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3重点难点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识记”辟、辩、乡、得、与、是故”等词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学时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读出文章停顿和重音及整体感知课文。

学时难点

积累、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

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者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第一段,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活动3【讲授】教师点拔

(1)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3)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

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总结:《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2、摘抄本文的书下注释和教师补充的词语。

3、翻译课文第一段。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时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时难点

论证思路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具体思考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认真品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活动2【活动】组内探究

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学生独学5分钟后再用2分钟同桌互学最后用3分钟组内合作学习。)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活动3【讲授】教师点拔

总结:1.本文的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本文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