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2号隧道工程施工记实及关键技术总结 - 郭春俊-31403072
基于乌蒙山2号隧道论多线大跨车站隧道的修建技术

基于乌蒙山2号隧道论多线大跨车站隧道的修建技术
唐国荣;章慧健;仇文革;高扬
【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随着大跨度(大断面)隧道的增多,特别是在软弱围岩中修建大跨交通隧道的几率增大,国内外都把大型洞室的修建技术列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实施.乌蒙山2号隧道是改建铁路贵昆线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2线工程,出口段扒挪块车站伸入隧道内547 m,为4线大跨车站隧道,最大开挖跨度达28.42 m,开挖面积354.30 m2.以此车站隧道为依托,按洞口段、浅埋段、深埋段3部分,分别从开挖稳定性、施工工法、支护措施3方面对特大跨隧道的修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唐国荣;章慧健;仇文革;高扬
【作者单位】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38;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3
【相关文献】
1.关于厦门轨道2号线高林站采用"先隧后站"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探讨 [J], 林寅
2.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修建技术 [J], 王梦恕;孙谋;谭忠盛
3.特大跨度四线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研究——以乌蒙山2号出口车站隧道为例 [J], 卿伟宸;高杨;朱勇;章慧健;
4.特大跨度四线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研究——以乌蒙山2号出口车站隧道为例 [J], 卿伟宸;高杨;朱勇;章慧健
5.盾构隧道扩挖修建地铁车站站台隧道技术研究 [J], 姜久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工程施工小结(3篇)

第1篇一、工程概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已成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
本工程为某高速公路隧道,全长3.5公里,净断面尺寸为11.5米×7.5米,最大埋深约80米。
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穿越多种地层,包括坚硬岩层、软弱岩层、破碎带等,施工难度较大。
二、施工方法1. 隧道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根据地质条件及隧道断面尺寸,将隧道分为多个台阶,逐级开挖。
2. 隧道支护: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措施,确保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
3. 隧道排水:设置排水沟、集水井等排水设施,及时排除隧道内积水,防止涌水、涌泥等事故发生。
4. 隧道通风:采用机械通风,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满足施工人员健康需求。
5. 隧道照明:采用高效节能的隧道照明设备,确保隧道内光线充足,提高施工效率。
三、施工难点及应对措施1. 地质条件复杂:针对不同地层,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及支护措施。
如遇破碎带、软弱岩层,加强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提高隧道稳定性。
2.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加强隧道排水设施建设,及时排除隧道内积水,防止涌水、涌泥等事故发生。
3. 施工空间狭小:采用小型设备、工具,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施工安全。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施工成果1. 隧道开挖、支护、排水、通风、照明等各项施工顺利进行,工程进度按计划推进。
2. 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但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措施,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
3. 隧道施工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
4. 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有效控制了扬尘、噪声等污染。
五、总结本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成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为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质量,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环保。
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

