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研究参考文献
编辑语言专业的修辞学教学研究

与此 同时 . 著名修辞 学家王希杰先生 “ 把
现代汉语 的表现风格 分为以下 四组相互 对立 的八 种类 型 :藻 丽一平 实 .明快一含 蓄 . 简
这就 需要 掌握很 强的修 辞学知识 本文拟从
编辑 专业对修辞 学的需要以及修辞 学的 内容
学生记笔记 的传 统教学方式 .在理 论学 习的
同时让学生能够 有一定 的练 习机会 .以练带
洁一繁丰 . 典雅一 通俗 这八种类型的搭配组 合. 可以构成各种 各样的表 现风格 ” 不同的表现风 格结合不 同语 体会有 不同
的语言效果 三 编辑语言专业修辞教学策略
入手 . 旨在分析修辞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 修辞 策略 实践
后会产生相应的兴趣 这时候 . 教 师要趁热打
铁. 出示例句“ 她在 输血” . 然后让 学生思考这
般来 讲 .编辑语言 专业 修辞 教学的 内
容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句话有什么样的意思
f 一) 修辞概说 修辞概说 中 .我们主要解 决什 么是修辞
严重后 果 例如在 报刊编辑 中有 可能遇到一
总 的来说 .修辞学知识对 于编辑语 言专 业来讲非常重要 . 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教 师必须在对 本学科 、本专业 都有足够认识 的 基础上 .努 力探索出更加切合 实际的修辞 教
学方法来 参考文献: 王希杰 汉语修 学【 M1 . 商务 印书馆.
0 5 0 0 0 0 )
能够在报刊编辑 、 网络编辑 等职业岗位工作 .
这就需要其在校 期间能够获得 大量 的实践经 验。作为理论教学 的新思路 . 我们应该贯彻高 校教改新思维 . 抛弃理论课程 中教师讲理论 .
不 同的语 言风格 , 体现 在词汇 、 句式 、 结构 等
第十一单元—修辞参考文献

第十一單元修辞
參考文獻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新一版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中華書局一九八〇年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中華書局一九八〇年
鄭奠譚全基《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商務印書館一九八〇年趙克勤《古漢語修辭簡論》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趙克勤《古漢語修辭常識》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姜宗倫《古典文學辭格概要》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季紹德《古漢語修辭》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一年
袁暉宗廷虎《漢語修辭學史》(修訂本)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袁暉《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書海出版社二〇〇〇年
1。
修辞学论文

浅析白岩松《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之修辞与题旨情境内容【摘要】修辞是人们准确表达生活的必要手段。
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要根据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的需要。
修辞方法是题旨情境的表现形式,题旨情境决定修辞方法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本文将就修辞同题旨情境的关系,对白岩松在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进行浅析。
【关键词】修辞必要手段适应题旨情境决定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什么是题旨?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
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因此,修辞与题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
内容必须用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有其表现的内容。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修辞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人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形式,适合内容的修辞形式可以更好地来表达内容。
在本篇演讲稿中,毋庸置疑,题旨就是题目,即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演讲内容围绕着“故事”和“中国梦”展开。
以自己出生的年份1968年作为开始,讲述了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五个年份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并以个人命运为线索折射了四十年中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虽然为我们呈现了5个年份的场景,但是题旨始终是“故事”以及“中国梦”。
情境即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
我们说一句话,常有上下文。
这里的上下文,既包括紧贴在它前后的语句,也包括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语句。
广义的语境是就语言外部环境而言的,既包括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水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又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背景等客观因素。
修辞学

A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For reading and better appreciation The language of English.
4. It can be beneficial for our thesis or even for further study . (a specific one or one in a specific work with examples)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 figures of speech Comparison of the same on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of the same one in different fields (literature-ad. Speaking-writing) One special figure of speech in a work and its functions
Some usages in life: your thes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uns in Literature and Advertisements The Death Euphemism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ome usages in life: humor or persuasion in communication
What we try to achieve:
2. We will compare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know how to translate them and related sentences into Chinese.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 194 -校园英语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刘晓亚【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肯尼斯伯克 新修辞学 研究综述 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作者:刘晓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献综述修辞学⽂献综述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辞或⽂句效果的艺术⼿法。
⾃语⾔出现,⼈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的⽂章、语⾔,吸引别⼈的注意⼒、加深别⼈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法)、⾔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对⽐夸饰──(时间、空间、物象、⼈情、数量)讽刺转化──拟⼈、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倒装错纵摹写⽰现婉曲引⽤──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亚⾥⼠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法便⽤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论。
例如庄⼦很重视寓⾔的效果;惠施⼗分重视⽐喻⼿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法:赋、⽐、兴。
魏晋之后,不少⽂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雕龙》是⾸部“修辞”⼆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法。
⽽宋朝陈骙的《⽂则》则可视为第⼀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学批评的范围,成为⼀门独⽴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模仿西⽅的修辞著作;辑录古⼈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学理论基础,采⽤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了巨⼤的影响。
《2024年翻译的修辞学研究》范文

