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展望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

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

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武术,又称武技、武艺、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武术就被广泛运用于形体健身、自卫防身、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一、武术的起源和演变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当时的武术主要是刀、枪、戟等兵器的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逐渐从实战演变为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的实用技能,武术技巧也进一步完善。

汉代时期,武术开始分化为多个流派,如汉武帝时期的“无极拳”和唐代时期的“太极拳”。

进入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术家将拳术与兵器相结合,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

1928年,全国国术标准化后,“武术”这一称呼正式确定下来。

二、武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武术已经逐渐从“半文半武”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文化体育运动。

在中国,武术已经成为国家队资格认证的体育竞技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也成立于1990年,并已加入国际奥委会。

不仅在国内,武术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不少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武术文化。

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体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武术,外界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而在国内,武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

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武术培训机构和武术俱乐部,这些机构使得武术实践者更加方便了解、学习和提高武术技巧。

三、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文化和体育方面,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首先,学习武术可以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自我防卫能力,这对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非常有帮助。

其次,武术不仅强调技巧,也强调内功修养。

武术的修炼可以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武术还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总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要。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最后,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武术国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如直播、短视频等,将武术教学、赛事活动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还 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武术联盟、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武术在世界范围 内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内容
从古老的密码破译到未来的智能革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本次 演示中,我们将带大家穿越时空,了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四、结语
互联网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制 定合理的品牌策略、传播策略和营销策略,并实施有效的实施计划,可以进一步 推动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这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促 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感谢观看
本次演示通过对我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 展策略。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数量和覆盖范围有限,未能 全面涉及所有相关因素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更多层面的问题, 如跨文化交流、社会影响力等。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 讨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案例,为武术文化的全球推广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指导。
二、互联网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 的策略制定
1、品牌策略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需要树立独 特的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打造专业的武术师资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开 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等方式,提升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2、传播策略
在传播策略方面,互联网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文字、图片、视频、音 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展现武术的魅力。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 等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增强武术文化的传播效果。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之路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之路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之路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国际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生产劳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武术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门派。

中国武术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典著作,包括《太极拳经》、《论武》等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现状近年来,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武术。

在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中,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经典武术项目得到了更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一些国际体育赛事中,中国武术项目经常取得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和魄力。

三、未来发展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之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国外人士对中国武术认识不够深入,需要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宣传。

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竞争也比较激烈,需要更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需要加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培训工作。

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增加对武术项目的投入和培训力度。

可以通过推动国际武术赛事、举办国际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中国武术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的支持。

需要完善国际武术教练的培训体系,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积极引进国外专业人才,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武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体育竞技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一定能够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武术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武术是以手、足、器械等肢体为主要手段,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达到身心健康和实战能力的一种运动方式。

在中国,武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武术比赛、武术保健、武术表演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武术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类似于现代武术的活动。

最早的武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降服野兽,保卫家园就需要一些技能。

在古代,武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和民间自卫。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就有了不少武艺高超的名将。

到了唐宋时期,武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和体育活动,并开始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家。

明清时期,武术逐渐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并逐渐形成多个流派。

20世纪初期,武术开始受到西方人的重视,并随着中国的开放,逐渐传到了海外。

武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并且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武术在我国发展出了新的气息。

武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武术开始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了国际认可的正式比赛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武术表演成为了其中的一项嘉宾演出项目。

同时,在国内,武术开始进入了中小学教育,成为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甚至一些武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体育教育和职业培训。

目前,国内武术运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武术搜满了多样化的竞赛、表演、教学、传承等多种形式。

与此同时,由于武术在国内的流派和各个领域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化的体系。

我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武术文化和价值正在被快速遗忘和淡化。

除此之外,少数贴金表演化、低俗化、功利化的“武术”也遭到一些专家、民众的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武术文化,保持武术的优良品质和传承,同时加强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动武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武术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存在。

从初期的军事训练到现在的艺术表演,武术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武术文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是在军事、政治上,也是在社会、文化等方面。

