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单株成穗力的表达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单株成穗力的表达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分析
摘要通过不同播期、不同播种量试验及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是个体生产力表达的主要指标。单株成穗数与基本苗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aebx描述,适期早播、降低基本苗等措施可提高分蘖出生率和成穗率;群体平均单株成穗数与每穗粒数关系可表述为y=27.47+2.85x(r=0.996 4);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分化小穗数、退化小穗数、每穗粒数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小麦;单株;成穗力;穗部性状;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194-02
优化小麦生长发育的外部条件,提高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率,充分发挥个体的内涵增产潜力是小麦高产更高产栽培研究和栽培实践的重要命题。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基本苗、单株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相互制约作用。许多栽培因素都对它们的表达构成影响。2006~2008年,我们设计了有关试验并结合典型调查,研究播期和基本苗等栽培因素对小麦单株成穗数的影响及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等问题,探索以充分发挥小麦单株生产力为基础的小麦高产及超高产栽培的途径和方法。
1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专题试验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006年在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设计实施了播期(4个水平)、播种量(4个水平)双
因素试验,随机区组,重复2次,调查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基本苗与分蘖及成穗的关系。2007~2008年在兴化市钓鱼、下圩、海南等镇高产栽培丰产方内选择不同产量水平田块,调查单株成穗、穗部性状、产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进而追溯分析栽培措施的连锁效应。供试品种为扬麦16号。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苗、播期与单株成穗数的关系
2006~2007年度不同播期、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播期下,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株成穗数明显下降。单株成穗数(y)与基本苗(x)可用y=aebx的指数关系来描述。据方程解析,b是单株成穗的密度效应,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株成穗数呈负指数形式减少。本试验中b值平均数为-0.058 0,表示基本苗每增加1万根,单株成穗将减少0.058 0个自然对数单位。在不同的播期条件下,b值有差异,播期越早,b值趋于增大,说明密度效应更加明显,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株成穗数的下降速率较快(见表1)。
在方程y=aebx中,a表示群体趋于无竞争条件下(x→0),平均的单株成穗数。这大体反映了供试品种扬麦16号的单株成穗数的潜力。全试验结果的平均值a=5.13,表示本试验中单株成穗力平均为5.13个。不同播期之间有较大差异,播期越早,a值越大(见表2),其单株成穗数期望值越高,这表明单株成穗潜力随着播期的提早而易于得到表达。播期推迟,即使在基本苗较少时,成穗数的期望也有所限制。这一结果表明,播期、播量是影响单株成穗潜力表
达的基础条件。实践也表明,在江苏省里下河春小麦区,10月中上旬播种,合理稀植,充分利用10月中下旬这一时段的温光资源,在越冬之前适当扩大个体的生长量,使扬麦16号的主茎总叶片数增加1~2张,可以大大增加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也可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充分地发挥个体生产力水平。
2.2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2007~2008年连续2年在钓鱼、下圩镇小麦丰产方内选择典型田块,抽取大量单株考察穗部性状,按单株成穗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单株成穗数与每穗粒数等穗部性状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提高单株成穗数是连锁发挥单株内涵生产潜力的基本途径。
(1)分化小穗数随着单株成穗数的增加而增加。单株成穗数达到10~12穗时,平均的分化小穗数接近22穗。随着单株成穗数的进一步增加,分化小穗有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样本量较少,存在抽样误差,另一方面,单株成穗较多时,有相当一部分是高节位或二级甚至二级以上的分蘖成穗,它们的小穗分化数较主茎及大分蘖为少,所以整株的小穗分化数加权平均值也偏小。
(2)退化与不实小穗随单株成穗数的增多而减少。在单株成穗数1~4时,退化与不实的小穗约有2个,当单株成穗数达16时,退化与不实的小穗仅有1个左右。退化与不实小穗数与穗粒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3)单株成穗数与结实小穗数的关系综合了分化小穗与退化不实的作用,随着单株成穗数的增加,结实小穗数增加。
(4)每穗粒数(y)与结实小穗数(x)的关系可用y=0.6x+0.1x2表示。当结实小穗数为17时,每穗粒数约为39粒。结实小穗为19时,粒数约为58粒。提高结实小穗对增粒的作用较明显。
(5)每穗粒数和单穗重均随单株成穗数同步增长。单株成穗数1~4穗,平均每穗粒数44~47粒,单穗重1.8~1.9g。单株成穗数5~12穗,平均每穗粒数50~58粒,单穗重2.0~2.5g。
2.3群体平均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
以田块或小区为统计单位调查分析群体平均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对于明晰群体产量成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在高产栽培丰产方上,结合测产进行了大量抽样调查,方法是:腊熟期选择代表性田块随机取样,样点面积0.67m2,调查株数(基本苗)、穗数,然后在样点内随机取40穗调查每穗粒数,成熟时在对应测点上取样,脱粒晒干,称取千粒重,产量为该田块的实收单产,结果如表4。
据表4结果分析,随着单株成穗数的增加,每穗粒数几乎成线性增加(y=27.47+2.85x,r=0.996 4)。单株成穗粒数每增加1粒,每穗粒数增加2.85粒。这与表3中成穗数在3~10穗范围内的结果基本一致。千粒重随单株成穗数的增加而稍有增加。单株成穗数与产量的关系表现为:单株成穗数很少时,产量较低。单株成穗数在3~5穗范围内,产量随单株成穗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单株成穗
数8穗以上的各组,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单株成穗数4~6穗的田块,产量较高,代表了易于出现高产的类型。生产上如能按此基本苗与穗数配置,可望出现较高的产量或较易达到6 000kg/hm2以上的产量指标。
3结论与讨论
小麦高产更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方向在于充分发挥个体生产的内在潜力,提高群体质量,进而形成群体生产合力,提高产量。在争取适宜穗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单株成穗,可同时争取穗粒数和粒重,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途径除施用穗肥和粒肥外,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播期、播量的合理安排,调高单株成穗数,促进个体健壮,从而增加每穗分化小穗数,减少不孕小穗数和小花数,达到既增粒又增重的目的,从而获得高产。
但是,基本苗并不是越少越好,不同的品种分蘖特性有差异,要兼顾群体与个体的协调,达到一种较佳组合状态,才能有利于高产形成。同时,基本苗和播期要保持联动,减少基本苗必须相应地提早播期,以基本苗的确定为基础,以播期的确定为前提,确保个体潜能在一定的群体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达。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年份、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最佳的播期、基本苗组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生产实践不断探索、总结。
4参考文献
[1] 余松烈.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