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中国基因性全面性癫痫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0)要点

《中国基因性全面性癫痫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0)要点

《中国基因性全面性癫痫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0)要点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其中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GE)约占1/4,这些患者智力基本正常,无结构性和代谢性损害,脑电图显示全面性癫痫样放电且背景活动正常,多数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部分呈自限性病程。

根据发病年龄、癫痫发作形式、脑电图表现及预后,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正式承认的经典IGE综合征包含儿童失神癫痫(CAE)、青少年失神癫痫(JAE)、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和仅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共4种。

临床以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等全面性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可单独或以各种组合出现。

基于双生子和家族性病例的证据,IGE一直被认为具有高度遗传易感性。

随着以全外显子测序为技术支撑的Epi25等大规模国际遗传研究项目的开展,癫痫遗传学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对IGE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研究发现,IGE中仅有少数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的单基因变异(家族遗传性或新生突变),绝大多数IGE与身高、体质量等表型类似,符合复杂多基因遗传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特发性癫痫可能属于谱系疾病,一端为经典IGE,另一端与癫痫性脑病重叠,可合并智力障碍或行为异常。

一、全面性癫痫发作的分类(一)全面性运动性发作1. 强直-阵挛发作:通常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侧肢体强直后紧跟有阵挛,也可表现为阵挛-强直-阵挛的发作顺序。

发作期头皮脑电图常被伪差覆盖,可表现为全面性低波幅快活动继以频率渐慢、波幅渐高的全面性棘慢波。

2. 强直发作:表现为躯体中轴、双侧肢体近端或全身肌肉持续性的收缩,肌肉僵直,没有阵挛成分。

通常持续2~10s,偶尔可达数分钟。

发作期脑电图显示双侧性波幅渐增的棘波节律[(20±5)Hz]或低波幅(约10Hz)节律性放电活动。

3. 阵挛发作:表现为双侧肢体节律性(1~3Hz)抽动,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多持续数分钟。

发作期脑电图为全面性(多)棘波或(多)棘慢波综合。

癫痫治疗的新进展

癫痫治疗的新进展

癫痫治疗的新进展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行为和感觉异常。

癫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癫痫治疗的新进展也日益突出。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难治性癫痫患者,即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逐步提高。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大脑切除术大脑切除术通常用于癫痫焦点位于大脑较为局部的患者。

手术时,医生会根据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EEG)等检查结果,确定癫痫的确切部位,然后通过手术将有问题的脑组织切除。

2. 癫痫灶切除术癫痫灶切除术是一种局部性手术,主要适用于癫痫病变局限于大脑某个区域的患者。

手术时,医生会在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EEG)的指导下,定位到癫痫病损组织,然后通过手术将其切除,以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

3. 神经调节手术神经调节手术也被称为神经刺激治疗。

该方法主要通过植入电极刺激大脑或神经,来抑制癫痫的发作。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癫痫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或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癫痫治疗的第一选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新药的研发,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癫痫药物共有20余种。

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1. 苯妥类药物苯妥类药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元突触的放电。

常见的苯妥类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2. 地西泮地西泮是一种类似于苯二氮卓的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来抑制癫痫发作。

它比苯二氮卓的起效时间更快,更容易控制短暂癫痫发作。

3. 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对广泛性癫痫、小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效果明显。

2024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

2024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

2024难治性癫病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皮质发育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尤其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臼(m TOR)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中被陆续发现。

同时,2011年国际抗癫病联盟(ILAE)发布的有关FCD的分类共识在诊断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和挑战。

因此,2022年ILAE根据分子遗传学10年来的进展,提出了FCD分类的更新版,主要在分类体系中增加了“白质病变”,还建议综合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多层次整合诊断,来实现可靠的、临床相关的和治疗性靶向的组织诊断。

正文癫病是—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已居神经科疾病的第2位。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病的进展,难治性癫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类型也逐渐被明确,涉及脑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MCD入瘢痕、肿瘤及炎症性病变等神经病理的多个方面。

其中,MCD在癫病病因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病例中占比更高。

我们前期对难治性癫病手术切除标本队列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居第1位的是MCD(约占57.2%1 2017年德国的Blumcke等对25年间欧洲12个国家36个癫病中心9523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其病因病理学前3位分别为MCD(约占39.3%� 肿瘤(约占27.2%)及海马硬化(约占15.0%1—、MCD分类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MCD是—组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质结构异常的病变的总称。

