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山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附子山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附子山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对附子山茱萸汤这种中药方剂也是一样,需要先对它进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对附子山茱萸汤这种中药方剂也是一样,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1两,山茱萸1两,木瓜干半两,乌梅半两,半夏(汤洗去滑)3分,肉豆蔻3分,丁香1分,藿香1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椎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食不下,或肠鸣溏泄。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五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发现附子山茱萸汤的好不仅体现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从古至今都受人推崇,养生效果真的超赞。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兹将其介绍如下: 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山茱萸的主要功效

山茱萸的主要功效 1.对血糖的作用 山茱萸有抗糖尿病的作用, 山茱萸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糖尿病大鼠亦有类似作用.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提示山茱萸对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实验表明:山茱萸粉剂、乙醚提取物及进一步分离的乌苏酸均能明显地降低血糖、尿糖、饮水量和排尿量,说明乌苏酸是山茱萸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有报告指出,用大鼠副睾脂肪组织实验发现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亦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2.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山茱萸果实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对大肠杆菌则无效.煎剂(1:1)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可达 11~18mm(平板环杯法).亦有人从山茱萸鲜果肉中得到一种黑红色液体, 实验表明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山茱萸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对失血性休克、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山茱萸注射液静脉注射,有迅速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临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有肯定意义.实验表明:山茱萸注射液给失血性休克家兔颈部浅静脉滴注或耳静脉注入,能使血压迅速回升,回升的幅度及血压心搏波振幅平均增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山茱萸注射液2ml/kg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及家兔,在足量补液的情况下,其生存时间均被延长, 当补回全部失血量时作用尤其明显,大鼠血压下降时间大为延长. 山茱萸注射液2~8g/kg给猫静脉滴注, 能增强其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 使血压升高.此为山萸肉抗休克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4.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山萸肉注射液体外给药,能明显抑制阈浓度二磷酸腺苷(ADP)钠盐、胶原或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随其用量加大而增强,剂量与效应相关;静脉给药亦表明其能抑制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说明整体与离体试验结果一致.此外,山萸肉注射液还能抑制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循环的血栓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对缓解DIC 形成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对休克的治疗.这亦是山萸肉治疗休克的机制之一. 5.山茱萸在体外有杀 死腹水癌细胞的作用.亦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对因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山茱萸甙毒性很低,不溶血,但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熟地黄|山茱萸.doc

