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的历史经验和进展
医学领域中骨折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医学领域中骨折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骨折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头断裂或者破裂,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
骨折修复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目标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骨折骨头重新愈合并恢复其原有功能。
近年来,骨折修复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传统的骨折修复方法通常包括保守治疗、外固定和内固定三种方式。
保守治疗是通过固定患肢,使其得到充分休息和保护,利于骨头的自然愈合。
外固定是将金属件钉入骨骼两端,通过外部固定物将骨骼部位稳定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内固定是在骨折处植入金属板、钢针、钉或螺丝等材料,通过内部固定物将骨骼部位稳定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折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尤其是近年来,再生医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快速发展为骨折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材料应用成为骨折修复的研究热点。
干细胞治疗是指将体内的干细胞移植到骨折部位,通过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能力来促进骨折愈合。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可以提高骨折骨头的再生速度和质量,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骨细胞,并释放促进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
另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也被用于骨折修复中,这些干细胞可以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等非骨骼组织,具有较高的再生和分化潜能。
基因治疗是将特定的基因载体植入患者体内,通过操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来促进骨折愈合。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腺相关病毒(AAV)或质粒载体将具有愈合活性的基因传送到骨折部位。
这种方法可以经由细胞内环境的调节和修复来促进骨折的正常愈合。
例如,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经过基因治疗后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加速骨折愈合进程。
生物材料的应用也是骨折修复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生物材料可以作为骨折修复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填充骨折部位,提供机械支撑和促进骨折愈合。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科学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关于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的骨科治疗主要依靠传统的外科手术和草药治疗,对于骨折和脱臼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直到19世纪,骨科学科才逐渐形成。
当时的骨科医生开始研究骨骼结构及功能,开展解剖学和实验研究,为现代骨科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进步。
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骼疾病和损伤,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了保障。
骨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也为治疗骨骨科疾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医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等骨骼疾病的发病率将不断增加,骨科医生需要更加关注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运动损伤和外伤等意外因素也会导致更多的骨骼损伤,骨科医生需要拓展手术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进步也将给骨科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定制人工骨骼和植入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骨骼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也将帮助骨科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骨科疾病。
骨科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的不断深入,骨科医生将有能力更好地保障人类的骨骼健康,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骨科学科,又称为骨科学或骨科学技术主题,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专门研究人体骨骼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致力于对骨骼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骨科学科的发展可谓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辉煌成就,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
骨科学,又称为矫形外科学,是一门研究骨骼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涵盖了对人体骨骼系统的全面了解,包括关节、韧带、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的生物学、力学和病理学。
一、骨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古代: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尝试修复骨折和进行截肢手术。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在《论疾病》中描述了多种骨折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2. 中世纪:在欧洲的中世纪,虽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但一些医生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金属板和螺钉来固定骨折。
3. 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术的发展,骨科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此外,X射线的发现也为骨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骨科学的未来发展
1. 精准医疗: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未来的骨科将更加注重精准医疗。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已经成为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未来的骨科手术将会更加精确和安全。
3.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通过细胞移植和生物材料的应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为治疗骨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这些技术的新型疗法。
总结来说,骨科学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面对未来的挑战,骨科学将继续致力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骨科发展历史

骨科发展历史
