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

合集下载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操作手册说明书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操作手册说明书

产品描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操作手册产品规格:400mL产品货号:PD-016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专门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而开 发,针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优化分化试剂的配方,可增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 分化效果。

本产品含血清成分,仅用于科研用途,不可用于诊断、治疗、临床及其他用途。

培养基组成成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 ADP1:成分名称添加体积175 mL 20 mL 2 mL 2 mL 400μL 200μL 200μL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诱导基础培养基 ADP1FBS谷氨酰胺 Glutamine青链霉素 Pennicillin-Streptomycin胰岛素 InsulinIBMX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地塞米松A Dexamethasone 200μL●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 ADP2(维持培养基)成分名称添加体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基础培养基 ADP2175 mL FBS20 mL 谷氨酰胺 Glutamine2 mL 青链霉素 Pennicillin-Streptomycin2 mL 胰岛素 Insulin 400μL油红-O 染色液 10 m L操作流程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的准备注:各成分请根据试剂管上标签标示温度保存。

地塞米松A和地塞米松B浓度不同,不能混用。

染色液1.本产品为试剂盒型,使用前需将试剂盒内各成分试剂混匀。

(请勿将 ADP1 与 ADP2混淆)2.使用前,请将血清置于4℃解冻,直至血清完全溶解;待血清完全溶解后,将所有添加物置于室温溶解。

待试剂完全溶解后,轻轻摇晃使试剂混合均匀(低于 500μL 体积的试剂无需此操作)。

注:为了保证微量试剂的使用效果,请将低于 200μL 的试剂管进行短暂离心,使试剂能全部收集至管底。

3.按上述两个成分表,将表一 ADP1 中的 FBS、青链霉素、谷氨酰胺、胰岛素、IBMX、罗格列酮、地塞米松A等试剂按体积大小先后加入到诱导基础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做好标识,培养基即可使用。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培养基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培养基

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培养基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培养基(BSM0004)根据哺乳类生物干细胞的生长需要,包含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激素、生长因子、微量矿物质、胎牛血清以及其他补给成分。

产品严格无菌,无病毒和支原体,性能稳定,使用该培养基能使干细胞在理想营养平衡状态下进行多代扩增而不发生分化(至少在10代以内)。

★产品号Cat No : BSM0004★产品组成名称产品号规格贮藏条件运输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BM0003 500 ml2-8℃避光冰袋/常温AdvCell®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 MediumAdvCell®胎牛血清BS0001 25 ml-20℃避光干冰AdvCell® Fetal Bovine SerumAdvCell®骨髓干细胞培养添加物BSMM0004 1 ml-20℃避光干冰AdvCell® Bone Marrow Stem Cell CultureSupplement★产品适用范围适用于人及哺乳类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使用注意事项1.完全培养基的制备:将以上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培养基(BSM0004)中的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BM0003)、AdvCell®胎牛血清(BS0001)、AdvCe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添加剂(BSMM0004)于37℃解冻并迅速混合。

2. 完全培养基的存储:配制好的完全培养基放在4℃冰箱避光保存,并尽量在一个月内使用完。

3. 根据需要,培养过程中可添加一定剂量青霉素∕链霉素(P∕S)。

4. 如客户自制的冻存液冻存的细胞是用作临床治疗,应避免用甘油作为保护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目的:体外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以生长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制备好的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支架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组织工程皮肤结构。

结果: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传代扩增容易,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完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结论:利用体外扩增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制备的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体外联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标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细胞真皮;组织工程皮肤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尽早在功能和外观上修复创面对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极为重要。

但由于自体皮源不足和取皮本身又造成新的皮肤缺损等原因,限制了自体皮移植的应用。

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和应用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存在着种子细胞来源不足和理想的支架材料没找到等问题。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在皮肤创面微环境下,它可以分化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另外,它还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有望成为皮肤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是一种新开发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适于组织再生等优点。

本研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为支架载体,体外联合培养,以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SD大鼠(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1.073g/ml,购自美国Pharmacia公司),DMEM-F12培养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胰酶(购自美国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犊牛应用研究所),超净工作台(Nuair),CO2孵箱(Nuair),倒置显微镜(Olympus)1.2方法与步骤1.2.1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在无菌条件下,将BAM用醋酸溶液溶解后,加入1/10体积的胎牛血清和10X的DMEM培养基,调节pH 值为7.2,加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使终浓度为106个细胞/ml,再将BAM—细胞悬液加至培养皿中,在37℃、5%CO2条件下固化30min,再加入器官培养液;每天换液,37℃条件下连续培养10天。

实验项目三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冻存

实验项目三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冻存

猪MSCs的冻存【1】来自:用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供体生产猪的转基因胚胎细胞冻存液;L-DMEM+20%FBS+10%DMSO.【2】来自:版纳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最佳条件探索当细胞长满80%时用0.25%胰蛋白酶(trypsin,TN)消化(吸弃培养液,加入0.1MPBS洗,然后加入TN,加培养基)后,离心得到细胞沉淀,加冻存液(培养基:小牛血清:DMSO=7:2:1)。

