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岩石力学大作业

中国石油大学岩石力学大作业
中国石油大学岩石力学大作业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岩石力学大作业

所在院系:石油工程学院

班级:油气井14-1班

姓名:熊振宇

学号: 2014212020

完成日期:2015 年 5 月 13日

目录

第1章岩性分析 (1)

第2章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分析地层的弹性模量、泊松比 (2)

2.1 纵横波速度的确定 (2)

2.2 弹性参数 (3)

第3章孔隙压力分析 (4)

第4章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强度参数 (5)

第5章地应力 (7)

第6章安全泥浆密度窗口 (9)

6.1坍塌压力 (9)

6.2破裂压力 (10)

第7章出砂可能性分析 (10)

第8章合理完井方式推荐 (11)

第9章启裂压力的计算 (12)

第10章参考文献 (14)

第1章 岩性分析

根据自然伽玛测井数据,计算出不同井深处岩石的泥质含量:

min

max min GR I GR GR GR GR --=

(1-1)

1

21

2

GR

--=

?GCUR

I GCUR Vsh (1-2) 式中 V sh ——泥质的体积含量;

GCUR ——希尔奇指数,对于第三系地层取值3.7,老地层取值2,这里取3.7; I GR ——泥质含量指数;

GR 、GR max 、GR min ——目的层的、纯泥页岩的和纯砂岩层的自然伽马值。 分析得到GR min =35.2,GR max =134.9。

VCL<0.3,Boit=0.8;5.03.0<≤VCL ,Boit=0.65;15.0≤≤VCL ,Boit=0.5。 泥质含量随井深剖面如图1所示:

图1 泥质体积含量

在砂泥岩剖面中,砂岩显示出最低值,粘土(泥岩、页岩)显示出最高值,

而粉砂岩、泥质砂岩介于其间,并随着岩层中泥质含量的增加曲线幅度增大。

在砂泥岩剖面中,砂岩显示出最低值,粘土(泥岩、页岩)显示出最高值,而粉砂岩、泥质砂岩介于其间,并随着岩层中泥质含量的增加曲线幅度增大。图中红线分别为泥质含量0.3、0.5的临界线。从图中可看出,大部分井段的泥质含量小于0.3,判断该层段岩性为砂岩,选取Boit 系数为0.8。

第2章 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分析地层的弹性模量、泊松比

通过声波测井即可取得整个井身剖面内的全部岩石力学参数,而且测试周期短,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声波测井采用最新的电子技术,在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应用于岩石力学研究中必将取到重要作用。

2.1 纵横波速度的确定

我们知道,当扰动产生于弹性体中的一点时,波动将由此点开始向各个方向传播,此时的波前并不在一个平面上,但距离扰动中心足够远时,则可以近似认为波动的转播将以平面的形式向前推进,且所有质点的运动都平行或垂直于传播方向,这种波称为平面波。其中,当质点运动方向平行于传播方向时,称为纵波;而当质点运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时,称为横波。

在声波测井中,纵、横波速度通过测井解释后可以直接从测井解释曲线中得到。测井曲线记录的为各类波传播的时间,单位为微米/米。经过换算即可得到纵、横波速度,换算公式为:

1

P P

V t =? (3-1) 1

S S

V t =

? (3-2) 在大部分的油田测井作业中,并不做全波列测井,即缺失横波测井资料,因此,针对某一地层,就要借助经验公式来估计横波速度。对于大多数地层,常用的基于回归的经验公式[2]为:

60.304810/p V AC =? (3-3)

(/)(

)10001000

p s V V m s a b c =?+-? (3-4)

(建议取值a=11.44,b=18.03,c=-5.686)

2.2 弹性参数

若已知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则可确定出介质的纵、横波速度,反过来若测得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则可求得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即:

动态泊松比

22

(

)1

2()1

p

s

d p s

V V V V μ-=

?- (3-5)

动态弹性模量

22

222962222234(34)

(

)1010s p

s p s d s

s p

p

s

t t V V V E t

t t

V V

ρρ-?-?-=

?=

???-?- (3-6)

ρ为岩石的容积密度。

一般认为,动、静弹性模量之间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3]:

0.20.3*s d μμ=+ (3-7)

0.544S d E E = (3-8)

图2 静态泊松比随井深剖面变化图 图3 静态弹性模量随井深剖面变化图

第3章 孔隙压力分析

本文采用Eaton 法计算地层孔隙压力。Eaton 法是Eaton 根据墨西哥湾等地区经验

及理论分析建立起来的地层孔隙压力与测井参数间的关系式:

()3

n p 00n t t ρρρρ???

=-- ????

(2-1)

式中:p ρ——地层压力计算值,g/cm 3;

0ρ——上覆岩层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g/ cm 3;

n ρ——正常地层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g/ cm 3,本文取为1.03g/cm 3;

t ?——计算处实测值;

n t ?——计算点对应的正常趋势线上的值。

上覆岩层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0ρ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通过线性回归得出地层体积密度与深度的关系,即0.0001 1.9839bn D ρ=+,上覆岩层压力当量密度为:

D

dD

D

bn ?=

ρρ (2-2)

同时,回归出声波时差与地层深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即ln n t ?=-0.0002D+3.8844。之后可求得n t ?,最后可求出地层压力。

图4 声波时差随井深剖面变化图 图5 孔隙压力当量密度随井深剖面变化图

第4章 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强度参数

由于取心的困难,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专家都在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强度参数。利用测井资料来求取地层强度参数就是在这种迫切需求下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一些理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岩心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A 井岩心室内实验数据

井深(m) 岩心编号 围压(MPa)

破坏强度(MPa)

备注 3797

1-1 0 39.5 ——

2-1 20 146.4 3-1 40 215.4 3887 4-1

0 50.6 ——

5-1 20 155.2 6-1 40 201.4 3975 8-1

0 52.5 ——

9-1 20 148.2 10-1 40 187.7 3975 8-2

0 18.4 浸泡钻井

液2天

9-2 20 97.5 10-2

40

128.5

未避免误差,排除3975米处浸泡过的岩心数据。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将结

果代入公式213(45)2(45)22

ctg C ctg φφ

σσ=?-+??-,可求出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如下

表:

在井深3797米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定值,设13A B σσ=?+,分别利用三组实验进行线性回归,可求A=4.3975,B=45.817,即得C=10.924,Φ=39.010。

同理,在井深3887米处,A=3.77,B=60.333,即得C=15.537, Φ=35.501 在井深3975米处,A=3.38,B=61.867,即得C=16.826 , Φ=32.914 将以上结果代入公式粘聚力公式

4

22(1(12)()10.78)1d d p cl d

C A V V μμρμ+=-+- (4-1)

可算出系数A ,-151A =3.35810?,-152A =2.95210?,-153A =4.52810?,

取21A A 、、A3的平均值有 -15

A=3.61310

?。所以

4

1522(13.61310(12)()10.78)1d d p cl d

C V V μμρμ-+=?-+- (4-2)