乾隆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尤擅养生之道。据记载,乾隆爱喝龟龄酒和松龄太平春酒,两种养生药酒中含多种中 药成分,但巧合的是,其中都出现了熟地黄。那么,熟地黄有哪些养生作用呢?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它主产于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其中河南怀庆所产为道地药材,是“四大怀药(编者注:即地黄、山药、菊花、牛膝)”之一。《神农本草经》将地黄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不老”。《本草纲目》 称地黄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 产百病。” 按炮制方法不同,地黄分为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3种,其中前两者属清热凉血类中药,而熟地黄为补血类中药。熟地黄由生地黄加工炮制而成,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明目益精等功效。它对肝肾阴虚、盗汗遗精、腰膝 酸软、月经不调以及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证均有不错的疗效。中药滋补名方六味地黄丸和四物汤中都能找到熟地黄的身影,足见其重要性。熟地黄可与苍术配伍,取苍术之燥去熟地黄之腻,同时又以熟地黄之润克制苍术之燥;与砂仁配伍,可助药物流动之性;与木香、陈皮、枳壳等健胃之品配伍,可减少滋腻碍胃之弊。 【功效】 补血调经熟地黄有补血养肝、调经疗虚之功效,适用于血虚证、月经不调、肝肾阴虚证、消渴证、精血亏虚证等。用治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昏心悸,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月经后期或月经量少色淡,可与当归、黄芪、阿胶、川芎等 配伍使用。 滋阴填髓熟地黄可补肾滋阴、生精填髓,用治肾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常与山茱萸、山药等同用;用治肝阴不足引起的双目干涩、视物昏花,常与枸杞子、菊花等同用。 抑杀细菌现代研究发现,熟地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双球菌等多种细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杀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及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其提取液对内毒素有拮抗作用。 增强免疫熟地黄含多种糖类、氨基酸及铁、锌等元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膜的稳定性。 促进造血地黄能够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抗氧化,降血压,调血脂熟地黄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用,并能降血压、调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 抗肿瘤地黄所含的地黄多糖b参与维持机体稳定,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并能诱导体内的免疫细胞增殖,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地黄还有调节激素代谢、降血糖、抗衰老及镇静、利尿等作用。 【验方】◇补血方熟地当归猪肝汤 应用: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或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健忘。 配方:熟地黄20克,当归10克,动物肝脏100克。 用法:肝洗净切片,放入熟地黄、当归,加水适量及调料少许 炖煮1小时,食肝喝汤。 功效:养血滋阴。◇补益精血方熟地补血汤应用: 血虚,贫血。 原料:熟地黄24克,当归12克,杭白芍10克,鸡血藤15克。 做法:诸药水煎,水沸1小时后取汤温服。 用法:空腹服,每日1剂。功效:补益精血。◇月 经不调方四物汤应用:血虚证,月经不调。 配方:熟地黄20克,当归、白芍各10克,川芎5克。 用法:水煎服。功效:养血调经。◇补肝 益肾方熟地萸肉饮应用: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 耳聋。 配方:熟地黄20克,山萸肉10克,红糖少许。 用法:前2味加水煎煮1小时,加红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滋补肝肾,养阴补血。◇补血益精方熟 地乌杞饮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来源 《伤寒论》。 乌梅丸组成 乌梅300枚细辛84克干姜140克黄连224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 蜀椒56克(出汗) 桂枝(去皮)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 乌梅丸用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乌梅丸功用 温脏安蛔。 乌梅丸主治 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乌梅丸禁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方论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乌梅丸实验研究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因此,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其中,属肝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少成方,易于漏诊失治。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

中药山萸肉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山萸肉的功效与作用 山萸肉的功效和作用 对血糖的作用 山茱萸有抗糖尿病的作用, 山茱萸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糖尿病大鼠亦有类似作用.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提示山茱萸对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实验表明:山茱萸粉剂、乙醚提取物及进一步分离的乌苏酸均能明显地降低血糖、尿糖、饮水量和排尿量,说明乌苏酸是山茱萸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有报告指出,用大鼠副睾脂肪组织实验发现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亦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山茱萸果实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对大肠杆菌则无效.煎剂(1:1)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可达 11~18mm(平板环杯法).亦有人从山茱萸鲜果肉中得到一种黑红色液体, 实验表明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山茱萸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失血性休克、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山茱萸注射液静脉注射,有迅速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临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有肯定意义.实验表明:山茱萸注射液给失血性休克家兔颈部浅静脉滴注或耳静脉注入,能使血压迅速回升,回升的幅度及血压心搏波振幅平均增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山茱萸注射液2ml/kg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及家兔,在足量补液的情况下,其生存时间均被延长, 当补回全部失血量时作用尤其明显,大鼠血压下降时间大为延长. 山茱萸注射液2~8g/kg给猫静脉滴注, 能增强其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 使血压升高.此为山萸肉抗休克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山萸肉注射液体外给药,能明显抑制阈浓度二磷酸腺苷(adp)钠盐、胶原或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随其用量加大而增强,剂量与效应相关;静脉给药亦表明其能抑制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说明整体与离体试验结果一致.此外,山萸肉注射液还能抑制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循环的血栓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对缓解dic 形成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对休克的治疗.这亦是山萸肉治疗休克的机制之一. 山茱萸在体外有杀死腹水癌细胞的作用.亦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对因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山茱萸甙毒性很低,不溶血,但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山萸肉的食用方法

最详细的乌梅功效作用介绍(全文)