冻存步骤-70℃过夜(用胶布或封口膜封冻存管口,纱布包若干层,软泡沫包裹,硬泡沫盒装,包布包),-152℃永久冻存(冻存管盒中置裸露冻存管)。

【3】来自: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细胞冻存液最佳选择:细胞冻存液分别为DMEM加5%、10%、15%的FBS和5%、10%、15%的DMSO.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以1000r/min离心5min浓缩细胞,用冰浴的冻存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x107个/ml左右,充分混匀,分装冻存管,每管装0.8-1.0ml,用封口胶带封口,做上标记。

在4℃30min, -20℃60min,-40℃30min, -80℃过夜,最后放入液氮中。

细胞解冻时,取出一管细胞,在空气中停留5s再放入39℃的水中迅速搅动,待细胞冻存液全部溶化后,立即转到培养液中,离心三次去掉冻存液。

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2x104个/ml.接种到底壁有方格的培养皿中,置于5%CO2,饱和湿度,37℃条件下培养。

培养24h后,在每个培养皿中随机选取10个方格,对每个方格中贴壁与未贴壁细胞进行计数,取平均值,计算细胞贴壁率,从而选择出最佳冻存液。

从表中得到最佳的冻存液为DMEM+10%FBS+10%DMSO或DMEM+15%FBS+10%DMSO. 【4】来自: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核移植及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离细胞冻存液:70%а-MEM+10%DMSO+20%NBS.取第1代开始进行细胞冻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ppt课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ppt课件

12
结论
上述实验结果证实,体外分离培养的SD大鼠 骨髓细胞为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非其 他造血谱系干细胞,并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 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增 殖、鉴定的方法。传代至第3代时,可获得纯度 高、数量足、生物活性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为本研究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以 及提供了数量充足的种子细胞。
全骨髓贴壁接触培养SD大鼠骨 髓间充质干细胞
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ppt课件
1
主要内容
1.前言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2
前言
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不但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取、增殖迅速、可自体 移植、体外基因转染率高等特点,而且在不同诱导剂培养下可分别诱导分 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及肝细胞等已成为适合 组织和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以及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但在骨髓中骨 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01%-0.1%,如 何为组织和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提供数量充足、活性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 细胞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依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塑料培养瓶具有黏附贴壁特性,实验采用贴 壁法,建立一套简单、快速、有效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 增殖和纯化方法,观察其生长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验证其向成骨、成软骨、 成脂分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及组织工 程奠定实验基础。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诱导分化
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 5×107 L-1接种于24孔板,待细胞贴壁生长融 合至70%-80%时,向各诱导孔中分别加入成 骨细胞诱导剂(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 生素C-2磷酸钠),成软骨细胞诱导剂(含地塞米 松、转化生长因子β、维生素C),成脂细胞诱导 剂(含地塞米松、胰岛素、吲哚美辛)。各诱导孔 定期换液,以未经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孔作为对照。

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提纯和分离、增殖

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提纯和分离、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条件培养基在其培养扩增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r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培养时观察条件培养基对rMSCs生长的影响。

【结果】贴壁法能有效地分离rMSCs,采用条件培养液培养,细胞活力好,增殖能力强,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有着重要作用。

【结论】贴壁分离法能成功地进行rMSCs的体外分离,采用爷件培养液建立的rMSCs培养方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离和提纯;细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等⋯1,同时发现MSCs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2-4J。

细胞学、组织学及器官学的研究者均把目光投向MSCs,同时MSCs也受到药理研究者的关注。

MSCs除了可作为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外,也可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或药理研究的工具,利用MSCs体内外生物学性质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有众多报道I 。

但由于骨髓中的MSCs含量很低,1 个骨髓单核细胞中仅含有1~2个MSCs~11 J,加之MSCs主要存在于骨内膜_】,要获得满足药物研究所需的数量比较困难。

因此,采用合适的MSCs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方法是许多研究的重要前提。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Sprague Dawley(SD)大鼠,性别不限,体质量100~120 g,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SCXK (粤)2003.0001。

1,2 主要试剂低糖Dulbeceo改进的Eagle培养基(1ow glucose Dulbecco’s Modified Ea e Medium,LDMEM)由GIBCO 公司提供;胎牛血清(fetalbovine serum,FBS)由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2.5 g/L胰酶(含0.2 g/L EDTA)由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EPES为Sigma产品,广州威佳公司分装;青霉素、链霉素由华北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兔抗大鼠CD44、CD54、I 型胶原抗体,生物素化抗生蛋白链菌素复合(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SABC)试剂盒,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试剂盒均由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ISCT)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SC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鉴定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ISCT进行深入探讨,并重点介绍其鉴定标准的理论说明。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ISCT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实践应用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关于ISCT鉴定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实践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ISCT表面标记物使用、功能性特征评估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应用等方面原理的介绍,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展望ISCT鉴定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临床转化前景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等方面也将进行讨论。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该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接下来将继续展开描述ISCT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标准相关内容。