将三点处?、C 值代入公式C

b a ?+=?进行线性回归,求得

a=49.669 ,b=-0.9606 ,即

=49.669-0.9606C ?? (4-3) 抗拉强度由UCS=2C*ctg(45-Φ/2)和St=UCS/12给出。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6 摩擦角/内聚力/抗拉强度随井深变化图

第5章 地应力

地层的密度值是随深度H 变化的,所以自重产生的垂直地应力一般认为其方向与地表垂直。地层密度积分方法计算上覆主应力:

()H

z z gdz σρ=? (5-1)

对于构造平缓的地区,除了上面讲的垂直方向的地应力(可认为是一个主应力,即在其作用的面上没有剪应力)可由密度测井曲线求得外,考虑到有地质构造力的作用,其余两个水平主方向上的有效地应力可写为[1]:

H (

)()1z P P p p μ

σβσααμ

=+-+- (5-2)

(

)()1h z P P p p μ

σγσααμ

=+-+- (5-3)

式中

h σσ,H —分别为最大、最小水平主地应力; z σ—上覆地层压力;

P p —地层孔隙压力;

α—有效应力系数,本报告中取=0.8α;

μ—地层泊松比;

γβ,—表征构造运动激烈程度的构造应力系数,对某一构造区域为

常数。

要确定构造应力系数,首先必须确定该地区的地应力。根据地漏试验1、2数据,代入下列公式:

Hmin fcp P σ=; (5-4)

Hmax min 3H p f t P P S σσα=--+; (5-5)

t f r S P P =-; (5-6)

分别计算在3832m 处水平最大主应力为77.27016MPa ,水平最小主应力为59.05847MPa ;在1605m 处水平最大主应力为32.22558 MPa ,水平最小主应力为23.70465 MPa;

在3832米处,S μ为0.252 , P p 为43.672MPa , z σ为81.78 Mpa ;在1606米处,S μ为0.294 , P p 为12.941 MPa , z σ为 32.5Mpa 将上述值分别代入公式(5.2)和(5.3),分别求得:,10.571β=,10.186γ=;20.567β=,20.178γ= 取平均值,有0.569β=,0.182γ=。

图7 地应力剖面曲线

第6章 安全泥浆密度窗口

6.1坍塌压力

假设泥页岩的渗透率很小,而且钻井液的性能优良,基本上与泥页岩地层见不发生渗透流动,可知井壁坍塌失稳在90°和270°处,该处的有效差应力为最 大值,由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可得到保持井壁稳定的坍塌压力公式

()100)1()

1(232

2?+-+--=

H

K

K P CK p H h b ασσρ

(6-1)

式中, )2

45(?

-?=ctg K

H —井深,m ;

C —岩石粘聚力,MPa ;

η—非线性修正系数,这里取1

6.2破裂压力

当井内的钻井液柱所产生的压力升高到足以压裂地层,使其原有的裂隙张开延伸或形成新的裂隙时的井内流体压力称为地层的破裂压力,从力学上说,地层破裂压力是由于井内钻井液密度过大,使井壁岩石所受的周向应力超过岩石的拉伸强度而造成的,即t S θσ=-(St 为抗拉强度)。当此拉伸力大到足以克服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地层即产生破裂,造成井漏。破裂发生在θσ最小处,即θ=0°或θ=180°处。

保持井壁稳定的破裂压力公式

f 30.00981*h H p P St

H

σσαρ--+=

(6-2)

根据以上计算,得到地层坍塌、破裂压力纵向分布图,如图10所示。

图8 坍塌压力/破裂压力剖面图

第7章 出砂可能性分析

油气井出砂是石油开采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出砂得不到治理,则油气田得不到有效开发。油井出砂是指在生产压差的作用下,储层中松散砂粒随产出液流向井底的现象。出砂量大时砂粒会在井内沉淀并形成砂堵。

本文应用出砂指数法对油井进行出砂预测。

23(12)3(1)

E E

B μμ=

+

-+ (7-1) B 值越大,E 与G 之和就越大,那么岩石强度就越大,稳定性越好,不易出砂。

(1)当B>2×104MPa 时,在正常生产时油层不会出砂;

(2)当2×104MPa>B>1.4×104MPa 时,油层微量出砂,但油层见水后就会严重出砂,需生产中适时防砂;

(3)当B<1.4×104MPa 时,正常生产时会严重出砂。

图9 出砂指数剖面图

从图9中可以看出,在1600-2500m 处,出砂指数小于14000MPa ,属于极易出砂的地层;而2500m 以下的地层,出砂指数比上部地层略大,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出砂, 350m 以后地层出砂指数比较高,出砂可能性较小。所以在完井过程中,应考虑防砂问题。

第8章 合理完井方式推荐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井有大段易出砂层,应采用防砂完井。常见的防砂完井

方式有裸眼砾石充填完井、套管内砾石充填完井和人工井壁防砂完井等。 裸眼砾石充填完井是在钻开生产层以前套管封固,再钻开产层,在产层段扩 大井眼,下入筛管,在井眼与环空中充填砾石。砾石和筛管对地层出砂起阻挡作用。

在下入套管并射孔的井中如有出砂,可在出沙井段下筛管,在筛管和油层套管之间的环空中充填砾石的防砂工艺,是管内砾石充填完井。在这种完井属于二次完井。

这是利用渗透性的可凝固材料注入到出砂层,形成阻挡沙粒的人工井壁,用以防砂的完井技术。

从以上压力剖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井力学性质较稳定,同时从提高产量的角度来说,选择裸眼砾石充填完井能够满足要求;若已经下入套管固井,则可考虑套管内砾石充填完井;人工井壁防砂完井则比较适用于裂缝比较发育的地层,对本井不适用。

第9章 启裂压力的计算

根据岩石破坏准则,当壁面处平面上的最大有效拉伸应力等于临界破裂应力Tf 时,岩石发生启裂,即

f m a x

T p P σ

α=- (9-1)

在水平井情况下,井壁处表面上的周向应力可以表示为

03

1(12)

()()(1

2c o s )(12c o s 2)1p p v P P P v

θασφσ

θσθ-=+-

-+-++

- (

9-2) 式中,P0为初始空隙压力,此处设为0.5MPa 。最大拉伸地应力方向(最小主应力方向)在θ=90°和270°处,此时

031(12)

()()31p p v P P P v

θασφσσ-=+-

--+- (9-3)

最大主应力方向在θ=0和180°处,此时

031(12)

()()31p p v P P P v

θασφσσ-=+-

-+-- (9-4)

同时,由于A 井主要受正断层控制,所以根据相关知识,上覆压力бv 应该为最大主应力,即有典型应力状态:

123v H h σσσσσσ=>=>= (9-5)

将对应的最大、最小主应力代入上述9-1、9-3、9-4式,即可分别计算出水平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钻进的裸眼起裂压力。

根据M.krief 推倒的孔隙度计算公式ma b

ma f

ρρφρρ-=

-,其中ma ρ为岩石骨架密

度,砂岩一般取2.65;f ρ为孔隙流体密度,取1.03;b ρ为密度测井数据。

图10 最小主应力方向/最大主应力方向起裂压力变化图

根据图可观察,在该垂深3980-4000米地层处,沿最大主应力方向钻井时的起裂压力约为120MPa ,沿最小主应力方向钻井时的起裂压力约为200MPa 。但总的来说,沿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钻进时,起裂压力较大,井壁越稳定,所以选择沿水平最小主应力钻进。

第10章参考文献

[1] 邓金根等.井壁稳定预测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 陈勉等.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科学出版社.2008.

