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第四章太阴病

第四章太阴病

概论一、概念:凡属中焦虚寒,寒湿内阻,脾胃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病证,则称之太阴病。

二、生理: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三、病因病机:1、传经:误治,误治2、直中:外感风寒,过食生冷1,2=中阳虚损,寒湿内阻四、性质:脾虚寒证五、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六、治禁:吐下七、转归:病愈,黄疸,阳明病,入少阴,厥阴第一节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提纲证腹满—中焦虚寒,脾阳虚,失健运,寒湿内阻,寒凝气滞,气机不畅呕吐—脾虚影响及胃,脾胃升降失职,胃气上逆食不下—脾胃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不升清,清气下陷,失治误治下利加重时腹自痛—中焦阳虚寒凝气滞,不同则通口不渴—中焦阳虚,寒湿内停,无邪热伤津,津能上乘,且下利较轻,津液未伤意义:太阴病的主症:凡具备此证即可诊断太阴病治禁:胸下结硬—用苦寒攻下之法使脾阳更伤,运化无力,寒凝气滞更甚第二节太阴病表虚证(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主症病机治则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第三节太阴病辨证一、辨太阴兼有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兼有表证的证治方药:桂枝加黄芪汤——伤寒表虚(身无汗,但皮肤潮湿)麻黄汤——身无汗,运动也无汗,伤寒表实(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兼表以里虚为主的证治病因病机:脾阳虚弱,寒湿阻滞,兼有表邪不解主症:利不止——脾虚寒湿阻滞,清阳不升,清气下陷心下痞硬——脾虚寒影响及胃,脾胃不和,气机阻滞,壅塞于中焦协同表证而发热——表邪不解,表证未罢恶寒发热等证仍在,部分表邪内陷于里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人参)方义: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人参—补脾益气炙草—和中补脾桂枝—辛温解表临床应用:一、表里同病,外有太阳表邪,里有太阴脾虚;桂枝外散风寒,理中汤内温脾阳治疗体虚感冒,或感冒、流涕,而虚寒下利二、脾胃虚寒兼阳不化气二、辨太阴腹痛证(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病因病机》课件

《病因病机》课件
病邪直接侵入内脏,而不经过 经络由表入里的过程。
转属
某一经络的病,经过传变,转 属于另一经络。
转系
一脏之病,可转变而累及所属 之脏。
传变的规律
01
传变规律与五行的生克 制化有关。
02
传变规律与阴阳盛衰有 关。
03
传变规律与脏腑经络的 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有 关。
04
传变规律与邪正盛衰有 关。
04
预防与治则
详细描述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功能至关重要。一旦气血津液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常见的气血津液失调包括气滞、血瘀、痰饮等。
03
疾病传变
传变的形式
01
02
03
04
传经
病邪从外侵入,由表入里,或 由浅入深,按经络的次序,逐渐深入。 Nhomakorabea直中
湿邪
湿邪粘滞重浊,易侵犯 人体下部,引起关节疼 痛、沉重等症状,如湿
痹。
内伤病因
01
02
03
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 、惊等情绪变化,影响脏 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
饮食内伤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偏 食等,影响脾胃功能,导 致消化不良、肥胖等疾病 。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 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易 感染疾病。
预防
预防原则
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为主,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采取措施, 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
定期检查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暑为阳邪、其性炎 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 气扰神
暑多挟湿
热势炽盛、驰张上 壮热、面赤、心烦、

脉数
向上向外升散、腠 心胸烦闷、汗多气
理开泄、热迫津泄, 短、尿少口渴,甚
气随津脱
则昏倒
天暑下逼,地湿上 四肢困倦、胸闷呕

恶、大便溏泄不爽
湿
一、概述:
湿—长夏—土—脾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阳气的温煦、气化 作用减弱
经络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气机收敛,毛孔闭 塞,筋脉拘挛 分泌物、排泄物为 清稀状
寒证:恶寒、面白、 肢冷
痛证:“痛痹”、 “痛经”、头痛、 腹痛
发热无汗、肢体屈 伸不利、血管收缩
鼻流清涕、咳吐清 涎,腹泻水样便
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
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 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热迫血行

易致肿疡
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疮疡痈肿
疠气(自学)
疫疠之气,又称温疫、疫毒。 是由疫气、疠气、毒气、时气、异
气等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
第四章病因病机
疫疠(自学)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疫者,感受天地之疠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 从口鼻而入。”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详解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详解
可影响脏腑、气血,导致妇科病。
四、体质因素
(虽古已有,近30年方深入研究)
体质的形成:先天禀赋,后天环境、气候、 生活、饮食等综合因素。
对发病的影响:易感性、病证类型与体质关系, 以及治疗、转归、预后均与体质有关。
遗传下一代。 2004年8月20日“中医体质理论与应用研究”由
教育部主持通过鉴定。(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8 月23日)
第二节 病 机
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
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 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的机理,深刻 理解妇科病机特点。 2、熟悉发病过程中病机的转归。
一 、脏腑功能失常
1. 肾的病机
肾气虚—肾血不足、冲任血虚—月经过少; 封藏失职、摄纳无权—胎漏,胎动不安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目的要求:
1、熟悉寒、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熟悉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了解导致妇科病的其他因素。 4、熟悉体质因素在妇科病因学中的地位。
一、寒、热、湿邪(含内生五邪)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 气血。
实寒:风寒、寒湿、饮食生冷 虚寒:阳虚内寒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实热:外热、湿热、热毒、生风动血、五志化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冲任失养----月经过少;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
动----经行眩晕,子痫,
3. 脾的病机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冲任失养,血海不 充----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运化失职,水湿流 注下焦-----带下病
脾失统摄——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月经过多, 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
脾虚下陷——冲任不固,摄纳无权 ----阴挺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 便溏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
2、寒

