,动手探究 二、科技改变了世界 利: 弊: 二、探究学习 1、科学在我们身边 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陈述并提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吗?又将怎样变化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随意发挥,教师恰当引导、鼓励) 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如果能解释一下更好。 出示CAI课件,四人小组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全班交流:如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刮风下雨、潮起潮落、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酸雨--- 教师给予恰当评判和鼓励。 总结陈述:人类在不断寻找解释自然现象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规律,其实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并 5

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板书: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提问: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你们知道的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有哪些呢? 学生举手回答: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 陈述小结: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陈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体验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 出示CAI课件:讨论2“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 提问:同学们养过金鱼吗?你知道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做出多种猜想并全班交流。 陈述:科学的发现首先需要作出大胆的猜想,下面我们就一XX同学的猜想来设计一个模拟金鱼上升和下沉的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演示实验。 实验:在气球里装20克细砂,用海棉将吸管塞住,然后将吸管插入气球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吹足气,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学生观察并陈述现象。(关注气球浮沉与其体积大小的关系) 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关注鱼鳔。 陈述并提问:鱼鳔象一 个气球,可以充气,也可以放气,现在谁能解释金鱼上升和下沉的原因呢? 学生举手回答。 过度陈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 兴趣小实验:在500ml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冷水,在一只小药瓶中盛满60℃的热水,在热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塑料纸密封瓶口,再在瓶口系一根细线。 拉者细线将小药瓶放入冷水中,立即用探针戳破瓶口的塑料纸,拿掉探针,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先让学生讨论、发言,再实验。(该实验定位为兴趣小实验,原因不必解释) 总结陈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陈述并提问:我们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你的亲身体验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CAI课件: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学生观察,体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认识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好处。 陈述: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请大家谈谈。 学生发言:如环境污染---,教师补充。 小结陈述: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这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学生谈谈如何做到这三点。 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 1、谈谈本节课在知识方面的收获。 2、用比较法寻找自己在方法和态度方面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