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古代建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旅游,瞧着古建筑却叫不出名称,有的称谓错了,很尴尬,为了供大家学习,本人从网上收集了部分古代建筑的名称并做了解释,供网友学习参考,有不对之处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单体建筑:

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

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就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2、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原本就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有顶的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就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3、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

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与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

太与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就是主人起居之所,也就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5、、房舍窝棚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

舍:居住、休息的房子,。《说文》按,客店也。

窝:1、禽兽或其她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2、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棚: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屋: 《说文》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5、塔阙牌坊

塔:用来藏舍利与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与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群体建筑:

陵城池堡宫庄宅驿府邸庭院厢宇耳配1、陵城池堡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池::护城河:城堡或其她筑垒地方围墙外面深而宽的壕沟,通常注满水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无水曰隍,有水曰池。——《易·泰虞》注, 又如: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池堑(护城河)、某些四周围起象水池形状的处所,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傅玄《砚赋》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2、宫庄宅驿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与宫。

庄:村落,田舍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

2、府邸庭院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庭:堂阶前的院子:~院。~园。~除(“除”,台阶),厅堂:~宇。~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3、厢宇耳配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耳: 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在过去,中间的正房就是给长辈住的,耳房就是小辈人住的,有地位的差别。

配: 宫殿或寺庙正殿两旁的偏殿。起衬托,陪衬作用。

室外景观:

园庭场苑

园: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的公共场所:旧指历代帝王以及亲

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庙)。~陵(帝王的墓地)。

场::平坦的空地,祭坛旁的平地。牺牲壇场。——《汉书·郊祀志》。注:“平地为场。”灵场之威。——《法言·问明》。注:“鬼神之壇也。”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御~。~囿。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景观建筑小品:

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

杆: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兵器,盾牌。杆,古作干,俗加木。—《正字通》栏:由扶手与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栏,木栏也,谓阶际木句栏。——《玉篇》

槛:关牲畜野兽的栅栏;一曰圈也。谓所以閑兽。——《说文》;又如:槛羊(栅栏中的羊);槛緤(拴兽的绳索);槛兽(笼中之兽。喻失去自由者);栏杆的纵木。云攀殿槛。——《汉书·朱云传》;栏杆的横木。坐堂伏槛,临曲池些。——《楚辞·招魂》;泛指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槛车;囚车

池: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池座。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隈:本义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建筑指角落:隅~。指角或角落考

之四隈。—左思《魏都赋》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坞: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亦称“庳城”。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山~。花~。

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船~。

岗:高起的土坡:山~。景阳~。平面上凸起的一长道。守卫的位置:~哨。门~。站~。佛教建筑:

刹:佛塔与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 1.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 1、主教学楼——心桥楼 人和人之间,有一座桥,一座通往彼此心灵的心桥。这是一座无形而又神奇的桥,心桥是无形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每两个心灵之间的桥,都不是一样的。心桥是钢的,因为心灵之间的信任、尊敬、谦让、坦诚让彼此两颗心连在了一起,桥上的感情流、知识流、信息流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同步互换! 诚然,心路难走,心桥难架,然而,当我们终于架起心桥的时候,却发现桥的那一端果然别有洞天,风光无限! 天再高,人有凌云壮志,路难行,成功就在脚下。心灵之间的距离,绝不是时空的概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坦诚的去搭建每一座有一端是自己的桥,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心桥畅通的无限美好! 2、副教学楼——博爱楼 博爱”二字出自佛教《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唐朝韩愈在《原道》曰“博爱之谓仁”;孙中山常书“博爱”与人共勉。 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博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 博爱是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平等的爱。 爱是让人心胸宽广的开拓者,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然而,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博爱乃为仁者之爱!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所应当的要成为教育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博爱是一种宽容,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少年儿童的过错与纠错。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 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 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其左、右侧的称次间, 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副阶:宋代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身、殿身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周匝:塔柱的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的卷杀:柱的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挑尖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罗锅椽: 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设计风格,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举折(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指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北魏宁懋石室已见。 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 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斗口制: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补间铺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踩:翘、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一踩计 材分制:材和契作为宋代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歇山收山法: 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庑殿推山法: 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悬山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四椽四档或1/3 檐柱高的做法。 隔扇:隔扇可作对外地门、窗,也可作内部的隔断。 支摘窗:支摘窗多用于住宅。窗下为槛墙,高一般可按3/10 檐柱高定,铺首:门扉上的 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

