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特色课件

茅盾在《子夜》中运用流畅自然的叙 述方式,使作品读起来更加顺口,易 于读者接受。
贴近现实
作品中的语言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 式,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准确洗 练
01
02
03
用词精准
茅盾在《子夜》中用词精 准,每一个词语都有深刻 的含义,使作品更加严谨、 精确。
简洁明快
04
《子夜》的句式与节奏
长短句的运用
总结词
茅盾在《子夜》中巧妙运用了长短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
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句子,茅盾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为读者 提供更为细致的阅读体验。长句能够传递深沉、复杂的情绪,短句则使语言更加 紧凑有力,适合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强调某个观点。
整散句的结合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子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特色对后来 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子夜》语言特色的 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02
《子夜》的语言风格
朴素自然
语言平实
流畅自然
茅盾在《子夜》中运用平实的语言, 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使作品更贴近 生活,易于读者理解。
融合雅俗
茅盾在《子夜》中成功地融合了通 俗和优美两种语言风格,使作品既 有深度又有广度,更具文学价值。
03
《子夜》的修辞手法
比喻
•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 比较,以突出其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在《子夜》中,茅盾运 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他的 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照亮了整个房间。”通过比喻,将笑容 比作阳光,形象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开朗和热情。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家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A. 郭沫若B. 徐志摩C. 郭敬明D. 莫言答案:B2. 以下哪部作品是茅盾的长篇小说?A. 《家》B. 《春》C. 《子夜》D. 《边城》答案:C3. 以下哪位作家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A. 莫言B. 陈忠实C. 茅盾D. 鲁迅答案:D4. 以下哪部作品是巴金的短篇小说?A. 《家》B. 《春》C. 《寒夜》D. 《憩园》答案:C5. 以下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A. 刘心武B. 邓友梅C. 张抗抗D. 贾平凹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__。
答案:鲁迅7. 《呐喊》是_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
答案:鲁迅8.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边城》、《背影》9. “新月派”的诗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律优美、意境深远10. 《子夜》是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的长篇小说。
答案:茅盾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1. 请简要解释“伤痕文学”。
答案:伤痕文学是指以揭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伤痕为主题的一类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心灵创伤和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意义。
12. 请简要解释“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指20世纪初我国文学界的一群作家,以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
新月派主张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其诗歌作品具有音律优美、意境深远的特点。
13. 请简要解释“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以反映农村生活、描绘农民形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通过真实地描绘农村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14. 请简要解释“现代派”。
答案:现代派是指20世纪初我国文学界的一群作家,以鲁迅、茅盾等人为代表。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作者:于果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文考察了《子夜》中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因素,发现《子夜》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而且小说中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其一大不可忽视的特色。
茅盾是有意识的走出一条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道路,从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
关键词:茅盾;现代文学;《子夜》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90-01茅盾代表作《子夜》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1.主题性象征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
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2.情节性象征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
《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子夜》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子夜》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1、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一个典型形象。
首先,他的典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的身份。
大地主的儿子,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第二,他游历过欧美,深懂现代大企业的管理之道,而且雄心勃勃,极想有所作为。