2. ISCT间充质干细胞2.1 定义与特征ISCT(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定义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类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细胞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

ISCT认为,MSCs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标准:1) 在培养条件下,MSCs应具备黏附能力;2) MSCs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标记物,如CD73、CD90和CD105,并且在同时应该缺乏(或仅有极低水平)CD34、CD45、HLA-DR等造血和免疫相关标记物;3) MSCs应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此外,ISCT提出了额外的功能性特点来进一步确认MSCs。

这些功能性特点包括:1) 免疫调节作用:MSCs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调节作用;2) 细胞迁移能力:MSCs具有从注射部位向受损组织迁移的能力;3)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MSCs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对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刊特稿
1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郭子宽188《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2年投稿须知王莉莎,张楠,王蕾,赵萌11携带双报告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HSV1-TK-IRES2-EGFP 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吴立川,杨昆,刘永哲,陈鹏,徐文贵175-乙炔基-2’
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性**
★史贵秀,孙丽华,张跃新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H 2O 2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刘新宾,张红超,郭子宽27全骨髓直接贴壁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张颢,张斌,程梅,陶艳玲,扈江伟,徐曼,陈虎31人羊膜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的分化**☆撒亚莲,华映坤,高建梅,彭正国,董虹,严新民胚胎来源干细胞39CD271磁珠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江虹虹,张金丽,李付贵,王涛35胎源性非黏附骨髓基质细胞的特性*★肖龙艳,傅晋翔,张学光,陈秋,张宏,王盼君,孙谕,王明元,古彦铮脂肪来源干细胞51小鼠脂肪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和成骨诱导前后造血调控因子的表达**★郝丹,段显琳,毕晓娟,常相萍,马艳,曲建华,袁海龙,江明47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及移植安全性*★
梁爽,袁桂峰,钟毓娟,刘菁,陈森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通过长期培养后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
非常广泛的分化潜能,形成的终末组
织包括脑、视网膜、肝、肠、脾、骨髓、血
液、皮肤、软骨等。

一方面说明了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跨胚层分化的能
力,另一方面说明在适当的培养环境
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诱导向多种
细胞分化。

培养基是构成细胞体外培养环境
的重要因素,虽然基础培养基加少量
血清所配制的完全培养基可以满足大
部分细胞培养的要求,但对有些实验
却不适合,因此无血清培养基和无血
清培养成为当今细胞培养领域的一大
趋势。

无血清培养基是不需要添加血
清就可以维持细胞在体外较长时间生
长繁殖的合成培养基。

其工作基础是
用合适的激素、营养物和促贴壁物质
的组合置换培养基中的成分,在某些
培养方案中,细胞直接进入无血清培
养,可以消除来自血清的不均一性。

尽管无血清培养基是有化学限定
性的,但在培养过程中它仍有变动,培
养起始时可能有些物质缺乏,而后细
胞的产物可能积累,从而使培养基的
成分改变,这其实是有另一方面的好
处,即条件培养基的形成。

条件培养基
是已经培养过某种细胞的培养液(内
含该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包括少量
生长因子)与一定比例新鲜培养液混
合的培养液,其促分化作用与分泌的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的
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本期专题介绍的
10篇文章,主要观察无血清培养基及
条件培养基等培养条件对骨髓间充质
干细胞扩增与分化的影响,可供同道
研究者借鉴。

更多内容详见本期102
页。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2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Http://www.CRTER.org Http://www.zglckf.com
周刊1997年1月创刊(总第521期)第16卷第1期2012年1月1日出版目次
骨髓来源干细胞研究与报告本期专题坚持“创新,科学,严谨,规范”的刊社精神,坚持创办“国际化、精品化、数字化”及学科专家喜欢阅读的专业期刊。

高质量:每篇稿件均需小同行专家审稿1个月;高效率:优秀稿件3-4个月、一般稿件6个月出版。

多元化:提供向SCI 收录杂志投稿的选刊建议和地道的语言翻译和润色服务等专业项目,详见 。

Zhang M,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extensive…
P .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102 www.CRTER
.org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1.021
中图分类号: R3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8225(2012)01-00099-04 张明,于乐.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合并重度心力衰竭1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99-102. [ ] (Edited by Yang Y/Wang L)
来自本文课题的更多信息--
作者贡献:张明和于乐对患者进行
治疗与随访,并完成对病例资料的收集
和整理,并撰写论文,均对文章负责。

利益冲突:课题未涉及任何厂家及相关雇主或其他经济组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利益的赞助。

伦理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治疗前将治疗方案和风险告知对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文创新点: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是目前冠心病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而合适的移植细胞类型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近期人脐血干细胞作为一类移植细胞日益引起关注,但相关研究多为基础研究。

目前尚未检索到关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本科室于近期为1例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合并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获得成功。

本例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虽急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置入治疗,并接受系统内科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症状仍反复发作,文章采用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缓解。

文章采用冠脉微导管,直接注入稀释的干细胞悬液,不需要增加缺血时间、操作简便、手术器械费用相对低,也达到了相同的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