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合集下载

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任永哲;徐艳花;白娇娇;王文静;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4(33)3【摘要】以一套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大田条件下调查了亲本及其142个株系的株高性状.利用QTL作图软件WinQTLCart 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调控小麦株高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2年共检测到8个调控小麦株高的QTL位点,分别位于2B、2D、3A、3D、4B染色体上,不同QTL位点在不同年份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范围是4.6%~35.9%.其中位于4B染色体上的QTL贡献率最大,连续两年分别解释株高表型变异的25.8%和35.9%.上述QTL位点的发掘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株高性状.【总页数】3页(P8-10)【作者】任永哲;徐艳花;白娇娇;王文静;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子QTL定位研究 [J], 余马;张洪;左文松;李明;侯大斌2.小麦ITMI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长及株高QTL定位研究 [J], 杨林;欧俊;陈源3.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株高性状 QTL 定位分析 [J], 任艳云;王霖;王世充;邵敏敏;孙雷明;黄玲;赵凯;徐兴科;王继峰;冯维营4.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及T6VS·6AL易位效应分析 [J], 胡文静;高德荣;陆成彬;梁秀梅;石宜宗;程顺和5.小麦株高和旗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J], 王盈;赵磊;董中东;任妍;张宁;陈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容重 QTL 定位

小麦容重 QTL 定位
Wa n g L i n ,Fe n g We i y i n g ,Hua n g L i n g ,S h a o Mi n mi n , S u n L e i mi n g , Wa n g Ho n g g a n g
( 1 . J i n i n g A c a d e m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in f i n g 2 7 2 0 3 1 , C h i n a ;
2 . A g r o n o m y C o l l e g e , S h a n d o n g A ri g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a i a n 2 7 1 0 1 8 , C h i a) n
A b s t r a c t U s i n g i n c l u s i v e c o m p o s i t e i n t e r v a l m a p p i n g( I C I M)m e t h o d ,t h e Q T L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t e4 Q T L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l o c a t e d o n t h e c h r o mo s o m e s o f 1 B, 2 A, 4 A, 4 B, 5 B, 6 B, 7 A a n d 7 B i n w h e a t ,
w e i g h t o f w h e a t i n R I L p o p u l a t i o n WL ( i n c l u d i n g 3 0 2 l i n e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r e e g r o w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徐艳花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13(32)8
【摘要】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的繁茂性对于小麦生长后期有重要影响,对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进行定位,能进一步发掘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基因位点,有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试验以一套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检测了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位点.共检测到调控4个性状的14个QTL位点,包括4个主效QTLs和10个微效QTLs,分布在3A、3B、4A、4B、5D、6A和6B共7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在5.8%~ 18.4%之间.这些位点的发掘,有助于增进对小麦苗期性状的遗传基础的认识,并在小麦育种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徐艳花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调控小麦苗期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J], 任永哲;贵祥卫;王辉;徐艳花;张庆琛;裴冬丽
2.盐胁迫下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分析 [J], 任永哲;徐艳花;贵祥卫;王素平;丁锦
平;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
3.不同磷、钾处理小麦苗期氮营养性状的QTL分析 [J], 赵艳艳;孔凡美;袁亚培;梁雪;宫晓平;吴春红;周秀文;郭营;赵岩;李斯深
4.小麦苗期钾、钠吸收相关性状及其QTL分析 [J], 吴春红;梁雪;李斯深;李絮花;宫晓平;孔凡美
5.小麦苗期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J], 梁燕;张坤普;赵亮;梁雪;张雯婷;孙晓琳;孟庆伟;田纪春;赵世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小穗种质10-A穗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多小穗种质10-A穗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2020年33卷10期Vol.33No.10!"农业学&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ecultural Sciences2137文章编号:1001-4829(2020)10-2137-08DOI:10.16213/j.enki.sejas.2020.10.001多小穗种质10-A穗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张志鹏.&,赵晓芳1!&,易晓余1!&,丁丽1!&,赵梦梦1!&,沈―明1,&,蒲至恩1!&,陈国跃1,李伟1!&*(1.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目的】穗部性状'(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对其遗传9性的:究具有重要的理?意义。