建筑物的概念和分类

一. 建筑物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a.建筑的概念:建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指建造建筑物的活动;二是作为名词,指这种建造活动的成果,即是建筑物。 b.建筑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房屋,乂包括构筑物。狭义的建筑物是指房屋,不包括构筑物。 ?房屋是指有基础?墙?顶?门?窗,能够遮风避雨,供人在内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储藏物品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场所。 ?构筑物是指房屋以外的建筑物,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如烟囱?水塔?桥梁?水坝等。 2.建筑物的分类 a.按使用性质分类: 1.居住建筑:是指供家庭或个人较长时期居住使用的建筑,乂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分为单身职工和学生宿舍) 2.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购物?办公?学习?医疗?旅行?体育等使用的非生产性建筑,如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 3.工业建筑是指供工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厂房. 仓库等. 4.农业建筑是指供农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料仓. 养殖场等. b.按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平正负0以上计算;釆光窗在室外地平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米以上,(不含2.20米)的,计算自然层数?假层?附层侠层)?插层.阁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住宅按层数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牛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及以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10“分”,而以1、材分制(宋); “材”的高度分为15 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为“栔”,6“分”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 最大斗口;2、斗口制(清)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 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斗栱3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庑殿推山;4、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45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都不一样长。(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歇山收山;5、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板的外皮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侧脚;6、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7、生起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叉柱造;8、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懔枋.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大;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使用斗拱)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不使用斗拱)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 ,属于低等次建筑助用房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古镜;11、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12、驼峰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建筑物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露点温度(P8) 露点温度是在大气压力一定、空气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未饱和的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用t d(℃)表示。 2、材料蓄热系数(P42) 围护结构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平壁迎波面上接受的热流振幅Aq与该表之比,称为材料的蓄热系数。其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面的温度振幅A 用S表示,单位W/(m2?K)。 3、室外综合温度(P49) 将室外空气和太阳短波辐射的加热作用,和结构外表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的自然散热作用对外围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综合成一个单一的室外气象参数,即室外综合温度,tsa。 4、对流换热(P18) 既包括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空气分子和壁面分子间的导热过程,这种对流与导热的综合作用称为表面的对流换热。 5、热阻(P25) 热量由平壁内表面传至平整外表面过程中的阻力称为热阻。 热阻是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者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在同样的温差条件下,热阻越大,通过裁量的热量越小,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越好)6、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P43) 热惰性指标是表征材料层或围护结构受到波动热作用后,背波面上对温度波衰减快慢程度的指标。热惰性指标D=R?S S—为材料层的蓄热系数,W/(m2?K)R —为材料的热阻,m2?K/W 7、传热系数(P29) 物理意义: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时,在1h内通过1m2面积所传导的热量。w/﹙m·k﹚ 8、采光系数(P212) 全阴天漫射光照射下,室内平面上的某一点由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与室内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天空漫射产生的比值。C=En/Ew 9、光通量(P174)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工程施工中常用名称解释

