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0

第二章术语 (2)

2.1基础名词 (3)

2.2技术名词 (3)

2.3雨水综合处置模式名词 (4)

第三章雨水综合处置系统 (5)

3.1一般规定 (6)

3.2系统选型 (7)

第四章分类指引 (8)

4.1工程分类 (9)

4.2建设工程分类 (9)

4.3建设工程分类指引 (9)

4.4考核指标 (11)

第五章设计指引 (11)

5.1规划设计指引 (12)

5.2雨水生态削污及入渗系统 (13)

5.3雨水调蓄排放系统 (13)

5.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14)

附录A 植草浅沟 (16)

附录B 下凹式绿地 (19)

附录C 雨水花园 (21)

附录D 生态树池 (23)

附录E 雨水塘 (25)

附录F 雨水湿地 (25)

附录G 渗透管 (20)

附录H 低影响技术建议采用的植物配置及养护措施 (22)

附录I 旧城区范围图 (24)

第一章总则

精品文档

. 1.1 为保护嘉兴水环境,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嘉兴市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

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绿道等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制定本规划设计导则。

1.2本导则是嘉兴市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绿道等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及行业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自本导则批准公布之日起,嘉兴市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实施,均应按照本导则内容及相关规范、标准进行。

1.3 导则目标

通过嘉兴市区新建及改建区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建设,实现建设后区域雨水径流污染负荷不大于建设前、建设区域内年均雨水径流外排量和峰值流量不大于建设前,全面实现削减开发建设区块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保障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防洪与排水安全、增加可用水资源量的目标,改善嘉兴市的水环境现状。

1.4 范围

本导则的适用范围为嘉兴市区968km2,五县(市)也可参照执行。

1.5管理主体

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嘉兴市区雨水工程规划的审批主体,同时也是嘉兴市区雨水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主体。

1.6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除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7依据与参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T50378-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精品文档

第二章术语

.

精品文档

.

2.1 基础名词

2.1.1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是指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场地

开发后增加径流雨水的水量和水质控制,使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后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前。

2.1.2 雨水综合处置

雨水入渗减排、调蓄削峰及收集处理回用等多种措施综合应用的处置过程。

2.1.3 雨水综合处置率

得到雨水综合处置的雨水量占降雨总量的比例。工程上可用雨水通过综合处置的汇水面积占建设开发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表示。

2.1.4设计降雨量

按降雨量大小对多年降雨事件进行排序,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应降雨事件某一场次控制率的降雨量。

2.2 技术名词

2.3.1下垫面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3.2渗透系数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单位一般为米/秒。

2.3.3流量径流系数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3.4雨量径流系数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3.5 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一定下垫面上,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精品文档

. 2.3.6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一定下垫面上,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3.7外排流量峰值

设定时间内,一定区域排出的最大流量值,单位一般为升/秒。

2.3.8洪峰流量

洪水通过某断面的瞬时最大流量值,单位一般为升/秒。

2.3.9初期径流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2.3.10渗透设施

雨水径流通过某多孔性介质,得到净化,并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

2.3.11透水下垫面

雨水径流能够渗透穿过的下垫面。主要包括透水路面、绿地、水体(游泳池等不具有透水性质水体除外)及具有超过300mm覆土厚

度的屋顶绿化。

2.3 雨水综合处置模式名词

2.3.1植被浅沟

表层覆盖植被,具有一定输水功能和截污净化作用的浅沟。详见附录A。

2.3.2下凹式绿地

一般情况下低于周围地面50~100mm,有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和下渗的绿地。详见附录B。

2.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具有滞留和净化径流雨水功能的生物滞留设施,一般建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截留、土壤渗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又称生物滞留池。详见附录C。

2.3.4生态树池

与一般的树池类似,植物主要以耐湿、耐旱抗逆性强的乔灌木为主,因此对种植土壤要求较高,主要用于处置路面径流,在街道、

精品文档公园、广场及人行道两旁等都能适用。详见附录D。

2.3.5雨水塘

具有一定净化、景观和生态功能的雨水存储、调蓄设施。详见附录E。

2.3.6雨水湿地:

人工建造的浅水池/塘,并种植适宜的植物,用于径流雨水水质控制和水量调节的雨水设施。详见附录F。

2.3.7渗透管

在排水管四周按一定间距和角度均匀开孔,输送雨水通过开孔向四周渗透。详见附录G。

2.3.8渗井

具有一定存储空间,且雨水径流能够渗透穿过池壁的封闭水池。

2.3.9 绿色屋顶

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物,底部设有排水通道的构筑物屋面。

2.3.10 调节池

用于调节雨水径流峰值流量的临时储存设施,一般并不减少外排的径流总量。

2.3.10 调蓄池

具有一定容积的雨水径流储存设施,一般用于储存峰值流量,可减少雨水径流外排总量。

第三章雨水综合处置系统

.

