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热河八旗驻防
清代汤河围场述略——兼及直隶口外地区的察哈尔左翼四旗

清代汤河围场述略——兼及直隶口外地区的察哈尔左翼四旗陈肖寒【摘要】清廷曾于顺治初年至乾隆十八年间,在直隶口外的丰宁县汤河乡一带,设有一处汤河围场,用于清帝行围,史所不载.为了同时管理该围场与木兰围场,清朝派出了一部分察哈尔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官兵至该处驻牧,这就是当地“四旗厅”名称的由来.这一察哈尔左翼四旗“分部”,与驻牧于张家口、独石口外察哈尔左翼四旗“本部”不同,但亦有一定的联系.在汤河围场被开垦之后,察哈尔左翼四旗“分部”的身份逐渐向定居的“民”转化,并最终融入了八旗制度当中.【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清朝;汤河围场;四旗厅;察哈尔【作者】陈肖寒【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狩猎是中国北方民族日常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
据档案记载,满洲人入关前,清太祖和太宗在东北地区举行围猎至少已达35次[1]*满洲入关前的围猎制度,参看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5、46-48页。
有清一代,清廷在东北及直隶北部地区先后设立过东荒围场、蜚克围场、伯都讷围场、省西围场、盛京围场、索岳尔济围场、木兰围场等7处较大的围场,此外尚有汤河围场、南苑围场等若干较小的围场,其中的汤河围场,位于直隶古北口外四旗厅(后丰宁县)界内,即今丰宁县城西南汤河乡所在地,因汤河流经此处而得名,是清早期使用过的一个围场。
汤河围场的置废时间、规模、管理体制,不见于清代五部会典及其则例,在《清实录》和直隶北部地区的方志中,也几乎找不到任何记载,在清人绘制的直隶地图中,也不见有汤河围场的标识*如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连“汤河”一处地名都未标出,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北大图书馆所藏的多幅清代历史地图中,也未见标有汤河围场的信息;赵珍《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中,亦未提到过汤河围场。
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

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历史学添加到搜藏已解决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6-24 15:49提问者: qujinpeng0536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清朝官职制度一、清朝宗室爵位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
封爵分功封与恩封。
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
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
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
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统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view/1714739.htm/%C4%CF%C3%F7%B4%D6%BF%F5%BD%AB%BE%FC/blog/item/2e4cff29e9bcd af899250ac0.html3回答者:十年旧事 - 同进士出身六级 2009-6-8 16:07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ladyu0852:有谁清楚清朝的选举和职官作用选拔制度• 清朝各官职的意思??如湖广总督等• 现在我国的各官职在清朝是什么称呼?• 我想知道清朝的各级官职名称及顶戴珠子的颜色,以及是...• 清朝官职品位更多关于清朝官职制度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清朝官职制度作用其他回答共 1 条清朝官职表清朝官职表列举出清朝官职,分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来区分。
清代黑龙江索伦、达斡尔人留京问题刍论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清代黑龙江索伦、达斡尔人留京问题刍论马金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ꎬ北京100872)[收稿日期]2019-09-20[作者简介]马金柱(1986-)ꎬ男ꎬ河北唐山人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ꎮ[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满文原档»翻译与研究 (16JJD770038)[摘㊀要]㊀清朝入关以降ꎬ一直保持着多条途径吸纳黑龙江地区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效力ꎮ两族留京者户籍编入京城八旗满洲旗分ꎬ且由皇帝直辖ꎻ差职主要以选充侍卫㊁拜唐阿以及各精锐旗营前锋㊁护军起步ꎬ佼佼者又可通过军功迅速晋升ꎬ并在八旗体制内官居高位ꎮ他们身为清帝近臣又熟谙地方族群与社会ꎬ成为黑龙江地区治理工作的参与者ꎬ并凭借军事才能为近卫武装注入了活力ꎬ对京城八旗官兵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ꎮ此外ꎬ留京机制对于深化索伦㊁达斡尔人的国家认同甚为有益ꎮ[关键词]㊀索伦㊀达斡尔㊀京城㊀黑龙江㊀八旗[中图分类号]K249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2-0063-12[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206一㊁引㊀言㊀㊀清代所称索伦㊁达斡尔音译自满语solon与dagūrꎬ系世居黑龙江中上游流域的两个族群ꎬ分别对应今之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ꎮ有清一代ꎬ索伦㊁达斡尔两族关系甚为紧密ꎮ最初清廷以索伦一名兼指二者ꎬ入关后才明确晰分ꎬ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ꎬ仍常以索伦一词蔽之ꎮ从相关制度及政策层面看ꎬ清廷对两族的管理也有着很强的一致性ꎮ早在17世纪初ꎬ后金 