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国海军路线之争

合集下载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回顾及启示魏西京一、战争背景(一)什么是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和清朝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因主要战争发生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通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朝鲜,勒索了巨款。

日本吮吸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而急剧膨胀起来,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中国和亚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开战的原因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到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日本的“大陆政策”。

什么是日本“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后三步在1931年侵华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其他国家时都实现了。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清政府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貌似强大的海军力量,有了一丝中兴的迹象。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所以说,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的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急于扩张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 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 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 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 运动 ②定都:1853 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 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 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 (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 年,左宗棠 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 年俄国直 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19 世纪 80 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 通的。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 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 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 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 1.识记甲午战争时间、背景、过程、主 要战役、结果 •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影响 • 3.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 争 • 思考:1.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 表现及影响?
•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订的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中国失败的原因和 《马关条约》的影响
旅顺惨案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中,全城两万多 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 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 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 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 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 绝。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 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 然后吞鸦片自尽。广大爱国官兵先 后八次击退敌舰。2月,北洋水师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覆灭。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 者为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中日国情对比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日 本 明 治 天 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 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陷于财力,拘 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拙。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 海战。 ——李鸿章
一、知识梳理(自读课文完成)
教师生成问题
•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战 争背景? • 2.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 政策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该政策有何危害? •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4.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 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5.三国干涉还辽原因,实质?

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新人教版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新人教版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______—1842):⑴.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______为了____________,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⑵.直接原因(导火线):_______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非法利益。

⑶.结果: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_,中国_____沦为 。

⑷.虎门销烟: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________是林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第二次鸦片战争(______—1860):⑴.背景: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_____________。

⑵.借口:英国以“___________”,法国以“_____________”为借口。

⑶.主凶: ________,洗劫焚毁了_________(洗劫空前)。

帮凶:________,俄国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______________领土(割地最多)。

⑷.结果:先后签订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并割去了香港的另一个岛屿______________。

⑸.影响:中国的____________程度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⑴.背景:鸦片战争激化了本已很尖锐的社会矛盾。

⑵.爆发:1851年,_________在广西发起金田起义,号“____________”。

⑶.经过:1853年,太平军定都______,颁布______________,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此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它充满幻想,无法实现。

1856年,__________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⑷.影响(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 ____________ 的农民战争。

动摇了 _______ 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不包括下列哪一国(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地利
3.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在 A、1840年 B、1894年 C、1900年 D、1901年 6、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哪 个皇帝仓皇西逃 A、道光 B、咸丰 C、同治 D、光绪 7、《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 A、2100万 B、2亿两 C、2.3亿两 D、4.5亿两 8、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 B、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C、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D、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原因: 时间 年. 地点 . 性质: 义和 经过:⑴ 1900年春, 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团运 斗争矛头直指 。 动 ⑵取得 大捷。
.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背景:1900年春, 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斗争矛头直指 。 目的:为镇压 。 经过: ⑴ 年 月, 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 率领, 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 , 在 被义和团围困。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挫败了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气焰) ⑵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沿运河向北京进犯, 年 月,攻占北京, 带着 仓惶出逃。 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 ,无恶不作.(瓦德西的话) 结果: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内容 、 、 、 。 影响 、 、 。
根本原因: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综合国力衰弱
简答题: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1840年6月—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6月—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甲午中日战争(1)精编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甲午中日战争(1)精编版

甲午中日战争(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①重点:a.黄海大战。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以及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②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①教学方法:分组学导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统称历史学习小组,各组自行命名并提出本组的口号,团结合作,争取好成绩。

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巩固方式①自测——由组长提问本组的同学,根据回答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纠正,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组同学掌握知识要点。

当老师提问时,全组同学起立,组长逐一提问组员(每个同学必须回答一次提问)或单独提问,根据情况得分。

②首尾接龙赛:这是组与组的竞赛。

日清战争(heinigo版)——战争序曲

日清战争(heinigo版)——战争序曲

中日甲午战争/日清战争(heinigo版)——战争序曲中日甲午战争。

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前奏:在此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也各自寻求摆脱欺凌,谋求自强的途径。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日本则进行了明治维新。