[3] 林英松,葛洪魁,王顺昌.岩石动静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4.

[4] 楼一珊等.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

[5] 刘向君等.石油测井与井壁稳定.石油工业出版社.

附录

Matlab 程序

VP=1./DT*10^6*0.3048;%纵波波速

VS=((11.44*(VP/1000)+18.03).^0.5-5.686)*1000;%横波波速

Ed=(DEN.*VS.^2.*(3*VP.^2-4*VS.^2))./(VP.^2-VS.^2);%动态弹性模量Es=0.544*Ed;

%静态弹性模量,泊松比

figure(1);

plot(Es/(10^9),DEPT,'b','linewidth',1);

grid on;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xlabel('静态弹性模量/Gpa');

ylabel('井深/m');

axis([ 0 40 1600 4100]);

ed=((VP./VS).^2-1)./(2*(VP./VS).^2-1);%动态泊松比

es=0.3*ed+0.2;

%静态泊松比

figure(2);

plot(es,DEPT,'b','linewidth',1);

grid on;

hold on;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xlabel('静态泊松比');

ylabel('井深/m');

axis([ 0.2 0.4 1600 4100]);

kd=DEN.*((VP/1000).^2-4/3*(VS/1000).^2);%体积模量

IGR=(GR-min(GR))/(max(GR)-min(GR));

Vsh=(2.^(3.7*IGR)-1)/(2^3.7-1);%泥质含量

%矿物分析图

y1=0.3*ones(size(DEPT));

y2=0.5*ones(size(DEPT));

figure(3);

plot(Vsh,DEPT,'b','linewidth',1);

grid on;

hold on;

plot(y1,DEPT,'color','red','linewidth',1.5);

hold on;

plot(y2,DEPT,'color','red','linewidth',1.5);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xlabel('泥质体积含量');

ylabel('井深/m');

axis([ -inf inf 1600 4100]);

P=(0.0045*(1-Vsh)+0.008*Vsh).*Ed;%抗压强度

St=1/12*P;%抗拉强度

%通过三轴试验计算地层内摩擦角和内聚力

A=[0 20 40];

B=[39.5 146.4 215.4;50.6 155.2 201.4;52.5 148.2 187.7];%输入实验数据

for i=1:3

D(i,:)=polyfit(A,B(i,:),1);%回归抗压强度与围压

end

for i=1:3

Fii(i)=2*(45-acotd(D(i,1)^0.5));

Ci(i)=D(i,2)/(2*cotd(45-Fii(i)/2));%计算三次试验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end

KK=[3.25 5.28 3.73]*10^21;%输入

for i=1:3

Ai(i)=Ci(i)./KK(i);%计算参数A

CoFi=polyfit(Ci,Fii,1);%计算参数a,b

end

AA=sum(Ai(1:3))/3;

C=AA*(1-2*ed).*((1+ed)./(1-ed)).^2.*DEN.^2.*VP.^4.*(1+0.78*Vsh);%内聚力

Fi=CoFi(2)+CoFi(1)*C;%内摩擦角

figure(4);

plot(C,DEPT,'b','linewidth',0.7);

hold on;

plot(Fi,DEPT,'r','linewidth',0.7);

hold on;

plot(St/10^6,DEPT,'g','linewidth',0.7);

grid on;

legend('内聚力/Mpa','内摩擦角','抗拉强度/Mpa',0);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ylabel('井深/m');

axis([ 0 50 1600 4100]);

%孔隙压力分析

m=polyfit(DEPT,DEN/1000,1);%线性回归岩石体积密度

Sigma_v=m(1)/2*DEPT+m(2);%上覆岩层压力钻井液密度

dT=DT/0.3048;

n=polyfit(DEPT,log(dT),1);%线性回归声波时差

dTn=exp(n(1)*DEPT+n(2));

Pp=Sigma_v-(Sigma_v-1.03).*(dTn./dT).^3;%用伊顿法计算孔隙压力p=polyfit(DEPT,Pp,1);

Ppp=p(1)*DEPT+p(2);

figure(5);

plot(log(dT),DEPT,'b','linewidth',1);

hold on;

plot(log(dTn),DEPT,'color','red','linewidth',1.5);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xlabel('InDT');

ylabel('井深/m');

axis([ -inf inf 1600 4100]);

figure(6);

plot(Pp,DEPT,'b','linewidth',1);

hold on;

plot(Ppp,DEPT,'color','red','linewidth',1.5);

set(gcf,'color','white');

set(gca,'ydir','reverse');

xlabel('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g/cm3');

ylabel('井深/m');

axis([ 0 3 1600 4100]);

%地应力

Sigma_z=0.00981*Sigma_v.*DEPT;%上覆主应力

%地漏实验

i=find(DEPT==3832);

h1=60.22;

H1=3*h1-0.8*Ppp(i)*0.00981.*DEPT(i)-70.98+2.65;%代入Pf St

beta1=(H1-0.8*Ppp(i)*0.00981.*DEPT(i))./(Sigma_z(i)-0.8*Ppp(i)*0.00981.*DEPT(i))-es(i)./(1-es(i));

gama1=(h1-0.8*Ppp(i)*0.00981.*DEPT(i))./(Sigma_z(i)-0.8*Ppp(i)*0.00981.*DEPT(i))-es(i)./(1-es(i));

i=find(DEPT==1605);

h2=24.10;

H2=3*h2-0.8*Ppp(i)*0.00981.*DEPT(i)-27.01+0.88;

beta2=(H2-0.8*Ppp(i)*0.00981.*DEPT(i))./(Sigma_z(i)-0.8*Ppp(i)*0.00981.*DEPT(i))-es(i)./(1-es(i));

gama2=(h2-0.8*Ppp(i)*0.00981.*DEPT(i))./(Sigma_z(i)-0.8*Ppp(i)*0.00981.*DEPT(i))-es(i)./(1-es(i));

beta=(beta1+beta2)/2;

gama=(gama1+gama2)/2;%构造应力系数

Sigma_H=(es./(1-es)+beta).*(Sigma_v-0.8*Pp)+0.8*Pp;