清政权即开始与他们直接接触ꎬ并于崇德时期将其纳入统治之下ꎮ初ꎬ清廷对索伦㊁达斡尔通过贡貂制度确立臣属关系ꎬ并将南迁到嫩江的部众编制佐领ꎬ但对仍居原地者的管理尚较松散ꎮ康熙六年(1667)ꎬ为加强对两族的管理ꎬ清廷特设管理索伦㊁达斡尔总管(solondagūrbekadalarauherida)ꎬ[1](P812-813)简称索伦总管ꎬ后来的布特哈总管即由此发展而来ꎮ二十二年(1683)ꎬ黑龙江将军设立ꎬ专责统御黑龙江中上游地区ꎬ数年之间便营建瑷珲㊁墨尔根㊁齐齐哈尔三座军镇ꎬ雍正末年再增呼兰一镇ꎬ四城均由八旗官兵负责镇戍ꎮ是时ꎬ相当数量的索伦㊁达斡尔部众被编入四城旗佐ꎬ成为黑龙江地区[2]八旗驻防的正式成员ꎮ两族其余人口则于布特哈地方被分编为索伦五围(又称阿巴ꎬ源自满语abaꎬ围猎之意)㊁达斡尔三甲喇(满语jalan)ꎬ合称八围或八甲喇ꎮ至雍正十年(1732)ꎬ清廷一方面从布特哈抽调人丁组建呼伦贝尔八旗ꎬ亦设总管管辖ꎬ一方面又将八围依照八旗着落旗色ꎬ编组为布特哈八旗ꎮ至此ꎬ索伦㊁达斡尔族众全部被编旗ꎬ俱由黑龙江将军统辖ꎬ直至清末以前未发生根本变化ꎮ前辈学者围绕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已有过很多研究ꎬ相关史实渐渐明晰ꎮ但这些研究从空间上看ꎬ多未超出区域史范畴ꎬ对两族精英向京城的流动关注较少ꎬ仅有李典蓉㊁张蕊㊁金鑫等学者近年来开始有所讨论ꎮ[3]思之ꎬ记录其此类历史活动的史料不仅零散ꎬ还多以满文写就ꎬ应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ꎮ因此ꎬ拟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档案ꎬ结合政书㊁方志㊁实录等文献ꎬ试就学界尚乏系统爬梳的清代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主要途径㊁留京后的旗籍以及个人发展等问题进行考述ꎮ二㊁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主要途径㊀㊀实际上ꎬ清关外时期ꎬ即已有索伦㊁达斡尔人南迁盛京入旗ꎬ但尔后史籍中便难觅其以索伦和达斡尔身份活动的踪迹ꎮ有学者指出ꎬ他们 与故地亲族间彻底失去了联系ꎬ很快便失去了其民族特性ꎬ为周围的满洲人所同化 ꎮ[4](P14)此说应当无误ꎮ总体来看ꎬ这些人众入旗后很快就转化为新兴的满洲族成员ꎬ故彼等之中虽也当有顺治元年(1644)之后 从龙 入京者ꎬ但已与本文主题无涉ꎮ根据笔者掌握的史料ꎬ清代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主要有以下途径ꎮ(一)弃土内附清入关未久ꎬ就有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弃土内附留京ꎮ他们是较早迁居京城的两族部众ꎬ其中以达斡尔部长㊁清室额驸巴尔达齐最为显贵ꎮ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ꎬ巴尔达齐ꎬ精奇理氏ꎬ 世居精奇理乌喇地方ꎮ顺治时ꎬ同族众弃土内附ꎬ抒诚来归ꎬ优授三等男 ꎮ[5](P445)另外ꎬ从«八旗通志»还可见到以此类人员编设的佐领一例ꎬ为正白旗满洲第一参领第十二佐领ꎬ 系康熙元年ꎬ以索伦地方来归人丁编立 ꎮ这些人户为巴尔达齐同族布吉尔岱内附时所带ꎬ并由其初管ꎮ[6](P1456-1457)通过这种方式留京的索伦㊁达斡尔人只见于入关初期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现象ꎮ是时ꎬ清朝集中力量逐鹿中原ꎬ无暇经营东北ꎬ对东北各族的统治相对薄弱ꎬ沙俄侵略者恰在此时肆虐黑龙江ꎬ迫使当地部族内附寻求庇护ꎮ他们之中迁京者仅为一少部分ꎬ大部分是被安置在嫩江流域ꎮ[7](P70)而随着康熙初索伦㊁达斡尔等族之主体迁入嫩江ꎬ清廷设总管对其进行专管ꎬ这些族群被直接纳入王朝行政轨道ꎬ清廷对他们的统治日益深化ꎬ因而也就不再存在弃土内附 的主客观条件ꎮ(二)以 三音哈哈 送京当差满语sainhahaꎬ好汉之意ꎬ但在特定语境下有所确指ꎬ即由东三省选送进京ꎬ以供充任侍卫等差职的兵丁及骁骑校㊁佐领等基层武官ꎮ汉文通常直接取音ꎬ称之为 三音哈哈 ꎮ«黑龙江述略»称ꎬ三音哈哈 年选无定ꎬ额数亦无定ꎬ缺则咨取 ꎮ[8](卷6ꎬP824)对比档案来看ꎬ此说不误ꎮ京城东北官兵不敷差用时ꎬ清廷就会要求东三省选送三音哈哈ꎬ人数多为每次每省10人左右ꎬ而三音哈哈到京后并非直接予以录用ꎬ仍需经由清廷考核ꎮ如ꎬ光绪十三年(1887)领侍卫内大臣处奏: 查例载ꎬ凡乾清门侍卫较少ꎬ相应请旨ꎬ饬下ꎬ由吉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林㊁黑龙江将军挑选三音哈哈ꎬ酌保来京ꎬ由领侍卫内大臣先行考验骑射㊁枪法后ꎬ带领引见ꎬ曾经赏给侍卫㊁拜唐阿差使ꎮ [9](第127册ꎬP396)考核不合格者ꎬ则会被清廷驳回ꎬ甚至受到惩戒ꎮ乾隆三十五年(1775)ꎬ乾隆帝曾令保送三音哈哈赴京ꎬ谕曰: 著交东三省将军ꎬ于新满洲㊁乌拉齐㊁索伦㊁达斡尔㊁库雅喇等内ꎬ每处拣选骑射娴熟㊁年力精壮㊁汉仗好者十余名ꎬ令各处将军等保送来京ꎮ俟送到ꎬ交御前大臣验看后ꎬ请旨具奏ꎮ 这一谕旨除行文东三省外ꎬ同时还发交侍卫处ꎬ说明这批三音哈哈乃为备选侍卫保送ꎮ但盛京保送的10人在当年木兰秋狝随围时ꎬ最多者猎兽5只ꎬ大多仅猎杀1至2只ꎬ甚至还有全然未杀者ꎮ面对此情ꎬ乾隆帝斥曰: 此可复称三音哈哈乎? 除令查明缘由外ꎬ他要求将杀鹿5只的禄奇讷(lukine)留京ꎬ其余9人驳回另选ꎬ于次年木兰秋狝时送到ꎻ9人中仅杀1至2只以及全然未杀者共8人ꎬ俱停升3年ꎻ尚未送去的吉林㊁黑龙江人员ꎬ亦于明年木兰秋狝时送到ꎮ[1](P2108-2110)值得注意的是ꎬ乾隆帝其间有曾怀疑盛京三音哈哈或因不愿留京而故意少杀ꎮ[1](P2109)这就表明ꎬ东北官兵并非人人皆愿驻京ꎬ且三音哈哈选留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ꎬ而类似现象至少在道光中后期的档案中仍能见到ꎮ[9](第57册ꎬP486-488)从相关档案来看ꎬ上文中乾隆帝所说的 骑射娴熟㊁年力精壮㊁汉仗好 ꎬ可以说是整个清代选拔三音哈哈的基本原则ꎮ但清帝有时也因职而异地下达选人标准ꎮ如乾隆十五年(1750)ꎬ乾隆帝令黑龙江将军选人送京ꎬ以备学习摔跤ꎬ要求拣选已出痘㊁身大㊁力甚强者 ꎮ[1](P2086)此外ꎬ嘉庆十八年(1813)时ꎬ嘉庆帝曾令御前大臣㊁领侍卫内大臣每届5年ꎬ奏请挑送东北官兵一次ꎮ[10](卷280)然而根据史料来看ꎬ此令应并未形成定例ꎮ一般来说ꎬ三音哈哈乃东三省于所统部族内混选产生ꎬ各族平等ꎬ机会均沾ꎮ乾隆帝就曾专门强调: 保送此等人员ꎬ理应混选所属地方所有人等后ꎬ惟将骑射娴熟㊁年力精壮㊁汉仗好者ꎬ一一试选送来ꎮ [1](P2172-2173)不过史料中还是能见到清帝指明要求黑龙江将军自索伦㊁达斡尔人丁内选人的情况ꎮ雍正九年(1731)八月ꎬ雍正帝谕黑龙江将军: 著于索伦㊁达斡尔等内ꎬ拣选汉仗好㊁人去得㊁宜在内廷行走者数人送来ꎮ 该将军遂于所属八旗㊁布特哈的两族中拣选9人ꎮ[1](P462-463)结合上谕中 内廷行走 等字眼来看ꎬ他们应当就是用于备选侍卫与拜唐阿ꎮ(三)充当 善猎人 等官兵木兰随围后留京善猎人ꎬ清代文献中又称善射手㊁射生手㊁墨尔根ꎬ满㊁蒙语文皆作mergenꎮ«御制增订清文鉴»释曰: 打围多中ꎬ打牲多得之超众之人ꎬ谓善猎人ꎮ (原文:abalaradegoiburefuluꎬbutaradebaharalabduꎬgerencilakcahaniyalmabeꎬmergensembi)[11](卷9ꎬP285)可见ꎬ这一称号有着浓郁的东北亚狩猎文化底色ꎮ清帝每赴木兰围场行围ꎬ八旗㊁蒙古诸部等皆须派出人马随围ꎬ其中即包括善猎人ꎮ按例ꎬ届时黑龙江将军应派布特哈总管1员㊁章京1员㊁善猎官兵20名㊁哨鹿人2名ꎬ呼伦贝尔总管1员㊁章京1员㊁善猎官兵10名ꎮ[12](第1册ꎬP420)从族群身份上来看ꎬ布特哈㊁呼伦贝尔两处驻有索伦㊁达斡尔㊁鄂伦春㊁巴尔虎㊁厄鲁特等多族人丁ꎬ而善猎人则主要出自索伦㊁达斡尔两族ꎮ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黑龙江报送的木兰秋狝随围人员名单中ꎬ30名善猎人就全部出身此两族ꎬ惟哨鹿人有鄂伦春出身者担任ꎮ[1](P954-955)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ꎬ嘉庆帝认为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等向来技艺优长ꎬ且在当地亦时常习猎ꎬ如若每次照旧派来30名善猎人ꎬ路途遥远ꎬ彼等不免多有劳费ꎬ故令黑龙江将军特依顺保将善猎人裁汰15名ꎮ[1](P1424-1425)但是此年之后ꎬ清帝实际清代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问题刍论上就未再行围木兰ꎬ所以这一政令并未真正得以实行ꎮ除善猎人外ꎬ木兰秋狝之时ꎬ黑龙江将军还要自齐齐哈尔㊁瑷珲㊁墨尔根㊁呼兰四城拣派官2员㊁兵16名前去学围ꎮ[1](P1425-1426)四城索伦㊁达斡尔八旗官兵即有机会厕身其间ꎮ另外ꎬ自归清以来ꎬ索伦㊁达斡尔向有贡貂义务ꎬ惟康雍时期被陆续编入四城八旗驻防与呼伦贝尔八旗者以及留京人员得免ꎬ布特哈人丁照旧ꎮ每年贡貂收讫后ꎬ本由布特哈官兵自备薪斧解京ꎻ乾隆四十九年(1784)后改为由齐齐哈尔解送贡面官员乘便送往避暑山庄ꎻ六十年(1795)再改为由布特哈总管㊁副总管内派出1员ꎬ率笔帖式1员㊁兵10名ꎬ并由齐齐哈尔城派出官员1员途中看护ꎬ驿送避暑山庄ꎻ若遇清帝不临幸山庄之年ꎬ则由布特哈官兵送京ꎮ[1](P1460-1461)也就是说ꎬ索伦㊁达斡尔官兵还可通过解送貂皮ꎬ于清帝临幸热河时前往木兰围场ꎮ对于上述人员ꎬ清廷明确规定: 