虽然比中国的洋务运动晚了八年,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本在经济框架设计上强调“忧患”把控要害以我为重自成体系,摆脱了被列强肢解控制的命运;在经济生产经营上,兴办把控要害型的官营企业,同时大力扶植和广泛发展民营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经济技术上,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积极“精细”的进行现代工业化技术的内部自我消化;在经济市场方面,废除地方关卡,统一货币,撤销一系列阻碍市场统一的制度和组织;在经济流通方面,大力建设效能化的铁路和公路,改良交通工具。

教育上,普及义务教育,确立了“知耻”“尚武”“忠孝”的意志意识习惯的对应训练方式,灌输“和魂”,培养“洋才”;在经济对外方面,利用金融手段强力维护国内生产阶层的利益,有效的避免了国外势力对国内利益群体的盘剥和控制,并积极扶持国内的民营企业大步走出去效益化投资,最大条件的满足国内发展对紧缺的资源、产品和技术的需要。

政治上,削弱地方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颁布宪法,实行选举,并采取措施废除实际存在的等级阶层的特权称号和待遇,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威权控制机制。

文化上,开放争鸣,促发了学者研究的活跃和思想启蒙,形成了皇权信仰和东亚圣战的理念。

宗教方面,政府大力鼓励对天皇统治起重要维护作用的“神道”教,定其为国教,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

法律上,通过“精细”地分析鉴别引入和吸纳,在宪法基础上,订立了法式刑法、法德民法和美式商法,为己所用。

军事上,采购军备,发展自身军火工业,推行全国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军队——皇军,标准训练军队,积极扩军备战;大力提倡和灌输“武士道”和军国“圣战”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
国海军路线之争
二战以前,日本海军上下的政治头脑,向来比陆军要高出一个档次。

说来也奇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常以世界战史、国家战略这类看上去
视野宏大的课程为主,相反,海军兵学校却重点教炮术、测量、航海
等操作性很强的实战科目。

学成之后,海军官兵思考问题也就比陆军
更为理性务实。

比如1922年以裁军为主旨的《华盛顿条约》签订之际,海军大佬加藤友三郎喊出“国防不是军人的占有物”,力排众议,将日本海军总吨位设定在美国的60%,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欧美列强对日本军
力的疑虑。

但要说战前的日本海军都理性务实,也不全对,比如其“舰队派”就是一个反例。

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
一切都要从这个日子开始说: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崩盘。

那次经济大萧条给世界各国冲击之大,毋庸赘言。

时任日本首相乃是
民政党党首滨口雄幸,他一贯奉行精兵简政政策,经济危机来了,他
的改革大斧第一时间砍向烧钱大户——海军。

不止日本,全球目光也聚焦于海军裁军。

1922年《华盛顿条约》确定
了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的吨位比,但只涉及战列舰与航
空母舰,对巡洋舰就没什么限制。

大家也不傻,没限制就肯定会多造,所谓“条约型巡洋舰”在那段时间大行其道,放任下去肯定又是一场军备竞赛。

还是因为经济危机,英国于1930年1月召集海军五大国聚集伦敦,重点商讨巡洋舰与潜艇吨位的比例问题。

滨口雄幸当然高兴,派出民政
党二号人物若槻礼次郎作为首席代表前往伦敦谈判,海军大臣财部彪
为首席海军代表。

会议前前后后开了两个多月,最后定下来,日本海军非主力舰总吨位
为美国的69.75%,重巡洋舰总吨位是美国60%,潜艇吨位规模保持
在5.27万吨。

3月26日,日本海军内部就是否接受协议开了个小会。

一开始多数人
主张接受谈判结果,岂料半路杀出了海军军令部长加藤宽治,他对上
述比例非常不满意,尤其是日本的重巡洋舰居然只有美国的60%,与
预期的70%差了太多。