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1从20年月份开始在项目部见习工作,主要参加过测量和隧道施工工作,主要负责隧道施工开挖和初支技术工作,现在对隧道工程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本项目是国高网厦成线龙长线高速公路与长深线永武高速公路之间的便捷联络路线。
全线总长约36.132公里,全线设下道湖枢纽互通连接龙长高速,经白砂互通,共分四个标段。
所在的a1标段总长9公里,其中隧道一座,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合计平均长度1087.5米,左线长1075米,最大埋深117米,右线长1100米,最大埋深117米。
隧址区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貌,表层多为第四系残坡土,下伏燕山晚期花岗岩及其风化层,围岩级别为v级,洞顶及侧壁稳定性差,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基岩中的孔隙-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隧址区有6条断裂层(f6、f6a、f8、f9、f10、f11)横穿隧道轴线,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围岩级别有一定的影响。
参加过测量和隧道施工,总体来说对隧道施工有一些比较深的了解,所以在此对隧道施工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施工方案:(1)隧道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普通钻爆法施工,洞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v级围岩地段,采用cd法开挖,施工支护采用复合支护,以锚杆、钢拱架、湿喷混凝土、钢筋网、钢架和锚杆联合支护,并辅以大管棚或小导管等超前支护。
洞口浅埋段钢筋砼衬砌应及时施作。
施工辅助措施须在开挖之前施工。
(2)施工中左、右导坑掌子面之间在纵向须拉开不小于2d(d为开挖跨度),导坑上下台阶在纵向距离应小于5米,并须根据量测结果及时调整纵向距离,以确保隧道安全顺利施工。
(3)临时侧壁拆除应在临时支护内力及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每次拆除长度(纵向)不大于2倍的钢支撑间距,拆除过程中密切监控洞内变形等量测数据,如有突变立即停止拆除,必要时可采取措施对初期支护进行局部加强。
六沾复线乌蒙山2号四线大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

六沾复线乌蒙山2号四线大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内容提要】:贵昆铁路六盘水至沾益段乌蒙山二号特长隧道位于云贵山区,岩溶发育。
本隧道出口段位于车站内,为四线隧道,此处围岩破碎,开挖断面超大,达354 m2,开挖跨度达28.42m,为目前在建铁路隧道之最。
本工区按科研项目设计,开挖工法多变,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需攻克的关键技术较多。
本文就该工区采用的施工工法、体系转换、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对以后同类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大断面铁路隧道双侧壁导坑法井字型工法交叉中隔壁法体系转换变形控制1.工程概况1.1全隧概况乌蒙山二号隧道中心里程为DK282+219,全长12258m,为六沾全线最长的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和高风险隧道之一。
本隧道自DK278+224.06至隧道出口DK288+350段10126m为我标段施工任务。
按四个工区展开施工,分别为中部平导工区、通风道工区、出口平导工区、出口大跨工区。
乌蒙山二号隧道施工组织示意图见图1-1图1-1 乌蒙山二号隧道施工组织示意图1.2大跨工区概况本隧道出口DK287+740~DK288+350段610m位于扒挪块车站内,为四线大跨隧道。
施工采用三种工法,分别为:(1)双侧壁导坑分部开挖法(见图1-2);(2)井字型支撑双侧壁导坑法(见图1-3);(3)交叉中隔壁法(见图1-4)。
图1-2双侧壁导坑分部开挖法图1-3井字型支撑双侧壁导坑法图 1-4交叉中隔壁法1.3大跨工区工程地质1.3.1地质分析(1)本工区设计地质情况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泥岩、页岩夹砂岩,地表风化带较厚、岩质软。
弱含水层,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隧道出口开挖可能有T1f地层顶部薄层灰白色缅状或细晶灰岩,可能遇溶洞、暗河、突水、突泥等灾害。
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浅埋、Ⅴ级和Ⅳ级。
(2)出口平导施工揭示本段地层情况本段围岩均为泥岩、砂岩、页岩、页岩夹砂岩,泥质灰岩,岩质软,节理裂隙极发育,表层为全风化、强风化层,厚15~25m,洞口端因地层风化,土体松散,有流塌现象。
隧道施工技术总结

隧道施工技术总结隧道施工技术总结工程概况:本文旨在总结隧道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原则、工艺及方案、洞身开挖与支护等内容。
施工原则:在施工前,应对软弱围岩进行认真调查,并深入理解设计意图。
针对不同地质情况编写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中严格遵守“重地质,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同时严格执行隧道施工有关规定。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本工程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Ⅲ级围岩地段,而Ⅳ、Ⅴ级围岩地段则采用台阶法开挖。