外寒
伤寒
分为
中寒
内寒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
冷痛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邪善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④风性主动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4、湿 邪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第四章 病因病机 ppt课件

第四章 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
【湿邪治病性质和特征】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其粘滞性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症状的粘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涩滞不畅。如: 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口 粘、口甘和舌苔厚滑粘腻等。 ②病程的缠绵性 — 即湿邪为病,多表现为起病缓 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 湿疮等常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风为春季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 病,则为风邪。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常在。 风邪为病以春季多见,但不独见于春季。
风邪侵入人体,多从皮毛而入,引 起外风病证,是导致外感病的极为重要 的致病因素,故有“百病之长之称”。
中医药学概论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①风为阳邪: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 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 ②其性开泄: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 邪伤人,多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③易袭阳位: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 阳经及肌表等属阳的部位,使皮毛腠理开泄, 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
中医药学概论
【湿邪治病性质和特征】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即湿邪为病,多侵袭人 体的下部(阴位)。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 见。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入人体也常伤 及下部。 《灵枢.百病始生》说:“清(寒)
湿袭虚,病起于下。”
中医药学概论
“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鼻与自然之气直接相 通,而燥邪多从口鼻侵入体内,故燥邪最易 损伤肺津,影响肺之宣降,出现干咳少痰, 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第四章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病机第四章病因病机第⼆节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病证各类虽然繁多,其临床表现亦千差万别,但从总整体来说,⼤多数的病证都有某些共同的病机过程,如正邪转归、阴阳失调、⽓机失常等等。

⼀、正邪盛衰正邪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发展过程中,致病邪⽓与机体抗病能⼒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争所发⽣的邪正盛衰变化。

⼀般⽽⾔,邪⽓侵犯⼈体后,正⽓与邪⽓即相互发⽣作⽤,⼀⽅⾯是邪⽓对机体的正⽓起着破坏和损害作⽤,另⼀⽅⾯正⽓对邪⽓的损害起着抗损害及驱除邪⽓,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

因此,邪正⽃争,及其在及其在⽃争中邪正双⽅⼒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证的虚实变化,⽽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

所以,从⼀定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正邪盛衰的关系正,指⼈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是正⽓的简称。

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为邪⽓的简称。

疾病的发⽣和变化,是在⼀定条件下邪正⽃争的反映。

1、正⽓不⾜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旺盛,脏腑功能正常,⽓⾎充盈,卫外固密,则病邪难以侵⼊,病⽆以发⽣,正所谓“正⽓存内,邪不可⼲”(《素问-刺法论》)。

只有在正⽓相对虚弱,抗邪⽆⼒的情况下,邪⽓⽅能乘虚⽽⼊,使⼈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疾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必虚。

”2、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可引起疾病的发⽣,在⼀定的条件下,有时甚⾄可能起主导作⽤。

如烧伤、冻伤、疫疠、毒蛇咬伤、⾷物中毒等,此时即使正⽓强盛亦难逃伤害。

3、正邪⽃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邪相争,正胜邪去则不发病,⼀则正⽓强盛,抗邪有⼒,其病邪难于侵⼊;⼆则即使邪⽓已侵⼊,正⽓能及时消除或排出邪⽓,不产⽣病理改变,也不会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为正虚抗邪⽆⼒,邪⽓得以乘虚侵⼊,造成阴阳⽓⾎失调⽽发病;⼆为邪⽓毒烈、致病作⽤强,正⽓相对不⾜,亦能损害机体⽽致病的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病因病机【练习题】一、填空题1.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中医内伤致病因素有、、。