管理费: 管理费是指从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质的开支。 包括:不在原单位发工资的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劳动保护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零星购置费、招募生产工人费、技术图书资料费、印花税、业务招待费、施工现场津贴、竣工验收费和其他管理性质开支。 措施费: 产生时间: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 解释:由施工措施费和组织措施费组成 目的: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 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由施工技术措施费和施工组织措施费组成。 施工技术措施费1.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 指机械整体或分体自停放场地运至施工现场或由一个施工地点运至另一个 施工地点,所发生的机械进出场运输和转移费用及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安 装、拆卸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试运转费和安装所需的辅助设 施的费用。 2.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 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钢模板、木模板、支架等的支、拆、运输 费用及模板、支架的摊销或租赁费用。 3.脚手架费指施工需要的各种脚手架搭、拆、运输费用及脚手架的摊销或租赁费用。 4.施工排水、降水费指为确保工程在正常条件下施工,采取各种排水、降水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5.其他施工技术措施费指根据各专业、地区及工程特点补充的技术措施费用项目。 施工组织措施费1.环境保护费施工现场为达到环保部门要求所需要的各项费用。 2.文明施工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 3.安全施工费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 4.临时设施费临时设施费用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维修、拆除费或摊销费 5.夜间施工增加费 因夜间施工所发生的夜班补助费、夜间施工降、夜间施工照明设备及照明 用电等费用。 6.缩短工期增加费 因缩短工期要求发生的施工增加费,包括夜间施工增加费、周转材料加大 投入量所增加的费用等。 7.二次搬运费因施工场地狭小等特殊情况而发生的二次搬运费用。 8.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 竣工验收前对已完工程及设备进行保护所需的费用。 9.其他施工组织措施费根据各专业、地区及工程特点补充的如行车干扰费等发生的施工组织措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窗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版门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栱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 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建筑相关术语及定义

建筑相关术语及定义 1、何为建筑工程? 答: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2、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哪些内容,何为强制性条文? 答: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强制性条文简称强条,是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一个配套文件,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的依据,违反本《强制性条文》将按照建设部令81号《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进行处罚。对不按照现行工程建设标准执行,造成工程事故和隐患的,应以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强条就是必须要遵守的条文。如果不遵守,就是违规,没有可以通融的,一般规范上的黑体字就是强制性条文。 3、何为建筑工程验收? 答: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有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举例说明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之间关系:一座住宅楼属于单位工程;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地基处理属于地基与基础的一个子分部工程;用砂石这种方法处理的地基为地基处理的一个分项工

程。自大而小: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有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竣工验收备案是一种程序性的备案检查制度,是对房屋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化的规定手续。竣工验收备案不免除房屋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 房屋建筑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进行自评,完成单位工程设计内容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合格证明、进场试验报告等资料符合有关规定;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符合有关建设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实行监理的工程,应经总监理有总监理工程师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施工单位自行组织工程质量验收,并形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文件;监理单位核查形成的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文件;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写出单位工程申请竣工验收报告。申请竣工验收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完成情况;企业自评及监理核定的工程质量情况;施工技术资料和施工管理资料情况;建筑设备调试情况;有关检测项目检测的情况;建设单位请专业部门对规划、消防、环保等进行单项审查情况等。 建设单位报请质监机构对工程进行竣工前检查,建设单位提报竣工验收人员组成名单,质监机构对其资格进行核查,人员应符合相应的资格;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形成文件;质监机构应对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过程进行监督。质监机构在工程竣工验收通过后五日内签署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由质监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生效。质监机构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验证文件齐全后,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上加盖备案机关公章。工程竣工验收

(整理)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营造法式类: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建筑名称解释 古代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文化重要构成某些,当前诸近年轻人外出旅游,看着古建筑却叫不出名称,有称谓错了,很尴尬,为了供人们学习,本人从网上收集了某些古代建筑名称并做理解释,供网友学习参照,有不对之处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单体建筑: 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 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方形高而平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房屋。 阁:一种架空小楼房,老式建筑物一种。其特点是普通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楼,如:滕王阁。 2. 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建筑物。“桥”原本是一种高大树,由于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廊:有顶作为覆盖通道称廊。有顶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木屋。 舫:是仿照船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

观赏水景。 3. 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休息与会客厅堂,有时也作为一种建筑群称呼 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居所。也常指雅静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房间,多作约会、宴请、赏景之用,因此诸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敞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场合。 5..房舍窝棚 房:多为单一功能房屋,普通作为静修、读书之用。 舍:居住、休息房子,。《说文》按,客店也。 窝:1. 禽兽或其她动物巢穴,喻坏人聚居地方:~巢。鸟~。贼~。 2. 暂时搭成简陋小屋:~棚。~铺。 棚: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遮蔽风雨日光东西或简陋小屋:《说文》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5.塔阙牌坊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