本研究拟对控制多(穗材料10-A的穗部性状的位点进行初步定位。

【方法】本:究以多(穗种质10-A与寡(穗材料BE89杂交获得的186个F&群体及其衍生的F&g家系为材料,利用DArSeq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结O&年4个环境群体的穗长、芒长、总(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5个穗部性状表现,并利用QTLICIMapping的复O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构建了968个DErSeq标记组成的1878.408cM的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9&5cM,共检测到15个QTL(LOD> 2.5),分布在1A、1B、2A、2D、3B、5D 和6B等7条‘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64%~21.80%。

其中,控制穗长的QS#&2在F&群体中可解释21.80%的表型变异;控制芒长的QAI-5D.1位点在F&和F&g群体中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64%和13.81%;控制总(穗U的位点QTss-lA.l在F&g解释13.54%,其増效来自母本10-A,表明该材料可作为提高(穗U"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高 、 抗 逆 性
等 做 了 较
表1 “ 小偃 5 4×京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1 ” 群体及 其亲本 苗期性状表型值
多 的研 究 , 但 不 同遗 传 背景 下
得到 的 Q T L位 点 往 往 存 在 较
大 差异 。有 研 究 表 明 , 苗 期 是 小 麦生 长 发 育 的重 要 时 期 , 苗
( h t t p : / / w w w . c h i n a n e w s . c o m / c j / 2 0 1 1 / 1 2— 0 2 / 3 5 0 3 2 4 7 .
利用 E x c e l 2 0 0 3和 S P S S 1 1 . 0软件 进 行 显 著性 检 验和分 析 。Q T L定 位所 用 的遗 传 图谱 和 Q T L分 析 的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4 7 0 5 ( 2 0 1 3 ) 0 8 - 0 0 7 2 - 0 3
本研 究所 用材 料 为 “ 小偃 5 4 X京 4 1 1 ” 重 组 自交 系群 体 ( R I L ) 群体 1 4 2个 系及 其 双亲 , 共 1 4 4份 材料 。 采用 水培 法进行 培 养 , 试 验设 3次 重 复 。材 料 培 养 方 法 同任永 哲等 。 。 文 献 所 述 。水 培 采 用 的 营养 液 配 方
因位 点 , 为分 子标 记辅 助 选 择小 麦 苗 期性 状 提 供基 因
位点 和分 子标记 。
4个主效 Q T L s和 1 0个微 效 Q T L s , 分 布在 3 A、 3 B、 4 A、 4 B 、
5 D 、 6 A和 6 B 共 7条 染 色体 上 , 贡献 率在 5 . 8 % ~1 8 . 4 %之 间 。这 些 位 点 的发 掘 , 有 助 于 增进 对 小 麦 苗 期 性 状 的 遗 传 基 础

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初步定位

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初步定位

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初步定位陈佳慧;兰进好;王晖;王文文;田纪春【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11(31)6【摘要】为研究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以普通小麦6044和01-35为杂交组合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和莱阳(青岛农业大学试验站)两个环境下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利用Mapmaker/version 3.0和WinQTLCart软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初步定位,在两年两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相关QTL位点,其中关于粒长的2个QTL 分别位于2A和2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5%和12%;4个粒厚QTL位于2A和6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0%;6个千粒重相关QTL位于染色体2A、4A和6A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25%;而粒宽QTL在两个地点上都没有检测到。

其中相关性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

【总页数】6页(P1001-1006)【关键词】小麦;籽粒形态;千粒重;QTL【作者】陈佳慧;兰进好;王晖;王文文;田纪春【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品质育种研究室/国家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30【相关文献】1.基于SRAP的小麦籽粒性状QTL定位 [J], 李清峰;马守才;王志军;史秀秀;毕晓静;陈晓文;张改生2.波兰小麦品系XN555×普通小麦品系中13衍生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中籽粒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 [J], 沈玮囡;王竹林;杨睿;李美霞;梁子英;奚亚军;孙风丽;刘曙东3.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J], 张坤普;徐宪斌;田纪春4.小麦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J], 余曼丽;赵林姝;郭会君;古佳玉;李军辉;谢永盾;赵世荣;刘录祥5.扬麦16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小麦15K SNP芯片法) [J], 胡文静;朱冬梅;别同德;陆成彬;高德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四倍体长穗偃麦草3E_3D代换系的鉴定及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小麦-四倍体长穗偃麦草3E_3D代换系的鉴定及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摘要小麦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约40%的人口。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普通小麦遗传多样性变低,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也降低,这严重制约着其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小麦近缘物种中包含许多普通小麦所不具有的优良基因,目前主要通过远缘杂交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来丰富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是小麦近缘物种,属禾本科小麦族偃麦草属,其具有生长繁茂、多花多实,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多种小麦病害(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等特点,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

