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改性及应用进展
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改性技术现状与展望

质量分数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在 0. 1% ~ 0. 3% [8] 。
在 PPS 熔融纺丝过程中,在纺丝喷丝板下方
第 3 期 彭梓航等. 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改性技术现状与展望
采用环吹风冷却技术,可使熔体冷却、丝条拉伸细
术的研究重点,也是提升 PPS 纤维制备技术、改
善产品性 能 的 关 键。 肖 为 维 等
[14]
研 究 发 现, 随
PPS 熔体在 305 ℃ 下停留时间增长,大分子会发
生交联,挤出细流的黏弹性增大,拉伸性能下降,
可纺性逐渐变差;PPS 树脂熔融真空处理和控制
是采用该技术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是针对 PPS 纤维纺丝工艺
PPS 纤维的应用前景。
有限公司成功引进 PPS 短纤维生产的相关专利
备方法、改性技术做了详细的综述,并总结归纳了
和性能开展了系列研究。 2006 年江苏瑞泰科技
技术,并建成了国内首条 4 kt / a PPS 短纤维生产
1 PPS 纤维的发展概况
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5)
摘 要: 简述了国内外聚苯硫醚( PPS) 纤维的发展历史、生产现状及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 PPS 纤维的制
备方法及改性技术现状,并对今后我国 PPS 纤维的发展及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前,PPS 纤维产品以常
规短纤维为主,日本几乎垄断了 PPS 短纤维的生产技术和全球市场,日本 PPS 短纤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多温区加热松弛 / 紧张热定型技术,可使 PPS 大
分子链取向趋于完善,提高 PPS 纤维的取向、结
晶度。 P. L. CARR 等
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研究及其应用技术进展

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研究及其应用技术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废弃聚乙烯的特性分析 (5)1. 降解特性 (6)2. 物理化学性质 (7)3. 经济价值与应用潜力 (9)三、废弃聚乙烯改性剂的制备与改性原理 (10)1. 改性剂的种类与选择 (11)2. 改性剂的制备工艺 (12)3. 改性原理及改性效果评价 (13)四、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的性能表征 (15)1. 溶液粘度 (16)2. 相变行为 (17)3. 动态力学性能 (18)4. 其他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19)五、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20)1. 道路沥青的配伍原则与技术要求 (22)2. 改性沥青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23)3. 改性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评价 (24)4. 改性沥青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技术 (26)六、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27)1. 成本效益分析 (29)2. 环境效益评估 (30)3. 社会效益及推广前景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3)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4)3.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35)一、内容概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废弃聚乙烯(PE)改性剂在道路材料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不仅能够有效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沥青的性能,改善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本论文综述了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了废弃聚乙烯的预处理方法、改性剂的种类和用量、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以及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预处理方面,本文介绍了焚烧法、机械研磨法和化学回收法等处理废弃聚乙烯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改性剂方面,论文讨论了多种废弃聚乙烯改性剂,如橡胶粉、炭黑、纳米材料等,以及它们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机制和效果。
聚酯生产工艺