Sigma_h=(es./(1-es)+gama).*(Sigma_v-0.8*Pp)+0.8*Pp;

figure(7)

plot(Sigma_H,DEPT,'b','linewidth',0.7);

hold on;

plot(Sigma_h,DEPT,'g','linewidth',0.7);

hold on;

plot(Sigma_v,DEPT,'r','linewidth',1);

grid on;

2015山东建筑大学土力学与岩石力学试题期末试卷-地工

岩体力学复习题 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 (A )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面 (B )岩体中含有水 (C )岩体为非均质材料 (D )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 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 (A )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 (B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C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 (D )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 3 、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A)岩石类型、埋深 (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 (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 (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 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B)岩石的抗拉强度 (C)岩石的变形模量 (D)岩石的粘结力 5、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 (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C)次生结构面 6、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 (A)结构面的性质(B)结构体型式 (C)岩石建造的组合(D)三者都应考虑 选择题 1、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软岩表示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A)15~30MPa (B)<5MPa (C)5~15MPa (D)<2MPa 2、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体完整性确定是依据()。 (A)RQD (B)节理间距(C)节理密度(D)岩体完整性指数或岩体体积节理数 3、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较完整岩体表示岩体的完整性指数为()。 (A)0.55~0.35 (B)0.35~0.15 (C)>0.55 (D)0.75~0.55 4、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体基本质量指标是由哪两个指标村确定的?()。(A)RQD和节理密度(B)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和岩体的完整性指数(C)地下水和RQD (D)节理密度和地下水 5、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是根据哪些因素对岩石基本质量进行修正的?()。 ①地应力大小;②地下水;③结构面方位;④结构面粗糙度。 (A)①,④(B)①,②(C)③(D)①,②,③ 6、某岩石、实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55MPa,完整性指数KV=0.8,野外鉴别为原层状结构,结构面结合良好,锤击清脆有轻微回弹,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确定该岩石的基本质量等

岩石力学大作业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2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简单分析地层岩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2.1 估算地层泥质含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2.2 估算地层biot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3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分析地层的弹性模量、泊松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3.1纵、横声波速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3.2岩石的动态弹性参数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3.3岩石的动态弹性参数与静态弹性参数的转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4利用测井数据计算粘聚力、内摩擦角与地层抗拉强度的连续剖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4.2岩石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5计算地层地应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6计算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6.1岩石破坏强度准则——摩尔库伦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6.2井壁坍塌压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6.3井壁破裂压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6.4扩径原因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7地层出砂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7.1利用B指数法预测地层是否出砂................ 错误!未定义书签。7.2组合模量法预测地层是否出砂.................. 错误!未定义书签。8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8.1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简单分析地层泥质含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8.2地层的动静态弹性模量、泊松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8.3地层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与地层抗拉强度的连续剖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8.4地层地应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8.5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8.6用B指数法预测地层出砂可能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9结论与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岩石力学复习题 2解析

《岩石力学》测试题一 西南科技大学考试试题单 考试科目:岩石力学 (不必抄题,但必须写明题号,试题共计三大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4分,共28分) 1.岩石的三向抗压强度岩石在三向同时受压时每个单向分别的强度极限 2.结构面具有一定形态而且普遍存在的地质构造迹象的平面或曲面。不同的结构面,其 力学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一。 3.原岩应力岩石在地下未受人类扰动时的原始应力状态 4.流变在外力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和流动 5.岩石的碎胀性岩石破碎后的体积VP比原体积V增大的性能称为岩石的碎胀性,用碎胀系数ξ来表示。 6.蠕变岩石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7.矿山压力地下矿体被开采后,其周围岩体发生了变形和位移,同时围岩内的应力也 增大和减小,甚至改变了原有的性质。这种引起围岩位移的力和岩体变化后的应力就叫矿山压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岩石的膨胀、扩容和蠕变等性质间有何异同点? 都是岩石形状改变的一种类型,膨胀和扩容时岩石的体积会增大,扩容和蠕变时需要受力2.岩体按结构类型分成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整体块状 层状 碎裂

散体 3.用应力解除法测岩体原始应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5.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可以有几种破坏形式? 压缩破坏拉伸破坏剪切破坏 6.喷射混凝土的支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喷射混凝土的厚度是否越大越好?为什么? 三、计算题(30分) 1.将一岩石试件进行三向抗压试验,当侧压σ2= σ3=300kg/cm2时,垂直加压到2700kg/cm2试件破坏,其破坏面与最大主平面夹角成60°,假定抗剪强度随正应力呈线性变化。试计算:(1)内磨擦角φ;(2)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3)在正应力为零的那个面上的抗剪强度;(4)假如该试件受到压缩的最大主应力和拉伸最小主应力各为800kg/cm2,试用莫尔园表示该试件内任一点的应力状态?(本题20分) 2.岩体处于100m深,上部岩体的平均容重γ=2.5T/M3,泊松比μ=0.2,自重应力为多少?当侧压力系数为1.0时,自重应力为多少?(本题10分 《岩石力学》测试题二 双击自动滚屏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岩石力学知识点

矿山岩石力学知识要点 1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engineering (1)岩石力学定义/definition of rock mechanics :(P1) (2)岩石力学固有复杂/inherent complexities in rock mechanics :(P2-4)rock structure/岩石内部普遍存在岩石结构面,size effect ,tensile strength ,effect of groundwater ,weathering (3)岩石力学项目实施过程/implementation of a rock mechanics program :(P7-9)(Fig .1.3)通常按照下列五个方面依次进行,即Site characterization/,mine model formulation ,design analysis ,rock performance monitor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而基于现场实测的反分析结果又进一步指导进行必要的、新的Site characterisation ,mine model formulation 和designanalysis ,改善实施效果。 2 Stress and infinitesimal strain (1)应力/stress :(P10)the intensity of internal forces set up in a bod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et of applied surface forces . (2)正应力/normal stress component :(P11)应力在其作用截面的法线方向的分量。 (3)剪应力/shear stress component :(P11)应力在其作用截面的切线方向的分量。 (4)体力: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力。 (5)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6)内力:物体本身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7)正面:外法线沿着坐标轴的正方向的截面。正面上的应力分量与坐标轴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 (8)负面:外法线是沿着坐标轴的负方向的截面。负面上的应力分量与坐标轴方向相反为正,反之为负。 (9)应力变换公式/stress transformation equation :(P 15) 22 2ll lm 2() ()()()x xx y yy z zz x y xy y z yz z x zx x x xx y y yy z z zz x y y x xy y z z y yz z x x z zx l l l l l l l l l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9)主平面/principle plane :(P15)单元体剪应力等于零的截面。 (1 0)主应力/principle stress :(P15)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11)三维主应力方程与应力不变量:(P16) 321231222222230 ()2() P P P xx yy zz xx yy yy zz zz xx xy yz zx xx yy zz xy yz zx xx yz yy zx zz xy I I I I I I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σ1,σ2,σ3 in order of decreasing magnitude,and are identified respectively as the major ,intermediate and minor principal stresses/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 (12)主应力之间相互正交条件:1212120x x y y z z λλλλλλ++= (13)静水应力分量与主偏应力分量/hydraulic component and major principle deviator stress :(P17-18) 1112233,,,3 m m m m I S S S σσσσσσσ==-=-=- (14)静力平衡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static equilibrium :(P19);

