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2.根据不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一般环境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

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一)石漠化:

1.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一代。岩溶地区(云南,贵州,广西)。

2.成因: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层瘠薄,持水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多石灰岩,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陡坡开垦和过度樵采,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3.危害: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使人民生活贫困。

4.防治措施:

(1)植被恢复工程,如封山造林种草;

(2)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如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多种能源;

(3)生态移民工程。

(二)红漠化:

1.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南方山区丘陵,地表起伏大;南方降雨丰富,对地表的冲刷力强;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2)人为原因:人多地少,过度开发,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3.危害: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使人民生活贫困。

4.防治措施:封山育林,立体开发,发展沼气,小水电等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三)土地盐碱化:

1.分布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3.危害: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

4.防治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采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

(四)土地沙漠化:

1.分布地区: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2.成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3.危害: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影响本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春季沙尘暴)。

四、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结合课堂上学生讨论情况和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突出问题、重点知识进行归类,结合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疑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应理论和规律进行归纳,拓展。

(学生活动)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五、课堂达标训练,高考链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教师活动)及时巡视,把握学生的训练状况,并适时评析,对重点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学生活动)经引导学生应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完善知识体系。典型的问题要在错题本上做好整理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