在初期支护方面,采用锚、网、喷等方法。
在洞内衬砌方面,采用衬砌台车。
在活动断裂带地震设防衬砌地段,采用拱墙全环格栅钢架及拱部双层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
施工时,应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并加深炮孔探测。
同时,采用红外探测法进行超前地质确认,以避免存在设计差异。
对于图纸提到的重点地质危险段,采用超前水平钻探,并认真做好测量工作,分析沉降观测。
洞身开挖与支护:本工程采用新奥法进行洞身开挖。
在V级围岩地段,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
在施工作业流程中,采用超前导管支护、上台阶开挖、初喷、安设格栅或型钢钢架、拱部组合中空锚杆、挂网、复喷、开挖中台阶、立边墙格栅钢架、边墙径向锚杆、复喷、开挖下台阶、立边墙格栅钢架、边墙径向锚杆、复喷等方式进行。
在IV级围岩地段,采用弧形导坑台阶法开挖。
在施工作业流程中,采用超前导管支护、上台阶开挖、初喷、安设格栅或型钢钢架、拱部组合中空锚杆、挂网、复喷、开挖下台阶、立边墙格栅钢架、边墙径向锚杆、复喷等方式进行。
在III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开挖。
在施工作业流程中,采用上台阶开挖、初喷、拱部组合中空锚杆、挂网、复喷、开挖下台阶、初喷、边墙径向锚杆、复喷等方式进行。
Ⅳ、Ⅴ级围岩台阶法施工:在Ⅳ、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开挖。
在上、下台阶方面,应保持距离不大于1.5倍的开挖宽度,并预留拱部沉降量5~10cm。
在上、下台阶均采用凿岩台架配合人工手持YT-28凿岩机钻孔,光面爆破,非电毫秒雷管网络起爆。
高原隧道项目总结汇报

高原隧道项目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和调试,我司承建的高原隧道项目顺利完成,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项目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原地带,全长约10公里,隧道纵坡较大,地质情况复杂,存在地层变化、断层、冻融等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
二、工程进展1.施工进程经过多次勘察和试掘,我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建设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采用先进的隧道开挖、支护和防水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技术难点解决在隧道纵坡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特殊的掘进机械,实现了隧道全线的高效开挖。
同时,在地质情况复杂的区域,我们对支护系统进行了改进,增强了其稳定性和承载力。
此外,我们还针对地层变化、冻融等问题,采用了相应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质量控制在本项目中,我们高度重视质量问题,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建设。
通过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四、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要素。
我们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安全体系,还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风险分析,并分配专门的安全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管理。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施工。
五、经济效益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我们在采购材料和设备、施工方案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细的规划和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和费用,最终实现了预期的经济目标。
六、社会效益该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项目的圆满完成得益于我们的专业团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精细、高效的精神,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工程服务。
谢谢!。
隧道施工年终总结报告

隧道施工年终总结报告一、项目概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负责了一项重要的隧道施工项目。
该项目位于[XXXXX],全长XX公里,是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和施工时间节点。
全体施工人员在工期内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前隧道已经顺利通车。
三、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确保了隧道施工的精度和质量。