精品文档

.

3.1 一般规定

3.1.1控制指标

建设开发用地内雨水综合处置系统的控制指标包括雨水污染指标SS、COD削减率、控制降雨量、透水下垫面比率(透水下垫面面积

占硬化下垫面总面积的比例)、区域内雨水综合处置率。

3.1.2 综合处置系统模式

雨水综合处置系统模式分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渗透减排、峰值调控及雨水利用四种主要模式,也可采用可达到控制指标的其他模式。

1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模式以水质净化为主要目标,通过将雨水径流引入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净化设施,并在雨水排放口末端设置物理处理及生态处理设施,削减雨水中的COD、SS等污染物。

2 雨水渗透减排模式是指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渠、透水地面等入渗方式,实现雨水径流渗透补给浅层地下水,减少雨水径流外排总量。

3峰值调控模式是指通过设置调蓄池、调节池等流量调控设施,在降雨径流高峰时暂时蓄存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延长径流雨水排入河道的时间。

4 雨水利用是指对不同下垫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将雨水转化为满足一定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回用水。

3.1.3在具体的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综合处置系统模式可以是以上四种模式之一,也可以是几种模式的组合。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并满足如下要求:

1嘉兴地区所有新建和改建项目必须设置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设施,优选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模式。

2 建筑小区、开放空间等用地宜选择雨水利用模式,雨水利用模式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

3 在新开发区域和空间条件较好的改建区域,易选择渗透减排模式。

3.1.4 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与防洪、景观和生态环境规划相协调。河道驳岸宜优先采透水型生态驳岸,驳岸绿化带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将附近区域雨水径流引入驳岸绿地综合处置后再排入河道。

3.1.5 雨水入渗场所的土壤渗透系数宜为≥10-6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若土壤渗透系数无法达到要求,应通过土壤改良或置换等方式来达到渗透要求。

3.1.6建设区块内排水系统严格禁止雨、污混接,阳台洗衣机排水必须排入污(废)水管道,严禁排入雨水系统。

精品文档

. 3.1.7雨水综合处置系统应设有雨水溢流外排系统,并与城市排水系统衔接。

3.1.8雨水综合处置系统不应对土壤环境、植物的生长、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室内环境卫生及建、构筑物安全等造成危害。

3.1.9雨水利用供给管网不得与城市供水管网直接连通,水质标准低的水不得进入水质标准高的用水系统。

3.1.10具有严重污染隐患(如石油、化工厂、制药厂、医院等)及雨水需排入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地)的场所其雨水工程实施应

进行专项论证。

3.1.11雨水利用水源优先采用屋面、绿地等污染较轻的汇水面径流作为水源,并宜设置初期弃流措施。

3.1.12下列场所不得进行雨水入渗:

1 陡坡坍塌、滑坡灾害易发的危险场所;

2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3 其他有安全隐患场所。

3.2 系统选型

3.2.1 雨水综合处置应依据建设区域的地理条件、土地利用规划等情况因地制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生态处置设施。通过雨水综合处置使建设区域内的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及峰值流量不大于开发前。

3.2.2 在满足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削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雨水综合处置的模式应根据工程项目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2.3景观水体必须具有不小于0.3m调蓄水位,优先采用雨水作为补给水源。

3.2.4 屋面雨水的综合处置方式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 雨水综合处置的控制指标;

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回用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及降雨量季节变化;

4 削减洪峰的必要性;

5 经济合理性。

3.2.5 雨水回用应优先考虑用于景观补水、绿化用水,也可用于路面冲洗用水、汽车冲洗用水、消防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等。

3.2.6在防涝标准较高或易涝地区,宜采用调蓄排放系统。

精品文档

第四章分类指引

.

精品文档

.

4.1用地分类

用地分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规定。

4.2 建设工程分类

4.2.1 按用地现状分为新建区、已建区两大类。

4.2.2 按用地性质可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

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绿道等。

4.2.3 按工程的重要程度可分为重点工程、非重点工程两类。

重点工程:

1、所有的十二五水专项“城市水环境改善”课题道路、建筑小区、生态绿道等示范工程。

2、示范推广区内次干道等级以上道路。

3、示范推广区内上报规划委员会讨论项目。

4、所有区域内的广场、公园绿地。

非重点工程:除重点工程以外其他工程。

4.3 建设工程分类指引

4.3.1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

1不透水下垫面区域雨水径流应经首先流入周围绿地,溢流雨水进入排水系统。绿地内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技术措施。

