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黄蘑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_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_孔维丽

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_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_孔维丽

DOI :10.13629/ki.53-1054.2015.05.001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孔维丽,袁瑞奇,孔维威,张玉亭**,康源春,韩玉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从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历史出发,简要介绍食用菌菌种现状、保藏现状、保藏任务等,重点介绍了食用菌菌株不同保藏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食用菌;保藏;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64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310(2015)05-0001-05Research Progress,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of Spawn Preseration of Edible FungusKONG Wei-li,YUAN Rui-qi,KONG Wei-wei,ZHANG Yu-ting,KANG Yuan-chun,HAN Yu-e(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Abstract:Base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crobial culture collection,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task preservation of edible fungi were introduced.We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edible fungus strains in different preser -vation methods,for reader ’s reference.Key words:edible fungus;preservation;research advance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工作,最早的菌种保藏工作从1890年开始,但直到1906年,各国才相继建立了菌种保藏机构。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皮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榆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榆树皮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具体包括榆树皮精油的开发利用、榆树皮提取物的应用、榆树皮纤维的加工利用等方面。

下面将对榆树皮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榆树皮精油是榆树皮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研究表明,榆树皮中富含挥发油,可以通过蒸馏、萃取等技术进行提取。

榆树皮精油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目前,相关领域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提取技术的改进、精油的品质控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榆树皮纤维也是榆树皮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树皮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可用于纸浆、纺织、生物材料等领域。

研究表明,榆树皮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在纺织品和生物材料的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了榆树皮纤维的提取和加工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提取工艺的改进、纤维的性能改善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榆树皮综合利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榆树皮资源的潜力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优化提取技术、改进产品性能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榆树皮的资源价值,促进榆树皮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榆黄菇平面栽培及继代栽培生产技术

榆黄菇平面栽培及继代栽培生产技术

榆黄菇平面栽培及继代栽培生产技术
刘合昌;苏志坚
【期刊名称】《中国果菜》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榆黄菇因其生长势强,抗逆性好,易栽培推广,生物效率高等特点,在
山东省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山东省是种植大省,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更是直线上升,棉籽壳质优价廉,现以棉籽壳为主米,采用发酵料平面栽培,继代栽培榆黄菇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刘合昌;苏志坚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农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作物秸秆栽培榆黄菇 [J], 姚兴蓉;严舒瀚;王志颖;邱成书
2.毛竹屑替代棉籽壳栽培榆黄菇的研究 [J], 韩柱; 田双; 宋景平; 罗嗣佳妮
3.毛竹屑替代棉籽壳栽培榆黄菇的研究 [J], 韩柱; 田双; 宋景平; 罗嗣佳妮
4.秦州区榆黄菇栽培技术总结 [J], 秦瑞芳
5.新疆榆黄菇高效栽培技术 [J], 贾培松;贾文捷;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罗影;魏鹏;姜龙;李芝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


保鲜处理
03
采收后立即去除水分,进行保鲜处理,如冷藏、真空包装等,
以延长保存期和提高商品价值。
04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木霉病
木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榆黄菇的子实体上,造成榆黄菇的菌盖出现黄色或 绿色斑点,严重时菌盖会变形、缩小,甚至导致菌柄弯曲。防治方法:保持菇房干燥,注 意通风换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菇房内湿度过大。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菇蝇
菇蝇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幼虫会啃食榆黄菇的菌丝和子实体 ,成虫也会在榆黄菇上产卵,对榆黄菇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严 重影响。防治方法:保持菇房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防虫网等措施防止成虫进入菇房。
螨虫
螨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会啃食榆黄菇的菌丝和子实体,对 榆黄菇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防治方法:保持培养料 和覆土的清洁卫生,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使用抗螨药物进 行防治。
促进菌蕾形成。
控制温度
保持出菇温度在15-20℃,避 免高温或低温对菌丝生长的影
响。
喷水保湿
在出菇期间,定期喷水保湿, 以保持培养料和空气湿度适宜