骨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的治疗。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骨科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解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在古埃及,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木制的夹板来固定骨折。
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骨折应该尽早复位”的治疗原则。
在古罗马,医学家加林巴就发明了一种用铁丝固定骨折的方法。
中世纪时期,骨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原因,人们对解剖学的研究受到了限制,这也导致了骨科的发展缓慢。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骨科的研究。
19世纪是骨科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麻醉剂和消毒剂,这使得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X光技术来诊断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20世纪是骨科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治疗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例如,人工关节的发明使得关节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各种新的手术技术,如微创手术和腔镜手术,这些技术使得手术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21世纪是骨科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3D打印
技术来制造人工骨骼和关节。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造定制化的人工骨骼和关节,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科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骨科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冯传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祖国医学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618-907)以来,陆续撰印了关于骨折、脱位治疗和矫正畸形的经典论著,描述了复位手法,小(短)夹板固定及促进循环消肿散瘀的方药(见表一)。
表一.祖国医学骨科历史概略创作者朝代公元年代骨科贡献华佗汉200麻佛散麻醉扩创蔺道人唐841骨折、脱位处理,小夹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危亦林元1337脊柱骨折治疗《世医得效方》吴谦清1742总结正骨八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西医东渐,始于明代(1368-1644),经天主教传教士及欧洲商人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
英国医生B e n j a m i n H o b s o 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
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
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桡、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
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
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
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由上述两关节承荷。
相反,用长管型石膏固定,透视观察证明活动发生在断端之间,不利骨折愈合。
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法研究阐明了骨折愈合需要骨折部静止和肢体活动的一对矛盾获得统一,达到“动静结合”。
这项工作,方先之等曾发表于1963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82卷493-524页)。
1996年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杂志(323期4-11页),作为“经典论文”重新发表。
中医骨科历史

中医骨科历史中医骨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以下简要介绍中医骨科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骨病病因与病理、中药治疗骨病、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针灸与骨科治疗以及骨科疾病的预防与调护等方面。
一、中医骨科发展史中医骨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有对于骨折、脱位等骨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骨科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了现代,中医骨科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为众多骨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主要包括正骨手法、外固定和练功疗法等。
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法复位使骨骼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功能。
外固定技术则是在骨折部位使用木板、竹片等固定材料,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练功疗法则是通过特定的锻炼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三、骨病病因与病理中医认为,骨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包括外伤、跌打损伤等外部因素导致的骨骼损伤;内因则包括体质虚弱、肝肾不足等内在因素导致的骨骼病变。
病理方面,中医认为骨骼病变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等原因引起的。
四、中药治疗骨病中药治疗骨病是中医骨科的重要特色之一。
根据不同的骨病,中医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骨折早期,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对于骨折后期,则采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来促进骨骼愈合。
此外,中药还可以配合外敷、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推拿与按摩是中医骨科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推拿与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在骨折后期,推拿与按摩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骨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推拿与按摩也有很好的疗效。
六、针灸与骨科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骨科中也有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疼痛、促进骨骼愈合。
骨折治疗的AO与BO理念

Wolff定律:新骨的形成取决于对承受应力的
反应。
应力遮挡:坚强的内固定,大部分负荷经金属
传递,减少了骨折部位正常的生理性刺激,造成 金属板下面的骨质减少,强度下降,易发生再骨 折,特别是在钢板去除之后。
问题原因分析
★ 血运破坏 ★ 应力遮挡
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
固定的稳定性
骨与软组织的血运
历史考证
1767年,Gooch介绍了功能性支架。200 年后,各种石膏材料和热塑支架才开始在临 床广泛使用。 在19世纪上半叶,骨科手术总是摆脱不了 感染的困扰,只有在极其良好的条件下,才 能进行骨的手术。1828-1850年,欧美开始 用银丝对肱骨和股骨进行缝合和环扎固定。
骨折内固定术年鉴
BO固定原则
(1) 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以保护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 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的解剖复 位, 如必须复位的较大折块, 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 组织蒂部; (3) 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 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 (5) 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AO专家提出BO理念