2 区块内雨水排出口末端应设置物理截污设施,截污设施可采用截污格栅等。

3 区块内露天停车场宜采用透水铺装。

4区块内宜进行雨水削峰调蓄。优先利用人工湖调蓄雨水,人工湖四周种植耐湿植物,雨水径流进入湖体前须经过净化处理。湖体调蓄水量可用作小区绿地灌溉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及中央空调冷却水等。

5区块雨水排出口宜采取雨水塘、雨水湿地、生物浮岛等生态存储净化设施。

6 临街商业建筑屋面宜采用屋顶绿化。

精品文档

. 4.3.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 该用地性质中交通枢纽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低影响技术按4.3.1执行,以下指导条款针对道路用地。

2 道路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红线内和相邻周边绿地,道路雨水通过绿地综合处置后方可溢流至雨水管道。

3 道路周边绿地内可设置植草浅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塘及雨水湿地等技术措施。

4 行道树树池宜设计成为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引入该树池内。

5 道路范围内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应适当做成下凹式以防治水土流失。

6 露天停车场内的停车位宜采用透水铺装,也可适当考虑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将不透水地面的径流雨水引入此处进行雨水

综合处置。

7 雨水排出口处应设置物理截污设施,截污设施可采用截污格栅、初期弃流、旋流沉砂等。

8周围场地条件充足的雨水排出口宜采取雨水塘、雨水湿地、生物浮岛等措施,经上述设施滞留净化后再排入受纳水体。

9 道路和停车场雨水收集处理后优先用于道路、停车场周边绿化浇灌及路面冲洗。

4.3.5绿地与广场用地(含绿道)

1 绿地与广场建成后必须优先采用收集净化后的雨水或就地取用河水作为浇灌、路面冲洗用水及景观补充用水,严格限制使用自来水。

2 绿地内人行道、广场、停车场雨水应排入绿化带,经综合处置后方可排入河道。

3 绿地内应优先采用植草浅沟、下凹绿地、卵石渠等地表生态排水方式。

4 绿地内应考虑将下凹式绿地、微地形相结合,使绿地内水土不流失。

5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地块,可将绿地周边道路、区块径流雨水引入绿地进行雨水综合处置,引入的面积范围应结合公园绿地的面积、地形、地貌等进行计算确定。

6 广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配套建设绿化用地,以便于将广场雨水引入绿地进行雨水综合处置,在开发密度较大、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广场易设计成下沉式广场,广场设计应采用水力分割措施。

8 广场铺装必须采用透水性铺装,广场雨水径流优先作为雨水利用设施的水源。

精品文档

.

4.4考核指标

通过以上的技术措施,最终各用地要达到的指标如下:

表4.1各用地性质低影响开发具体指标

注:旧城区指环城河(西)、新塍塘、东升路、菜花泾港、长板塘、铁路正线、沪杭复线铁路83号桥、环城河(南)所围成的区域。具体位置详见附录I。

第五章设计指引

精品文档

.

5.1 规划设计指引

5.1.1汇水区雨水设计外排总量和流量峰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汇水区雨水设计外排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W=10Ψc·h y·F (5.1)式中W——雨水设计外排总量(m3);

Ψc——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h y——设计降雨厚度(mm);

F——汇水面积(ha)。

2 集水区雨水设计外排流量峰值应按下式计算:

Q=Ψm·q·F (5.2)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m——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

5.1.2不同下垫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

术规范》(GB 50400-2006)及其他相关规范、资料采用,建设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以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5.1.3设计降雨量按相关设施设计要求及《嘉兴水资源公报》选取,嘉兴地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193mm,多年平均最大月降雨量约为185mm(6月),雨水综合处置设施规模设计降雨量的选取参考附录。

5.1.4雨水综合处置设施设计重现期应不低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的标准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

5.1.5初期径流雨水的处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嘉兴市雨水水质特点,屋面初期雨水径流厚度宜为2~3mm,路面初期雨水径流厚度宜为3~5mm。

2 初期雨水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W i=10·δ·F (5.3)

精品文档

. 式中:W i——雨水初期径流量(m3);

δ——初期径流厚度(mm);

F——汇水面积(hm2)。

3 截流的初期径流雨水不得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宜优先考虑生态绿地等形式就地进行简易处理,也可排入初期雨水专门处理装置。

5.1.6设计雨水综合处置系统时,相关参数应按照本导则设计或选取,本导则中未述及的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中相关规定进行设计或选取。

5.2 雨水渗透减排系统

5.2.1雨水生态净化系统一般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塘、植草浅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方式。