包括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入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及半侧巨脑回(hemimegalencephaly)等。

癫痫持续状态新进展PPT

癫痫持续状态新进展PPT

癫痫持续 状态新进展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NCSE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极易误 诊。其很高的发病率和早期诊断困难正逐渐引 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1 Yoshimura等人调查了1723例急诊中被 诊断为SE的94例(5.5%),发现其中24例 (占25.5%)在入院时就被诊断为NCSE,另 有8例入院时表现为惊厥性SE的病人在住院期 间出现过NCSE的发作,用Glasgow评分分析 SE预后,发现不良预后与NCSE明显相关(p = 0.003).
癫痫持续 状态新进展
在发达国家,经直肠给予地西泮已经成为儿 童癫痫院前治疗的一线药物。欧洲专家认为儿 童终止持续性热性惊厥和丛集性癫痫发作首选 地西泮直肠给药,治疗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 状态也可经直肠给地西泮。2007年在美国对 64例癫痫患儿的父母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3 (68%)例癫痫患儿的父母要求过学校或幼 儿园给患儿经直肠给地西泮凝胶,81% (35/43)的学校接受申请,表明经直肠给地 西泮已被美国社会广泛接受。
国内广泛使用的癫痫状态定义是“在短时间内频繁发 作,全身性发作在两次之间意识不恢复,部分性发作一 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新的SE定义:“持 续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持续时间后,发作仍然 没有停止的临床征象或反复的癫痫发作在发作间期中枢 神经系统的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
癫痫持续 状态新进展
NCES不是罕见的急诊情况,预后不良。在 意识不受干扰的情况仔细给病人做脑电图检查 有助于提高NCSE诊断的准确性,所有SE患者 在临床发作停止后20-30分钟仍有意识障碍时, 应该接受脑电图检查,因为20%的病人在早 期治疗后转变成NCSE。
2.有意识,行为,精神异常的患者中进行的调查. 17-24%.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一、综述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当前抗癫痫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在抗癫痫药物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药物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分为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帕金森、托吡酯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癫痫方面各有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特点,使得许多患者难以耐受。

因此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新型抗癫痫药物通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少的副作用以及更好的疗效,这使得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关注药物的选择和副作用外,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增强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离子通道活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用机制,可以为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抗癫痫药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想象一下你正在享受着一个美好的时刻,突然间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些奇怪的画面,然后你开始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手脚不听使唤地抽搐,甚至口吐白沫。

这种状况不仅让你痛苦不堪,还会让你的家人和朋友担忧不已。

因此研究抗癫痫药物,帮助这些患者摆脱病痛,重返正常生活,是我们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2024癫痫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2024癫痫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2024癫痫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癫痫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五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癫痫患者超过1000万人,每年新发50万人,年直接经济负担超过200亿元。

尽管癫痫是少数几种可治可控的神经系统疾病之-,70%以上的癫痫患者可以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达到癫痫无发作和疾病临床缓解的目的,但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约60%的农村地区癫痫患者甚至从未得到治疗,即使在城市地区,也有超过50%的患者治疗不规范。

因此,急需建立符合我国体制,且具有实用性的癫痫及相关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以提升我国癫痫患者的医疗可及性和可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跨部门联合行动一癫痫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全球行动计划(IGAPIIGAP行动旨在以癫痫这一可以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全球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质量。

这一倡议提出:在2022—2031年完成70%的癫痫患者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80%患者抗发作药物可及、可负担,90%患者理解癫痫可诊、可治,降低病耻感的目标(“70-80-90〃目标\这一倡议进一步深化了从国家层面推动癫痫及相关疾病医疗质量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本文总结了自2017年癫痫质控专病组成立以来,癫痫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医疗质量体系的建设工作、成果,并对未来工作的重点进行展望。

2017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了癫痫质控专病组(以下简称为〃专病组〃X这是继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后,第2个成立的神经系统疾病单病种质控专病组。

专病组基于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内外科融合的独特优势与癫痫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病种需要多学科交互的特色,构建了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儿科、神经重症、神经病理在内的多学科质量控制专家团队,正式启动了国家癫痫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癫痫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旨在从国家层面全面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对癫痫患者的诊断、治疗、全面评估、随访监测以及教育咨询,以提升我国对癫痫这一疾病诊疗的整体水平,改善癫痫人群的生活质量和整体预后。