散射光照射
提供适当的散射光,有助于促 进菌丝当子实体长至七八成熟时,及时采收。
采收方法
02
用刀子或剪刀轻轻割下子实体,保留部分菌柄,保持外观整洁
产量及收益:通过引进高产技术 ,每亩产量达到2500斤,总收益 超过20万元
公司名称:某食用菌有限公司
种植面积:20亩
经验总结:采用现代化的种植设 备和技术,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 ,严格控制生长环境,合理安排 采收时间
某农场榆黄菇种植优势及高产经验分享
地点:某大型农场
种植品种:榆黄菇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成功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总结成功的高产栽培经验,为其他地区和生产者 提供参考。
存在问题与不足
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发 展建议。
发展前景展望
结合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榆黄菇 高产栽培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发菌管理
环境控制
发菌期间要保持环境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要控制温度在25-30℃之间。
翻动检查
定期翻动检查培养料,观察发菌情况,如发现污染应及时处 理。
出菇管理
环境控制
出菇期间要保持环境湿润、通风 良好,同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控
制温度在18-25℃之间。
水分管理
喷水保湿,保持培养料表面湿润, 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烂菇。
菌柄
菌柄侧生,等粗,基部不 膨大,中上部有白色粉末 ,实心。
菌褶
菌褶离生,不等长,稍密 ,褶片边缘不整齐。
生活习性
温度
适应范围较广,在10-30℃之间均能 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湿度
培养基质含水量以60%-70%为宜, 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
光照
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但不可以受到阳 光直射。
空气
榆黄菇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求 较高,在出菇期需要加强通风。
生长发育条件
营养
榆黄菇可以利用多种树木的木屑进行栽培, 如杨树、柳树、榆树等。
湿度
培养基质含水量要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也需 要维持在适宜水平。
温度
温度对榆黄菇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温度过 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光照
光照对
配制方法
将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石灰调节pH值 至7-8之间。