《岩石力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印 (1)

《岩石力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已知岩样的容重为γ,天然含水量为0w ,比重为s G ,40C 时水的容重为w γ,则该岩样的饱和容重m γ为( A ) A. ()()w s s G w G γγ++-011 B. ()()w s s G w G γγ+++011 C. ()()γγ++-s s w G w G 011 D. ()()w s s G w G γγ+--011 2. 岩石中细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结果引起岩石的( A ) A .脆性破坏 B. 塑性破坏 C. 弱面剪切破坏 D. 拉伸破坏 3. 同一种岩石其单轴抗压强度为c R ,单轴抗拉强度t R ,抗剪强度f τ之间一般关系为( C ) A.f c t R R τ<< B. f t c R R τ<< C. c f t R R <<τ D. t f c R R <<τ 4. 岩石的蠕变是指( D ) A. 应力不变时,应变也不变; B. 应力变化时,应变不变化; C. 应力变化时,应变呈线性随之变化; D. 应力不变时应变随时间而增长 5. 模量比是指(A ) A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它的弹性模量之比 B. 岩石的 弹性模量和它的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C .岩体的 单轴抗压强度和它的弹性模量之比 D .岩体的 弹性模量和它的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6. 对于均质岩体而言,下面岩体的那种应力状态是稳定状态( A ) A.??σσσσsin 23131<++-cctg B.?? σσσσsin 23131>++-cctg C. ??σσσσsin 23131=++-cctg D.??σσσσsin 23131≤++-cctg 7. 用RMR 法对岩体进行分类时,需要首先确定RMR 的初始值,依据是( D ) A .完整岩石的声波速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B. 完整岩石的强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不支护自稳时间 C. 完整岩石的弹性模量、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D. 完整岩石的强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8. 下面关于岩石变形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弹性就是加载与卸载曲线完全重合,且近似为直线 B. 在单轴实验中表现为脆性的岩石试样在三轴实验中塑性增强 C. 加载速率对应力-应变曲线没有影响 D. 岩基的不均匀沉降是由于组成岩基的不同岩石材料含水量不同导致的 9. 下面关于岩石水理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B )

18春地大《岩石力学》在线作业一

------------------------------------------------------------------------------------------------------------------------------ (多选题) 1: 初始地应力主要包括()。 A: 自重应力 B: 构造应力 C: 自重应力和残余造应力 D: 残余应力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体基本质量指标是由()指标村确定的?A: RQD和节理密度 B: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C: 岩体的完整性指数 D: 节理密度和地下水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岩石蠕动变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 岩性及构造因素 B: 压力级因素 C: 围压的影响 D: 温度、湿度的影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是根据哪些因素对岩石基本质量进行修正的?()。A: 地应力大小 B: 地下水 C: 结构面方位 D: 结构面粗糙度。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围岩表面位移可用()测量。 A: 收敛计 B: 测杆 C: 测枪 D: 滑尺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维护岩石地下工程稳定的基本原则()。 A: 把工程设计在岩石条件好的岩体中 B: 避免岩石强度的损坏 C: 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让围岩在脱落点以前充分释放弹性性能 D: 加固岩体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A: 围岩强度 B: 应力集中程度 C: 原始应力大小 D: 巷道支架的支撑力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压性断层主要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材料之二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材料之二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起本)教学计划 中央电大理工部 (2002年5月7日)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起本)教学计划 (2002年5月7日)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本专业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和开发能力。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 1.深入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试验研究能力; 3.获得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初步训练; 4.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获得前沿知识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6.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 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二) 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教学服务。 (三) 选修课建议在本教学计划中选择,中央电大尽可能提供服务。 (四) 试点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课程的实验、大作业,凡未完成或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五) 集中实践性环节由中央电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由试点单位组织实施,不得免考。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性环节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中央电大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 (六) 本专业安排毕业设计(论文)10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方式可以多样化,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量选择与实际任务相联系的题目。中央电大将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抽查。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岩石力学与工程习题答案全解

1.构成岩石的主要造岩矿物有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赤铁矿。 2.为什么说基性岩和超基性岩最容易风化?答: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主要由易风化的橄榄石、辉石及基性斜长石组成。所以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非常容易风化。 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结类型有那几种? 1.结晶连结:岩石中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如岩浆岩、大部分变质岩以及部分沉积岩的结构连结。 2.胶结连结:指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质连结在一起的连结。如沉积碎屑岩、部分粘土岩的结构连结。 4.何谓岩石中的微结构面,主要指那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岩石中的微结构面(或缺陷)是指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或矿物颗粒及矿物集合体之间微小的弱面及空隙。它包括矿物的解理、晶格缺陷、晶粒边界、粒间空隙、微裂隙等。矿物的解理面:是指矿物晶体或晶粒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的光滑平面。晶粒边界:矿物晶体内部各粒子都是由各种离子键、原子键、分子键等相连结。由于矿物晶粒表面电价不平衡而使矿物表面具有一定的结合力,但这种结合力一般比起矿物内部的键连结力要小,因此,晶粒边界就相对软弱。微裂隙:是指发育于矿物颗粒内部及颗粒之间的多呈闭合状态的破裂迹线,也称显微裂隙。粒间空隙:多在成岩过程中形成,如结晶岩中晶粒之间的小空隙,碎屑岩中由于胶结物未完全充填而留下的空隙。粒间空隙对岩石的透水性和压缩性有较大的影响。晶格缺陷:有由于晶体外原子入侵结果产生的化学上的缺陷,也有由于化学比例或原子重排列的毛病所产生的物理上的缺陷。它与岩石的塑性变形有关。 5.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大类有何特点?答:根据地质学的岩石成因分类可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特点: 1)深成岩:常形成较大的入侵体。颗粒均匀,多为粗-中粒状结构,致密坚硬,孔隙很小,力学强度高,透水性较弱,抗水性较强。2)浅成岩:成分与深成岩相似,但产状和结构都不相同,多为岩床、岩墙和岩脉。均匀性差,与其他岩种相比,它的性能较好。3)喷出岩:结构较复杂,岩性不均一,连续性较差,透水性较强,软弱结构面比较发育。沉积岩特点:1)火山碎屑岩:具有岩浆和普通沉积岩的双重特性和过渡关系,各类火山岩的 性质差别很大。2)胶结碎屑岩:是沉积物经过胶结、成岩固结硬化的岩石。 其性质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胶结形式和碎屑物成分和特点。3)粘土岩:包括页岩和泥岩。其性质较差。4)化学岩和生物岩:碳酸盐类岩石,以石灰石分布最广。结构致密、坚硬、强度较高。变质岩特点:是在已有岩石的基础之上,经过变质混合作用后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其形成的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形成了变质岩特有的片理、剥理和片麻结构等。据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变质岩特点1)接触变质岩:侵入体周围形成岩体。岩 体透水性强,抗风化能力降低。 2)动力变质岩: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带及附近受到影响的岩石。它的胶结不好,裂隙、孔隙发育,强度低,透水性强。3)区域变质岩:这种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广,岩石厚度大,变质程度均一。一般块状岩石性质较好,层状片状岩石性质较差。 6.表示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 答:指由岩石固有的物理组成和结构特性所决定的比重、容重、孔隙率、水理性等基本属性。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试件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破坏时,在试件中可产生三种破坏形式: (1)X状共轭斜面剪切破坏,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其剪切强度,导致岩石破坏。 (2)单斜面剪切破坏,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其剪切强度,导致岩石破坏。 (3)拉伸破坏,破坏面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期末考试PPT整理之简答题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PPT整理之简答题 (3*10=30分) 1.岩石力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哪几个阶段?请简述一下每个阶段的特点。 答:按其发展进程可划分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是岩石力学的萌芽时期,产生了初步理论,以解决岩体开挖的力学计算问题。 (2)经验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该阶段出现了根据生产经验提出的地压理论,并开始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护问题。(3)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这是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被引入到岩石力学,确立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 岩石力学发展到该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经典理论发展阶段,形成了“连续介质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两大学派。 (4)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此阶段是岩石力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用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学模型来分析岩石力学问题,把力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现代数理科学、现代信息