他的梦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而他的梦想正是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梦想;第三,他不仅做梦,而且去实现梦,充分表现了他的魄力。
其次,他的悲剧性:第一,吴荪甫既被压迫者又是压迫者。
帝国主义不允许吴荪甫的资本主义发展,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
另外,他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们,减工资、裁工,与工人产生矛盾,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显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性;第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当局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其命运必然的悲剧结局。
2、其他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①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他有着两个身份:一个是他现代行性的帝国主义财团在中国的代表即买办阶级资本家身份;一个是历史性的黑社会的身份。
从他玩弄各式各样的女人的兽性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世界的卑鄙肮脏,那种强烈的私欲渴求与满足,正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裸露。
屠维岳这个资本家的走狗形象塑造的也是相当成功的。
吴荪甫要开除他时的反抗情绪,重用他时的奴才相,在破坏工潮运动中的阴险狡诈,从这个形象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走狗压迫工人阶级时的伪善而凶残的本性。
②30年代的大地主形象的塑造。
吴老太爷进入上海看着繁华热闹的资本主义世界,中风死去,象征着吴老太爷这样的封建地主,一接触到资本主义的空气便“风化”了。
浅析矛盾《子夜》的结构艺术

浅析矛盾《子夜》的结构艺术《子夜》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著名长诗,以“闺怨佳期又何妨,子夜观灯有何妨”为开头发展完毕,全诗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自然描写,“玉环何穷,几多愁肠”的离情之情,以及“绿蚁新醅酒”的深情展示,都说明了苏轼情感丰沛的故事,也让诗歌更添动人美色和戏剧性。
《子夜》由九段组成。
前八段作三对对偶押韵、十六个以上句,以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苏轼对爱离别的哀伤和深情;最后一段为右联一句,就像作者将情感聚积到最终喷发出来一般,简短而精雅。
诗歌描写以苏轼自身前任情缘中的抉择为素材,以句式的等笔、对仗的表现手法,来映衬复杂的感情,最终表达爱的真谛。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月夜的安息时节思想的展开。
从诗的开头,苏轼用“子夜”一词,来表现他爱情中的心灵混乱,随后用“不是容易向来忘”,表达自己尚未抚平心中伤痛,同时内心深处仍有感情存在;而描绘月夜安息的自然,则象征爱情永恒,表达苏轼依然对爱情坚守的深情。
第二部分:思君情窦初开。
这部分比较前面来得激昂和强势,苏轼用把爱情比作新春和心头的激情意境,以“枝上柳绵吹又少”、“人生自古谁无死”等句,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真挚和朴实无华的热情。
第三部分:爱恋的故事即将收束。
由前面来着了等闲安逸的眷恋,终于在最后一节中迎来激情绽放,苏轼用“火伴春灯照”、“几多人回首”之类的句子,令相思情绪穿梭回时空,重新掀起深情的浪潮。
在文末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释放之下,无论他爱情的结局有何如,用心面对爱情,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看,《子夜》的结构艺术,以直白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爱情情愫,由自然描写、婉转情绪、追忆回环,抒发出情难忘的眷恋,最终表达爱情真挚的真谛。
苏轼以音韵对联、对仗句式,自然优美地表现出有爱有诗的人间情思,令人荡气回肠。
《子夜》中的细节描写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现代长篇小说,其中的细节描写相当丰富和细腻,展现了茅盾对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的深入观察和描绘。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对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例如在吴荪甫这个角色的塑造上,茅盾通过对其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性格特点,如他的果断、冒险、刚愎自用等。
2.对社会环境的深入描绘:在《子夜》中,茅盾对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环境的描绘非
常细致,从都市的繁华到乡村的破败,从富人的奢华生活到穷人的艰难生存,都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出来。
3.对人物关系的微妙处理:茅盾在《子夜》中精心描绘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吴荪甫
与赵伯韬的明争暗斗,吴荪甫与林佩瑶的感情危机等。
通过对人物互动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4.对情节的紧凑安排:在《子夜》中,茅盾将各种情节紧密地安排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
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例如,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的冒险行为,他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情节,都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展现的。
5.对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茅盾在《子夜》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意象来深化主题。
例
如,通过对都市夜景的描绘和对“子夜”这个时间的强调,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总的来说,《子夜》中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茅盾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洞察。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茅盾小说《子夜》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茅盾小说《子夜》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茅盾小说《子夜》的艺术特色摘要《子夜》是茅盾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其艺术特色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人物的塑造,茅盾除了运用他擅长的心理描写手法之外,还运用了烘托、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其他手法,塑造了一大批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形象。