中药渣剩余成分分析及利用途径研究_马逊风

中药渣剩余成分分析及利用途径研究_马逊风

第36卷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No.2 2004年6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 IV ERSIT Y J une2004[文章编号]100021832(2004)022*******中药渣剩余成分分析及利用途径研究马逊风1,马宏军1,唐占辉1,金成浩2,刘铁菊2,刘忠民2(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通化市环境保护局,吉林通化134000)[摘 要] 为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减少因药渣的废弃产生的环境问题,对中药渣进行了分类的定性、定量测定.黄酮类物质可与盐酸-锌粉、氯化铝、氯化锶等发生显色反应,故采用比色法对淫羊藿(Epi medi um)药渣中的黄酮类物质与原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淫羊藿药渣中剩余黄酮类物质达40%,此部分剩余药用成分经提取加工可作为兽药或饲料添加剂使用,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关键词] 中药渣;剩余成分;淫羊藿;总黄酮[中图分类号] X705 [学科代码] 610・3030 [文献标识码] A 中药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每年生产出大量中成药的同时也产生出相当数量的药渣.据不完全统计,仅通化地区年产药渣就达10万t.这些药渣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初生物质,而且由于现在的提取工艺比较单一,中药中的部分药用成分仍残留在药渣中.这些残留的初生及次生物质使得药渣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因此,药渣作为一种资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药渣中次生药用物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取通化市某药厂的中药渣进行了分类测定,重点对其中的次生物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渣可能的利用途径进行了初步讨论.1 材料与方法取通化某药厂的新鲜药渣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将测定了的次生物质成分和未经药厂提取的原药进行对比.111 初生物质的分析药渣作为植物残体,其中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1,2],我们对此不再做定性分析,只做定量分析.蛋白质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总磷测定采用磷钼蓝法,淀粉、还原糖、蔗糖测定采用Somogyi法,粗纤维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结果见表1.[收稿日期] 2003211204[基金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项目;吉林省环保局资助项目(科技2002-18) [作者简介] 马逊风(195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表1 初生物质含量及常规指标分析结果%蛋白质总 磷淀 粉还原糖蔗 糖纤维素总有机质总有机碳61766010162113021627未检出25172811894715112 次生物质定性分析黄酮类物质因结构的不同,可以和不同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将药渣烘干、粉碎,用乙醚(分析纯)祛除色素后,再用95%甲醇和乙醇分别对药渣进行索式提取.对药渣提取液和盐酸-锌粉、AlCl 3、SrCl 2进行显色反应.结果见表2.表2 黄酮物质定性分析结果药渣提取液试 剂现 象结 论1浓盐酸-Zn 粉试样变为紫红色证明提取液中含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2AlCl 3溶液试样变为鲜黄色证明提取液中含有5-羟基、4-羰基,或3-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3SrCl 2甲醇溶液氨饱和甲醇溶液生成棕色沉淀证明提取液中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物质4NaOH 溶液生成褐色沉淀证明含有邻二酚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113 次生物质定量分析将药渣烘干、粉碎,用乙醚(分析纯)祛除色素,然后分别用95%甲醇和乙醇提取黄酮.黄酮类物质可与Al 3+在碱性溶液中显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吸光度符合比耳定律,可进行比色定量.11311 标准曲线 以芦丁对照液进行回归,制作标准曲线.精确吸取标准芦丁对照品使用液(200μg/mL )0,110,210,310,410,510mL ,分别置于10mL 比色管中,各加甲醇至5mL ,再加5%NaNO 2溶液015mL ,摇匀放置6min ;再加入10%Al (NO 3)3溶液015mL ,摇匀,放置6min ;加4%NaOH 溶液4mL 摇匀,放置10~20min ,在510nm 波长分别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对浓度进行回归,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见表3和图1.表3 不同质量浓度黄酮类物质的吸光度测定项目w (黄酮)/(g/L )2004006008001000吸光度0100601160133701513017101903图1 黄酮类物质浓度与吸光度标准曲线901第2期马逊风等:中药渣剩余成分分析及利用途径研究11312 药渣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利用如下公式求出药渣中总黄酮的含量X:X=A×100m×1/100×1000×1000.式中:X为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A为样品提取液中黄酮的质量(通过标准曲线求得,μg);m为样品的质量(g).结果见表4、表5.