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语文综合知识.doc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语文综合知识-查字典语文知识> 综合知识>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TAG:清朝八旗六部军机处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
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
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灌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问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
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
由于南书房“非崇斑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
满洲八旗排名及姓氏

满洲八旗排名及姓氏
满洲八旗是清朝制定的对八种少数民族的称谓,也被称为“八旗制度”。
满洲
八旗排名和姓氏由清代所制定:第一名是鲜卑旗,属于鲜卑族绰号“吉祥”,代表姓氏:赵、魏、樊、哈、苏、李等;第二名是蒙古旗,属于蒙古族绰号“善良”,代表的姓氏是:韩、常、张;第三名是满旗,属于满族绰号“恭喜”,代表的姓氏是:王、廖、严;第四名是回旗,属于八大回族绰号“英明”,代表的姓氏是:宋、郁、胡;第五名是锡伯旗,属于乌孜别克族绰号“大臣”,代表的姓氏是:贾、薛;第六名是列伯旗,属于撒马尔罕族绰号“山行”,代表的姓氏是:熊、袁;第七名是锡布旗,属于契丹族绰号“常山”,代表的姓氏是:马、余;第八名是德昂旗,属于穆斯林族绰号“天宝”,代表的姓氏是:吴、徐、汪、罗、裴。
满洲八旗的排名和姓氏,可以通过多种仪式、歌舞、施展出八旗子弟的漂亮形象,表达他们的虔敬的心态,感受久违的热情,尽情享受这样的灿烂景象,也可以从中体悟出漫历史积淀滋养出来的“满洲八旗”文化底蕴。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满洲八旗”作为自己文化形象的核心品牌,他们会用自
己的方式表达出“满洲八旗”魅力,在不分族籍方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联系。
在特定的节日活动中,对这种文化形象的实践,让人欣喜若狂,在各种活动中收获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也让八旗的历史精神被新一代民族主义者所唤醒。
八旗制度

四贝勒—皇太极(后登基) -
• ,八旗已初步确立,四大贝勒乃是地位 高于八旗贝勒的诸旗领袖,也有称为和 硕贝勒的(这里的和硕贝勒与八旗发展 壮大后的和硕贝勒是有所区别的),实 行旗务(即国务)共同管理。
• 清军入关时期
此时八旗已趋于稳定,体制已基本建立健全,八旗旗主分别是: 皇太极—两黄旗 代善—正红旗 岳托(代善长子)--镶红旗 多尔衮,阿济格—正白旗 多铎—镶白旗 莽古尔泰—正蓝旗 济尔哈郎(舒尔哈齐六子)--镶蓝旗
八旗制度
20071721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努尔哈赤-----满洲八旗
皇太极-----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扩展兴起
顺治-----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形成 ( 此后终清未改 ) 八旗驻防-----鼎盛时期 康熙之后-----没落(吃皇粮,不经商,不做工,不务农 )
• 汉军旗的建立从天聪七年一月开始。太 宗下令,原先分入八旗满洲中的汉人壮 丁,每10丁抽出1丁披甲人入伍,共得 1500人,组成一个汉军旗。
谢 谢
• 舒尔哈齐死后,八旗初创,此时的旗主 为: 努尔哈赤—两黄旗 褚英—两白旗 代善—两红旗 阿敏(舒尔哈齐二子)--镶蓝旗 莽古尔泰—正蓝旗
• 四大贝勒执政时期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贝勒的名称开始使用,掌旗贝勒开 始形成,即现在大家广为流传的四大贝勒: 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二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 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它源于满族的牛 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 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 正式组织。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 牛录额真(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 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 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 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 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 定其子侄为代表,分统八旗,称为“固山贝 勒”。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 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 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八旗成 员称“旗人”。
八旗的制度

八旗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它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清朝管理和控制民族问题的核心。
八旗制度是由清政府建立的。
清朝在建国时,分为满洲、汉族、蒙古族和藏族四大民族。
其中,满洲族是建国的主体力量,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
为了维护满洲族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政府便在满洲派遣“八布”,即将满洲、蒙古、汉族、葫芦端、鞑靼、女真、羌、江南八个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八个旗。
后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东晋、辽西、察哈尔、山西、山东、直隶、湖广、云南、贵州、甘肃、梓慷等地区也立起了旗。
八旗制度实行世袭。
旗内官员大多是满族人,他们在八旗军中担任的是管理和指挥工作。
旗下军队则由各民族组成,并特设“汉军营”。
军队内部实行等级制度,一般分为厢、寨、旗三个级别。
厢下面是小寨,而小寨下面是旗。
厢和寨相当于分公司或班组,旗相当于分地区或分派出所。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权利和职位是严格区分的。
在军人以外的民众方面,八旗制度同样对各个民族都进行了区分。
据历史记载,八旗制度对不同民族的居住、税收、婚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满洲族在婚姻上是允许妻子随夫姓氏的,而汉族则是母姓传承。
此外,清朝政府还对民众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
如果某个民族想要在清朝境内从事贸易,必须服从清政府制定的贸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框架仍然没有改变。
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八旗制度仍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满族人仍然愿意以八旗制度为荣。
总之,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清朝建立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帮助清政府控制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
虽然八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是清朝民族管理的重要手段,至今还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是清朝在政治、社会和军事方面的一种特殊制度。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八旗的划分:八旗是根据满洲人的社会等级和职责划分的八个组织单位。
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正五色、镶黄、镶白和镶红旗八个旗。
2. 旗人的义务:旗人是满洲人在八旗制度下的一类特权阶层。
他们有免税、免役、免徭的特权,但同时也有服从军事命令和保卫边防的义务。
3. 军事组织:八旗制度以旗为单位组织军队。
每个旗都设有所属军队,由旗人组成,负责边防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旗军都有自己的统帅,并在清朝的军队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4. 经济特权:八旗制度给予旗人一系列的经济特权,例如安排他们在全国各地有优先购买商品的特权,以及享受土地分配、商业特许权等。
5. 社会地位和特权:旗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例如在官员选拔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特权。
总的来说,八旗制度是满洲人特有的组织制度,通过旗人的军事、社会和经济特权来维护其特殊地位,并为清朝的统治和边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制度,根据驻扎地和血统的不同,将清朝的旗人分为八个旗,即正白、正黄、正蓝、正红、正嘉、副白、副黄、副红旗。
每个旗内都有统领官,下设所辖兵营。
八旗制度的划分如下:
1. 正白旗:最高等级的旗,是皇帝和皇后所属的旗,具有极高的特权地位。
2. 正黄旗:包括皇亲国戚和贵族,是皇族的旗。
3. 正蓝旗:由满洲贵族组成,是重要的军事旗,统领军队。
4. 正红旗:由居住在北京的满洲人组成,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5. 正嘉旗:由满洲贵族中的一部分组成,主要从事管理和文职工作。
6. 副白旗:比正白旗略低一级,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守卫皇城和京中区域的安全。
7. 副黄旗:满洲八旗中规模最大的旗,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边境地区的守备工作。
8. 副红旗:满洲汉军后裔的旗,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以上便是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有效地支撑了清朝政权的稳定,并加强了满洲人对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
清朝八旗简介

清朝八旗简介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
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
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
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
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
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
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
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
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
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
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
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
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
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
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
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浅论八旗制度11历史师范范天文 201424143113摘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Documents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in Manchu and Qin g Dynas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
下面小泰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
和镶白旗。
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
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
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
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人。
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
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
左右。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
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康
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
清
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
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
二十九年(162019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
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
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清
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
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
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
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
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
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
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
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
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
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
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