5.2.2 雨水入渗系统一般包括生态绿地下渗(下凹式绿地、植被渗滤、雨水花园、雨水塘、植草浅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透水地面(透水砖地面、草坪砖地面)、渗透排水设施(渗透管(渠)、入渗井)等。

5.2.3雨水综合处置应优先考虑采用生态绿地净化设施,绿地植物应选用本地耐淹品种(具体植物配比可参考附录H),同时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综合考虑选取。

5.2.4铺装地面应高于周围绿地50~100mm,并坡向绿地,或建适当的引水设施,使超过下渗能力时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可自行流入绿地。

5.2.5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当区域内的绿地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地面上的径流雨水,或者表层有较浅的不透水层时,可采用渗透管(周边为砂性土时)入渗。渗透管宜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或排疏管等透水材料。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其管径和敷设坡度应满足雨水排放流量的要求,管径不宜小于150mm。

5.2.6入渗井的净化能力较低,对水质要求高,仅适用于雨水水质较好的场合,只有在雨水无法通过绿地和透水地面入渗时,才考虑利用入渗井(周边为砂性土时)。

5.3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

5.3.1雨水调蓄排放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截流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

5.3.2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能够降低雨水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洪涝,但不能减少径流总量,宜在为削减城市洪峰或要求场地的雨水迅速排干的场合采用,或作为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的辅助方式。

5.3.3 当场地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采用人工湖、雨水塘、雨水湿地等进行调蓄,周边种植耐湿植物,尽量模仿自然形式设计雨水调蓄设施。

精品文档

.

5.3.4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雨水收集管道的设计标准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相同,只是在系统中途或末端增设雨水调蓄池和流量控制设施,使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峰值流量减小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多余的雨水滞留在管道和调蓄池内。

5.3.5 调蓄设施容积采用公式5.4 进行计算,超过设计标准的径流雨水溢流进入外部市政管道。

1000)(t

F q V ?'-??=

ψψ (5.4)

式中:V ——调蓄池容积(m 3);

q ——设计暴雨强度L /(s ?ha); F ——开发区块用地总面积(ha);

ψ——区域开发建设后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ψ'——区域开发建设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目标; t ——调蓄时间(s),可取120min ,即7200s 。

5.3.6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指引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相关规定进行。

5.4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5.4.1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截流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沉淀池(塘)、过滤池(土壤滤池或压力滤池等)及其配水系统、消毒装置、回用水供水管系统、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

5.4.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严重污染的下垫面上的雨水。

5.4.3 应依据可利用的水质、水量和用水时间选择雨水用途,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且稳定、用水时间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特别是在降雨时期用量也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方式。回用雨水不宜用于与人体有直接接触的场合。

5.4.4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冲厕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景观水体补水量根据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综合确定。

2 每个雨水调节贮存池的有效储水容积应能至少满足旱季时系统两周的用水量。当资料具备时,也可根据水量供需平衡状况采用日调节计算的方法确定。调节贮存池可兼作调蓄池,起到调节雨水洪峰流量的作用。

3 超过设计标准的径流雨水溢流进入外部市政管道。

精品文档

. 5.4.5雨水利用管网系统应尽量与中水管网系统联合使用,并建设自动切换和控制系统,以保障供水安全。

5.4.6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根据用途确定,当回用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2 雨水处理后用作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的规定。雨水处理

后用作景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规定。

5.4.7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导则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精品文档

附录A 植草浅沟

.

精品文档

. 具有输水功能和一定的截污净化作用的植被型草沟,适用于径流量小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业区、公园、停车场以

及公共道路两边,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雨水管渠系统。植草浅沟顶宽0.5~2m,深度0.05~0.25m,边坡(垂直:水平)1:3~1:4,纵向坡度0.3%~5%。

精品文档

图A-1 植草浅沟示意图

.

精品文档

.

图A-2 植草浅沟实际应用图

附录B 下凹式绿地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价值分析

一、地块隐含的三大价值体系: 商业 地产产业 创意产业园

二、产业价值、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关系: 如果从运作创意产业 园的思路出发,本项目地 块的各方资源中蕴涵着三 大价值体系:产业价值、 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 这三者关系表述为: 以产业概念为主导经营实 体,将产业概念做大、做 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来带动和提升地产开发价 值与商业经营价值,同时, 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又需 为产业经营提供合理的、 优越的、与之匹配的生活、 工作、休闲、居住等服务 设施,形成产业的”产学 研“与居住、消费、一体 化的运作模式。

三、本案地块存在的决策因子: 宏观市场条件:?城市特性的影响;?政策的限制因素;?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产 业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环境及机遇 等); 项目自身条件: ?地块的区域特征及现有资源; ?交通状况及未来发展; ?地块体貌特征的影响;定位决策产业定位 商业经营 地产开发