加压坚强固定 生物性固定
绝对稳定 相对稳定
生物性接骨术(BO)概念
BO-biological osterosynthenis
近数十年来,骨折内固定逐渐从强调固定本身的 机械力学特性向更加重视固定的生物学特性方向转变。 使用间接复位方式来降低手术创伤,比较弹性的固定 方式并不强调精确的解剖复位,但能促进骨痂的形成。 这种方法被称为“生物性的内固定”。
BO 理念的核心
强调了微创技术和无创技术原则, 最大限度 地保护骨折局部血运。
中医骨伤科手术发展史及其展望

中医骨伤科手术发展史及其展望从我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传统思想就受到来自西方各国的冲击,西方医学对我国中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医手术不仅没有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取得进步,反而更为保守,其应用范围越来越狭窄,如何扩大中医应用范围,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中医手术史中医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石器时代就有能够应对外伤的医疗记载。
在远古时期,外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外伤医疗技术也得以发展,在早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76年,我国手术医疗工具就得到了提升,《韩非子·安危》中有扁鹊“以刀刺骨”的说法,这就说明手术疗法在我国中医中的应用很早;公元前475-220年,《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中医治疗骨折、外伤的经验,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药草等;也有其他资料显示,截肢手术在很久之前已经被应用于治疗“脱痛”,利用切开引流的方式来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应用也具有悠久历史。
华佗是我国著名医生,专业领域在外科,他发明了麻沸散全麻实行剖腹手术。
《三国志·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便饮其麻沸散。
”从这个角度来看,麻醉药物的使用当时让中医在世界医疗方面遥遥领先,自从有了麻醉药物,我国手术治疗的方法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单独的学科体系。
公元220-960年的魏晋隋唐时代是战乱时期,外科伤病患者数量猛增,从某种角度来看也促进了我国中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肘后备急方》中对开放性伤口的清创处理进行了详细记录;在腹部创伤方面,也对缝合手术进行了记载;颅脑损伤、大动脉创伤出血的记载数量也较多,重症治疗方法发展迅速。
《诸病源候论》中对清创法的主要原则进行了阐述,包括清创时间要早、清创要彻底,避免受到感染、在清创完毕后要分层缝合,最后正确包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力学条件下的骨折愈合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早期骨折端血肿 骨膜血运 周围软组织血运 稳定的力学环境 骨折端微动
血运
力学稳定
“内固定架”
LIFE IS MOVEMENT MOVEMENT IS LIFE
骨折病
关节僵直 肌肉萎缩 骨质疏松 静脉血栓
肢体废用
夹板作用
偏心固定
Sherman 1926
Albin Lambotte(1899-1955)
Robert Danis 1880-1962
Compression Plate
ROBERT DANIS (1948)
坚强内固定 骨折端加压 早期功能练习 骨折一期愈合
AO/ASIF 及其发展
1950
1950
骨折愈合过程
炎症反应期
软骨痂形成期 (3周)
硬骨痂形成期 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过程
炎症反应期 软骨痂形成期
硬骨痂形成期 (3-4月)
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过程
炎症反应期 软骨痂形成期 硬骨痂形成期
骨痂塑形期 (数月-数年)
Robert Danis 1880-1962
LC-DCP
DCP
• 有效防止钢板下骨组织暂时性的骨质疏松 • 不影响骨折骨膜旁骨痂的形成
Influence to the bone
LC-DCP
DCP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LC-DCP
Limited Contact -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Compression Plate
1950
AO/ASIF
坚强固定条件下的骨折愈合
“一期愈合” “直接愈合” “血管性愈合”
二期愈合
坚强固定条件下的骨折愈合
一期愈合
坚强固定 骨折端加压
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的力学条件
应力 应变
骨折愈合的力学条件
骨折愈合的力学条件
骨折愈合的力学条件
AO 内固定原则
•解剖重建/复位 • 坚强固定/骨折块加压 • 尽可能保留骨折块的血运
无创或微创手术 • 早期主动活动
骨折固定的科学基础
皮质骨
松质骨
骨折愈合的动因
骨折愈合过程
炎症反应期 软骨痂形成期 硬骨痂形成期 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过程
炎症反应期 (1-7天)
软骨痂形成期 硬骨痂形成期 骨痂塑形期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1
2
3
Compression:
Plate Bone with screw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Plate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Prebending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SYNTHES®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LC-DCP
Limited Contact -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LC-DCP
Limited Contact -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LC-DCP Holes
intraoperative flexibility for screw and plate placement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SYNTHES®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 更符合现代生物学固定原则 • 钢板下骨血运影响更小 • 手术操作更简单有效
SYNTHES®
波纹形钢板具有相对一致的刚度 有效降低钢板执弯时的应力集中
1956 11
AO/ASIF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1961 Davos
77th AO Course Davos
8-13 Dec. 2002
• Provides bidirectional compression • Allows 80o of longitudinal screw angulation • Allows 14o of transverse screw angulation • Uniform hole spacing provides greater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Lag screw principle
Hale Waihona Puke Gliding holeFracture line
Threaded hole
Screw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Wrong
Correct
Screws in a 90 o to fracture line
中心固定
加压作用
固定机制
夹板作用 加压作用
加压作用
产生前负荷-抵抗弯力 产生摩擦力-抵抗扭力
加压作用
动力加压 静力加压
动力加压
动力加压
静力加压
静力加压
Lag screw principle
Goal:
Fracture compression and stable fixation
创伤的历史渊源
骨折治疗的历史、经验和进展
总医院医院创伤骨科
策略
离走 等待 再约 商讨
骨折治疗
300 BC
1517
300 BC
Benjamin Gooch 1767
Turkey
1767
Lehmann Verlag 1906
Thomas splint
Hansmann 1886
AO/ASIF
Stable
Biological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Compression of plate on cortex reduces blood supply
Justin Rowe MATHYS CHINA
SYNTHES®
钢板下方切割面设计大大降低与骨 的接触面积—有效改善骨血运
胫
股
骨
胫 骨 远 端 匙 形 钢
远 端 髁 支 持 钢 板
骨 近 端 外 侧 支 持 钢 板
板
髋部眼镜蛇头钢板
Cortex Screw
• Conventional • Self-tapping • Stainless Steel • Titanium • Different Dia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