表4 淫羊藿药渣甲醇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测定项目原药110272gm药渣/g017989017170019325吸光度01098010210101801028黄酮含量/(μg/mL)122189371333445111剩余黄酮含量百分比/%100391063916440123表5 淫羊藿药渣乙醇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测定项目m药渣/g019200018723018429吸光度010250102401022黄酮含量/(μg/mL)411784016738144剩余黄酮含量百分比/%3719638197381132 结果与讨论211 结果初生物质的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次生物质(黄酮)的定性结果见表2;次生物质(黄酮)的定量分析结果见表3~5及图1.以上结果表明,采用甲醇为提取液的实验效果较好.但是考虑到甲醇的毒性,我们用乙醇替代甲醇做了平行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提取液的总黄酮含量略低于甲醇提取液的总黄酮含量.原因可能是乙醇中痕量水抑制了黄酮类物质与Al3+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了吸光度[3].212 讨论目前,国内外很多的学者针对初生成分设计了多种再利用途径,如作为食用菌类的培养基[4~6]、发酵制沼气、造纸及絮凝剂[7]等.我们在应用中药渣培养平菇和榆黄蘑及制造沼气方面已经取得了实验成功.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重要的药用价值[3],主要表现在护肝、抗肿瘤、抗自由基、抗氧化等方面.而且某些黄酮类物质对消化道溃疡也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作为天然甜味剂、植物源农药来使用[8~12].目前,药厂一般采用水提法提取黄酮类物质,但是大多数黄酮类物质微溶于水,所以经过水提取后的黄酮类物质在药渣中仍有40%左右的残留量.对残留在药渣中的黄酮类物质可进行再提取,将提取出的物质制成饲料添加剂或制成兽药使用,可大大增加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我们对淫羊藿药渣中的总黄酮类物质已经进行了测定,但是黄酮类物质的分类测定01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及分离有待进一步研究.[参 考 文 献][1] 刘萍,张海英.试论中药药渣的合理利用[J ].新疆中医药,2002(6):49~51.[2] 塞冬1淫羊藿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01,29(6):50~55.[3] 高锦明1植物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56~191.[4] 潘继红,朱升学.板蓝根药渣制平茹栽培种试验[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9,18(1):25~26.[5] 王慧杰.中药渣醋渣栽培平菇实验[J ].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177~178.[6] 姜国银.中药渣袋栽金针茹及相关指标检测[J ].中国食用菌,1999,18(4):36~37.[7] 罗鸿.中药渣絮凝剂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 ].四川环境,1998,17(3):24~26.[8] 许碧连,吴铁.淫羊藿总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学,2003,8(1):115~117.[9] 陈纬,邹焰.人参、淫羊藿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协同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4):2~6.[10] Parklnson D.Oxygen free radicals :in search of a unifying theory of diseases[J ].Intensive Crit Cart Nurs ,1995,11(6):336~341.[11] 刘波.淫羊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3(1):48~49.[12] SceCpanti S.Steroid sensitivity of thymocyte subpopulations during intrathymic cliflerentiation[J ].J Immunol ,1989,142(10):3378.The analyze of the ingredients left in the herb residueand the study of the reuse of the herb residueMA Xun 2feng 1,MA Hong 2jun 1,TAN G Zhan 2hui 1,J IN Cheng 2hao 2,L IU Tie 2ju 2,L IU Zhong 2min 2(1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China ;21Tonghu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Tonghua 134000,China )Abstract :Imroving the using efficieney of the herbal plants and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using by the herb residue ,analyze the herb residue in batch and kind.For the mat 2ter of the flanovoid show different colors with different matters such as HCl -Zn ,AlCl 3,Sr 2Cl 2,so can compare the flanovoid left in the herb residue in amount to the original herb base on the different colors.The result shows about 40percent left.The left matter could be used in medicine for animal or the feed additive.It indicates that the herb residue is very valuable.And also discuss the possible reusing ways of the herb residues.K eyw ords :herb residue ;ingredients ;Epi medi um ;total flanovoid111第2期马逊风等:中药渣剩余成分分析及利用途径研究。