四、地块面临几个核心问题: 1、国家政策上对工业性质地块的限制,未来本案将面临如 何入市的问题; 具体问题:仅出让使用权、无法按揭;营销推广限制 2、未来经营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商业、地产”三者 的价值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产业概念嫁接问题;地产开发、商业引进与产业经营的 互补关系处理;商业与地产的开发比例; 3、区域市场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 具体问题:市场可行性论证: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发 展成熟度,以及人力、财力投资力度与相关政策辅助; 4、地块的“产业、商业、地产”的价值解析; 具体问题:地块自然环境的再造和利用;旧有建筑的包装利用;园 区内三大实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2020-07-05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 漯河市工业园区位于漯河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 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网,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交通优势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09-04T11:08:26.3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符开春 [导读]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当前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大量化石燃料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CO2等温室气体,这就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此,本文在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低碳型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低碳型;城市;规划 引言: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精神上加强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质上逐渐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高循环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 1、低碳城市的定义 1.1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实质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1.2低碳城市的关键是低碳排放 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关键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引进低碳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1.3低碳城市的实现在我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时慢慢探索,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模式。同时,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自身条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设低碳城市基础上的差异,要消除这些差异并最终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1.4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仅有GDP的增速,还包括了能源消费量的全球比例,以及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后两个方面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迫切需求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 2.1在空间规划上 城市中的空间规划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还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对于城市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地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由于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和交通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严重影响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我国应结合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它们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促使城市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的空间规划主要可以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密度和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了图状发散型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布局由于过于集中使得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大。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的交通布局状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去,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常常盲目扩大建筑用地,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具体规划实施中,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以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在产业规划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由于传统产业中的重工业大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使得这些产业在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也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则需要强制关闭或者整顿。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积极建设和培养一些新型的低碳产业,创新产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的过渡,以达到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2.3在交通规划上 交通布局对于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优化城市自身的空间格局,从而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堵塞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交通规划的失衡而导致的城市道路过于繁琐和密集。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情况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的合理规划,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宽度,同时还可以采用环形立交的形式来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而在居民出行上,政府部门要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倡居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代替私家车,从而减少各种汽车尾气的排放,促使城市交通运营系统的完善。 3、城市建筑的绿色生态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以最低的能耗,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利用全局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进行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室内环境要不受到周围噪声、光辐射以及热干扰等,同时,还要有着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合适的温湿度等。要多关注环境,再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护环境,还要保护使用者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1设计师丰富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师不断的更新设计观念,要能够引导建设者的不良思想,引导全社会接受绿色设计风格。设计师还应当提倡符合环境保护和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变更原因入手,提出减少和控制项目规划变更一些对策,为今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规划设计变更对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改变、工程使用意图变化,以及勘察设计资料不详尽等原因,导致规划设计与实际自然条件不符,对原规划设计局部工程进行修改,或增加或减少某些分项工程的施工任务。规划设计变更既影响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也会加大实施阶段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分析项目规划变更原因入手,提出减少和控制项目规划变更一些对策。 1导致项目规划变更原因 1.1 前期调查勘测资料不详尽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而言,前期调查勘测资料非常重要,其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程度。但很多项目申报单位重申报、轻实施,忽略了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或者说前期调查工作不实、不细、不具体,导致了项目规划设计粗而不精,工程布局的错位、偏差,单体工程的规格尺寸不符合项目区实际要求等等,给项目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普遍被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项目区现状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大多数项目申报单位都是依据原始地籍图进行规划设计,其实是非常不准确、也是不合理的。有的项目规划设计单位虽然也进行调查勘测,但由于项目区涉及范围比较大,很难面面具到。有的干脆就按照项目申报所在地的水利、交通以及村组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规划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都导致项目规划方案与项目区实际要求有偏差,最终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规划变更。 1.2区内情况发生变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区内情况发生变化,导致项目规划变更,如:有的因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打乱了原项目规划,需要进行变更;有的因地方经济发展,占用项目区部分土地,需要对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工程数量等进行变更;有的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规划不适应现在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变更;有的因农业、水利等部门在项目区内新建小型配套工程,为了避免项目的重复投资,需要对该部分工程进行变更等等。 1.3少数工程无法实施 在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其项目申报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未深入当地群众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没有认真听取项目区群众意见,不了解当地农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合同

委托方: 承担方: 委托方委托承担方承担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设工程勘测设计合同条例》。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3.规划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本合同设计项目: 1.项目名称: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 2.项目阶段:园区城市总体规划。 3.规划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条委托方应向承担方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承担方应向委托方交付的规划资料及成果文件: 1.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如下:

1)分析园区基本情况,确定园区发展条件。 2)确定规划区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规划区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现状建成区,提出建设控制标准。 5)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8)确定提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园区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10)确定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范围。 11)确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原则。 12)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3)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4)确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要求。 15)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6)提出低碳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 17)确定规划区技术经济指标,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2.成果文件 总体规划全套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两部分。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摘要:以绿色廊道定义、分类与功能入手,着重讨论以低碳化目标为导向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案,具体介绍了不同类型绿色廊道的适宜宽度、树种选择和联接模式,并同时例举国内外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为绿道的推广提供较翔实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绿色廊道;控制形态;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总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现阶段中国要达成低碳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展“紧凑型城市”形态,发挥自然固碳作用,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经笔者研究,通过各种“绿色廊道”将孤立的绿地联结成网络,在增强其生态固碳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在控制城市扩张型式、普及低耗能交通模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隐性作用。 一、绿色廊道的定义 “绿色廊道”(Greenway):指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绿道属于廊道范畴,通常起连接各斑块的作用。现实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通的系统,即仅有局部的“斑块”而无整体”网络”。 二、绿色廊道的分类与功能 (一)绿带廊道 20世纪初期,英国人将两个社区、城市之间连接区域的带状隔离植被定义为绿带廊道,宽度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各城区之间,如柏林、莫斯科的绵延的坡脚森林,上海市正在兴建的一圈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hm,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周。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绿色植被本身的固碳功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在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面完成的,乔木的叶面积。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CO2,同时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二是控制城区规模并引导城市形成有机分散的型态。紧凑型城市理论认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设计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 4.1 基本规定 4.1.1 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项目规划和设计任务书为依据。 4.1.2 设计原则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要求。 b)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C)因地制宜。 d)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 4.1.3 项目设计的类型 a)耕地整理工程设计。 l)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3)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5)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b)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C)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d)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e)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f)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g)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h)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i)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 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 4.1.5项目设计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4.1.6 项目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2 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4.2.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4.2.1.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 a)因地制宜。 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c)填挖土方量最小。 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 4.2.1.2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d)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in 以上。 4.2.2 梯田田坎设计 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 a)安全稳定。 b)占地少。 c)用工省。

土地开发设计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施工总说明 1.1工程概况 1.1工程规模 中沟桥(6米一跨平板桥)1座,中沟桥(5米一跨平板桥)4座,维修中沟桥2座,小沟桥(3米一跨平板桥)6座,过路涵(Φ150cm×6m)2座,过路涵(Φ100cm×6m)6座,过路涵(Φ80cm×6m)6座,机电井(Φ38cm×40m)35眼,砂石路(3.5米宽)11.83千平米,砼路(3.0米宽)2.7千米。工程位于沛县栖山镇境内。 1.2工程位置 项目区位于沛县栖山镇境内。 1.3工程实施计划 2012年4月20日开工,2012年11月30日工程全部完成。 1.4 工程项目目标 我公司把本工程作为一号重点形象工程,将集中本公司的精华,为争创优良工程做准备,并确保以下目标的实现: 1、工期目标:本标段工程计划施工合同签署后5日历日内开工。计划于2012年4月20日开工,2012年 11月30日前完成全部工程。 2、工程质量目标:本标段工程承诺质量标准为合格。 3、工程安全目标:杜绝重伤及人身伤亡事故,轻伤频率控制在5% 以内,无重大的机 械设备、火灾及交通事故,保证周围居民、设施的安全,杜绝因工程管理不善引发的各类