聚酯生产工艺 (2)第一章聚酯生产概况 (2)第一节涤纶生产的历史 (2)第二节涤纶生产工艺路线 (3)第三节涤纶改性及聚酯新品种 (4)第二章聚酯合成基础知识 (4)第一节高聚物的基本概念 (4)第二节缩聚反应 (6)第三节高聚物的性质 (11)第四节聚合反应工程简介 (12)第三章聚酯生产的原料及辅助料 (14)第一节对苯二甲酸 (14)第二节乙二醇 (15)第三节二氧化钛 (15)第四节催化剂 (15)第四章聚酯合成原理 (17)第一节聚酯合成的主反应 (17)第二节聚酯合成的化学平衡 (18)第三节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21)第四节聚酯合成的副反应 (23)第五节聚酯合成的催化剂 (25)第五章聚酯生产原料的配制 (27)第一节PTA的卸料、贮存和输送 (27)第二节催化剂溶液的制备 (29)第三节PTA-EG浆料的配制 (30)第四节二氧化钛悬浮液的配制 (31)第六章聚酯生产工艺过程 (33)第一节聚酯生产的工艺方法 (33)第二节聚酯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 (35)第三节聚酯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38)第四节聚酯生产工艺过程的计算 (41)第七章聚酯熔体的切片和包装 (43)第一节聚酯熔体的输送 (43)第二节聚酯熔体的挤出能力 (44)第三节聚酯切片生产的工艺过程 (44)第四节聚酯切片的输送与脱水分离 (45)第五节聚酯切片的贮存和包装 (47)第八章聚酯装置的操作方法 (47)第一节聚酯装置的开车准备 (47)第二节聚酯装置的开车 (51)第三节聚酯生产上学运行操作 (53)第四节聚酯装置的停车操作 (53)第九章 聚酯生产的副产物及其综合利用 (55)第一节 聚酯生产副产物概述 (55)第二节 乙二醇回收 (55)第三节 聚酯废料的回收和利用 (57)第十章 聚酯生产辅助装置 (58)第一节 热媒加热系统 (58)第二节 溴化锂制冷装置 (60)第三节 仪表压缩空气和过滤器清洗 (62)第十一章 聚酯生产公用工程及废水处理 (65)第一节 水 (65)第二节 电 (66)第三节 汽和气 (66)第四节 废水处理 (67)第十二章 聚酯生产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测试分析 (68)第一节 中间控制主要项目的测试分析 (69)第二节 中间产品主要项目的测试分析 (69)第三节 成品项目的测试分析 (70)第十三章 安全生产知识 (72)聚酯生产工艺第一章 聚酯生产概况聚酯是由二元或多元醇和二元或多元酸缩聚而成,在大分子主链上含有酯键〔〕C O O --的一大类高聚物的总称。
聚乙烯醇(PVA)新纤维研究与应用进展

聚乙烯醇(PVA)新纤维研究与应用进展赵兴 张兴祥* 张华天津工业大学功能纤维研究所, 天津(300160)摘要:回顾了PVA纤维的发展,综述了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阻燃聚乙烯醇纤维、疏水性聚乙烯醇纤维等的制备方法和主要性能用途,并对聚乙烯醇纤维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高强高模 水溶性 阻燃 性能 应用1.引言我国早在50年代就有一些科研单位从事PVA和维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各相关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外先进装置和改扩建,使我国PVA 及其纤维工业在产量、质量、科研、品种开发和用途开拓、节能降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在科研、品种开发和用途开拓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最初应用在于其性能与棉花相似,其强度、耐磨、耐晒、耐腐蚀性比棉花好,比重比棉花轻,吸湿率接近棉花。
当年,日本、朝鲜、中国等大力发展PVA 纤维的主要目的都是以解决人民的衣着问题为主[1,2]。
但是,随着使用性能更加优良的涤纶、锦纶和腈纶的崛起和后来居上,由于存在抗皱性差、尺寸不稳定、染色性差等缺点,使其在服用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经过改性和新工艺生产的聚乙烯醇纤维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了阻燃聚乙烯醇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等一批高性能的纤维新品种。
这大大提升了聚乙烯醇纤维在增强、渔业、包装等领域的使用性能并开辟了在医学及离子交换吸附等方面的应用。
聚乙烯醇纤维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PVA是有潜力制得超高强纤维的柔性链聚合物之一,与根据PVA大分子主链键能理论的计算值相比,目前商品PVA纤维的最高强度仅为理论强度的10%,最高模量为理论极限值的30%[3]。
因此,寻找方法开发研究高强高模PVA纤维是可行的。
纤维断裂的微观机理,一般有分子链滑移和分子链断裂两种说法,其共同点是假设纤维中的分子链是沿纤维轴平行取向排列,应力在纤维横截面上均匀分布的。
羽绒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进展

羽绒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进展刘喜梅;冯岑【摘要】阐述了羽绒纤维的微观结构、形态结构及其有关的理化性能,探讨了羽绒纤维在混纺成纱、加工无纺织物、羽绒粉体改性等新方向的应用进展.【期刊名称】《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0(025)005【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羽绒纤维;结构与性能;应用进展【作者】刘喜梅;冯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羽绒纤维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