东三省善猎及学习行围ꎬ并差来进貂皮之官兵人等ꎬ有吁恳住京者ꎬ交领纛大臣等ꎬ查其所杀牲兽数目ꎮ官员射杀五只㊁兵丁射杀三只者ꎬ带领引见ꎬ准其住京ꎻ所杀牲兽数目不敷者ꎬ不准住京ꎮ [12](第2册ꎬP11)应该说ꎬ此种留京方式兼顾个人主观意愿与客观选拔标准ꎬ更能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ꎬ也更具合理性ꎮ前举乾隆帝驳回盛京三音哈哈一事中ꎬ当次一同随围的吁恳留京人员中有猎兽多达14只者ꎬ与前者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ꎮ[1](P2109)对于吁恳留京善猎人员ꎬ清廷还规定: 黑龙江善猎官兵内ꎬ遇有吁恳留京当差者ꎬ由领侍卫内大臣承办ꎮ [12](第2册ꎬP17)(四)出征撤回留京纵观清代ꎬ索伦㊁达斡尔兵素称劲旅ꎬ逢遇战事几乎无役不从ꎮ国人对此印象十分深刻ꎬ直至民国时期仍有学者回顾道: 世祖定鼎以后ꎬ四征不庭ꎬ棱威绝域ꎬ索伦之名乃大著ꎬ官一品ꎬ爵五等ꎬ图像紫光阁者ꎬ相望也ꎮ 其又云ꎬ达斡尔 多以武功显ꎬ视索伦过之 ꎮ[13](P596㊁600)两族武功之盛ꎬ可见一斑ꎮ索伦㊁达斡尔出征官兵ꎬ正是其留京人员的重要来源ꎮ«竹叶亭杂记»称ꎬ索伦㊁达斡尔官兵 出师归ꎬ有愿留京者听之 ꎮ[14](P75)不过从发现的具体事例来看ꎬ恐非尽然ꎮ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ꎬ时有达斡尔额外骁骑校诺伦保(noromboo)跪请情愿留京ꎬ乾隆帝虑及其近日刚从西藏返回ꎬ令咨送原籍休息后ꎬ交该将军ꎬ来年同善猎人一同派往木兰围场ꎬ再俟验看后准住ꎬ以示仁爱之意ꎮ[1](P2129)又ꎬ嘉庆十八年(1813)ꎬ嘉庆帝谕: 东三省官兵技艺优娴ꎬ实堪嘉予ꎮ此次调赴军营各官兵ꎬ俟凯撤回京之日ꎬ著御前大臣㊁领侍卫内大臣会同挑留二三百员名ꎬ分派京城各处当差ꎮ [10](卷280)再ꎬ道光八年(1828)ꎬ出征张格尔凯撤的包括3名布特哈马甲在内的7名吉黑两省官兵情愿留京当差ꎬ经领队大臣等保送ꎬ扬威将军长龄等验看后具奏ꎬ道光帝令交御前大臣带领引见ꎮ[9](第38册ꎬP133-135)以上三例情节各不相同ꎬ但足证索伦㊁达斡尔官兵出征撤回时留京ꎬ通常亦需经过挑选考核ꎬ非仅 听之 ꎮ不过ꎬ对于军前著有劳绩者ꎬ清廷则先擢为侍卫ꎬ直接确定驻京近御任职ꎬ待撤回后正式改隶京旗ꎮ如黑龙江索伦名将海兰察于乾隆二十年(1755)以马甲从征准噶尔ꎬ因生擒辉特台吉巴雅尔ꎬ叙功赏额尔克巴图鲁号ꎬ擢二等侍卫ꎬ寻迁头等侍卫ꎬ命在乾清门行走ꎬ凯旋后于二十五年(1760)改入京城满洲镶黄旗ꎮ[15](P55-56)(五)格外选调在上述几个固定途径之外ꎬ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还有因临时事宜被要求送京验看的情况ꎮ如乾隆四十年(1775)私行越界买貂的佐领奎苏(kuisu)等被黑龙江将军傅玉参奏ꎬ涉案的偷打貂鼠索伦逃人额腾保(etemboo)等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11人亦被拟罪ꎮ乾隆帝想到奎苏等为真正应行捕貂之人ꎬ自己不能捕打反而自额腾保等人处购买其偷打貂鼠60余ꎬ认为这11人之中必有手技敏捷㊁贤良之丁壮ꎬ而彼等又并非重罪ꎬ便令傅玉从中挑选汉仗好㊁手技敏捷ꎬ有及善猎人者送京ꎮ傅玉回奏称ꎬ验看后ꎬ他们之中并无合适人选ꎬ并建议从贡貂索伦㊁达斡尔的世袭官员㊁牲丁中拣选数人ꎬ与派往木兰行围的30名善猎人一同咨送以备试看ꎮ四十一年(1776)初得到乾隆帝批示后ꎬ傅玉拣选两族世袭官4员㊁兵6名ꎬ交率领 三十善猎人 之总管特依布恩(teibun)等ꎬ于六月二十日咨往ꎮ[1](P1144-1145)这一事例充分说明ꎬ在例行的几种情形外ꎬ还有清帝不拘成格选调索伦㊁达斡尔官兵留京的现象ꎮ以上即是清代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的5种主要途径ꎮ需要说明的是ꎬ索伦㊁达斡尔官兵确定留京后ꎬ一般会接家眷迁京ꎬ亦有原籍亲属赴京归族居住的情况ꎬ但属末节ꎬ不单独另算一途ꎮ三㊁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后的旗籍㊀㊀清入关以降ꎬ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后ꎬ清廷即会将其编入京城旗佐ꎮ其间ꎬ具体政策也有过一些变动ꎮ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ꎬ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奏准:向例乌喇齐㊁索伦㊁达斡尔选取人材壮健来京者ꎬ皆并入上三旗ꎬ不论勋旧㊁世管佐领下ꎬ后皆遵旨改归公中佐领ꎮ今下五旗之佐领内ꎬ既有并于上三旗当差之公中佐领ꎬ嗣后乌喇齐㊁索伦㊁达斡尔选取来京之人ꎬ按其本处原系某旗ꎬ即入京城某旗公中佐领下ꎬ仍在上三旗当差ꎬ不得并入王公所属佐领下ꎮ[16](卷1114ꎬP409)这条史料有两点值得分析与进一步明确ꎮ首先ꎬ索伦㊁达斡尔人较早留京时皆入上三旗ꎬ即镶黄旗㊁正黄旗㊁正白旗ꎮ清朝建政之初ꎬ八旗曾分掌于太祖及其子侄手中ꎬ实行八分 体制ꎮ但自太宗起ꎬ清初诸帝都曾试图强化皇权对八旗的控制ꎬ破坏 八分 原则ꎮ上三旗㊁下五旗格局的出现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成果ꎮ这一分野乃是在摄政王多尔衮死后ꎬ顺治八年(1651)二月郑亲王等将多尔衮所领正白旗收归顺治帝后形成ꎬ在此之前太宗与顺治帝仅亲领两黄旗ꎮ[17](P164-167)所以ꎬ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皆入上三旗之例ꎬ应是在此之后的事ꎮ但值得注意的是ꎬ巴尔达齐及其同来族人恰是在那一时间之前迁京ꎮ他们于顺治六年(1649)五月以来归之功被授予世爵世职ꎬ[18](卷44)那么其入旗时间也应与此接近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显示ꎬ彼等分属正白旗满洲与正黄旗满洲两个旗分ꎬ其中巴尔达齐与亲弟萨哈连等人在前一旗分ꎮ[5](P445-446)而郑亲王与诸王㊁贝勒㊁大臣追论多尔衮时ꎬ罪状即有 将皇上侍臣伊尔登㊁陈泰一族ꎬ及所属牛录人丁刚林㊁巴尔达齐二族ꎬ尽收入自己旗下 一条ꎮ[18](卷53)目前来看此巴尔达齐即是彼巴尔达齐ꎮ这就是说ꎬ巴尔达齐隶于正白旗乃多尔衮违规侵夺的结果ꎬ其率兄弟㊁族人来归时ꎬ原本俱被编入到清帝亲掌的两黄旗ꎬ且如此才最合时制ꎮ此后索伦㊁达斡尔人编入上三旗ꎬ即应是这一成例与行政逻辑的延续ꎮ在皇权对下五旗控制力相对较弱的时期ꎬ这无疑可确保清帝对新迁人丁的调度能力ꎬ增加其直属旗分人口ꎮ其次ꎬ索伦㊁达斡尔人编入旗分由上三旗扩大到八旗ꎮ这一变化亦有其特定的制度背景ꎮ顺治帝掌握上三旗后ꎬ康熙帝与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宗室王公领旗特权的手段和改革措施ꎮ从领属关系上来说ꎬ其结果是下五旗宗室王公领主对本旗军队的统辖权受到严重削弱ꎬ对本旗人任官的控制权被清代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问题刍论剥夺殆尽ꎮ[17](P257-263)与之相应的ꎬ就是清帝对下五旗调配权力的增强ꎮ而另一方面ꎬ这些王公对所属佐领旗人却仍延续着很强的领属关系ꎮ[17](P264-290)正是鉴于这种实情ꎬ雍正末期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全部以八旗形式组织起来后ꎬ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ꎬ清廷虽要求将彼等留京之人按原籍旗色编入京旗ꎬ但又指明不得并入王公所属佐领ꎬ同时强调彼等要在上三旗当差ꎮ这仍是为了确保清帝对这部分留京人员的绝对控制ꎮ尔后在此基础上ꎬ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廷进一步明确ꎬ 