癫痫研究新进展

癫痫研究新进展

癫痫研究新进展一、概述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癫痫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癫痫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癫痫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逐渐揭示了癫痫发病的复杂过程。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脑内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癫痫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癫痫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诊断技术方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的诊断手段也日益丰富和精准。

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癫痫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脑电图(EEG)等电生理技术也在癫痫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脑电活动,为癫痫的发作预测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法方面,癫痫的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个体化。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步应用于癫痫的治疗。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预防策略方面,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策略也逐渐从单一的药物预防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降低环境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癫痫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癫痫的发作。

癫痫研究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癫痫的诊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 癫痫的定义与流行病学概况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发的慢性疾病,这种异常放电会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

《癫痫诊疗新进展》课件

《癫痫诊疗新进展》课件

癫痫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
探索癫痫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及 研究现状。
病例分析
根据病例图表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和结果说明 对于病例治疗的建议
结语
癫痫的治疗趋势
分析癫痫治疗的发展趋势与 前景。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癫痫诊疗领域的发癫痫诊疗方面的 经验和观点。
效果。
3
应用药物治疗
探索癫痫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
讨论介入治疗在治疗癫痫方面的新进 展。
新技术在癫痫领域的应用
神经影像学
探讨神经影像学在癫痫诊断中的作用与应用。
非侵入性诊断技术
介绍新型非侵入性诊断技术在癫痫检测中的 重要性。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进展
讨论最新研究的抗癫痫药物及其在临床上的 应用前景。
《癫痫诊疗新进展》PPT 课件
欢迎各位参加本次《癫痫诊疗新进展》的PPT课件。在本次课件中,我们将 探讨癫痫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诊疗新进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新的 认识。
癫痫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癫痫的定义
探讨癫痫的准确定义,明确 疾病的特征和影响。
历史发展
回顾癫痫研究的历史进程与 里程碑。
目前现状
介绍癫痫在全球范围内的发 病情况与现状。
癫痫发作的类型与诊断
1 广义性发作和局限发作
探讨癫痫发作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区别。
2 诊断标准和方法
介绍癫痫的诊断标准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
3 误诊与方案
讨论癫痫误诊的常见原因和纠正误诊的解决方案。
癫痫的治疗策略
1
外科手术疗法
2
介绍手术疗法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
癫痫(Epilepsy)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癫痫的治疗无外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新型药物近两年(2018年后)经FDA批准的抗癫痫药物:
大麻二酚(cannabidiol,简称CBD):适用于治疗≥2岁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顽固性癫痫患者。

司替戊醇(stiripentol):可与氯巴占(clobazam)联用治疗≥2岁的Dravet综合征患者。

依维莫司(everolimus):该药用于治疗≥2岁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关联的部分性癫痫患者。

Xcopri(cenobamate):韩国SK生物制药公司生产,2019、2020年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辅助治疗成人局灶性发作,抑制电压门控钠电流,也是GABAA离子通道的正变构调节剂。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在癫痫、心血管疾病、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肾脏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同时发现大麻二酚药物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为CB1和CB2受体,对TRPV1通道、BKCa通道、GPR家族受体(GPR18、GPR55、GPR119、GPR92)和PPARα核受体也有靶点作用,并且对细胞内的ERK、Akt和RhoA传导通路有着激活作用。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
内源大麻素系统与癫痫研究在多种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CB1和CB2激动剂具有抗癫痫作用,而CB1和CB2拮抗剂具有产生癫痫作用。

CB1拮抗剂SR141716A具有抗癫痫作用,特别是在外伤诱发的癫痫或热性惊厥。

戊四唑点燃动物癫痫模型,激活CB1具有抗急性癫痫发作作用;激活PPARγ具有协同效应。

内源大麻素系统动物模型研究
大麻二酚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在临床治疗癫痫的研究中,大麻二酚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人群、Dravet综合征、LGS,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Doose综合征、Aicardl综合征。

大麻二酚在临床中的研究
国内新药——派恩加滨(Pynegabine) 2018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片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准开展临床研究。

派恩加滨是克服了瑞替加滨化学结构不稳定和代谢特性不佳、靶向钾通道KCNQ的新一代抗癫痫候选新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临床前研究显示,与瑞替加滨相比,派恩加滨具有化学稳定性优良、脑内高分布等特点,不仅降低了色素沉着风险,还显著提高了体内抗癫痫药效,在包括难治性癫痫模型等多种动物模型上显示出良好抗癫痫效应。

经过进一步临床试验,派恩加滨有望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癫痫新药,为众多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新选择。