第二个方面就是茅盾还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小说中人物的现实生活,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包含了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作者运用的现实主义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史诗性质,让小说从各个侧面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恢宏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键词茅盾;《子夜》;艺术特色目录绪论 (1)一、人物塑造 (2)(一)心理描写 (2)(二)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三)外貌(肖像)描写 (3)(四)动作描写 (3)(五)语言描写 (4)(六)细节描写 (4)二、象征手法 (6)(一)主题性象征 (6)(二)情节性象征 (6)(三)细节性象征 (7)三、史诗性质 (8)(一)农村画卷。
(8)(二)公债市场画卷 (9)(三)城市画卷。
(10)(四)底层群众画卷 (11)结语 (13)绪论茅盾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语言大师,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以《子夜》为例,通过茅盾先生的妙手,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窥见到一幕幕关于人类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的剧烈搏斗。
茅盾这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人物的塑造,第二个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三个就是小说具有的史诗性质。
1.人物塑造中第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的心理描写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对于人物的刻画,他还同时运用了其他很多的手法。
《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
典型环境是指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的环境。
典型性格是指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摘要:《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关键词:子夜;象征主义;象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3象征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兴起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诗坛,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影响遍及欧美。
象征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前后,人们面对丑恶和腐败的社会现象,在极端空虚和寂寞中,借助艺术以寻找精神寄托的表现。
通常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把象征主义化为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但均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视客观世界为主观世界的“象征”。
象征主义在文学创作中具体表现为,重视主观幻觉而轻视客观描写;重视艺术想象而轻视现实再现;重视暗示启发丽轻视正面灌输;象征主义强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精神世界,并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从而表达作者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是一群作家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结果。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黑格尔语)因此,象征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直接描写的物象中,蕴藏着超越性的、潜在的、含蓄的内容,而且是通过物象的作用,触发作家性灵的媒介,是作家理性精神的凝注.是接受者审美联想、感应的起点,是作家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为一种手段,它所概括的内容比一般比喻更为深广。
象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绝非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专利,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各具特色。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样式,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说:“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客观地描写现实.这种描写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画景和人物典型。
”“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谓之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同传统的创作方法相对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现代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文明陷入严重危机,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的这。
历史阶段的产物。
理论上受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等资产阶级没落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般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畸形的社会关系,病态心理及病态生活现象。
反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各种关系的全面异化;艺术上强调写个人的情绪、心理、幻觉、幻想等,忽视或根本否定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象或隐晦难辨,或荒诞不经.或抽象混乱。
虽然有些作家的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但其总的思想倾向是消极颓废,甚至腐朽反动的,对艺术形式破坏多而创新少,但其某些艺术表现手法经过改造后仍可借鉴。
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与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区别。
象征主义只是构成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之一,是现代主义的从属.在范围广度以及深度上远远不及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以其内容的广阔性、流派的多样性、哲学基础的不同性等多方面区别于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区别则在于两者对物质世界客观性的认识,现实主义以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艺术的表现在于对物质世界做真实的客观的典型艺术再现。