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岩石力学。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流变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数值方法、灰色理论、人工智能、非线性理论等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也提供了可能。 2.简述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 答:(1)岩石的变形特征;(2)岩体的变形与强度;(3)岩石的强度理论;(4)地应力的测量方法;(5)岩体力学的工程应用. 3.请简述岩石的蠕变及其机理。 答:岩石的蠕变:岩石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岩石蠕变机理:化学键理论、破裂理论、摩擦理论、晶体缺陷理论 4.岩石蠕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瞬时变形(2)初始蠕变或阻尼蠕变(3)稳态蠕变或等速蠕变(4)加速蠕变。 5.为精确描述岩石复杂的蠕变规律,许多学者定义了一些基本变形单元,这些基本单元有哪些? 答:这些基本单元有弹性元件(弹簧)、粘性元件(阻尼器)和塑形元件(摩擦块)。 6.岩石力学的性质有哪些?请简明阐述一下。 答:根据岩石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可将力学性质划分为弹性、塑性、黏性。(弹性是指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物体

岩石力学作业参考答案

《岩体力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刚性试验机:岩石峰值后试验回弹释放能量小于岩石稳定破坏所需能量的试验机。或试验机刚 度大于岩石刚度的试验机。 2.原岩应力:天然状态下或未开挖及开挖影响之外的岩体中存在的应力。 3.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岩石的应变随时间而增大的性质。 4.脆性破坏:在应力随应变而下降过程中即应变软化过程中的破坏。 5.长期强度:当恒定应力小于某一应力值,岩石将发生稳定蠕变,而大于该应力值时,岩石将发 生非稳定蠕变,该应力值即为长期强度。或岩石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最大恒定应力值。 二、多项选择题: 1.DB 2.BC 3.DB 4.EBAC 三、问答题: 1.答:图如下: 全应力应变曲线模量测定 峰值前峰值后 说明:塑性滞环、外轮廓线、表观模量等之间的异同。 2.答:两隧道周边相距6~10m即可认为其开挖不相互影响; 图形注意弹性状态下应力的叠加原理即在该平面上,应力应是二者之和。 四、分析题: 1.答:给出详细理由和分析过程。 第一种情况,锚杆支护,悬挂作用;

第二种情况:锚网喷射混凝土支护,挤压加固作用,挂网和混凝土表面支护作用和封闭作用。 2.答:给出详细理由和分析过程。 比=3.5:1 3.答:给出详细理由和分析过程。 柔性、挤压加固、承载拱、发挥围岩自支承能力、及时、封闭; 断面收敛监测、断面5测点布置。 五、计算题: 1.解:(1)单轴抗压强度σc =P/A ; (2)内摩擦角β=45-φ/2; (3)利用莫尔库仑理论 φφσφφσsin 1cos 2sin 1sin 131-+-+=c 计算(3a )单轴抗拉强度、(3b )三轴抗压强度。 2.解:已知原岩应力: 垂直方向34=σz MPa 、水平方向35=σx MPa 和20=σy MPa 。 而自重应力:z z ?=γσ自 z y x 自自自σμμσσ-==1 因岩体均质各向同性,所以自重应力方向与原岩应力平行,可直接相加减得到。 最后需要说明构造运动方向。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卸载后一部分弹性变形滞后一段时间恢复的力学性质 2.结构面和结构体的组合和排队列特征 3.应力应变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4.由剪切滑移使岩块沿剪切面垂直方向变形而使岩体体积增大的性质 5.由于开挖而使开挖面附件一定范围的岩体内的应力产生重新分布,这种产生应力重新分布的岩体即为围岩 σ1

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精品文档

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把以矿业工程为主的特色 教育体系构建成融矿业主体学科专业,力学、岩土、材料等相关 学科专业为一体的“大采矿”专业是大势所趋。我校作为一所矿业院校,围绕构建“大采矿”教学创新平台,结合我国采矿业的 现状开展了一系列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大采矿”专业工程应用中的许多问题均需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因此基础力学教育在构建“大采矿”特色工程教育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1-3] 。 塑性力学作为基础力学的后续课程,是我校采矿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塑性力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且在初学时比较枯燥,与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应用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于塑性力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同时,教学环节中如何使学生既能理解复杂的基础理论,又能认识行业特色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仍有待思考和完善。因此,有必要以“厚基础、宽口径、善学习、重创新、强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矿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开展基础力学课程建设和教育方法的研究[4 ,5] 。 笔者以学校构建“大采矿”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 契机,结合学校矿业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及多年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开展了“大采矿”专业相关学科中塑性力学课程建设和教育方法改革的尝试,对具有矿业特色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思考,并从课程体系、选择和完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理清教学体系、合理选取教材是基础 我校“大采矿”相关学科中采矿工程和工程力学等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塑性力学课程,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部分基础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立延续了基础