4.瘀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主要有、、、、。

5.气机失常主要有、、、、。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1.六淫就是“六气”。

()2.疫疠的发生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

()3.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状的痰病。

()4.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5.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三、选择题[A型题]1.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邪.湿邪E.燥邪3.下列哪种病邪致病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的症状()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4.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5.风邪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A.风性善行B.风性数变C.风为阳邪D.风性开泄E.风性轻扬6.风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伤肌表B.易伤津液C.易伤阳气D.易袭阳位E.易致肿疡7.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A.风为阳邪B.风性轻扬C.风性善行D.风性数变E.风性主动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A.为阳邪,其性炎热B.为阳邪,为阳邪,其性开泄C.为阳邪,伤津耗气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E.为阳邪,其性炎上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阴邪,易阻气机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D.其性黏滞,病难速愈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10.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A.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B.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C.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E.寒性黏滞,气机不畅1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B.黏滞C.数变D.重着E.升散12.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B.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C.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D.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E.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13.寒邪伤人,出现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利B.寒为阴邪,易伤阳气C.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E.寒性黏滞,气机不畅14.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5.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其性重浊B.其性黏滞C.其性干涩D.其性趋下E.其性凝滞16.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E.寒邪入里,直中三阴17.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D.湿邪E.燥邪18.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19.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暑邪挟湿,气滞湿阻B.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C.暑性升散,伤津耗气D.暑性炎热,伤人手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E.暑性开泄,伤人后引起汗出20.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1.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A.湿性黏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B.湿邪损伤阳气,阳气受损,病难速愈C.湿性黏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D.湿性重浊,留滞于体内,病难速愈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难速愈22.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3.侵犯人体可引起关节疼痛重着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4.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B.肺气C.脾阳D.肝阳E.肾气25.湿邪致病可见尿少,水肿等症的主要原因是()A.湿性趋下,其水肿以下肢明显B.生重浊,分泌物秽浊不清C.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D.湿性黏滞,排泄物滞不畅E.湿性黏滞,疾病缠绵难愈2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7.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8.具有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性质和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9.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C.为阳邪,性炎上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E.为阳邪,性炎热30.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31.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2.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3.其性炎上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B.炎热C.伤津D.动血E.生风35.“行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6.“痛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7.“着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A.风邪B.寒邪D.湿邪E.火邪38.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病情重,预后差B.高热持续不退C.易伤津耗气D.扰动心神E.传染性强39.下述哪项因素与疠气流行较不密切()A.气候反常B.环境因素C.预防措施不当D.社会因素E.精神因素40.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肝、脾B.心、肺、脾C.心、肝、肾D.心、肺、肝E.肺、脾、肾41.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2.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A.过喜B.过思C.过怒D.过恐E.过悲43.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A.过度愤怒B.喜乐过度C.过度悲忧D.突然受惊E.思虑过度44.过怒主要影响下列哪种功能()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经气功能E.运化功能45.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B.气结C.气上D.气下E.气乱46.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B.气结C.气上D.气下E.气乱47.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B.气结C.气上D.气下E.气乱48.暴喜过度,临床觉哪些症状()A.神无所归,虑无所定B.心悸、失眠、健忘、多梦C.面红目赤D.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E.意志消沉,面色惨淡49.下列哪种情志异常可引起二便失禁()A.过度悲忧B.恐惧过度C.思虑不解D.过度愤怒E.突然受惊50.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陷C.气上D.气结51.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A.摄食不足B.饮食不洁C.暴饮暴食.饮食偏寒偏热E.饮食五味偏嗜52.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症状是()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E.以上均非53.与水湿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因素是()A.心肺脾功能障碍B.肺脾肝功能障碍C.脾肝肾功能障碍D.肝肾心功能障碍E.肺脾肾功能障碍54.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出血量多B.出血不畅C.出血夹有血块D.出血伴有疼痛E.出血量少55.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A.胀痛B.窜痛C.灼痛D.刺痛E.重痛56.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正气B.正气不足C.邪气D.邪气亢盛E.邪气损正57.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正气不足D.邪气亢盛E.邪气损正58.“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A.邪气亢盛B.正气旺盛C.气血瘀滞D.水液蓄积E.痰浊壅滞59.虚证的概念是()A.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反映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C.邪气亢盛,正气日衰,脏腑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D.正虚邪恋的病理反映E.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B型题]A.“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B.“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C.“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D.“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E.“百病多由痰作祟”。

60.强调发病的内在因素的思想是()。

61.强调外感致病因素的思想是()。

[X型题]62.痰饮的致病特点A.阻滞气血运行B.影响津液代谢C.易扰乱神明D.致病广泛,变化多端E.气机不畅63.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的常见因素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E.外伤四、名词解释2.疠气3.内伤七情4.痰饮5.瘀血6.正邪相争五、问答题1.疠气与六淫致病有何异同?2.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痰饮的致病特点是什么?4.正邪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风寒暑湿燥火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4.刺痛肿块出血望诊见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5.气脱气闭气陷气逆气滞二、判断题1.×2.√3.√4.√5.√三、选择题[A型题]1.A2.A3.A4.A5.A6.D7.D8.B10.D11.A12.E13.B14.B15.E16.D17.B18.D19.A20.C21.C22.D23.D24.C25.A26.E27.E28.E29.C30.E31.E32.E33.E34.C35.A36.B37.D38.E39.E40.A41.B42.C43.D44.C45.D46.A47.C48.D50.D51.C52.C53.E54.C55.D56.B57.C58.A59.A[B型题]60.A61.D[X型题]63.ABCD64.ABCDE四、名词解释1.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淫是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其为“六邪”。

2.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

3.内伤七情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因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自内生,故又称为“内伤七情”。

4.痰饮痰饮是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之痰饮,指咳吐之痰涎。

广义之痰饮,指由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由机体功能失调,津液停蓄蕴结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