事故的发生。 4、文明施工:工区整治,工作有序,安全文明,创市级文明工地。 5、环境保护:保护工程周围的优美环境不受破坏,保障职工和附近居民身体健康不受侵害。 1.5 对外交通条件 本工程位于沛县境内,陆路交通有徐州~济宁的公路,徐州~沛县的铁路及乡村道路可达施工场地。建筑材料可通过这些公路、铁路、乡村道路及京杭运河至工地。 第二章编制依据 2.1 编制原则 为了将本工程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性强,并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本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点编制。 (1)遵循施工工艺及技术规程,坚持科学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 (2)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的施工。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施工过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控制。 (3)科学地安排施工,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4)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5)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缩短施工工期; (6)本公司将把本工程作为一个形象工程对待。为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满足发包方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和在工程过程中可能提出的要求,我公司将在组织、资源等方面予以保证。 (7)以积极负责的精神为发包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特别抓好在施工中提出合理化措施以保证工期和保证质量,做好运行管理中的跟踪服务。积极配合发包方做好工程的项目管理,主动协调与设计人、设备供应人的关系,保证整个工程顺利进行。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 通知 重要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财[2001]41号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部研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部财务司联系。 二OO一年七月十八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或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四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计划、设计(即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方法,参照国家或省最新颁布实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预算标准,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 第五条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计算表格及附件组成。 第六条预算文件的封面和扉页应按规定格式制作,扉页应有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复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编制日期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目录应按预算表的表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 根据《惠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金山湖片区是我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也是我市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示范区。本项目位于金山湖片区数码园北区,围绕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本次需要对环湖二路、纵六路、纵七路和金湖路建设道路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 1、工程场地现状及项目设计条件分析 拟建道路现状主要为果树林、苗林、鱼塘、荒地等,部分路段为居住用地,其中环湖二路南段北侧紧靠金山湖,现状莲塘布河道分别穿越环湖二路南段、纵六路、纵七路和金湖路。 根据设计道路断面形式,道路分为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或树池,根据《惠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市区道路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调蓄排放为主,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设施。 2、项目低影响开发控制规划目标及指标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目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排水防涝标准和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区域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和现状、开发强度与建设阶段等因素确定,取值范围应为60%~75%。 2)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应结合区域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定。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规划目标应 不低于60%。 3)排水防涝标准: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中心城区内涝防治重现期为30年,其他地区为20年;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 水;保证道路中单向至少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4)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建设项目的雨水收集回用规模应根据项目的雨水用途、用量、收集范围、水质状况等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最优的雨水收集回用规模,并按国家和 地方相关规范标准规划设计。 3、海绵体方案设计 (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选用 海绵型道路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渗透设施、储存设施、调节设施、传输设施、截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所谓“低 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最新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技术标

技术文件 6.1 工程背景 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蒲河村等 3 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工程”)子项目之一,编号QY02 “重大工程”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2 年9 月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同年12 月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同意支持甘肃省实施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函》(国土资函【2012】977 号)同意批准实施。 6.2 工程概况 项目类型为土地整理。 项目区位于西峰区蒲河两侧的河谷川地及丘陵区,涉及显胜乡毛寺村、蒲河村、铁楼村3个行政村。项目区北临双秱村,南临泾川县,西接镇原县,东临和盛镇。地理坐标为东经35° 25' 35〃一35° 30' 37〃,北纬107° 35' 19〃一107° 4T 05〃之间。图幅编号为:I48G012090、I48G013090、I48G013091 、I48G014090、I48G014090、 I48G014091。项目区总面积1130.41hm2,扣除不动工面积196.61hm2(包括林地、果园、设施农用地、公路用地、村庄等),建设规模为933.80hm2。 项目总投资为3131.00 万元。项目资金到位后一年内建设完成。 6.3 勘测、设计技术要求 6.3.1 编制依据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3)《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1—2015)》; 4)《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7)《甘肃省“十二五”农业规划》;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发表时间:2017-06-27T11:39:25.9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潘瑞娜何丹 [导读]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 陕西长风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事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2.1建设原则 采用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工与自然多方式调控、雨水利用与城市发展过程相结合、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协调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于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减少市政雨水管道投资。国家已经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对各项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并分析其主要功能、经济性、使用性、景观效果等。成熟的技术体系,成功的典型案例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海绵城市建设厅技术指导。 2.2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2.3建设框架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本地条件。最大限度保护区域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湿地、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水环境,采取退耕还湿地、污染物消减、河道整治等措施,修复和恢复流域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空间比例;低影响开发,按照雨水流动、迁移的全过程,打造城市低影响开发6大系统:渗流系统、滞留系统、蓄流系统、净流系统、用流系统、排流系统。 渗流系统,建设屋顶花园、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下渗措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深井和渗透塘等工程;滞留系统,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雨水滞留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工程;蓄流系统,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湿地和水系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措施等。可实施的蓄流措施包括蓄水池、雨水湿地、湿塘等工程;建设初期与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城市建成区河道、改坝、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及建设沿岸生态缓坡。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及水质计划措施包括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用流系统,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等。 3.雨水利用 3.1建筑区雨水利用 对于年降水量大的城市,降雨具有“大”和“急”两大特点,仅依靠入渗和回用难以达到防洪排涝的标准。因此必须针对降雨特点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即在全面保留雨水排水管的基础上设置“渗透方式+回用方式+调蓄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最大限度使进入雨水管道的雨水尽可能少,汇流时间尽可能长。雨水经渗透、收集、回用、调蓄等方式利用后,可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污染,消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3.2城市道路雨水利用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传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施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及回用。 3.3绿地雨水利用 利用河岸和道路两侧带状绿地,结合城区建筑绿化、大块绿地及河道,构建由小到大的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的