目前已经转化给海南海药集团,在华山医院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派恩加滨通过增强钾通道KCNQ发挥抗癫痫效用
药物治疗——老药新谈托吡酯(妥泰)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广谱抗癫痫药物,1999年获准在我国上市。

临床中用于控制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对于难治性癫痫及癫痫综合征都有明显的疗效。

该药具有五重作用机制:①Na+通道阻断剂;②Ca2+通道阻断剂;③增强神经抑制性传递:GABA A受体激动剂;④降低神经兴奋传递:AMPA/KA受体抑制剂;⑤碳酸酐酶抑制剂。

目前托吡酯新的关注点是在碳酸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中,由此可知该药对于治疗急性期的脑水肿和脑积水伴癫痫发作也有疗效。

托吡酯单药治疗肌阵挛发作的疗效与丙戊酸相当一项关于循证医学的系统综述中,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83例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ME)患者,评估托吡酯单药治疗JME的疗效及耐受性。

结果显示,托吡酯单药治疗有效控制肌阵挛发作或实现无发作的疗效与丙戊酸相当。

“托吡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管理的研究进展”这篇文章中介绍了癫痫患者发生认知损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癫痫相关因素、患者因素、手术治疗和抗癫痫药物都会引起癫痫患者发生认知损害。

托吡酯认知不良反应的特点托吡酯认
知方面的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较低剂量托吡酯治疗癫痫未显著影响患儿认知功能,以<25 mg/周的剂量增量对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性极小。

托吡酯只影响认知测试8个维度中的3个,即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和语言流畅性。

仅5.8%的患者因为认知不良反应退出治疗,导致认知下降均随治疗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

认知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服药后最初2周,引起的认知不良反应具有可逆性。

托吡酯药物临床治疗决策起初剂量过大,加量速度太快是引起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

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老年患者可调整目标剂量为100~200 mg/d;对于儿童患者,有研究采用目标剂量6 mg/(kg·d)未出现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

成人患者剂量调整应从每晚25 mg开始,服用1周,随后每间隔1或2周增加剂量25~50 mg/d(分2次服用)。

儿童患者剂量应从每晚0.5~1 mg/kg开始,服用1周,间隔1或2周增加剂量0.5~1 mg/kg/d(分2次服用)。

短时间癫痫发作频繁的患者,给予较大的初始剂量50 mg/d 和较快的加量速度25 mg,每周2次,可以取得更快的治疗效果,对于身体较差或癫痫发作间歇期较长的患者,采用初始剂量25 mg/d,缓慢加量25 mg/周至治疗量。

非药物治疗——神经调控神经调控-电子药(Electroceuticals)对抗疾病电子药物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的第三次革命,在经历了使用疫苗,抗生素,分子、基因、细胞疗法的阶段后,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拥有了操控神经系统的能力,从而能够治疗疾病和实现脑功能增强。

最新研究发现,神经调控治疗除了减少癫痫
的发作,还可以改善认知。

用神经调控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焦虑等认知障碍方面的疾病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主要分类
•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i-VNS):1997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辅助治疗,目前全球已超过10万例患者接受了该种疗法。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2000年首次被加拿大学者提出,2010年被欧洲批准用于治疗癫痫和抑郁,主要为耳迷走神经刺激(tn-VNS)。

•无创性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非药物治疗——微创激光消融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如开颅手术、前颞叶切除术)一直以来是癫痫手术的金标准,但由于患者和医生的不情愿,成本高,以及可察觉的合并症导致手术未充分利用。

癫痫外科近几年基于精准和微创的治疗原则寻找替代开放性癫痫手术的治疗的新技术。

磁共振监控下激光消融系统(MRgLITT)适应颅内肿瘤、癫痫灶损毁、其他脑深部损毁的症状。

有精准手术边界、精准适形、实时监控、最大20 cm3的手术范围、安全、预后好的产品特色。

例如微创性胼胝体切开术,该手术是通过不同的入路分别进行热消融将胼胝体切开。

包括内镜下前部胼胝体切开术、放射外科手术、射频热消融、MRI引导下激光空隙热疗法(利用MRI 测温装备对消融量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温度阈值防止脱靶损伤,对
不连续病灶进行界定,对效应进行即时明确)。

LITT产品2017年在我国的华科公司对该技术进行立项研究,并于1年后完成原理样机,之后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始进行规范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并于2020年8月12日于天坛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LITT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