《翻译的修辞学研究》篇一一、引言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修辞学的运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修辞学的研究,分析修辞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的学科,它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手段达到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修辞学包括各种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修辞学在翻译中的应用1. 比喻和象征的翻译比喻和象征是修辞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含义,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
2. 排比和反复的翻译排比和反复是修辞学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可以通过重复和排列来强调某些信息或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保留原文的排比和反复结构,同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语调和节奏。
3. 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考虑修辞学的运用需要考虑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译者还需要将文化差异考虑在内,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四、修辞学对翻译的影响1. 提高翻译质量修辞学的运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通过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贴切。
2. 增强文化交流修辞学的运用可以增强文化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这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翻译,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传递给读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3. 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修辞学的运用可以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修辞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完善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著作部分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陈望道(1890——1977)中国语文学家和教育学家,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其所著《中国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修辞学发凡》,1932年出版。
全书共分12篇,分别讲述修辞学的各个方面。
其特色之一是引例丰富。
所引用的书约250部,单篇论文约170篇,文言、白话各种文体兼收并蓄。
二是归纳系统,阐释详明。
该书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
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首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进而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
辞格归纳为38格,每格又分为若干式,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
陈望道是中国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带进汉语修辞领域的学者。
《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二.唐钺《修辞格》唐钺的《修辞格》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1910),对汉语修辞格共分5大类27格。
第1类:产生于比较的修辞格,包括显比、隐比、寓言、相形、反言、阶升、趋下6格。
第2类:产生于联想的修辞格,包括伴名、类名、迁德3格。
第3类:产生于想象的修辞格,包括拟人、呼告、想见、扬厉4格。
第4类:产生于婉曲的修辞格,包括微词、舛辞、冷语、负辞、诘问、感叹、同辞、婉辞、纡辞9格。
第5类:产生于有意重复的修辞格,包括反复、俪辞、排句、复字4格。
《修辞格》的用例,均取自古代诗词文赋,是一部文言修辞格。
《修辞格》至今仍为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参考读物,影响深远。
三.张志公《修辞概要》张志公在《语文学习》杂志1951年第一期至1953年第三期连载了《谈修辞》。
后来经过补充修订为《修辞概要》,1953年11月用笔名张环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该书改变了以往修辞著作中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格局,而从组织结构着眼,将全书分为“用词”、“造句”、“修饰”、“篇章和风格”四部分。
该书是建国初期普及修辞知识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是当时修辞学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对修辞的许多理论问题都论述得深入浅出而又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它的整个框架和许多观点影响四. 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标志着当时我国修辞学研究的实绩和高度,是当代我国修辞学史上一座丰碑。
该书建立了新的修辞学体系。
该体系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语言因素与修辞,具体分析修辞手段变通利用语言因素的情况;第二,修辞方式和寻常词语艺术化;第三,修辞和语体。
它以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以变通为中心,联系现实语境,以达到美好的表达效果。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大学文科进行修辞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五.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198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修辞活动、修辞和修辞学、修辞原则、修辞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吸收了新的语言学理论,注意吸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观点,在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时,注意交际中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语言运用中的网络和系统,有助于使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和合理。
六.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199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修辞学史》“是我国修辞学史园地里的一朵鲜艳的新葩”(胡裕树《汉语修辞学史序》)。
该书从先秦修辞研究讲起,根据古今修辞学发展的特点,把修辞学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不同的时期。
它把学者和专著结合起来论述,点、面结合,史、论结合,重点突出,让史与论、材料与观点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他参考书目(按作者拼音顺序排列)北大中文系《语法逻辑修辞》 1973年3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程希岚《修辞学新编》 1984年7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年7月安徽教育出版社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年7月商务印书馆黄汉生《修辞漫议》 1983年10月书目文献出版社黄民裕《辞格汇编》 1984年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李德裕《新编实用修辞》 1985年9月北京出版社李维奇《修辞学》 1986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林文金《辞格》 1985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陆稼祥《修辞方式例释词典》1989年6月浙江教育出版社骆小所《实用修辞》 1986年4月云南教育出版社骆小所《现代修辞学》 1994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79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马松亭《汉语语法修辞》 1981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倪宝元《词语的锤炼》 