第二天,海军小会上的争论传到了内阁,首相滨口雄幸怕天皇裕仁跟
着海军跑,专门去了一趟皇宫。

这位老政治家一见到裕仁就开讲大道理:不管国内如何反对,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财政都不容许日本再
扩军了,裁军才是正道!
裕仁没说什么,滨口雄幸就电令若槻礼次郎:签字!
事情还没完。

4月2日,加藤宽治也跑去皇宫,代表军令部反对签字。

4月21日,海军军令部派出使者去了一趟海军省,痛骂海军省自作主张。

这下有点奇怪了:这个海军军令部到底是什么机构,为什么连海军省
都敢骂?
“条约”对“舰队”曲终人未散
“天皇统帅陆海军”——二战前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1条如是说。

那时候的日本,军权与行政权是平级权力,同归天皇掌控。

行政权最
高机构内阁不能过问军权事宜,而内阁下的陆军省、海军省本身属于
军政机构,主管招兵买马、武装训练、评级定衔,但对何时用兵、怎
么用兵无权干涉。

军令权各属于参谋本部(陆军)、海军军令部(海军)所有。

问题在于,日本帝国的军政、军令之分不一定那么明确。

就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要签字之前,日本国会第58次特别议会召开,会场上,
在野党政友会的党首犬养毅、干部鸠山一郎(2009年出任日本首相的
鸠山由纪夫的爷爷)发扬了日本政客没事找事的话唠传统,把军备削
减问题从军政问题说成了军令问题,矛头直指日本海军省越权行事,
干涉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

日本近代著名的“统帅权干犯”事件爆发。

按理说,军备是后勤问题,明显是军政范畴。

但“统帅权干犯”这个标题党一出,很多海军实权派人物自然会生气,生了气自然就不会再看什
么具体细节——日俄战争功勋老臣东乡平八郎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年
近八旬的老帅站了出来,成为了所谓“舰队派”(即主张海军扩容)的精神领袖。

精神领袖终归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另一位领袖也随之而出,这就是天
皇裕仁的叔叔、海军军官出身的伏见宫博恭王。

他声言:“决不允许干
预统帅权,海军省要是干了这事,日本军备就危险了!军备的实际指
挥权应归军令部所有,海军省这种事务机关无权过问!”
皇族一发话,理念之争立刻变成路线斗争。

“舰队派”与“条约派”之间吵
得越来越厉害。

既然天皇统帅陆海军,那决定权还是要回到天皇手中。

首相滨口雄幸
在议会通过了裁军条约案之后,呈送裕仁。

裕仁不理会“舰队派”的反对,批准签订条约。

裕仁之所以批准,倒不是他支持哪一派。

正如他自己所言:“哪怕对内
阁上奏案有反对意见,也要给予裁可(同意)”。

纵观二战结束以前裕
仁的表现,他在战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当政坛出现争执时不选边站队,任由两派各自发展,谁发展好了就奖励,发展不好就惩罚。

这种中间
路线固然能明哲保身,帮助他在军部重压下生存下来,成为他在战后
东京审判未受起诉的救命稻草,但对日本日益滑向激进的军国主义道路,显然没有起到有力制约作用。

既然裕仁批准签约,“舰队派”起码表面上是输了,于是海军军令部部长加藤宽治辞职。

与此同时,由于受不了“舰队派”攻击,“条约派”干将财
部彪也只能宣布辞职,似乎双方是打了个平手。

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1932年2月,伏见宫博恭王就任海军军令部长,
立刻向当时的海军大臣大角岑生施压,将“条约派”一干人马全部提前打
入预备役。

而在日本政坛,军人一旦退出现役,就等于走完了整个政治生涯。

海军内部逐渐被“舰队派”所蚕食,最终走上了偷袭珍珠港,悍然对美国开战的不归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