本研究利用四倍体长穗偃麦草-硬粒小麦部分双二倍体8801(2n=6x=42,AABBEE)为供体亲本,与四川麦区小麦品种杂交、回交,在其衍生后代获得了一个小麦-四倍体长穗偃麦草代换系K17-1078-3。

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了代换系K17-1078-3的染色体组成,评估了其抗病性(条锈病和白粉病)和农艺性状,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开发了四倍体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ISH和FISH对K17-1078-3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K17-1078-3的染色体条数是2n=42,其中普通小麦的3D染色体被四倍体长穗偃麦草的3E染色体代替,是一个3E/3D的代换系。

2、对K17-1078-3及其亲本进行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两个小麦亲本川农16和郑麦9023高感条锈病和白粉病,而8801和K17-1078-3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3、农艺性状考察发现K17-1078-3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与普通小麦亲本相似。

4、对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8801和小麦-四倍体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代换系进行GBS测序,获得了269条3E染色体特异序列,开发并验证得到146个特异分子标记;进一步在小麦近缘二倍体及含E 基因组的多倍体物种中进行验证,获得49个四倍体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特异且稳定的分子标记。

两个RIL群体中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及KASP标记开发

两个RIL群体中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及KASP标记开发

两个RIL群体中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及KASP标记开发毕俊鸽;曾占奎;李琼;洪壮壮;颜群翔;赵越;王春平【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24(50)7【摘要】本研究利用小麦55K SNP(55K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芯片和DArT(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标记对Avocet/Chilero和Avocet/Huites 构建的两个F6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进行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GPC)、湿面筋含量(wet gluten content,WGC)和沉降值(sedimentation value,SV)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

共鉴定到68个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相关的QTL,表型贡献率为3.60%~22.53%,其中,位于3A(2)、4D、5D(2)、6A(8)和7B染色体上的14个QTL可在多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

此外,在3A、3D、4B、5D、6A(2)和7B染色体上检测到7个QTL簇,位于3AS染色体9.32~60.01 Mb和6AS染色体38.47~82.95 Mb的稳定QTL簇C3A和C6A.2,同时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显著相关,分别解释了6.55%~14.21%和3.83%~22.53%的表型变异。

同时,在2个QTL簇中筛选到16个可能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并根据候选基因开发了可供育种利用的KASP标记CGPC-6A-KASP-1和CGPC-6A-KASP-2。

本研究为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QTL位点和KASP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与参考。

