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一生功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袁世凯评李鸿章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媒体评李鸿章

•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袁世凯评李鸿章

•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评李鸿章

•水浅而舟大也。——毛泽东评李鸿章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孙中山评李鸿章

•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蒋廷黻评李鸿章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媒体评李鸿章

•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袁世凯评李鸿章

•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评李鸿章

•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蒋廷黻评李鸿章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媒体评李鸿章

•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袁世凯评李鸿章

•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评李鸿章

•水浅而舟大也。——毛泽东评李鸿章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孙中山评李鸿章

•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蒋廷黻评李鸿章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媒体评李鸿章

•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袁世凯评李鸿章

•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评李鸿章

身处晚清大变革时代,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他的老师曾国藩行程迥异的道路,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他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最终的目的却与曾国藩殊途同归,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一个活跃在近代国际舞台近四十年的弱国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无疑是相当复杂和十分丰富的,实非“投降”、“卖国”一类的贬词所能涵盖。在长期主持对外交涉事务过程中,李鸿章始终以1861年恭亲王奕沂等人奏准成为清政府对外关系最高原则“按照条约,不能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8。)为指导,并广泛吸收和发展了曾国藩、郭嵩焘等人阐述的“诚信”、“循理”外交思想的合理因素,努力将传统的儒家“和戎”思想应用于近代对外事务,力图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

保证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由于传统的儒家“交邻”之术与近代外交理论格格不入,这就使得李鸿章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但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为寻求中国平等独立地位所作的理论探索及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很多方面却具有开拓性,并值得我们借鉴。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系起来。无论他在早期提出“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1.页26。),或是晚期提出“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19.页43。)的主张,都渗透了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李集》.《奏稿》.卷25.页23。)其寓意很清楚:第一,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缔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李鸿章的“外交内政表里论”,是建筑在他对“西势东渐”局面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上。

抵沪之初,李鸿章对西方参战的政治后果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特别怀疑西人对上海、宁波两地怀有领土野心。1862年,他曾多次致函曾国藩和左宗棠,谈及他的焦虑。8月14日,他函告曾国藩:“……其实沪城内外各事,实皆系洋人主持,惟所欲为,不过关税捐厘仍为华官收放耳。鸿章前复总理(衙门)公函云:‘难保无他日占据’,果有是说,全在中朝衡夺,履霜坚冰,殊为隐患。”(《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1.页46。)10月1日,他谈到英法联军驻防宁波的情况:“该城两面滨江,洋船甚多,城内全靠西兵,当能自存,惟后患则不可思议。”他竭力主张让左宗棠“速分一将二三千人前去,徐图挽救,庶粤人(太平军)可尽去,洋人之权可渐分,此城终不致竟为异域耳。”(《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2.页3(参郑1,页44)。)随着与洋人交往的增多。李鸿章逐渐认识到,西人来华,意在谋取商业利益,并不在于直接的领土占领。(根据史学家刘广京的研究.李鸿章至少在同治二年春就有此种认识.参见刘广京:《儒家爱国者》(Liu kuang—ching,The confucian Patriot and Pagmatist:Li Hong—chang’s Formatic Year。1826~1866),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0卷(1970).第30页。)但他同时亦认为,“若辈贪利狡猾,究其国之君臣未有占我土地之意,仍视我兵将之强弱为向背。”(《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3.页34。)“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李文忠公(鸿章)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卷3.页13。)

1864年,清政府在镇压“心腹之患”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就着手考虑对付“肢体之患”的西方侵略者。李鸿章鉴于“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提出了“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以御外侮的主张。他认为,“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吁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