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微课教案
地理初中优质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地球自转与公转》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会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 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 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规律,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规律,通过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讲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 活动与讨论- 分组讨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组合作: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学生展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4. 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2. 同伴互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3.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是否有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地理微课15分钟教案

初中地理微课15分钟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了解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图和地理资料分析问题,以及学生对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3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5分钟)教师运用地图和地理资料,讲解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重点讲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4. 案例分析(2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例如,分析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地理因素。
5. 互动环节(2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情。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家乡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6. 总结与反思(1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家乡的地理案例,分析地理知识在案例中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初中地理教育微课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的判断。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的记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学生翻到课本第68页,阅读“地球的运动”部分。
2.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是什么?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什么?c.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是多少?d.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通过实例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课本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环节,通过实例解释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记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年级地理教案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地理教案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5篇)节河流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初中地理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难点:分析、比较、归纳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地形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形有哪些特点?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2)教师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2. 讲授新课(1)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分析我国地形分布特点: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高原、盆地相间分布。
(3)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但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旅游业等;b. 高原:气候寒冷,氧气稀薄,但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等;c. 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d. 盆地:气候适宜,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等;e. 丘陵:地形起伏,适宜发展林业、旅游业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对该地区农业、交通、旅游业等方面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反思: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形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找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形基本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六、教学资源:1. 地形图2. 我国某地区地形图3. 地形相关视频4. 课后练习题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地理微课 初中教案

地理微课初中教案1. 课题:《世界气候类型》2. 学段:初中3. 学科:地理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划分不同的气候类型。
2.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地。
(3)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等地。
(4)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大陆的东南部,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美国的东南部等地。
(5)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如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等地。
(6)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大陆的西部,如欧洲的西部、北美洲的西部等地。
(7)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8)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地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即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特征。
3. 展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地图,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
5.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课堂内容: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的认识。
地理微课优秀教案初中

地理微课优秀教案初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育形式,以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本节地理微课教案的设计,旨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我国领土范围,以及我国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中的地图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通过地图和动画,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使学生了解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 我国领土范围: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四至点,以及我国领土的总面积。
3. 我国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通过地图,展示我国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海洋相邻。
4. 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地图,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图、析图,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段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
3. 课堂互动:在展示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 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我国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掌握程度,以检验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5分钟微课教案

中学地理5分钟微课教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一个5分钟的微课,让中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简单但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
本微课将介绍以下内容:
1. 地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5. 世界地图和地理分区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分钟)
通过引入地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地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地球的组成和结构(1分钟)
简要介绍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步骤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分钟)
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1分钟)
介绍地球的气候和常见的气象现象,如风、云、降水等,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五:世界地图和地理分区(1分钟)
展示世界地图,介绍不同地理分区的特点和地理景观,以增加学生对地理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辅助工具
1. 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工具
2. 世界地图图片或海报
教学评估
通过询问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示范他们对世界地图上不同地理分区的标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 地理教科书
- 互联网资源(确认内容真实可靠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微课教案
【篇一: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微课教学设计表
【篇二:地理微课】
附件4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的准备
一、 微课简介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就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重点、一个
教学难点进行的针对性讲解的课例。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
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微课不等于没有学生的微型课,也不等于一堂课的某一片断,而是
完整地说明解决一个问题的视频课例。微课虽然内容短小,但必须
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
状,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纠错归纳的讲解,也
可以是方法传授、实验操作、经验总结等技能方面的展示,是课堂
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二、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准备
1、本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需每人提前准备一份微课教学设计,复印
45份,培训团队和参训教师人手一份。微课教学设计要求做到:目
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结构完整;语言准确,提问简明;
形象直观,活泼灵动。
2、根据微课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准备10分钟的微课,不用提前录制,
培训过程中逐人上台展示,培训团队和参训学员全员参与点评、指
导。
3、培训期间,经过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的共同点评、指导、打磨,
培训结束一周时间内经过个人后期修改、完善,正式录制不超过15
分钟的微课,提交到本学科培训团队组建设的qq群,供参训教师共
享交流。培训团队按参训教师总数的10%评出优秀微课,形成精品
课例,整个暑期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发文表彰。
三、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微课教学设计可参考以下范例准备。 《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
同的山体部位》微课教学设计
学校:曹家店中学设计者:白毅刚 时间:2015年6月
【篇三:杨志梅-地理微课比赛教案】
班级:地理131班
姓名:杨志梅
学号:1301100037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基本描述
【微课程名称】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
【课程内容所属学科】 理科
【课程所属专业】 地理科学系
【适用人群】 中学生
【教材选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课程时长】 5分13秒
【主讲人】 杨志梅
【所在院校】 地理科学学院
【所在院系】 地理科学系
二、微课程设计背景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微课程主要面向文科中学生,是高中地理必
修二的重点知识,是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一门基础课程。本微课程
系统地讲解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区位因素,生动形象的展
示了水稻种植业的农田景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
握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分析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最深刻的
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和
加深的。本微课程紧紧围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介绍季
风水田农业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区位因素,阐述了季风水田农业生产
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节课,主要是阐述季
风水田农业,重点分析这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
四、学情分析
本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的中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
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能够初步掌握农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作物是
大米,与学生饮食息息相关,学生普遍比较熟悉。
五、课程目标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基础定义
2、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
3、学会读图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六、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读图分析法、综合比较法
八、学生学法
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法来解答季风水田农业的
分布区位因素。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课件、会声会影软件
十、教学过程
本次课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采用读图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的教
学方法,通过讲练、讨论、总结等形式将问题引向深入,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愉快地氛
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首先解释季风水田农业的定义,然后通
过欣赏季风水田农业的景观图引入本次课的内容;然后由浅入深的
讲解实例,使学生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最后通过课
后练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上节回顾、导入新课、实例讲解、课堂内容
总结、课后习题五个环节。
1、上节回顾
本次课程是上节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季风水田农业这一节课
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上节课的农业知
识进行回顾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季风水田农业的基本定义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
的掌握程度。
2、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季风水田农业的定义,展示季风水田农业的景观图,引发
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3、实例讲解
通过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与亚洲人口分布图、亚洲地形图、
亚洲气候类型图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比分析
的读图的综合能力。得出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形成因素。
4、课堂内容总结
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强调重点,课堂内容总结如下:
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5、课后习题
回顾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十一、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多种教法,创设了
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平等交流;落实了微课程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基
础定义、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学会读图对比分析季风水
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三大目标,且最后教学过程中辅以课后习
题,加深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后习题总结,为后续学习做
好铺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紧凑,教学内容过短,无法全面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这是其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