河海大学本科岩石力学2010春季考试答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岩石力学》期末试卷答案 班级:土木2007-岩土方向 考试科目:《岩石力学》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已知岩样的容重为γ,天然含水量为0w ,比重为s G ,40C 时水的容重为w γ,则该岩样的饱和容重m γ为( A ) A. ()()w s s G w G γγ++-011 B. ()()w s s G w G γγ+++011 C. ()()γγ++-s s w G w G 011 D. ()()w s s G w G γγ+--011 2. 岩石中细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结果引起岩石的( A ) A .脆性破坏 B. 塑性破坏 C. 弱面剪切破坏 D. 拉伸破坏 3. 同一种岩石其单轴抗压强度为c R ,单轴抗拉强度t R ,抗剪强度f τ之间一般关系为( C ) A.f c t R R τ<< B. f t c R R τ<< C. c f t R R <<τ D. t f c R R <<τ 4. 岩石的蠕变是指( D ) A. 应力不变时,应变也不变; B. 应力变化时,应变不变化; C. 应力变化时,应变呈线性随之变化; D. 应力不变时应变随时间而增长 5. 模量比是指(A ) A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它的弹性模量之比 B. 岩石的 弹性模量和它的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C .岩体的 单轴抗压强度和它的弹性模量之比 D .岩体的 弹性模量和它的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6. 对于均质岩体而言,下面岩体的那种应力状态是稳定状态( A ) A.??σσσσsin 23131<++-cctg B.?? σσσσsin 23131>++-cctg C. ??σσσσsin 23131=++-cctg D.??σσσσsin 23131≤++-cctg 7. 用RMR 法对岩体进行分类时,需要首先确定RMR 的初始值,依据是( D ) A .完整岩石的声波速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B. 完整岩石的强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不支护自稳时间 C. 完整岩石的弹性模量、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D. 完整岩石的强度、RQD 值、节理间距、节理状态与地下水状况 8. 下面关于岩石变形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弹性就是加载与卸载曲线完全重合,且近似为直线 B. 在单轴实验中表现为脆性的岩石试样在三轴实验中塑性增强 C. 加载速率对应力-应变曲线没有影响 D. 岩基的不均匀沉降是由于组成岩基的不同岩石材料含水量不同导致的

岩石力学课后作业

2.17 不同受力条件下岩石流变具有哪些特性? 答:(1)恒应力长期作用下岩石的流变体现为蠕变,蠕变指岩石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蠕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蠕变速率(Δε/Δt )随时间而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蠕变速率不变,即(Δε/Δt )为常数,这一段是直线。第三阶段:蠕变速率随时间而上升,随后试样断裂。 (2)在应变一定的情况下,岩石的流变体现为松弛,松弛分为立即松弛——变形保持恒定后,应力立即消失到零;完全松弛——变形保持恒定后,应力逐渐消失,直到应力为零;不完全松弛——变形保持恒定后,应力逐渐消失,但最终不能完全消失,而趋于某一值。 (3)岩石强度随外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特性称作岩石的长期强度,岩石长期强度也是岩石流变特性的体现。 2.18 简要叙述常见的几种岩石流变模型及其特点。 答:(1)马克斯威尔(Maxwell)模型。这种模型是由弹性单元和黏性单元串联而成,当骤然施加应力并保持为常量时,变形以常速率不断发展。 (2)开尔文(Kelvin)模型。它是由弹性单元和黏性单元并联而成,当骤然施加应力时,应变速率随着时间逐渐递减,在t增长到一定值时剪应变就趋于零。 (3)广义马克斯威尔模型。该模型由开尔文模型与黏性单元串联而成,剪应力开始以指数速率增长,逐渐趋近于常速率。 (4)广义开尔文模型。该模型由开尔文模型与弹性单元串联而成,开始产生瞬时应变,随后剪应变以指数递减速率增长,最终应变速率趋于零,应变不再增长。 (5)柏格斯(Burgers)模型。这种模型由开尔文模型与马克斯威尔模型串联而成,蠕变曲线开始有瞬时变形,随后剪应变以指数递减速率增长,最后趋于以不变的速率增长。 2.19 什么是岩石的长期强度?它与岩石的瞬时强度有什么关系? 答:岩石的长期强度指岩石强度随外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性能,即作

高等岩石力学答案

3、简述锚杆支护作用原理及不同种类锚杆的适用条件。 答:岩层和土体的锚因是一种把锚杆埋入地层进行预加应力的技术。锚杆插入预先钻凿的孔眼并固定于其底端,固定后,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锚杆外露于地面的一端用锚头固定,一种情况是锚头直接附着在结构上,以满足结构的稳定。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梁板、格构或其他部件将锚头施加的应力传递于更为宽广的岩土体表面。岩土锚固的基本原理就是依靠锚杆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来传递结构物的拉力或保持地层开挖面自身的稳定。岩土锚固的主要功能是: (1)提供作用于结构物上以承受外荷的抗力,其方问朝着锚杆与岩土体相接触的点。 (2)使被锚固地层产生压应力,或对被通过的地层起加筋作用(非顶应力锚杆)。

(3)加固并增加地层强度,也相应地改善了地层的其他力学性能。 (4)当锚杆通过被锚固结构时.能使结构本身产生预应力。 (5)通过锚杆,使结构与岩石连锁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工作的复合结构,使岩石能更有效地承受拉力和剪力。 锚杆的这些功能是互相补允的。对某一特定的工程而台,也并非每一个功能都发挥作用。 若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则在岩土体中主要起简单的加筋作用,而且只有当岩土体表层松动变位时,才会发挥其作用。这种锚固方式的效果远不及预应力锚杆。效果最好与应用最广的锚固技术是通过锚固力能使结构与岩层连锁在一起的方法。根据静力分析,可以容易地选择锚固力的大小、方向及其荷载中心。由这些力组成的整个力系作用在结构上,从而能最经济有效地保持结构的稳定。采用这种应用方式的锚固使结构能抵抗转动倾倒、沿底脚的切向位移、沿下卧层临界面上的剪切破坏及由上举力所产生的竖向位移。 岩土的锚杆类型: (1)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锚杆 对无初始变形的锚杆,要使其发挥全部承载能力则要求锚杆头有较大的位移。为了减少这种位移直至到达结构物所能容许的程度,一般是通过将早期张拉的锚杆固定在结构物、地面厚板或其他构件上,以对锚杆施加预应力,同时也在结构物和地层中产生应力,这就是预应力锚杆。 预应力锚杆除能控制结构物的位移外,还有其它有点: 1安装后能及时提供支护抗力,使岩体处于三轴应力状态。 2控制地层与结构物变形的能力强。 3按一定密度布臵锚杆,施加预应力后能在地层内形成压缩区,有利于地层稳定。 4预加应力后,能明显提高潜在滑移面或岩石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5张拉工序能检验锚杆的承载力,质量易保证。 6施工工艺比较复杂。 (2)拉力型与压力型锚杆 显而易见,锚杆受荷后,杆体总是处于受拉状态的。拉力型与压力型锚杆的主要区别是在锚杆受荷后其固定段内的灌浆体分别处于受拉或受压状态。拉力型锚杆的荷载是依赖其固定段杆体与灌浆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剪应力(粕结应力)由顶端(固定段与自由段交界处)向底端传递的。锚杆工作时,固定段的灌浆体易出现张拉裂缝.防腐件能差。