新满洲㊁索伦㊁乌喇齐㊁达斡尔人等来京居住者ꎬ按伊等原处旗分ꎬ编入在京旗分户口较少之公中佐领下管辖 ꎬ同时为便于其同家人完聚与照应ꎬ还定 若伊等有父子㊁伯叔㊁兄弟先已附入别旗者ꎬ不论原处旗分ꎬ准其一同编入 ꎮ[16](卷1113ꎬP401)由上可知ꎬ从户籍政策即可看出ꎬ留京索伦㊁达斡尔人始终同皇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ꎮ对其户籍政策的调整ꎬ正是皇权在八旗体制中逐步扩张ꎬ各旗间壁垒渐渐消融之进程在制度层面的反映ꎮ此外ꎬ尽管未见清朝政书中有明确说明ꎬ但仍可确定ꎬ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后通常是入满洲旗分ꎮ除前述例证外ꎬ乾隆三年(1738)的一份奏折表明ꎬ新满洲㊁索伦㊁达斡尔人驻京之初ꎬ皆并入旧满洲佐领ꎻ其陆续滋生ꎬ人口渐多后ꎬ康熙帝为避免彼等占用旧满洲额缺ꎬ专门将新满洲人等皆每旗四五佐领不一初编佐领ꎬ将索伦㊁达斡尔人等亦编为整佐领㊁半分佐领ꎻ此后驻京新满洲㊁索伦㊁达斡尔等来京后ꎬ俱入此等所编佐领ꎮ[19]而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后ꎬ清廷延续了将索伦㊁达斡尔人编入满洲旗分的惯例ꎬ惟改为分入八旗ꎮ民国时期ꎬ生于清光绪中期ꎬ自幼成长于北京的京旗达斡尔后裔郭克兴[20](P47-51)就曾提到ꎬ达斡尔之编入京旗者 皆占籍满洲 ꎬ 使与旧满洲等 ꎮ他认为ꎬ此系清廷将彼等 入满洲籍以荣之 ꎮ[21](P392㊁407)清朝官方也的确会对留京者另眼相看ꎮ乾隆后期ꎬ布特哈达斡尔头等侍卫耿杰苏(genggiyesu)因伤残疾ꎬ送回原籍休养ꎮ经将军傅玉奏请ꎬ乾隆帝同意将其用于满洲副总管缺办事ꎮ[1](P1149-1150)总的来说ꎬ清廷只特别强调索伦㊁达斡尔第一代留京者的族群出身ꎬ对于已居京数代者ꎬ清帝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他们视作满洲人ꎮ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ꎬ精奇理氏就被认定为 满洲一姓 ꎬ巴尔达齐与其内附同族以及其他三人作为该姓氏代表人物名列其下ꎮ[5](P445-446)与之相应的是ꎬ随着时间的推移ꎬ留京索伦㊁达斡尔后裔的身份认知也发生了由 满洲旗 人向 满洲 人的转化ꎮ据郭克兴所见ꎬ索伦㊁达斡尔人出现了 占籍黑龙江省者ꎬ每以驻防自居 ꎬ而 占籍京师者ꎬ率以满洲自号 的现象ꎮ并且ꎬ郭氏还斥后者曰: 真数典忘祖矣ꎮ [21](P393)显然ꎬ此语表明 以满洲自号 确有族群认同上的意义ꎬ不可简单理解成一种攀附行为ꎮ通过这些情形同样可以看出留京索伦㊁达斡尔人与皇权及满洲人的密切关系ꎮ应当指出的是ꎬ本文研究对象为留京索伦㊁达斡尔人本身ꎬ对其后人认同问题的讨论也仅仅是由他们编入京旗满洲旗分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出发ꎬ从整体上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阐述ꎮ若就两族留京后裔认同进行针对性研究ꎬ还应再做具体分析ꎮ四㊁留京索伦㊁达斡尔人的个人发展㊀㊀(一)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后的差职安排顺治六年(1649)五月ꎬ弃土内附的巴尔达齐被清廷授予三等男ꎬ随其同来的萨哈连㊁钟嫩㊁额讷布授为三等轻车都尉ꎬ图占㊁席岱㊁堪齐奇㊁堪褚堪㊁查里穆授为骑都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尉ꎮ[18](卷44)彼等凭借来归之功ꎬ从边陲部族头目一跃成为了京城八旗贵族ꎮ不过ꎬ在索伦㊁达斡尔留京群体中ꎬ他们是较为特殊的一类人员ꎬ不具普遍意义ꎮ若论整个清代两族留京者ꎬ则主要以担任侍卫㊁拜唐阿以及前锋和护军起步ꎮ向来满洲世仆等ꎬ以侍卫㊁拜唐阿为近御差使ꎬ视为最荣 ꎬ[22](卷1227)侍卫㊁拜唐阿在八旗体制下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ꎮ侍卫是官而非兵ꎬ按照品级分为五等ꎬ其中一等侍卫正三品ꎬ二等侍卫正四品ꎬ三等侍卫正五品ꎬ四等侍卫从五品ꎬ蓝翎侍卫正六品ꎮ[23](卷46ꎬP443)索伦㊁达斡尔官兵到京后ꎬ他们的选留工作基本皆由御前大臣㊁领侍卫内大臣办理ꎬ侍卫自然即为其留京后最重要的输出方向ꎮ早在顺治时期ꎬ稍晚于巴尔达齐内附的其族人鄂漠尔讬来归后ꎬ即被授为二等侍卫ꎮ[24](P469)ꎬ[25]此为笔者所见清廷最早授予侍卫之任的索伦㊁达斡尔人ꎮ两族三音哈哈留京后担任侍卫的规定与事例前文已有涉及ꎬ不作赘述ꎮ两族善猎㊁进送貂皮㊁学习行围等人员留京亦有担任侍卫的例证ꎮ嘉庆时ꎬ布特哈达斡尔德绅ꎬ 从驾巡幸热河ꎬ留京ꎬ隶京旗ꎬ授蓝翎侍卫 ꎮ[20](P56)出征撤回留京的两族官兵ꎬ更是可直接对口擢用为侍卫ꎮ道光八年(1828)的档案中记有: 查历次军务告蒇ꎬ凯撤吉林㊁黑龙江官兵内情愿留京者ꎬ官员对品赏给侍卫ꎬ兵丁赏给蓝翎侍卫ꎮ [9](第38册ꎬP134)据此可知ꎬ即便是普通索伦㊁达斡尔兵丁ꎬ亦皆可由此直接跻身侍卫之列ꎮ不过恰在道光八年(1828)ꎬ就有凯旋留京的黑龙江官兵未得授为侍卫的情况ꎮ呼兰旗人松山ꎬ 道光六年ꎬ从征喀什噶尔ꎮ八年ꎬ凯还ꎬ补粘杆处(京城御用机构 笔者注)拜唐阿 ꎮ[24](P486)这是否意味着该年相关政策曾发生变化ꎬ目前尚不清楚ꎮ至于出征立功者ꎬ清廷很快便会视其功绩授予侍卫ꎬ而不待其撤还ꎮ这类案例较多ꎬ除海兰察外ꎬ黑龙江达斡尔顺德讷ꎬ 乾隆十九年ꎬ以甲兵从征额鲁特ꎬ擢侍卫ꎮ明年ꎬ迁头等侍卫 ꎻ[24](P476)索伦莽喀察ꎬ 由马甲ꎬ于乾隆十九年出征准噶尔ꎬ旋定回部 ꎬ因战功卓著ꎬ 授蓝翎侍卫ꎬ赏戴花翎ꎬ历擢至头等侍卫ꎬ赏丹巴巴图鲁号ꎮ二十五年ꎬ凯旋居京城 ꎻ[6](P16398-16399)布特哈达斡尔苏尔慎ꎬ 嘉庆二年ꎬ从剿川陕楚教匪ꎬ补三等侍卫ꎬ改隶京旗 ꎮ[24](P430)清廷格外选调留京的两族人员情况未见明确记载ꎬ但应与上述三途相去不远ꎮ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还有被录用为拜唐阿的情况ꎮ拜唐阿ꎬ又称执事人ꎬ译自满语baitangga一词ꎬ其指涉人员较为广泛ꎬ 内外衙门㊁部院管事无品级人ꎬ随营听用的各项匠人㊁医生俱是 ꎮ[26](卷4)下文出现的牵驼人㊁司鞍㊁司辔ꎬ即属于拜唐阿群体ꎮ可以查知ꎬ乾隆二十六年(1761)ꎬ内务府武备院为司幄㊁牵驼人出缺ꎬ由东三省索伦㊁乌拉齐㊁达斡尔之前锋㊁护军㊁披甲内选取事具奏ꎬ乾隆帝认为: 早应如此办理ꎮ [1](P2099)那么此后即理应如是拣选ꎮ其中ꎬ司幄原为七品ꎬ乾隆三十六年(1771)定为六品职衔ꎬ[27](P3435)已是中下级官员ꎬ非仅为无品级的拜唐阿ꎮ文献中还能看到索伦㊁达斡尔人担任京城拜唐阿的具体案例ꎮ如ꎬ布特哈达斡尔阿那保ꎬ 乾隆四十年ꎬ由马甲驻京ꎬ改隶京旗ꎬ擢上驷院司辔 ꎻ[20](P34)果伦察ꎬ 乾隆四十一年ꎬ由黑龙江索伦领催驻京ꎬ补司鞍 ꎻ[6](P16395)索伦纶布春ꎬ乾隆时ꎬ 以黑龙江学团驻京ꎬ授司辔 ꎮ[24](P429)ꎬ[28]挑充旗营兵缺也是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的重要去向ꎬ通常是以充任八旗精锐力量的前锋㊁护军留用ꎮ[29]他们甚至还拥有某种优先权利ꎮ据«大清会典»ꎬ京城火器营鸟枪护军缺出ꎬ 先尽东三省进貂皮ꎬ及学习行围奉旨留京之人坐补ꎮ如无此项人ꎬ即于本营炮甲㊁养育兵内挑补 ꎮ[23](卷88ꎬP823)亲军系自护军选出的 御前护军 (亲军满文为gocikabayaraꎬ即此意)ꎬ亦有索伦㊁达斡尔人挑补ꎮ如ꎬ索清代黑龙江索伦㊁达斡尔人留京问题刍论。
都统是什么官职

都统是什么官职都统是武职官名。
始见于前秦。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兴兵攻东晋,征富家子弟年二十以下者三万余骑,置少年都统一人领之。
”。
