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依据

浅析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命制特点

一、命题的基本原则:

2019年高考仍会本着自2015年开始的高考试题的“守正出新”这一原则命题,仍会突出“一点四面”。

“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之中强调:

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高考命题工作,必须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作为的基本遵循,把握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规律,使其贯穿于高考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参与命题的全体教师和全部学科中,确保命题工作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纪律不懈。

(为什么如今要强调高考命题的政治性?是因为这二十年来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放松了思想教育,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出现许多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各种错误的观念层出不穷。要抓思想教育,只能先从在校的中小学生抓起。因此,现在是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二、命题的基本方向: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命题专家总结2015年作文试题的部分讲话内容)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

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

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貌的同时,命题者

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让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在2018年1卷的小说阅读有关赵一曼女士的也是属于这点)

4、思辨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注重题目的思辨性,符合《实施意见》中对“考查学生独考生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考后专家对高考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是“某某作文题出得好,有很强的思辨性”。可见,思辨反映了社会对考场出现大量空洞无物的高考体作文,以及作文写作教学整体现状的不满,体现了迅速提高民族思维水平的期待。

(2018年的2卷“飞机弹痕”的表象与真相的就是明显考查事物对立面的思辨性)

(其实,这四点还是可以归为二点。2、3点可以归到第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法治”“爱国”。思辨性在近2年的全国1卷考查没有那么明显。当然,里面肯定也是含有思辨性的。)

思考:关于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立德:树立德业。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国家对青少年学生要立哪些方面的德呢?请您思考、补充。

(二)树人:像种植、栽培树木一样培养人,时间长难度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手段与方法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国家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呢?请您思考、补充。

三、命题的基本属性:

(命题专家总结2015年试题的部分讲话内容)

1、可写性。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可写性中的熟悉程度是需要非常合适的拿捏。试题内容如脱离学生实际,考生对试题就会感到陌生、深奥。试题内容部分考生熟悉,部分考生陌生,又会造成考试不公平。考生对试题内容过分熟悉,也会容易撞题、套作。有时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但因可以引导中学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意义重大,所以即使出现像2008年全国大纲卷的“抗震”题材和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风采人物优中选优”题材的材料作文,其利也大于弊。

2、选择性。

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可选择的越多越好,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前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立意自定”,后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文体自定”。不过也有试题对后两个指标提出限制,例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一篇议论文”等。

(多种组合的自由选择,可以看到考生的情趣、认识与价值观等)

3、导向性。

导向性指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导向性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是高考作为国家行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是作文题教育功能的体现。目前的作文试题都要求有明朗的积极的思想导向;有些范围性的标题作文,没有明朗的思想导向,要保证考生立意的自由,但绝不可有意无意地引导考生朝着恶意、消极、不健康的方向立意。

4、探究性。

探究性指试题要引导考生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探讨、认真研究,符合课程标准对中学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也符合《实施意见》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作文的探究性不是人云亦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尤其是加强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是提高试题探究性的一个途径。

5、防套性。

防套性指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本应考查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提出材料作文就是要以题型的变化消减应试作文的消极影响。备考中的宿构和套作使多数学生陷入本人真实情感、写作能力与考试写作分离的状态。以往高考作文题中半命题、熟题、范围性标题作文、多角度的材料作文等,在辅导资料、网络材料面前受到极大挑战。因此,从2015年全国卷的任务驱动作文题的设计看,在不影响考生多角度写作的情况下,突出了写作任务的指向,很好地实现了防套功能。

(防套性一方面指的是内容上,因为命题的材料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的内容,很难用以前背下的作文去套用。二是指形式上,很难用以前的作文模式去套作、宿构。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命题过于突出现实性、时代性,还是很容易被猜中内容的。比如,去年的高考40周年就有人猜中了。明年是2019年,历史上的大事件与当年发生的大事件,就是命题的切入点。“自由”“民主”“公正”这些相对敏感的词语,不好设题考查,只能留待合适的时机推出。因此,也容易猜。形式上,其实也是可以套作、宿构的。)

6、难易度。

难易度指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主要是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一方面试题的难易与试题本身是否容易理解有关。另一方面,更多左右试题难度值的因素是阅卷环节,这由命题与阅卷协调共同控制。

四、命题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看2015—2018年全国卷有哪些作文题涉及到;还有哪些词语没有反映)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传统文化:

(看看2015—2018年全国卷有哪些作文题涉及;下面是有关传统文化的常识)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

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见载体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艺品等。(三)、依法治国:(看看2015—2018年全国卷有哪些作文题涉及)

(四)、创新精神:(看看2015—2018年全国卷有哪些作文题涉及)

五、2019年命题的热点:

抓住时代的特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试题命制。针对明年2019年,合适的切入点可能是什么呢?(整数年命题思路是其中之一)

1、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青年”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学习的呢?这些需要我们去发掘。(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敢于推翻旧制度就文化,一腔热血,满腔的爱国热情,有责任敢担当……)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意义何在。为了建国,多少热血青年做出了重要的牺牲。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品格需要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呢?

3、命题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国家未来的建设、优秀青年的精神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