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就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军事训练,这时期训练的对象主要是军人。

到了宋代,武术的训练已经扩展到了民众范畴。

民间武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武术门派的形成。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武术已经分为明教、少林、武当等数十个派别,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风格。

在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扩大到社会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在社交活动、宗教活动和民间娱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武术由一种武术技能向一种文化、艺术性的表演形式转化,这种改变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尊崇民族文化,提倡全国各族人民发展自身文化,武术文化再次得到重视,特别是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对武术文化的支持和资助,使之成为国人自信的精神特征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武术经过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系列训练方法和练功技巧,开发出新的武术套路和武器使用技巧。

同时,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武术学院、中央文工团等机构相继建立,使得武术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文化和艺术形式。

二、武术文化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武术文化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承问题成为了武术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传统的武术文化传承方式渐渐失去效果,新兴的媒体平台正在取代传统的武术道场。

传统的道场和家传不易传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武术文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其他问题,研究和发展现代武术,在时代的浪潮下也成为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在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

在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要为主,作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严格
的军事化训练和实战技法。

到了北魏时期,武术开始出现专门的武术学校和武馆,逐渐形成了以武术为主的武术体系。

隋唐时期,武术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艺。

宋代以后,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武
术开始融入到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少林、太极、八卦、形意等武术流派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近现代,中华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爱国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北伐战争,为中华武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武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到了21世纪,中华武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受到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将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武术比赛中频频夺冠,展现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武术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武术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展望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

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

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

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

唐朝推行“武举制”,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

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

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

从几部古代小说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可以看出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

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

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

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

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

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武术的发展历史中,其体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技击性。

在古代,武术主要是一战争为载体,在人与人的拼杀之间体现出来。

人们练习武术是为了在战争中达到自保,同时有能消灭敌人的目的,其对抗激烈,更体现出弱肉强食的时代特征。

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始终贯穿着整个时代。

随着人们对武术中搏击方法和器械的使用方法的认识加深,武术动作的花样逐渐增多。

其成套的技击动作便体现出美感,更有表演艺术效果,但是武术的根本特点——技击性未变。

二、健身性。

随着火器在战争中地位的提升,武术的健身功能便表现得更突出。

特别是在现代,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随处可见。

例如太极拳根据阴阳原理编成的,可以达到人体腑脏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再如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

三、哲理性。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却是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因此其具有很强的哲理习惯。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

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四、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

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人们从习武中不单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而且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

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五、可创新性。

由于中国武术的向外传播和推广,对国外的一些项目如日本的柔道,泰国的泰拳,韩国的跆拳道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受到过武术的启发,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而产生。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

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

因此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必须将分内的事作好,也可以说是武术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

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

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

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在学校和社会的普及。

2.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

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

3.技术更全面,规则更合理。

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4.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武术讲究“习武以德为先”,重视尚武崇德的精神,因此,习武之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以武术为修德的手段会成为武术发展的趋势。

5.社会上会出现更多的武馆。

当今社会上有很多的跆拳道馆、柔道馆,而武术馆很少见,难道外国“武术”比中国武术更吃香?相信随着武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上的推广,或许更多的人会选择武馆。

6.武打镜头在电影中会更多出现。

影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武打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和电影中各种著名的角色如霍元甲等,对武术走向世界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同时,外国电影里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功夫,如《终极斗士》,将中国散打也搬上和荧屏。

7.发展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

上届釜山亚运会,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武术比赛,这说明武术运动在亚洲已经非常普及。

现在,国际武术联合会有90个会员协会,并且是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35个单项联合会之一。

8.中国武术必将入围奥运会比赛项目。

目前可以说中国武术已经具备了“入奥”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的问题是,武术界自身的改革较慢,特别是在竞赛规则、套路编排等方面,与国际奥委会的设项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随着其不断的完善,相信最终会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中国武术发展的总的趋势是走向世界,相信在中国人民的努力和其他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武术会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