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作者:孙正祥, 王瑞霞, SUN Zhengxiang, WANG Ruixia作者单位:孙正祥,SUN Zhengxiang(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王瑞霞,WANG Ruixia(农业部应用真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刊名:食用菌学报英文刊名:ACTA EDULIS FUNGI年,卷(期):2009,16(2)被引用次数:0次1.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 19982.KOBAYASHI N.HIRAMASTRU A.AKATUKA T 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 inhibitor of plant virus infection from fruiting bodies of Lentinula edodes 1987(03)3.付鸣佳.吴祖建.林奇英榆黄蘑中一种抗病毒蛋白的纯化及其抗TMV和HBV的活性[期刊论文]-中国病毒学2002(04)4.付鸣佳.吴祖建.林奇英金针菇中一种抗病毒蛋白的纯化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特性[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3(01)5.付鸣佳.林健清.吴祖建杏鲍菇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毒蛋白的筛选[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3(01)6.陈宁.吴祖建.林奇英灰花树中一种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纯化及其性质 2004(03)7.吴丽萍.吴祖建.林奇英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中一种碱性蛋白的纯化及其活性[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2003(06)8.WU LP.WU ZJ.LIN D Characterization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y3,an antiviral protein from the mushroom Coprinus comatus 2008(07)9.PIRAINO F.BRANDT CR Isol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viral,RC-183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Rozites caperata 1999(02)10.WANG HX.NG TB Isolation of a novel ubiquitin-like protein from Pleurotus ostreatus mushroom with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translation-inhibitory,and ribonuclease activities 2000(02)11.COULET M.GUILLOT J.BETAIL G Action of certain mono and polysaccharides on hemagglutinins of certain mushrooms 1972(03)12.BANNERJEE PC.GHOSH AK.SENGUPTA S Hemagglutinationg activity in extracts of mycelia from submerged mushroom cultures 1982(04)13.王贺祥.黄荣春.吴子斌覃菌凝集素 1997(01)14.WANG HX.NG TB.OOI VEC Lectins from mushrooms 1998(08)15.NG T B Peptides and proteins from fungi 200416.LICASTRO F.MORINI MC.KRETZ O Mitogenic activity and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bolesatine,a lectin isolated from the mushroom Boletus satanas Lenz 1993(05)17.WANG HX.LIU WK.NG TB The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lectins from the mushroom Tricholoma mongolicum 199618.SHE QB.NG TB.LIU WK A novel lectin with potent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isolated from both fruiting bodies and cultured mycelia of the edible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 1998(01)19.WANG HX.GAO JQ.NG TB A new lectin with highly potent antihepatoma and antisarcoma activities from the oyster mushroom Pleurotus ostreatus 200020.孙慧.吴祖建.谢联辉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中一种抑制TMV侵染的蛋白质纯化及部分特征[期刊论文]-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 2001(03)21.孙慧.赵辰光杨树菇凝集素AAVP具有抗病毒和促进菌丝分化功能[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02)22.NG M YW Isolation of a novel agglutinin with complex carbohydrate binding specificity from fresh fruiting bodie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Lyophyllum shimeiji 200223.KENT D.SHERIDAN C.TOMKINSON HA Edible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lectin modulates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behaviour in vitro 200324.WANG HX.NG TB Isolation of a novel N-acetyl glucosamine-specific lectin from fresh sclerotia of the edible mushroom Pleurotus tuber-regium 200325.HO JCK.SZE SCW.SHEN WZ Mitogenic activity of edible mushroom lectins 200426.刘艳如.余萍.郑怡柱状田头菇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性质[期刊论文]-食用菌学报 2004(03)27.HAN CH.LIU QH.NG TB A novel homodimeric lactose-binding lectin from the edible split gill medicinal mushroom Schizophyllum commune 200528.YANG N.TONG X.XIANG Y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of the recombinant antitumour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200529.CHUMKHUNTHOD P.RODTONG MBERT SJ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N-acetyl-D-galactosamine-specific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Schizophyllum commune 200630.ZHENG SY.LI CX.NG TB lectin with mitogenic activity from the edible wild mushroom Boletus edulis 200731.LI YR.LIU QH.WANG HX A novel lectin with potent antitumor,mitogenic and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200832.POHLEVEN J.OBERMAJER N.SABOTI J 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loning of a ricin B-likelectin from mushroom Clitocybe nebularis with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human leukemic