【总页数】15页(P1669-1683)【作者】毕俊鸽;曾占奎;李琼;洪壮壮;颜群翔;赵越;王春平【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省旱地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相关文献】1.小麦RIL群体中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分离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2.波兰小麦品系XN555×普通小麦品系中13衍生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中籽粒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3.波兰小麦×普通小麦品系“中13”RIL群体籽粒特性的QTL定位4.甜玉米RIL群体籽粒可溶性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常 规方法难 以定 位 的 数 量性 状 。 『 J 数量 性 状 n利 t 』
位 点 ( a t aieT a oi Qu ni t ri L c,QTI 力 法 定 位 一 。 t v t ‘
s lc in p o a ee to r gr ms,fcl a i g t e u e o l lee o il n n e nti l ewh a utv r. a ii tn h s fwi a lls fr yed e ha c me n ei e tc lia s t d t Ke r s y wo d :wi mme e t u u wh a ;r c mbn nti b e ie pketat u n ia ietatlC S l e d rwh a ;d r m e t eo ia n r d l ;s i ri ;q a tttv r i O U n
( .Col g f inc s Guih 1 le e ofLieSce e , z ou Uni r iy,G uya g 55 02 ve st i n 0 5,Chia; n 2. Col ge o g iulur Guihou U ni r iy,G u y n 50 5,Chia; l fA rc t e, e z ve st i a g 5 02 n 3. ns iu eofEv uto I tt t ol in,U ni r iy o af H af 9 ve st f H ia, ia 31 05, I r e ) s a 1
这些数 量性状 受遗 传 多 基 因控 制 , 遗传 _ 的复 杂 其 卜 .
性 和 农 业 生 产 上 的 重 要 性 成 为 科 学 家 们 长 期 关 注 和 研 究 的 领 域 。近 年 来 , 于 分 子 标 i £术的 发 展 , 由 j 许
进 化研究 所提供 。
1 2 DNA 提 取 及 分 子 标 记 检 测 .
YAN J n ’ u ~,ZH AN n —ig ,W AN Big G Lig l n n ,GOU J n b ,W ANG Y i ,FAHf A g— n M Tzi 。.CHENG an pig。 on Ji — n
d i 0 3 6 /.s n 1 0 — 6 0 2 1 . 2 0 2 o :1 . 9 9 j is . 0 02 5 . 0 0 . 0 1
硬 粒 小 麦 与野 生二 粒 小 麦 重 组 自交 系 群 体 穗 部 性 状 的 Q L定 位 T
严 俊 。 ,张玲 玲 ,万 兵 ,苟君 波 ,王运 长 ,许 昌敏 Tz nF hma ,程 剑 平 , i ai 。 o
t r eQ TLsf rS h e o L,lc td c r m o o s5 ( o ae h o s me A 2 QTL )a d 7 ;t reQTL o s n A h e sfrAL,lc td c r — o ae h o
mo o s4 s me B,5 a d 7 , ep ciey Th e tid QTLsc udb s dt h u uema k ra s td A n A rs et l. v ei n ie d f o l eu e ot eftr r e-si e s
收 稿 臼期 :0 1一O 21 2—2 7
基金项 目: 州省“ 贵 十一 五 ” 点攻 关 项 目[ 科 合 NY(0 6 3 0 F ; 贵 州 省 优 秀青 年 科 技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0 62 1 ) 重 黔 2 0 )0 2 ] 2 0 —0 1 。 责 任 作者 : 剑 平 ( ~ i a rjc e g g u e u c ) 程 E ma : g .p h n @ z . d . n l
( ) p k u b r p rp a t( P ,k r e u e e p k ( HS ,s i e n m e e l n S P) e n ln mb r p r s i e KNS) p k e g h ( L) n ,s i e l n t S ,a d
a e t ( wn lng h AL) we e a l e n t t . o d whe tpo l ton c nss i g o 2 F6r c r nayz d i e r pl i a a pu a i o itn f 1 e ombi n 5 na t i e d ln s( Is e i e r m r s b t e dio c de G1 — 6 nd du u wh a ul nbr e i e RI )d rv d f o a c os e we n T. c c oi s( 8 1 )a r m e t c — tv r( n o . W i e g ne i a i to s f und a o Is f l s u i d t at . A o a f ia Ia gd n) d e tc v ra i n wa o m ng RI ora l t d e r is t t lo