目前,隧道内部结构稳定,无明显变形和裂缝,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四、安全与环保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安全与环保工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全体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配备了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紧急救援器材。
在环保方面,我们采取了减少噪声、降低粉尘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施工现场的环境。
五、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方面,我们注重细节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材料采购、运输和存储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施工成本。
同时,我们优化了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避免了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六、团队协作与沟通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反馈渠道。
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加强了与业主、监理等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
七、经验教训与改进建议通过本项目的施工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其次,要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最后,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为改进未来的隧道施工项目,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二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安全与环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隧道工程施工记实及关键技术总结

隧道工程施工记实及关键技术总结1 概述武汉三阳路隧道:采用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总长约4.6km,盾构直径15.76m、隧道外径15.2m。
隧道上层设双向6车道,下层则铺设地铁7号线轨道,是长江中上游第1条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国内第1条公路及铁路合建的超大型盾构法隧道。
2 施工涉及的关键技术隧道设计方面:盾构隧道防水设计、盾构隧道间的最小距离、隧道的通风防火设计。
盾构开挖:长距离掘进、小净距施工及近距离侧穿建筑物等技术,进出洞土体加固、盾构进出洞施工。
超大直径盾构机械制造技术。
3 施工难点本工程场地环境及地质条件复杂,隧道主要穿越粉细砂、中粗砂、粉砂质泥岩以及胶结砾岩等地层;江中段约1100m遇到基岩,其中在前后共600m长范围内盾构1/2截面切入基岩,为半软半硬复合地层。
存在以下难点:(1)姿态控制,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掘进姿态难以控制;(2)高水压,江水的压力极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3)强透水,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4)长距离掘进,由于地质变化大,盾构机必须一次性成功穿越2600多米。
该隧道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超大断面盾构的制造难点主要有:(1)外圈刀头和内圈刀头速度差增大,开挖面的稳定困难,需确保开挖土砂流动性及防止内圈土砂堵塞;(2)现场组装问题;(3)生产设备问题,刀盘直径受制造厂家大型立式车床的限制;(4)刀头驱动电机及千斤顶等高液压设备制造困难。
4 主要创新技术内容及特色特色:汉口侧三阳路道路宽度较窄,为了避让两侧建筑桩基及地下室,减少拆迁,从汉口工作井到汉口江滩长550m范围内左西线盾构隧道线间距20m,盾构隧道净距仅4.8m。
根据盾构法隧道施工经验,两管隧道净距小于1.0D时,应该考虑后行隧道掘进时会对先行隧道产生不利影响,而本工程小净距并行段间距不足0.35D,两隧道间的相互影响将更为突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纸创新:国内第1条公路及铁路合建的超大型盾构法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16 -20 17 学年第1 学期CDIO项目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地下建筑施工姓名郭春俊专业班级道桥1401学号31403072同组人员独立撰写鉴定报告指导教师王新泉成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6年11月乌蒙山2号隧道工程施工记实及关键技术总结摘要:贵昆铁路六盘水至沾益段乌蒙山二号特长隧道位于云贵山区,是目前世界第一跨铁路交通隧道。
乌蒙山二号隧道全长12260米,是六沾复线工程中最长隧道。
乌蒙山二号隧道工程规模宏大,施工任务繁重,岩溶发育,土体松软,地质条件复杂。
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坍塌、突水突泥等事故,给安全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是六沾复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高风险隧道。