唐及辽、金亦置。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都统是什么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都统基本解释(1)统领,总领。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自称柱天都部” 唐李贤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
” 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诛吴元济也,命公都统诸军。
”《旧唐书·高骈传》:“铜盐重务,绾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幅员几於万里。
”(2)官名。
武官名晋太元中,前秦苻坚兴兵侵晋,征富家子弟二十以下者共三千馀骑,始设少年都统,为带领青年士兵之将官。
唐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辽金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
(3)官名。
指地区长官名号。
前秦末,有河西鲜卑大都统。
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
(4)官名。
清代设八旗都统,为旗的最高长官。
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
(5)官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设置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
都统官职称谓清代之前前秦建元十九年(383,东晋太元八年),秦王苻坚进攻东晋时,置少年都统,统率禁卫军羽林郎。
前秦末年,置河西鲜卑大都统,为河西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官号。
北齐门下省所统主衣局,设都统二人,掌皇帝衣服及玩物。
唐后期为讨伐藩镇与镇压农民起义,乾元元年(758)置都统,或总管五道,或总管三道兵马,上元末年(761)省。
大中年间(847-859)又置。
嗣因所置过多,中和二年(882),又置诸道行营都都统,统率各都统。
辽北面行军官有行军都统、副都统等官。
清代1、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
满语称“固山额真(gvsai ejen)”。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置,并各置左、右梅勒额真为佐官。
天聪八年(1634),改梅勒额真(meiren ejen)为梅勒章京(meiren janggin)。
为什么内蒙古有的地区叫“旗”,有的地区叫“盟”

为什么内蒙古有的地区叫“旗”,有的地区叫“盟”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即成吉思汗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等等。
其中,盟是地市级单位、旗是县级单位,旗盟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
内蒙共有3个盟:阿拉善、锡林郭勒、兴安;49个旗,还有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3个自治旗。
内蒙古为什么会有旗、盟这种独特的行政单位呢?我们先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开始说起。
蒙元时期的草原在宋金时期,草原上分布着各个部落:乞颜部、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部等等。
这些部族各自为政,互相攻伐。
直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才结束这一局面。
成吉思汗将原先的部族拆散,以逢十进一的原则,将部民编为百户、千户,封给家人和功臣管辖。
到了元代,草原老家成了岭北行省,岭北省和内陆其他省的行政体系不相同,岭北省下边不设置路府州县,而是由一个个王公贵族的封地“爱马克”构成,爱马克下面再设置十户、百户、千户。
实质上和成吉思汗时期没有太大的不同。
在这个体系中,头领世袭罔替,上下级之间有非常严格的隶属关系。
蒙古骑手有编制有单位,故而有组织有纪律,战斗力也就体现出来。
1294年元朝行政区划分,最上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混乱的北元时期元朝灭亡后,蒙古族被迫迁回塞北。
元汗庭衰落,内部纷争不断,一些人控制了好多个“爱马克”,称之为“鄂托克”。
这些贵族们谁也不服谁,互相打来打去。
而原来依附于大汗的“森林百姓”瓦剌力量崛起,要和蒙古本部一决高下,就这样草原上陷入了一片混乱。
大约到了明朝弘治正德年间,黄金家族里出了一个人物,名叫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明史》上称其为小王子。
这个小王子打跑了瓦剌人,再次统一了蒙古各部,被称为“大元中兴”之祖,人称达延汗。
达延汗废除了长期被瓦剌人占据的太师一职,设立了“济农”(汉语晋王的音译)职位,由大汗的嫡子或兄弟担任,强化了汗庭的权威,同时重新编排了蒙古各部。
清朝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文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加衔总督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内务府总管加衔巡抚河道总督从二品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中书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太医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正布政司照磨运盐司知事府州县训导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正九品钦天监五官监侯钦天监五官司书太常寺赞礼郎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和声署奉銮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工部制造库司匠国子监典籍钦天监博士鸿胪寺鸣赞鸿胪寺序班会同馆序班刑部司狱府照磨通判照磨钦天监漏刻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宣课司大使州吏目道库使府税课司大使按察使司狱府司狱同知司狱巡检布政司仓大使府库大使同知仓大使土司副巡检都纲都纪正科正术未入流翰林院孔目礼部铸印局大使县典史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司大使州税课使大使县税课使大使驿丞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道仓大使州仓大使典科训科典术训术副都纲僧正僧会副都纪道正道会武官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一二三等子爵从一品内大臣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外省驻防将军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提督正二品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左右翼总兵外省驻防副都统銮仪使一二三等男爵总兵从二品散秩大臣副将正三品一等侍卫冠军使火器营翼长步军营翼尉包衣护军统领乌枪营总管圆明园总管前锋营参领护军营参领乌枪营护军参领骁骑营参领城守尉陵寝总管圆场总管