其结构蓬松,质轻柔软,保暖性优良,也体现绿色环保和材料的再利用,但由于羽绒纤维长度较短,表面光滑,抱合力差,且羽绒纤维加工的设备尙不完善,羽绒的直接纺纱有一定难度,目前主要应用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
研究人员通过对羽绒纤维结构和性能的探讨,发现其天然蛋白质纤维的良好吸湿性和生物相容性,这使得羽绒材料在纺织行业的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加宽,有助于产品开发和创新。
1 羽绒纤维的结构1.1 羽绒纤维的微观结构羽绒纤维的外表面由淄醇与三磷酸酯的双分子层组成的细胞膜包覆。
淄醇和三磷酸酯均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故羽绒纤维防水性能较好。
薄膜的里层是组成羽绒纤维主要成分的蛋白质,俗称羽朊,它由多种氨基酸缩合而成。
各氨基酸之间以不同的形式相互结合成多肽链,多肽链之间又通过氢键和半胱氨酸间的二硫键结合,使这些氨基酸分子按一定形状进行排列。
多肽链彼此缠绕,扭结成一股,几股之间又进一步扭在一起,形成绳索结构[1]。
扭结形成较多空隙和空洞,这也是羽绒纤维质轻保暖的原因。
同时表层包覆膜中的三磷酸酯有强吸附性,在外层吸附颗粒状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不易被酸碱破坏。
由于羽绒纤维没有磷片,表面光滑,其摩擦系数比羊毛、蚕丝要小,这不利于羽绒纤维的纺纱。
1.2 羽绒纤维的形态结构羽绒纤维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但它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圆柱体蛋白质纤维。
它不含羽轴,以绒朵的形式存在。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介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介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英文名为Polythylene terephthalate 简称PET或PETP(以下或称为PET),俗称涤纶树脂。
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
1946年英国发表了第一个制备PET的专利,1949年英国ICI公司完成中试,但美国杜邦公司购买专利后,1953年建立了生产装置,在世界最先实现工业化生产。
初期PET几乎都用于合成纤维(我国俗称涤纶、的确良)。
80年代以来,PET 作为工程塑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续研制出成核剂和结晶促进剂,目前PET 与PBT一起作为热塑性聚酯,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
我国的PET生产规模远远落后于国外几个主要生产厂商。
进入80年代,我国逐步从国外引进万吨~几十万吨级先进的PET树脂合成装置,质量和产量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根据中国纺织学会统计,1997年我国生产PET切片树脂174万吨,其中高粘度包装用(饮料瓶和包装片材等)切片树脂生产能力为22.4万吨,所以生产PET工程塑料级的树脂来源充足。
由于制备各种混配改性PET塑料的装置与其他聚合物混配改性用的装置是通用的,国内混配用挤出机等制造也形成一定规模,所以只要市场一旦开拓,国内PET塑料的生产也会快速增长。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特性与应用一.特性PET是乳白色或前黄色高度结晶性的聚合物,表面平滑而有光泽。
耐蠕变、抗疲劳性、耐摩擦和尺寸稳定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电绝缘性能好,受温度影响小,但耐电晕性较差。
无毒、耐气候性、抗化学药品稳定性好,吸水率低,耐弱酸和有机溶剂,但不耐热水浸泡,不耐碱。
PET树脂的玻璃化温度较高,结晶速度慢,模塑周期长,成型周期长,成型收缩率大,尺寸稳定性差,结晶化的成型呈脆性,耐热性低等。
通过成核剂以及结晶剂和玻璃纤维增强的改进,PET除了具有PBT的性质外,还有以下的特点:1.热变形温度和长期使用温度是热塑性通用工程塑料中最高的;2.因为耐热高,增强PET在250℃的焊锡浴中浸渍10s,几乎不变形也不变色,特别适合制备锡焊的电子、电器零件;3.弯曲强度200MPa,弹性模量达4000MPa,耐蠕变及疲劳性也很好,表面硬度高,机械性能与热固性塑料相近;4.由于生产PET所用乙二醇比生产PBT所用丁二醇的价格几乎便宜一半,所以PET树脂和增强PET是工程塑料中价格是最低的,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是一项在生物基聚酯材料中引入其他物质,改善其性能和功能的技术。
生物基聚酯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生物基聚酯在一些性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
因此,通过改性技术来改善生物基聚酯的性能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和拓展的阶段。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聚酯分子结构,如聚酯链的长度、分支结构以及共聚物的引入等方式,来调控聚酯的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和填充剂,如纳米材料、纤维素等,来改善聚酯的性能和功能。