施工难度大,需攻克的关键技术如施工工法、体系转换、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较多,采用较多较新的关键技术问题,高标准,严要求,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解决各项难题,顺利建成,顺利的实现了Ⅳ、Ⅴ级软弱围岩中进行特大跨度超大断面隧道的修建施工,填补了世界同类隧道施工的空白。
研究开发的“山区软岩四线大跨大断面铁路车站隧道施工新技术”科技成果,经过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双侧壁导坑法井字型工法交叉中隔壁法超大断面体系转换变形控制施工难点关键技术经验教训1.概述乌蒙山二号隧道中心里程为DK282+219,全长12258m,为六沾全线最长的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和高风险隧道之一。
本隧道自DK278+224.06至隧道出口DK288+350段10126m,按四个工区展开施工,分别为中部平导工区、通风道工区、出口平导工区、出口大跨工区。
隧道出口DK287+740~DK288+350段610m位于扒挪块车站内,为四线大跨隧道。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泥岩、页岩夹砂岩,地表风化带较厚、岩质软。
弱含水层,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隧道出口开挖可能有T1f地层顶部薄层灰白色缅状或细晶灰岩,可能遇溶洞、暗河、突水、突泥等灾害。
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浅埋、Ⅴ级和Ⅳ级。
此处围岩破碎,开挖断面超大,达354 m,开挖跨度达28.42m,本段围岩均为泥岩、砂岩、页岩、页岩夹砂岩,泥质灰岩,岩质软,节理裂隙极发育,表层为全风化、强风化层,厚15~25m,洞口端因地层风化,土体松散,有流塌现象。
通过对出口平导的施工,可知大跨段洞身岩体极破碎,基岩裂隙水丰富。
本段地表水为季节性水流,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地表水不发育。
地下水类型有岩溶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设计正常涌水量Q=7900m/d。
为满足工期要求,乌蒙山二号隧道出口四线大跨工区自两个方向展开施工。
2.施工涉及的关键技术(1)喷锚构筑法支护,双侧壁导坑分部开挖法(见图1-2)、井字型支撑双侧壁导坑法(见图1-3)、交叉中隔壁法(见图1-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纸Ⅳ级围岩台阶法开挖,Ⅴ级围岩陆域段采用自进式管棚超前支护,“CD”工法施工。
Ⅴ级围岩张拉性断层破碎带超前注浆加固地层采用“双侧壁导坑分部开挖法、井字型支撑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壁法”施工。
隧道穿越房屋段采用减振爆破、房屋基础加固、控制地下水流失等措施,加强施工监测,保证房屋安全。
(2)超前地质预报采取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
即服务隧道超前、TSP长距离探测(100~150m)、长探孔(I>30m)、短探孔(≥10ITI),以及地质素描、地质雷达、瞬变电磁、红外探水、陆地声纳等。
根据具体情况,将其中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达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目的。
(3)开挖支护本工程Ⅱ、Ⅲ级围岩为锚杆加喷射砼支护;1V、V级围岩为锚杆加钢格栅喷射砼支护(V级围岩设超前大管棚注浆)。
开挖之后支护必须紧跟。
主隧道一律采用台阶法,避免不同级别围岩,不同工艺操作的频繁转换,有利于减少爆破对围岩的震动裂隙。
采用三臂凿岩台车钻孔,人工安装,锚杆注浆机注浆。
Ⅳ、V级围岩地段及时安装钢格栅。
(4)施工期间防排水措施隧道内设置集水坑,两侧设置排水沟,设置防水闸门;建立防灾报警系统,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防灾救灾培训。
(5)施工监测除进行常规必测项目外,还进行地表下沉量测,围岩内部变形量测,锚杆、锚索轴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及二次衬砌混凝土、钢筋应力、应变量测,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围岩松动圈测试等。
3.施工难点(1)遭遇暗河涌水、溶洞群,注浆止水难度大、耗时长乌蒙山二号隧道中部平导工区,隧道独头掘进达5155米,其独头掘进距离在全国隧道施工中名列前茅。
施工中,平导遇到溶洞群,连续穿越了近20个大小不等的各种形态溶洞。
又在2009年5月13日遭遇特大暗河涌水中,每天涌水量达14万方,情况万分危急。
平导采用探水洞、迂回导坑的方式,正洞采用一步一探、加高上导的方式,并利用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综合治理,终于胜利通过暗河涌水段,从而保证了中部平导的正常施工。
(2)穿越溶蚀强烈发育及填充地段乌蒙山二号隧道通风井工区,在隧道施工中通过了连续500米的溶蚀强烈发育及填充地段,施工难度极大。
在正洞开挖中,采用了超前大管棚、双层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措施,对有水溶洞采用引排方式处理,对周边溶洞采用了填充的方式处理,拱部溶洞采用了拱顶施作护拱、吹砂等方式处理,对溶蚀填充物的软基段采用软基注浆和换填的方式处理,确保了通风井工区的顺利施工。
(3)通过多个断层、软弱围岩段乌蒙山二号隧道出口平导工区,在隧道施工中通过多个断层、软弱围岩段,为防止软岩段初支及衬砌的变形,增加了预留变形量,并进行了超前和径向注浆,加强初支钢架的锚杆和锚索锁定,施工通过后及时对软岩段进行双液注浆,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4)高地应力岩爆、断层、软弱围岩等不良地质乌蒙山二号隧道进口工区,此工区为反坡施工,在长达3270米的反坡排水施工中,采用六个泵站大力抽排涌水,每个泵站采用双泵双管的双保险措施;在隧道施工中,克服了高地应力岩爆、断层、软弱围岩等不良地质,采用锚索和长锚杆对初支进行加固,并结合注浆处理,有力保证了隧道的正常施工。