岩石力学作业

岩石力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 解释岩石与岩体的概念,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2 岩体的力学特征是什么? 1.3 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1.4 简述岩石力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1.5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2.1 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率、吸水率、渗透性、抗冻性、扩容、蠕变、松弛、弹性后效、长期强度、岩石的三向抗压强度 2.2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何区别?岩石颗粒间的联结有哪几种? 2.3 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 2.4 已知岩样的容重=22.5kN/m3,比重,天然含水量,试计算该岩样的孔隙率n,干容重及饱和容重。 2.5 影响岩石强度的主要试验因素有哪些? 2.6 岩石破坏有哪些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2.7 什么是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什么是刚性试验机?为什么普通材料试 验机不能得出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 2.8 什么是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卸载模量?

2.9 在三轴压力试验中岩石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 2.10 岩石的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正应力有何关系? 2.11 简要叙述库仑、莫尔和格里菲斯岩石强度准则的基本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 2.12 简述岩石在单轴压力试验下的变形特征。 2.13 简述岩石在反复加卸载下的变形特征。 2.14 体积应变曲线是怎样获得的?它在分析岩石的力学特征上有何意义? 2.15 什么叫岩石的流变、蠕变、松弛? 2.16 岩石蠕变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2.17 不同受力条件下岩石流变具有哪些特征? 2.18 简要叙述常见的几种岩石流变模型及其特点。 2.19 什么是岩石的长期强度?它与岩石的瞬时强度有什么关系? 2.20 请根据坐标下的库仑准则,推导由主应力、岩石破断角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给出的在坐标系中的库仑准则表达式,式中。 2.21 将一个岩石试件进行单轴试验,当压应力达到100MPa时即发生破坏,破坏面与大主应力平面的夹角(即破坏所在面与水平面的仰角)为65°,假定抗剪强度随正应力呈线性变化(即遵循莫尔库伦破坏准则),试计算: 1)内摩擦角。 2)在正应力等于零的那个平面上的抗剪强度。

选矿专业英语

O Overgrinding 过磨oxide:氧化物open or closed circuit 开路或闭路 over-size material 粗粒物料 oxygen-rich waters:富氧水 Ores of economic value 有价矿石[物] optical and radioactive properties 光学和放射性 oxidising more readily 更易于氧化 one or two size-reduction stages 一、二个粒度减少段 P Pinched Sluices and Cones 尖缩溜槽和螺旋选矿机Pinched sluices 尖缩溜槽 postulate 假定,提出….学说 prior heat treatment 预先热处理 parallel section 平行带 preconcentrate 预选 poor recovery 回收率很低 Pivot 装枢轴于platinum:铂金 processed 加工 physical methods of separation 物理分选法 paramagnetic minerals 顺磁性矿物 particle:矿粒 processing units:选矿单元 potential energy of atoms 原子的势能 probability 服从概率法则 projections 突出部分 periphery 边缘,外围 Q quarry:采石场, 石矿 R repeated random impacts 重复随机冲击 rod mills 棒磨机 recirculate 循环,再循环Rugged 粗糙的,强壮的reactive metals:活性金属reduction ratios:破碎比relaxing the strain energy 释放应变能 rods, balls, or pebbles:钢棒,钢球或砾石 Reservoirs:矿仓ride over :骑在[筛孔]上refractory bricks 耐火砖run-of-mine ore : 原矿rupture of the bond 化学键断裂 residual valuable heavy minerals 残留有价重矿物 Reichert cone Reichert 圆锥选矿机 S Stoppages:停止次数 strata 层[stratum的复数] stratifies 分层Shaking Tables 摇床side-wall effect 侧壁效应specification sands 规格沙Spirals 螺旋选矿机secondary crushing:二次破碎Slippery 滑溜的seabed deposits:海底矿subsequent to:在….后spasmodic:抽搐的,阵发的scalping screens 格筛

完整word版岩石力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C、滑动面的倾角必须大于该平面的摩擦角岩石力学 D、岩体中必须存在对于滑动阻力很小的分离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5、岩浆岩体产生的裂隙一般是张开的,从冷却表面向深处一般为数米到多少米?())1、绝大多数得岩浆岩是由下列组成( A、10-20m B、5-10m C、10-15m D、20-25m 、岩石块体D、母岩A、结晶矿物B、非结晶矿物C )(6、岩体力学性质的改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错误的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坡体岩体风化越深,稳定坡脚越小、等围三轴试验得实用性弱A B、风化作用使坡体强度减小,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B、地下工程是三围的,所以做三轴力学实验很重要C、坡体岩体风化越深,稳定坡脚越大C、岩体强度不是岩体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D、坡体岩体风化越深,斜坡稳定性越差D、节理结构面不是影响岩体强度得重要因素 ---时,岩体渗透系数相差、对片麻岩渗透系数与应力关系得试验表明当应力变化范围为5MPa7 3)、关于围岩得说法错误的是()倍。(、围岩愈好洞室逾稳定A50 (8、、D70C、100A、20B、、围岩压力大小与洞室跨度成反比B) 世界上测定原岩应力最深测点已达C、围岩逾差压力值相应就大5000m D、、4000m B、2000m、3000m CA D、围岩压力大小与洞室跨度成正比)、对于山岭地下工程,一般埋深超过多少米基本上都可以划分为深埋地下工程(9 ()、下面关于平面滑动得一般条件错误的是440 D、C、30、10A、B50 A、滑动面的走向必须与坡面平行或接近平行)(除于岩体内得初始应力状态和洞形有关外,10、地下开挖体得变形和破坏,主要取决。、滑动面得倾角必须大于坡面倾角B 、围岩的大小D围岩的岩性及结构、C、围岩的结构 B、围岩的岩性A D、工程模拟法 4、水力特性主要与岩体结构面有关得因素() A下面各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答案,错选、或漏选,该题无分,、组数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B、方向 、岩体变形试验按施加荷载作用方向分为:()1C、粗糙起伏度 A、承压板法D、张开度及胶结充填特征 B、狭缝法5、水压致裂的特点() 、挖试洞C 、设备简单A 、环形试验D 、设备复杂B 2、影响岩体变形特性得主要特性)(C、操作方便和测值直观A、岩体的岩性D、适应性强B、试件尺寸.滑坡的滑动形式有6()C、温度A、平面滑动、岩体的重量D 、楔形滑动B(、地下工程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3)C、垂直滑动、A、间接推算法D、旋转滑动B观预测法(、边坡按成因可分为)7 C、直接测量法、土质边坡D、人工边坡C、谷坡B、天然的山坡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