1 4 QTL efc sa s cae t ies ie tat r ee t d fe t s o it dwih f p k r iswe ed t ce ,wih aLOD s o er n eo a 1 9 v t c r a g fc . .
t . o 1 4, e pann h n t pc v ra in 7 3 ~ 5 . . Th d n i e 3 x lii g p e o y i a it . o 42 e ie t id QTLs icu e t r e f n ld d: h e
第 2 9卷
第 2期
四 JI 业 大 学 学 报 I农
J u n l S c u n Ag iu t r l n v r i o r a J ih a rc lu a i e st o‘ U y
Vo1 9 No. .2 2
21 0 1年 6月
J n 2 1 u. 0 1
l8 4
四J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I I
第 2 卷 9
小 麦 的主要农 艺 性 状 如产 量 及 产量 构 成 因 子 , 包 括籽粒 及穗 部性状 等都 属于典 型 的数 量 性状[2。 1一
以 色 列 的 野 生 二 粒 小 麦 G t 群 体 中 的 G 81 it i 1 —6 ( 本 ) 来 自欧 洲 的 硬 粒 小 麦 栽 培 种 I n d n 母 父 与 go ( a 本 ) 交 , 续 单 粒 传 5代 得 到 的 重 组 自 交 系 杂 连 ( I sF R I ) 代 , 1 2个 家 系 一 , 以 色 列 海 法 大 学 共 5 由
QTLsf rH S l c td o h o s me A ( o o a e n c r mo o s3 2 QTLs a d 7 ) n B;t r e QTLsf rKNS,lc td o h e o o ae n c r mo o s2 ( h o s me A 2 QTLs n A ;t )a d 5 wo QTL o PP,lc t d o h o o o B ( sf rS o ae n c r m s me5 2 QTL ) s;
QT p igo pk a n pu a i n ofRe o bi ntI br d L Ma p n fS i eTr isi Po l to c m na n e t
Li e e we n Du u h a W id Em m e he t n sb t e r m W e t X l rW a
( , 州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院 , 阳 5 0 2 ; 2 贵 州 大 学 农 学 院 ,贵 阳 5 0 2 ; 1贵 贵 5 0 5 . 5 0 5
3 海 法 大 学 进 化 研 究 所 ,以色 列 海 法 3 9 5 . 10 )
摘 要 :野 生 二 粒小 麦 是 现 代 栽 培 小 麦 的祖 先 种 , 有极 为 丰 富 的遗 传 多样 性 。本 研 究 利 用 来 自 以色 列 G t 含 i *的野 生 i 二粒 小 麦 G 81 1 6与 来 自欧 洲 的硬 粒 小麦 栽 培 品种 I n d n杂 交 构 建 的 重 组 自交 系 F go a 代 1 2个 家 系 , 行 了抽 穗 5 进 期 、 株 有 效 穗 数 、 粒 数 、 长 、 长 等 数 量 性 状基 因位 点( L) 析 , 现 全 部 家 系 在 5个 性 状 上 表 现 出 宽 广 的 单 穗 穗 芒 QT 分 发 遗传 差 异 。1 4个穗 部 性状 加 性 QT L被 定 位 , OD值 为 1 9 l . , 献 率为 7 3 ~ 5 . 。 控 制 抽 穗 期 的 Q L .~ 34贡 . 42 TI 共 3个 , 位 在 3 2个 ) 7 定 A( 和 B上 ; 2 2个) 5 上 共 找 到 3个 控 制 穗 粒 数 的 QT 在 5 在 A( 和 A I ; B上 找 到 2个 控 制 单株 有效 穗 数 的 QT 控 制 穗 长 的 3个 QT 布 在 5 2个 ) 7 上 ; 4 , A 和 7 上 共 找 到 3个 控 制 芒 长 的 I; I分 A( 和 A 在 B 5 A QT I。获 得 的 Q 用 于 今 后 分 子 标 记 辅 助 育 种 改 良现 代 栽 培 小 麦 。 TI 可 关 键 词 :野 生 二 粒小 麦 ;硬 粒 小 麦 ;重组 自交 系 ; 部 性 状 ;数 量 性 状 基 因位 点 穗 中图分类号 : 521 s l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6 0 2 H ) 2 0 4 — 7 0 02 5 ( 0 0 — 1 70
Ab ta t s r c :W id c m e e t l r o r wh a ,Tr tc m ur du L.s p di o c i s s t e pr e t rofmod r ii u t gi m s . c c o de ,i h og nio en t t a o d a d h xa l i u tva e e t e r pl i n e p o d c li t d wh a s,who e g n p lha bo ih a l l e e t ie f rv — s e e oo r ra rc le i r p r o r o a c rou r is I hi s u i s t at . n t s t dy, t e ge tc a d phe t pi ss f s k ta t , e .he d n t ge h ne i n no y c ba i o pi e r is .g a ig s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