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察哈尔总管王府长史参将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指挥使从三品圆明园包衣营总包衣护军营参领吉林参领黑龙江参领指挥同知察哈尔参领驻防协领一等护卫游击宣慰使司宣慰使正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乌枪营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佐领步军协尉信驳总管南苑总管陵寝副总管陵寝司工匠圆场翼长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防守尉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骑都尉都司宣慰使司同知指挥佥事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察哈尔副参领察哈尔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慰使司副使宣抚使司宣抚使正五品三等侍卫步军副将步军校监守信驳官南苑门章京陵寝防御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分管佐领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关口守御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云骑尉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正千户从五品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乌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宣抚使司副使安抚使司安抚使招讨使司招讨使副千户正六品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使前锋校护军校乌枪护军校骁骑校监造火药官陵寝祭祀供应官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招讨使长官司长官百户从六品委署步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七品典仪正八品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八品荫监生外委千总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圆明园副护军校正九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从九品太仆寺委署固山达额外外委说明上表基本是乾隆朝之后的情况,之前官制变化太大,难以用简表说明。
承德名字的由来

承德名字的由来“承德”的名字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所命。
清统治者进入北京夺取全国政权之后,为了不忘关外“龙兴”之地的盛京,康熙四年(1665年)下令把奉天首府邑县改名“承德”县,有奉天承运之意。
清初,定鼎北京后,顺治时就有“择地另建避暑宫城”的拟议。
此议因开国之际,百废待兴,无力修建而作罢。
康熙初年又有“选择清净空旷之地,另建一座‘避喧听证’宫城”的动议。
因国家还未统一,仍无力修建。
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
意思是要康熙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
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
把蒙古诸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
因此康熙十六年出塞北巡,又设置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并把岁幸秋狩大典立为家法,以期威武远扬,“塞垣请晏”。
这样,从北京至木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帝宗室和扈从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驮载、马运,需要建立行宫来解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武烈河畔建规模宏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每逢春夏之际,清帝便来此驻跸,处理军政大事。
惟有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次未临,但他效仿其父康熙不忘皇祖恩德之作法,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行政单位“热河厅”,并封教子有方的十七弟允礼为和硕亲王,赐居小宫(狮子园)。
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把“热河厅”升为“承德州”。
从此,承德与热河之名兼用。
避暑山庄的兴建,承德成为清代前期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康熙、乾隆、嘉庆每年来此消夏,处理军政大事。
宗室王公和文武官员,六部大臣也在此理事办公。
为了皇帝安全,便在这里建立官府、衙署。
随之承德出现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城市繁荣景象。
人口骤然增加,康熙在诗中写道“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
” 乾隆曾写道:“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避,俨然一大都会”。
清朝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清朝官职表列举出清朝官职,分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来区分。
文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内务府总管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巡抚布政使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太医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正布政司照磨运盐司知事府州县训导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正九品钦天监五官监侯钦天监五官司书太常寺赞礼郎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和声署奉銮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工部制造库司匠国子监典籍钦天监博士鸿胪寺鸣赞鸿胪寺序班会同馆序班刑部司狱府照磨通判照磨钦天监漏刻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宣课司大使州吏目道库使府税课司大使按察使司狱府司狱同知司狱巡检布政司仓大使府库大使同知仓大使土司副巡检都纲都纪正科正术未入流翰林院孔目礼部铸印局大使县典史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司大使州税课使大使县税课使大使驿丞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