而象征主义则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认为艺术的表现在于人的主观幻觉、想象,只有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才是构成艺术表象的源泉。
象征主义虽然有别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但是在文学创作中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不论是在现实主义文学还是在现代主义文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同时,象征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又具有明显的区另别。
现代著名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茅盾的创作,就是以严峻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而著称,不仅在人物塑造上规定了“最近的典型性格”的准则,而且在史实上也可以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
即使如此,在艺术实践中,茅盾仍然多所探求,多所吸取,创造新境。
例如,他对象征主义的逃避现实,破坏思想逻辑,把艺术引向神秘主义是反对的,但是他认为象征主义的技巧却可以为现实主义作家所吸收和利用。
象征主义是反对现实主义,排斥理性,祟拜直觉的。
这在茅盾的创作中恰成逆反状态。
但是,在技巧和方法上,象征主义的“对应论”观点一一认为大自然神秘玄奥,万事万物都相互应和;人的各种感官会互相影响,互相转换,构成“联觉’’与“通感”现象:物理世界同心理世界可以互相感应、契合等等;在茅盾的审美观点中,不能说没有同化,契合的印迹。
自然象征作为艺术手法来说,并非完全是舶来品,研究者曾不断地从《诗经》的《硕鼠》等诗篇中阐发它的寓意,而楚辞《离骚》中的“辟芷”“秋兰”“芙蓉”这些幽花香草,似乎作为艺术的符号而成为高洁的品德的象征,这些传统的艺术积淀,对于注意中西合璧的艺术大家茅盾来说,早已化为艺术创造的力量,在他的代表作《子夜》中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就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但就某些侧面,某种角度来说,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局部性象征三个方面。
一、主题性象征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
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斗争是残酷的,情况是复杂的,然而,从整个形势来看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为《子夜》”。
《子夜》正是借助“子夜”这一自然景象,暗示中国人民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宽广的社会意义,同时向人们揭示出一种必然。
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过去,必将被光明的晨曦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作者将象征物的必然性与被象征物的必然性紧紧相联,表达出作者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中国人民必将迎来光明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
《子夜》与茅盾早期作品《创造》、《蚀》等相比,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类似性上更加恰切。
茅盾说:“《创造》中,我暗示了这样的思想:革命既经发动,就会一发而不可收。
”这种思想与《创造》文题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然而,《子夜》却在某种意义上消除了作者的这种主观性,使作者的思想自然流露出来,并且对通篇都起到了“航标灯”的指向性作用。
主题性象征另外一种表现是以象征物来揭示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构成主题思想的一个部分。
《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确立,就是主题性象征的一种表现。
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同文章主题思想密切相联。
他与赵伯韬的斗争,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
文章中吴荪甫奋斗、挣扎直到破产的命运,征示着中国民族资产彤灏在帝国主义统治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必将走向失败的历史命运。
从而表现出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情节性象征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
《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
如文中所述:“藏香的青烟在空中袅绕,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心里便觉得已不在上海,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老太爷生前的道貌就唤回到眼前,她忽然感动到几乎滴眼泪。
她沉浸在甜蜜的回忆里了:在故乡侍奉老太爷那时的平淡恬静的生活。
即使是很细小的节目,也很清晰地再现出来,感到了从未经验过的舒服”。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太上感应篇》最终也未能逃脱与吴老太爷同样的命运。
“四小姐卧房里那一对窗也是受雨的,却没有人去关。
雨越下越大,东风很劲,雨点煞煞地直洒进那窗洞;窗前桌子上那部名贵的《太上感应篇》浸透了雨水,夹页纸上的朱丝也都开始漶化。
……香又溶化了,变化黄蜡蜡的薄香浆,慢慢地淌到那《太上感应篇》旁边。
”社会韵进步使《太上感应篇》的毁灭成为一种必然。
《太上感应篇》作为理念化的“道具”或者“符号”,作家为了强化它的使命,不仅时刻调谴读者的审美耳光,而且将它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情节发展,深化思想.渲染形象服务,作者把封建思想封建道德意识这在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思想,通过几代人的描写自然的反映了它的最终灭亡的结果,使读者接受起来并未感到生硬造作。
《太上感应篇》的忠诚信奉者吴老太爷爆死,初找感觉的四小姐惠芳最终摒弃了《太上感应篇》,没有人再把它做为至宝了,没有人再信奉它了,在革命的狂风暴雨中,它的毁灭确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无声的行动消灭了封建思想、封建意识,使人可信丽不造作。
对于林佩瑶手中那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了的自玫瑰的描绘也是如此。
作为幻灭的爱情的象征,它是流逝的天风,流逝的梦螅见证。
雷参谋把它重新交回林佩瑶时说得很清楚。
后来,当林佩珊为情爱思绪所苦时,又在姊姊的房中看到了“那本破书和那朵枯萎了的玫瑰花”。
最后,当吴荪甫事业败北要去牯岭避暑时,这什物又从少奶奶的膝头“掉在地上!”。
这些小小的道具,时时牵动着人物——作家——读者的心,在不断复现中强化着象征的意韵。
三、细节性象征细节性象征是相对于主题性象征和情节性象征来讲的。
细节性象征的象征物通常在细节描写中显现出来,达到强化思想,引人深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