最详细的乌梅功效作用介绍(全文) 导语: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最详细的乌梅功效作用介绍,欢迎阅读。 乌梅 性味归经: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乌梅的作用: 1、防老化 若要真正的享受长寿,就不应该受老化病的折磨。吃乌梅会刺激腮腺荷尔蒙的分泌,而这种荷尔蒙能预防老化。所以从今天开始就每天吃一个乌梅吧。 2、清血 现代人喜欢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类、精白面包、精白面条、精白糖、化学调味料及动物性食物。吃了这些食物会致使血液里的毒素剧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环恶化而产生酸素。每天吃一个乌梅可帮助清扫血液,使血液流动量正常化,排除过量的酸素。 3、增加能量 当血液净化时,新陈代谢就增强,身体自然会恢复能量。乌梅里的柠檬酸酸帮助吸收维他命及酵素,还有能预防疾病及消除疲劳。

4、保护消化系统 乌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肠胃里腐化。 5、消除疲劳 当你觉得疲倦时,在身理上只是因为身体里过多的酸素致使。所以当你下班被困在车阵里,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时,觉得累毙了,建议你吃一个乌梅,倦意很快就会消除。 6、消除便秘 乌梅里的苹果酸把适量的水分导引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7、增进食欲 长期性的无食欲是身体里的一些器官操作得不好,食欲因为压力,吃过量,也因为肝脏,胃及大肠的功能不好,生病后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复得快,需要吃东西,能帮助恢复食欲的就是每天吃一个乌梅。 8、解酒功能 乌梅对治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在兴高采烈欢庆佳节时,难免会喝多几杯,睡醒时头痛欲裂时,可尝试喝一杯乌梅番茶。做法是这样的:用一个乌梅,泡在一杯温水里约5分钟,然后加入一茶匙番茶叶,慢慢地喝完。 9、孕妇止吐 很多孕妇想要吃酸味的食物而不碰油腻食物及甜食,这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妇女怀孕时,血液偏酸了,胃及肝脏功能及能量也减少了。当身体偏酸时,钙质会流失,所以有些孕妇的牙齿会变的松的,更有一些孕妇的情绪会上下波动不已,建议孕妇每日吃一个乌梅来调和。

蒸萸肉功效与作用

蒸萸肉功效与作用 山茱萸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它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其中包括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经止血以及敛汗固脱,中医上经常将茱萸肉搭配不同的药材使用,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功效特点 本品酸涩主收,温能助阳,故能补益肝肾、涩精、缩尿、止汗,用于阳痿、遗精、尿频、汗出及妇女月经过多、漏下不止、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证。 二、功效主治 1.补益肝肾,涩精缩尿:用于肝肾不足,症见阳痿,遗精,腰酸,眩晕,目暗,耳鸣耳聋,小便频数者,常与补骨脂、当归等同用。 2.固经止血:用于妇女体虚、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等证,常与乌贼骨、棕榈炭、茜草炭等同用。 3.敛汗固脱:用于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可与党参、白芍、龙骨、牡蛎、甘草等同用,如来复汤。 三、鉴别应用 山茱萸与金樱子,均为酸涩之品,收敛固下以治下焦虚损之滑脱不禁病证.为其共同之处,然金樱子功专收敛,无补益作用,山茱萸收涩之中具补益肝肾之功,并能固摄元气以治虚脱,故除