道仓大使州仓大使典科训科典术训术副都纲僧正僧会副都纪道正道会武官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一二三等子太尉从一品内大臣外省驻防将军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提督正二品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左右翼总兵外省驻防副都统銮仪使一二三等男总兵从二品散秩大臣副将正三品一等侍卫冠军使火器营翼长步军翼尉包衣护军统领乌枪营总圆明园总管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乌枪护军参领骁骑参领城守尉陵寝总管圆场总管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察哈尔总管王府长史参将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指挥使从三品圆明园包衣营总包衣护军参领吉林参领黑龙江参领指挥同知察哈尔参领驻防协领一等护卫游击宣慰使司宣慰使正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乌枪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佐领步军协尉信驳总管南苑总管陵寝副总管陵寝司工匠圆场翼长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上都达布逊诺尔达里岗爱总管防守尉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骑都尉都司宣慰使司同知指挥佥事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察哈尔副参领察哈尔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慰使司副使宣慰使司宣抚使正五品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将步军校监守信驳官南苑门章京陵寝防御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分管佐领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关口守御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云骑尉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正千户从五品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乌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宣抚使司副使安抚使司安抚使招讨使司招讨使副千户正六品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使前锋校护军校乌枪护军校骁骑校监造火药官陵寝祭祀供应官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招讨使长官司长官百户从六品委署步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城门使盛京游牧正尉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七品荫监生恩骑尉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七品典仪正八品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八品荫监生外委千总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圆明园副护军校正九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从九品太仆寺委署固山达额外外委文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内务府总管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巡抚布政使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太医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正布政司照磨运盐司知事府州县训导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正九品钦天监五官监侯钦天监五官司书太常寺赞礼郎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和声署奉銮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工部制造库司匠国子监典籍钦天监博士鸿胪寺鸣赞鸿胪寺序班会同馆序班刑部司狱府照磨通判照磨钦天监漏刻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宣课司大使州吏目道库使府税课司大使按察使司狱府司狱同知司狱巡检布政司仓大使府库大使同知仓大使土司副巡检都纲都纪正科正术未入流翰林院孔目礼部铸印局大使县典史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司大使州税课使大使县税课使大使驿丞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道仓大使州仓大使典科训科典术训术副都纲僧正僧会副都纪道正道会武官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一二三等子太尉从一品内大臣湘军骑兵.步兵.守兵外省驻防将军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提督正二品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左右翼总兵外省驻防副都统銮仪使一二三等男总兵从二品散秩大臣副将正三品一等侍卫冠军使火器营翼长步军翼尉包衣护军统领乌枪营总圆明园总管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乌枪护军参领骁骑参领城守尉陵寝总管圆场总管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察哈尔总管王府长史参将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指挥使从三品圆明园包衣营总包衣护军参领吉林参领黑龙江参领指挥同知察哈尔参领驻防协领一等护卫游击宣慰使司宣慰使正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乌枪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佐领步军协尉信驳总管南苑总管陵寝副总管陵寝司工匠圆场翼长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上都达布逊诺尔达里岗爱总管防守尉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骑都尉都司宣慰使司同知指挥佥事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察哈尔副参领察哈尔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慰使司副使宣慰使司宣抚使正五品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将步军校监守信驳官南苑门章京陵寝防御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分管佐领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关口守御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云骑尉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正千户从五品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乌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宣抚使司副使安抚使司安抚使招讨使司招讨使副千户.