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理念

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1、广州科学城概况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37km2,是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高效率投资服务软环境的多功能现代新型产业区(图1)。 广州科学城的地形主要分为丘陵台地和河涌冲积谷地。其中大部分丘陵台地高程在50m~120m,北部最高的迁岗大山为288m,其地质构成以花岗岩、混合岩为主;河涌谷地则地势平缓,高程一般为15m~20m,其地质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浅覆盖区,基岩地基和硬塑粘土地基的强度和埋藏条件相对稳定。科学城中的丘陵山地生态绿化环境良好,树木茂密,枝繁叶茂,以荔枝、橄榄等果树为主,谷地以农田为主。 2、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着全局性的工作。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园区的环境、开发成本、效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风格和魅力,也决定着其与城市或园区其他组成元素的和谐。总体上说,广州科学城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图2)。 2.1 与自然和谐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城现状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规划项目组与重庆建筑大学黄光宇教授合作进行了以“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科学城总体规划对用地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并以现状山体和河涌为生态系统骨架,充分尊重和利用现状山脉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设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并按谷地走向进行拓展形成纵向发展轴,横向拓展形成功能组团,各功能组团相对集中且有机疏散。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充分利用自然山体资源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2.2 开发的经济性 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政府来讲,资金缺乏是制约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园区规划要把降低投资、提高资金的效益作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 广州科学城用地规划充分尊重现状山体和生态环境,利用谷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开大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制图规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 制图规范 北京得力合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1 前言 为实现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制图的标准化,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作。 土地整理图样应准确表达实际情况和规划设计的意图,并保证图面的质量。 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的图例、图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未包括在本规范内且工作需要的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规范用词 2.1 术语 2.1.1 项目现状图 反映项目区地形、土地利用现状及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的图件,简称现状图。 2.1.2 项目规划图 反映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的图件,简称规划图。 2.1.3 单体工程设计图 反映项目区工程结构、材料、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图件。包括建筑物设计图、沟渠道路断面图、机井柱状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及其它辅助图。 2.1.4 图例 排列在图上适当位置、用于方便读图和使用的有关符号的解释。 2.1.5 图式 规划图、现状图及工程设计图所遵循的式样。包括图幅、图标、字体比例、地块注记及着色填充等。 2.1.6 图样

在图纸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原理绘制的表示被绘制对象的位置、大小、构造、功能、原理、流程等的图。 2.1.7 地块 是沟渠道路等控制的同一地类的最小单元。 2.1.8 图斑 指按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图中各类型用地填充相应颜色和线形,形成斑块状。 2.2 规范用词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选择,在有条件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应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为适应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结合地方特色以及产业结构,需要对产业 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文章通过对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交通结构、指标体系控制、城市设计空间、规划实施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完善城市整体布局、提升资 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产业园区;空间;交通;规划 1、引言 为满足于城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构想,遵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空 间生长肌理,促进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并通过编制产业园区规划 确定开发建设,通过用地调整和深化,提升发展园区质量和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园区品质。以人为本,以营造高品质的环境为目标,精心 塑造生动和谐的城市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环境,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 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促进地区土地升值、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并独具特色的 现代风格高新产业园区形象。 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安排,合理确定园区内各功能区,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形成规模性的建设,提高土地的级差效益。体现出规划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对规 划区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的规划控制,建立包括各类用地指标控制、建筑退 界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地块适建性控制、城市景观控制、道路 设计导引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善的指标体系,以此将城市建设规范化、有序化。规 划通过构筑合理的道路系统与流畅的交通组织,特别是对公共交通的组织和静态 交通的安排,来保障园区外部和内部便捷交通。 2、产业用地规划 为适应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结合地方特色以及产业结构,需要对上位总体 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规划区内部乃至整个产业园 区发展需求。 规划应充分考虑规划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共同发展,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等区域理念。本着“规划先行”理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土地利用进行综合 控制与引导,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规划区土地利用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工业、物流与配套用地在互不干扰的基 础上适当集聚,提高时间与空间效率。考虑土地开发的弹性,保证滚动开发、动 态开发的可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应面向未来,突出园区的建设特色。在规划上重视城市设计手法,以现代风格为主,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规划始终,充分尊重场地地形地 貌条件特点,处理好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水、绿地、广场等)、建筑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塑造简洁、明快、严谨又活泼的工业园区形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3、交通组织 规划应利用园区外部交通资源,改善道路均衡导向,加强交通治理力度,明 确步行交通需求,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公共交通系统。具体规划策略为:完善规 划区内部公共交通系统,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发展;充分考虑与外部现 有交通路网的衔接,利用外部现有路网对规划区内部道路系统的引导;多渠道、 多方式、多手段化解交通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