下焦滑脱不禁之证外,凡肝肾不足之证及元阳欲脱之证,均为适用。 四、配伍应用 1.配牡蛎:两药配用功可敛阴止汗,固脱涩精。然山茱萸补肝敛汗,固精缩尿,常用于肝肾两虚引起的腰酸膝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而牡蛎则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煅用固涩收敛,常用之于神志欠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遗精、胃痛泛酸等证。两药各有特色,常配伍而治正气欲脱,症见虚汗淋漓,喘逆,怔忡,或自汗、盗汗、遗精、带下等证。 2.配五味子:二药均能温涩补肾,固精敛汗,而山茱萸偏于补肾固精止遗,五味子则偏于敛肺生津止咳,相配应用能敛肺补肾、固精止汗,可用于肺肾不足、阴阳俱虚的遗精、盗汗、自汗及气血耗伤的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脉细弱等。 3.配白芍:二药皆为酸敛收涩之品,然一偏于补肾固精,一偏于柔肝养血,合用有滋补肝肾、止血、止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崩漏、吐血衄血、失血过多的血虚气耗、正气欲脱之症,及自汗、盗汗、遗精等。 4.配补骨脂: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止汗,用于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自汗盗汗、阳痿遗精、月经过多等;补骨脂功能补火壮阳,兼有收涩作用,为脾肾阳虚、下元不固常用之品,常用于肾阳不足而下元虚冷之阳痿、腰膝冷痛、脾肾阳虚的泄泻及虚寒喘咳等。二药都可温肾助阳且固经,相配则疗效更佳,治疗肝肾亏损之阳痿、遗精、遗尿、头晕、耳鸣等。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小时后含药血清作用达高峰,表明附子煎液中确合强心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 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也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在浓度降低至 10-9g/ml时,对蟾蜍离体心脏仍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在 10-9- 5 ×10-8g/ml范围内,可使心收缩幅度增加 22%- 98%,心排出量增加15%-80%。麻醉犬和豚鼠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每分钟2μg/kg,可使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lvp)分别上升 12%和58%,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 max)分别增加 73%和 26%。静脉滴注戊巴比妥钠,或用n2饱和的灌流液灌注,均可形成急性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去甲乌药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大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al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抗休克 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大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抗心律失常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讲师:徐朋吉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桂枝附子汤加减。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加白术汤。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 桂枝(温辛甘)4 生姜(大温辛)3 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 大枣(平甘滋)2 阴性药:无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子中没有阴性药,整个方子是温热的,六纲是少阴病,五证是滞证。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174)《补遗》 伤寒八九天,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是风湿相搏造成的。 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 涩是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 身体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这里的烦是因疼痛而烦,不是里热的烦。 不能自转侧,一是因为疼痛的厉害而不敢动,二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身体沉重。 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 (徐老师解疑注:呕是代指里证,少阳和太阴的呕要明显一些,少阴的呕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会有呕出现。这里是告诉你不要局限了。) 不渴,说明没有里热。 本方实际就是少阴中风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 应该会有四肢逆冷的表现。 病机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合并寒湿,没有里证。 治疗呢用桂枝附子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山茱萸的功效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应用: 1、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 2、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 山茱萸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山茱萸有强心作用,山茱萸注射液2-8mg/kg静脉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犬注射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左心室内压均升高。山茱萸注射液能对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动物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增加,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山茱萸不同组分对免疫系统影响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山茱萸总苷和熊果酸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抑制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生成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对器官移

植产生的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茱萸总苷500mg/kg,连续给药6天,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后的存活时间。而水煎液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清抗体IgG、IgM形成。 3、抗炎、抗菌 山茱萸水煎剂对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胀组织中PGE含量无明显影响,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减轻肾上腺细胞损害。提示其抗炎机理与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对PGE合成释放无明显抑制作用。山茱萸对表皮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4、抗应激、抗氧化、降血脂 山茱萸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提高小鼠耐缺氧、抗疲劳能力,增强记忆力。山茱萸能提高红细胞中SOD活性,对抗脂质过氧化。其醇提物还有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抗动脉硬化。 山茱萸的禁忌 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