首先,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提高热稳定性方面有着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添加阻燃剂、光稳定剂、抗氧剂等来提高生物基聚酯的热稳定性能,使其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性能。
例如,研究表明,在生物基聚酯中引入硅氧烷类阻燃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使其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其次,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提高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也具备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和添加适量的增强剂,如玻璃纤维、碳纳米管等,可以显著改善生物基聚酯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和韧性等。
同时,添加耐候剂、耐磨剂等可以提高生物基聚酯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功能性方面也有潜力。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引入活性官能团、功能基团等,使生物基聚酯具有特殊的功能性能,如抗菌性能、光学性能等。
例如,研究表明,在生物基聚酯中引入丙烯酸盐改性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兼容性,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可以应用于包装领域。
生物基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可再生性,因此可以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日用品包装等领域,减少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
再生涤纶的历史发展

再生涤纶的历史发展概述再生涤纶是一种可持续的合成纤维,通过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瓶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
因为其重复利用和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再生涤纶产品。
本文将探讨再生涤纶的历史发展。
起源在20世纪,合成纤维成为了制衣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合成纤维源自石油,制作过程极度依赖石油和非可再生的化学原料,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寻找更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纤维。
1988年,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成功研发出了再生涤纶,并于1994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再生涤纶使用回收废弃的PET塑料瓶作为原料,使得制作纤维过程变得更为环保。
发展历程1988年,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正式研发并推出了再生涤纶。
此后,再生涤纶得到了世界各地用户的广泛使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纺织和制衣企业加入生产行列。
1993年,欧洲首次推出了回收PET瓶等废弃物的“Bottle-to-Fiber”过程,随后许多国家也开始采用这一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再生涤纶的发展。
近年来,再生涤纶已开始应用于家纺、汽车工业、建筑和运动休闲等领域,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特点再生涤纶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1.环保:再生涤纶使用回收废弃的塑料瓶作为原料,充分发挥了回收再利用的优势,有助于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环保。
2.质量好:再生涤纶的纤维质量与原生涤纶并无明显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
3.经济:因为再生涤纶使用的是回收的塑料瓶等废弃物,价格相对会更加亲民。
应用再生涤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应用:1.纺织品: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家居用品以及户外用品等。
2.建筑: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隔音棉、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
3.汽车: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汽车座椅、车门垫等。
4.运动休闲: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运动装备、保暖内衣等。
结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再生涤纶作为一种可持续、环保且优异的纤维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涤纶主要组成是PET 其长链分子的化学结构式为 H(OCH2CCOCO)NOCH2CH2OH,相对分子量一般在 18000~25000左右。