1981年8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倪宝元《修辞》 1982年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彭嘉强、杨达英《实用修辞》 1986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濮侃《辞格比较》 1983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秦旭卿、王希杰《修辞、语法、文章》1989年7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史锡尧、杨庆蕙《现代汉语修辞》1980年1月北京出版社宋振华等《现代汉语修辞学》 1984年9月吉林人民出版社谭永祥《修辞新格》 1983年10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 1988年12月吉林教育出版社汪丽炎《汉语修辞》 1998年12月上海大学出版社王德春《修辞学探索》 1983年12月北京出版社王德春等《外国现代修辞学概况》1986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王德春《修辞学辞典》 1987年5月浙江教育出版社王漫宇《修辞格的应用》 1986年11月中国物资出版社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1983年12月北京出版社吴家珍《当代汉语修辞艺术》 1992年3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吴士文《修辞讲话》 1982年5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吴士文、冯凭《修辞语法学》 1985年10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吴士文《修辞新探》 1987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杨树达《中国修辞学》 1983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1987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叶苍岑《修辞基本知识》 1986年11月北京教育出版社袁晖《比喻》 1982年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张涤华、胡裕树《汉语语法修辞词典》1988年6月安张静《语言的学习和运用》1980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张瓖一《修辞概要》 1954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1963年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张志公《修辞概要》 1982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赵寿安、陈寿立《语法逻辑修辞讲话》1982年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郑颐寿《比较修辞》 1982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1979年8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郑远汉《辞格辨异》 1982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 1984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会《修辞和修辞教学》1985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会《修辞的理论与实践》1990年2月语文出版社周靖《语法修辞》 1991年2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 1991年1月商务印书馆朱祖延《古汉语修辞例话》 1979年10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宗廷虎等《修辞新论》 1988年3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1989年5月浙江教育出版社论文部分《中西古典修辞学说异同论─—以春秋战国和古希腊罗马为例》《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谈话语中简单句的某些修辞特点》《中国俄语教学》1994年第3期《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语气的变化变化的语气──谈语气在广告词中的修辞效果》《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翻译科技文献也应讲究修辞》《法语学习》1995年第1期《数词在修辞上的应用》《日语知识》1995年第9期期《<永别了,武器>首章的文体修辞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6期《舒克申短篇小说中修辞资源的组合特点》《中国俄语教学》1995年第2期《修辞结构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两种功能语言理论比较》《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2期《论乔叟的修辞艺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试论语言修辞研究的三位一体取向》《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说“食”类用语──汉语修辞与汉文化》《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分类修辞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试为“词的修辞义”正名》《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试论交际对象的年龄因素对报刊简讯修辞特点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先秦修辞理论概观》《语文学刊》1996年第4期《口语表达词句修辞特点》《语言与翻译》1996年第1期《科技翻译过程中的修辞意识与方法》《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汉字对汉语修辞表达的影响》《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字形修辞拾趣》《语文世界》1996年第7期《修辞结构理论与修辞结构分析评介》《外语研究》1997年第3期《词的修辞制约意义》《外语研究》1997年第4期《称谓与修辞》《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修辞活动中的情感参与》《语文学刊》1997年第1期《从“修辞立其诚”到<修辞学发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否定修辞作用的语用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甲金文修辞现象论释》《语文研究》1998年第2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语境认知的修辞价值》《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试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语音与修辞》《文史杂志》1998年第2期《词类活用中的修辞反映》《语文学刊》1998年第1期《词的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的区别》《语文世界》1998第3期《联语修辞知多少》《语文世界》1998年第5期《术语移用的修辞效果和译法初探》《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1期《谈插入语在语篇中的语用修辞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浅谈数量观念及其修辞功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论低调陈述及其修辞效果》《外语教学》1999年第2期《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论修辞现象的历史比较》《语文建设》1999年第5期《<庄子>比喻的特色及其修辞效果》《语文学刊》1999年第1期《语境、修辞与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6期《通感修辞格的心理与哲学依据及表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试论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比较——反复及其修辞效果》《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年第2期《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名的字调修辞》《语文建设》2000年第5期《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汉字形音义特点与修辞》《汉字文化》2000年第3期《<汉书>中的修辞造词》《语文学刊》2000年第4期《语法、修辞与语法修辞》《山东外语教学》 2000年第4期《修辞格的信息载体功能》《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3期《姓氏与修辞》《语文建设》 2001年第4期《简谈“圆规”、“芦柴棒”的喻代修辞》语文学刊》 2001年第3期《词语修辞例话》语文学刊 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