山茱萸的药理作用文档

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以下功效: 补虚固脱 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补肝,凡人身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其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泻等危重证候.临症常以山茱萸~克煎浓汤服. 滋阴敛汗 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可见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肝胆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症,尤如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治疗需补肝滋阴以除寒热.《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寒热,其实为肝经虚极之寒热,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故用于肝经虚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补肝舒肝 《内经》云:“过怒则伤肝”,肝藏血、主筋.肝伤,气血虚,则筋失所养而筋脉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胆中藏相火,肝虚则疏泄失职,相火难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痛.治疗宜补肝舒肝并举,补血活血同施.《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主温中,逐寒湿痹.”山茱萸不仅能补肝,且能舒肝通利气血,故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虚所致腿痛,有补肝行痹之功. 收敛固涩 山茱萸具有收敛之功,又兼开通之力,可补肺络及胃中血络,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患者,临床常用山茱萸加龙骨、牡蛎,或加三七粉冲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疗效. .俞豪民医生用自制新加龙萸止汗汤加减治疗自汗、盗汗,疗效显著.药用生龙骨、生牡蛎、山茱萸、何首乌、酸枣、金樱子、黄芪、乌梅,方中山茱萸用量为[中医杂志,,(),] .路志正教授曾以甘寒沉潜法治疗阴血亏虚,气燥阳浮之眩晕症,药用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生地、山萸肉、北沙参、钩藤、黄柏、知母、羚羊角,随证加减,方中山萸肉用量至.(《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刘寿民医生是浙江省湖州地区地方名医,习用家传验方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方药用生地、何首乌、肉苁蓉、黄芩、白术、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淡豆豉、麦冬,随证加减方,中重用山茱萸以上.(《中国民间名医成方》) .张锡纯先生擅以重剂山茱萸治疗虚证、脱证、身痛肢痛,用量为.张锡纯先生认为山茱萸酸敛之中,更具条畅之性,故善于治脱,又善于开痹.(《医学衷中参西录》) .李士懋教授常用山茱萸治疗虚脱、休克、心功能不全、、转筋、抽搐等,用量为.(《方药传真》) .李可先生以自制破格救心汤,成功救治千余例心衰重症.药物组成为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另煎)、山茱萸、龙骨、生牡蛎、磁石、麝香(冲服).方中山茱萸用量为~.(《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陈士铎先生认为山茱萸为填精补水之圣药,且补阴之中尤具收敛之性,常用两.(《辨证奇闻》) . 王辉武先生认为山茱萸在治疗虚汗地同时,还能壮阳补肾,治疗性功能减退等.《红炉点雪》记载:“山萸肉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节……久服明目,强力,轻身延年.”《东医宝鉴》称山茱萸能“坚长阴茎”.可见前人对山茱萸地强壮作用是早有经验地.阴汗是临床上十分常见地症状,多是肾虚阳痿、早泄等性功能减退地先导,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在《珍珠囊》中曾有泽泻疗阴汗地记载,但实践证明,泽泻如不配伍山茱萸则疗效不满意,因为山茱萸既敛阴汗,又有补肾兴阳地固本之效,常用泽泻、山茱萸等量,打粉装胶囊,每次,盐水温服,早晚各次,连服周,有显著疗效,并可预防阳痿、早泄等症地发生.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呈黄如柏汁,腰髋弛痛,如有物于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主治黄汗症,而另外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比此方少掉一味“甘草”,所以方名也变得不一样。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去掉甘草的“缓”就是为了让整个药性的力量更猛烈走向四肢末梢。 黄芪桂枝汤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治愈还是有一定功效的,凡事只要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成效,养生亦是如此。通过我们对黄芪桂枝汤的深入了解,会加强我们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力度,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巨大好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药之长”,对五脏之虚均有补养作用,尤功专补气固表。金代张元素《珍珠囊》中说:“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现代研究,黄芪还有强壮中枢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红枣滋养强壮,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二物共煮为汤,既强身健脑,又益气固表,用于气虚多汗者甚宜。 黄芪桂枝汤怎么泡

黄芪桂枝汤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黄芪、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以助药力。加用黄芪和党参,主要是加强补气的功效。手汗过多可能与气虚不能摄津液有关。中药的组成由辩症而来。 黄芪桂枝汤适合哪些人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一般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常常私处寻找黄芪等补品,比如产后的产妇,体质比较虚弱,在补品中常常含有黄芪,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