PET大分子链像面条一样相互无规则缠绕,大分子之间靠范德 华力相互作用,受热后大分子产生振动和分子键转动形成晶区,杂链则 形成无定形区。PET结晶单元是三斜晶,结晶区大分子链段与脂肪链段相 连接的反式芳环相互平行排列,其平面与纵轴垂直。
抗静电纤维通常通过共聚等方法在聚合物中引入亲水基 团,提高其吸湿性能,降低比电阻。
改性得到商品
涤纶阻燃丝 (涤纶DTY)
抗起球涤纶
抗静电涤纶
竹炭纤维(Bamboo Charcoal Fiber) 竹炭素有“黑钻石”的美誉,在国际上被 誉为“二十一世纪环保新卫士”。是取毛 竹为原料,采用了纯氧高温及氮气阻隔延 时的煅烧新工艺和新技术,使得竹炭天生 具有的微孔更细化和蜂窝化,然后再与具 有蜂窝状微孔结构趋势的聚酯改性切片熔 融纺丝而制成的。该纤维最大的与众不同 之处,就是每一根竹炭纤维都呈内外贯穿 的蜂窝状微孔结构。这种独特的纤维结构 设计,能使竹炭所具有的功能100%的发 挥出来。这款集多功能于一身竹炭纤维的 诞生,是纺织多功能原料一次革命性的创 新。
1.强度高 耐冲击强度比锦纶高4倍,比粘胶纤维高20倍。 2.弹性好。弹性接近羊毛,耐皱性超过其他纤维,即织物不折皱,尺寸稳定性 好。弹性模数比锦纶高2~3倍。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 3.热塑性好,抗熔性较差。由于涤纶表面光滑,内部分子排列紧密,因此涤纶 是合成纤织物中耐热性最好的面料,具有热塑性,可制做百褶裙,且褶裥持 久。同时,涤纶织物的抗熔性较差,遇着烟灰、火星等易形成孔洞。 4.耐磨性好。耐磨性仅次于耐磨性最好的锦纶,比其他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都 好。 5.耐光性好。耐光性仅次于腈纶。涤纶织物的耐光性较好,除比腈纶差外,其 耐晒能力胜过天然纤维织物。尤其是在玻璃后面的耐晒能力很好,几乎与腈 纶不相上下。 6.耐腐蚀。可耐漂白剂、氧化剂、烃类、酮类、石油产品及无机酸。耐稀碱, 不怕霉,但热碱可使其分解。还有较强的抗酸碱性,抗紫外线的能力
PET纤维改性的主要方式
改变化学结构,降低大分子的规整性和结晶性。
从加工方面进行改进,如与其他聚合物共熔纺丝 改变拉伸工艺,异性纺丝和复合纺丝等
改善染色性时采用共聚方法改性 制得的涤纶树脂熔点低,结晶度 低,纤维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受 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
采用的抗起球措施时降低聚酯 的分子量 1使纤维的耐摩擦牢度、抗弯曲 疲劳性与强度下降,使纤维在 织物表面形成的小球较易脱落; 2改变了纤维断面形状 3降低纤维的伸长率、增加短纤 维长度、短纤纱的捻度。
1941年英国Whenfield和Dikson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为原料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并制成了纤维, 在我国商品名为涤纶。 1946年在英国工业化生产 1953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971年开始在数量上超过尼龙,成为第一大合成纤维。
涤纶的大类品种有短纤维、拉伸丝、变形丝、装饰用长丝、工业用长丝以及各种 差别化纤维 1. 按物理性能区分:高强低伸型、中强中伸型、低强中伸型、高模量型、高强高模 量型 2. 按后加工要求区分:棉型、毛型、麻型、丝型 3. 按用途区分:服装用、絮棉用、装饰用、工业用 4. 按功能区分:阳离子可染、吸湿、阻燃、有色、抗起球、抗静电 5. 按纤维截面区分:异型丝、中空丝。 1. 初生丝:未拉伸丝(常规纺丝)(UDY)、半预取向丝(中速纺丝)(MOY)、预取向丝(高 速纺丝)(POY)、高取向丝(超高速纺丝)(HOY) 2. 拉伸丝:拉伸丝(低速拉伸丝)(DY)、全拉伸丝(纺丝拉伸一步法)(FDY)、全取丝(纺丝 一步法)(FOY) 3.变形丝:常规变形丝(TY)、拉伸变形丝(DTY)、空气变形丝(ATY)。
纤维呈内外贯穿的蜂窝状微孔结构
功能生纤维品种繁多,市场消费也越来越大, 远红外功能纤维是是利用在常温下具远红 外功能的陶瓷粉(二氧化钛、二氧锡、氧化铝)作添加剂与聚酯共混,纺织成远红外纤维; 黏土插层聚合法是最有希望工业化的聚合物纳氧化铝作添加剂与聚酯共混,纺织成远红 外纤维。 目前国内开发而的产品主要;内衣、被子、垫被等。在聚酯切片中加入纳米级二氧化硅 和二氧化钛,制得的复合材料可制备红外屏蔽紫外幅射高介电绝缘和静电屏蔽的功能性 纤维材料,在国防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光接枝技术在聚合物表面固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比较活跃。通过接枝单体的 选择,可以赋予接枝聚合物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紫外光接枝技术,可以成功地将N甲基丙烯酰氧基丁二酰亚胺接枝到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上,通过其活性酯基与蛋白质 反应,成功实现对胰蛋白酶和肝炎表面抗体的固定 聚酯纤维织物在人体排汗量较大时衣服会紧贴身体,令人感觉湿冷的缺点。吸湿排汗纤 从而关于吸湿、排汗性的赋予,以前是以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复合为主流,用途只在 狭窄的范围内开展,现在则以中空截面纤维或异形截面纤维之类使纤维自身特殊化以及 吸湿、排湿聚合物共混的加工方法为主流。 可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在大分子结构内引入 亲水基团,从而增加纤维吸湿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