4.主要创新技术内容及特色(1)新设备三臂凿岩台车、机械喷射手、矿研RPD-150C多功能快速钻机、TSP203+预报系统。
(2)新材料多重防腐锚杆、聚丙烯腈纤维、无碱速凝剂、聚羧酸减水剂、超细水泥。
(3)新工艺浅埋段复合双侧壁开挖、撑索转换支护、分部衬砌工法和深埋段三台阶开挖、锚索施工工艺(以索代撑支护)、整体衬砌、三臂台车钻设深孔工艺、多重防腐锚杆施工工艺、聚丙烯腈纤维喷射混凝土快速支护工艺。
(4)新技术a.破碎松散体浅埋大跨大断面进洞技术b.软岩洞内大吨位竖向长锚索施工技术c.四线超大断面整体衬砌技术d.大容量多频次自动巡检监测技术e.变形控制技术(施工监测——数据反馈——数据分析——设计、施工参数调整)5.施工经验及教训(1)施工前根据设计的围岩级别进行专门的钻孔爆破设计。
当围岩出现变化时,爆破方案随围岩变化做相应调整。
在采用光面爆破时,以短进尺,小药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爆破参数的选择,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2)在开挖进程中按有利于减少超挖,有利于围岩的稳定的施工方法进行。
严格控制断面开挖,不欠挖。
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台阶之间的距离满足机具正常作业,并减少翻渣工作量,当顶部围岩破碎,施工支护紧跟时,则适当延长台阶长度,减少施工干扰。
浅埋隧道开挖时严格控制地表沉陷,减小循环开挖进尺和防止塌方。
(3)在钻爆法修建隧道及地下工程时,应大力提倡发展液压台车施工技术。
利用三臂凿岩台车施工技术,成功穿越了Ⅱ,Ⅲ,Ⅳ,V级围岩、断层破碎带的开挖和全断面、周边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纸孔注浆工作,优势显著。
台车用于开挖时,过去一直认为三臂台车对于围岩的适应性是“怕软不怕硬”,实践证明三臂台车对于软弱围岩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钻孔直径小于130mm,长度小于 40m的软弱破碎围岩深孔作业时,更能发挥其优势。
(4)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跨度大、扁平率低,施工工序转换复杂,多次爆破开挖对围岩造成多次扰动,尤其是核心土受力尤为复杂,及时反馈支护体系力学性态是保证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应力转换十分复杂,只有通过监控量测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状态,依据反馈的实测数据修正设计参数和施工工序,采取即时有效的辅助加强措施,才能保证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的安全。
右导洞上台阶开挖、左导洞下台阶开挖以及核心土上台阶开挖引起支护体系应力的较大变化,表明以上施工工序对支护体系影响较大,是支护体系稳定性控制关键工序,尤以左导洞下台阶及核心土上台阶开挖时,应力转换频繁、幅度大,为施工稳定性控制的重中之重。
由于拱顶围岩自承能力很差,即使有相当兼顾的初期支护,仅靠其达到拱顶围岩完全趋于稳定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即时施作二次衬砌,并尽快封闭成环十分重要。
在施工中应莺视地质勘察和超前地质预报,为注浆参数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
隧道注浆时,应进行爆破震动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爆破参数,减轻爆破震动效应,从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6.总结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跨度大、扁平率低,施工工序转换复杂,多次爆破开挖对围岩造成多次扰动,尤其是核心土受力尤为复杂,及时反馈支护体系力学性态是保证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克服施工工法、体系转换、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较多,Ⅳ、Ⅴ级软弱围岩中进行特大跨度超大断面隧道的修建施工是重点和难点。
结合以往隧道施工的工程经验并乌蒙山2号隧道工程的特点对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进而制定适合该工程的施工方案,并通过良好的施工组织将之成功的应用于该工程实践中是成功突破该难重点的关键所在。
研究开发的“山区软岩四线大跨大断面铁路车站隧道施工新技术”科技成果,经过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地下工程概论》关宝树、杨其新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2]《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关宝树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年[3]公路隧道施工黄成光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4]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李晓红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5]乌蒙山二号隧道施工设计图纸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