正六品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使前锋校护军校乌枪护军校骁骑校监造火药官陵寝祭祀供应官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招讨使长官司长官百户从六品委署步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城门使盛京游牧正尉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七品荫监生恩骑尉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七品典仪正八品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八品荫监生外委千总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圆明园副护军校正九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从九品太仆寺委署固山达额外外委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URNALOF HEB O EI TOURI SM VOCA ONALCOL EG EVOI1 . TI L 7 NO 1MARCH.01 2 2
涝 代 熟 / 筋 驻
至乾 隆 朝 日臻完 备 , 于乾 隆 中叶达 到 鼎 盛而 转 向衰
落。 清朝版 图辽 阔, 民族众 多 , 各处驻防的任务 、 目的亦 不尽相 同。 按清制 , 八旗禁旅之兵 , 郎卫、 有 兵卫两种 , 护卫京 师。 此外分驻各地的 , 均称八旗驻防。清代八旗 “ 驻防之兵 , 大类有四 : 日畿辅驻防兵 , 其藩部 内附之众 ,
蒙古是满 洲统治者最亲密 、 最可靠的盟友 , 蒙古诸 部的 背 向是清朝 统治能否稳 固的关键 。 在满洲 统治者对蒙 古采取的诸如联姻 、 爵、 封 提倡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等措 施中 , 最成功的是盟旗制度。 旗主即札萨克虽 由本旗上 层担任 , 但必须履行清朝中央政府委派的职责 。 盟旗制
特点。 南线是最重 要的一线 , 基本沿 袭明之九边 , 清之
日各直省 防兵 , 新疆 驻防 兵附焉 ; 日藩部 兵 。(清 史 ”
稿・ 兵一 》热河八旗驻防属畿辅驻 防兵制 。 )
一
目的则非 阻止蒙 古部人南下 , 而是隔绝蒙 古人与 内地 汉人的往 来, 更便于处理蒙古事务 。 采取的方式十 分巧 妙 , 曾经降而复叛的各部属众移驻于此 , 将 再派八旗满 洲官 员统领 , 使之成为蒙古与汉族地 区的一道屏障 , 较 之明朝修筑长城有效得多 , 明得多 , 条线上重要驻 高 这 防有三处 , 为热河、 察哈尔 、 绥远 。
视, 各驻防地设 置八旗 官学 、 八旗义学 。 在南营子专为 清驻 防军子弟设立驻防学 堂一所 。 八旗驻防之处 , 大者设 将军 , 次设副都统 , 再次设
热河成为对付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各部的整个军事设施的中心 。 二、 热河八旗驻 防的统 治管理机构 、 职权 热河 增设八旗驻 防 , 始于雍正 二年 (7 3 , 12 )其时
皿
第1卷 第1 7 期
此地觐 见皇帝 的 “ 年班” 和陪 同皇帝打猎的 “ 围班” 制
白
涅 清代热河儿旃驻阳
度 ,“ 木兰秋弥 ” 遂成为清廷 “ 抚绥蒙古” 的盛典 。 清廷
以这 种方 式 , 加强 蒙古各 盟旗 王公贵族 的 向心力 , 使
骑射 并从 中选 拔人 才 , 此种 做 法被后 来 的皇帝 采纳 并成定制 。 清朝统治者对驻 防八旗 子弟的教育十分重
驻 防并 非仅 指避暑 山庄一 处 , 围还有 几个驻 防 点, 周
包括喀喇和 屯、 榆沟 , 桦 以及后来增设 的木兰 围场 。 康 熙四十二年 (7 3始于此地兴建避 暑山庄 , 10 ) 主要工程
而它对满洲统治者的重要性 , 恰恰在于它的背靠蒙古 。
收稿 日期 :2l- 2 o 0 2 o- 2 _ _
设 总 管1 , 设副 总 管 1 , 0 名 , 中热 河 驻 名 下 名 兵8 0 其 40 , 0 名 喀喇 和 屯 ( 城 )桦 榆 沟 ( 育 沟 )0 名 , 黑 、 化 20
城 守尉 、 防守 尉 。 热河 干乾 隆 三年 改总 管为 副都 统 。
副都 统虽位于 将军之 下 , 但其 人选均 由皇帝和 兵 、 吏 等部 决 定 , 可 直接 向皇 帝奏 事 。 都 统是 正 二 品, 并 副
直至乾 隆五十七年 (72 方告竣 , 19 ) 从此成 为全 国又一
个政治 中心 。 除风景优 美、 气候宜人外 , 其联络 蒙古的
作者简 介 :白涅 (96 ) , 17- 女 满族 , 德市 外八 庙 管理处 文 承
博馆 员, 主研 文物保护与利用 。
特殊位 置实 系在此 兴建 山庄 , 增设 重兵 的重要 原 因。 木 兰 围场是皇室禁 苑与猎场 , 清廷规定 了蒙古王公到
热河 “ 通 辽 沈 , 引 回回 , 控 蒙 古 , 左 右 北 南制 天 下” 地理位置在康 熙朝以后逐渐 引起清 廷重视 。 , 热河
、
热河 八旗 驻防 形成 的历 史 背景及 军事 治 政
意 义
清初八旗驻 防的重心是畿辅。 师是整 个国家的 京
政治 中心 , 清朝建都 北京 , 即将北京视 为根本命脉 , 八
旗劲旅半数驻于京城之内。 三藩平定以后 , 国实现 了 全 统一 , 随着沙俄的入侵和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兴起 , 自
康 熙中叶起 , 军事重心开始从直省东部、 南部 向西北转
移 。 历史上看 , 从 凡将北京 作为 国都 的汉 族王朝 , 无不 考虑 到它在防御北 方游牧民族入侵 方面的特殊位置 ,
及在京 内务府 , 理藩院所 辖悉附焉 ; 日东三省驻防兵 ;
度的 建立标 志着清朝 中央政 府对 蒙古地 区统治 的加
强。 由于满洲统治者对蒙 古诸部表现 出的最为友好 的 姿态 , 所以对其军事控 制尽量 隐蔽起来 , 尽量找借 口分 散人们的注意 力, 这是 与其他各八旗驻防 均不相 同的
白 涅
( 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 ,河北
摘
旗 生计” 1 看 八 旗 武 力 由蛊 及 衰 的 发展 趋 势 。 9题
承德
070 ) 600
要 : 热河八旗 驻 防是 清代八 旗驻 防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 分。 热河八旗驻 防形成 的历史 背景 , 从 整治、 事作 用及 因 “ 军 八
关键词 : 热河 ; 八旗驻防 ; 八旗生计
中图分 类号 : 2 9 K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4 2 7 2 1 )1 0 1 - 3 1 7 - 0 9( 0 2 0 - 1 0 0
清军 入关 后 , 固有的八 旗 制度基 础上 , 合 明 在 结 代戍防 的做法 , 成清朝一代特有 的制度— —八旗驻 形 防 制度 。 入关前 的八 旗驻 防 尚未 形成定制 , 它创 立于 顺治与康熙之 初 , 确定于康熙 中叶平 定 “ 三藩” 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