T cells 200933.BARBIERI WK.BATTELI HG.STIRPE F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from plants 199334.YAO QZ.YU MM.OOI LS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ype 1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from fruiting bodie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 1998(02)M SK.NG TB Hypsin,a novel thermostable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with antifungal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from fruiting bodie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Hypsizigus marmoreus2001(04)36.WANG HX.NG TB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elutin,a novel low-molecular-weight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from winter mushroom (Flammulina velutipes) fruiting bodies 200137.WANG HX.NG TB Isolation of pleuturegin,a novel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from fresh sclerotia of the edible mushroom Pleurotus tuber-regium 200138.NG TB.WANG HX Flammin and velin:new ribosome inactivating polypeptides from the mushroomFlammulina velutipes 200439.孙宇峰.沙长青.邓中枢黑木耳菌丝体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7(05)40.沙长青.邓中枢.于德水黑木耳核糖体失活蛋白的质谱分析[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8(05)41.KINO K.YAMASHITA A.YAMAOKA K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immunomodulatoryprotein,Lingzhi-8 (LZ-8),from Ganoderma lucidum 198942.KO JL.HSU CG.LIN RW A new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fve isolated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Flammulina velutipes and its complete amino acid sequence 199543.LIN WH.HUNG CH.HSU CI Dimerization of the terminal amphipathica-helix domain of the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from Ganoderma tsugae (Fip-gts) defined by a 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1997(32)44.HSU HC.HSU CG.LIN RW Fip-vvo,a new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isolated from Volvariella volvacea 199745.SHEU F.CHIEN P-J.CHIEN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APP) from the Jew's Ear mushroom Auricularia polytricha 200446.MAITI S.BHUTIA SK.MALLICK SK Antiproliferative and immunostimulatory protein fraction from edible mushrooms 20081.期刊论文吴丽萍.吴祖建.林董.方芳.林奇英.谢联辉.WU Li-Ping.WU Zu-Jian.LIN Dong.FANG Fang.LIN Qi-Ying.XIE Lian-Hui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中一种抗病毒蛋白y3特性和氨基酸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24(7)食用茵中含有多种抗病毒蛋白,可用于植物保护,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凝胶层析技术,从食用茵毛头鬼伞中提取到抗植物病毒蛋白y3,实验结果表明,y3是一种糖蛋白,利用Western杂交方法可以在发酵茵丝体和子实体中同时检测到,说明可能是组成型表达,根据其N端氨基酸序列,使用RACE-PCR克隆技术,获得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部分cDNA序列,浓度为2.0 μg/ml时,蛋白y3对烟草花叶病毒(TMV,20 μg/m1)侵染心叶烟的抑制率为50%,实验同时表明,y3还可抑制病毒在寄主普通烟Nicotirma tabacum Var.k326中的复制.2.学位论文付鸣佳食用菌抗病毒蛋白的特性、基因克隆与表达2002采用离子交换柱DEAE-SepharoseFF和凝胶层析柱Superdex75 Prep Grade和SephacrylS-200High Resolution,可从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干样中分离得到多个蛋白组分,结枯斑寄主检测,发现多个蛋白组分都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活性,对TMV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高者可达99﹪.对Zb蛋白质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蛋白是分子量为30kDa的单亚基蛋白,没有结合糖,其等电点为4.7.测定了它的N-端20个氨基酸序列为:PQVKTSWEDLANLGWPIQQV.将Zb基因导入烟草中,检测表明Zb基因已经转入烟草植株中.目前发现有一株转基因烟有异常现象,其它均生长正常.经供毒试验表明,发现一株生长矮小的植株有一定抗性.3.期刊论文付鸣佳.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榆黄蘑中一种抗病毒蛋白的纯化及其抗TMV和HBV的活性-中国病毒学2002,17(4)采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方法从新鲜食用菌榆黄蘑(Plearotus citrinopileatus)中进行了抗病毒蛋白的纯化,结果获得了一个纯化蛋白YP46-46,经SDS-PAGE可确定其分子量为27.4kD.以半叶法在枯斑寄主心叶烟上检测该蛋白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率,发现有较好的抗TMV活性,其抑制TMV的中浓度为0.24μg/mL.同时以HepG2.2.2.15细胞株为模型,对所获得的蛋白进行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该蛋白对HBsAg的50%抑制时的浓度为0.08μg/mL,但对HBeAg效果不大.4.期刊论文吴丽萍.曹郁生.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WU Li-ping.CAO Yu-sheng.WU Zu-jian.LIN Qi-ying.XIELian-hui YP3:食用菌榆黄蘑中新的植物病毒抑制物蛋白-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3)食用菌中含有多种抗病毒蛋白,可用于植物保护.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TMS-200凝胶层析方法,从食用菌榆黄蘑新鲜子实体中提取到一单亚基蛋白,命名为YP3.利用SDS-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电泳初步估计其分子量大约为27.6 kDa.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该蛋白非常类似其它的抗植物病毒蛋白,并且几乎不含糖.其N-末端序列为NRDVAACARFIDDFCDTLTP,在GenBank中没有找到同源序列.浓度为0.24 mg/L时蛋白YF3对烟草花叶病毒(TMV 20 mg/L)侵染心叶烟的抑制率为50%.同时还发现YP3对供试的细菌和真菌没有抑制活性,对胃癌细胞株MGC-803、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肺癌细胞株SPC-A1的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大约为20 mg/L.5.学位论文吴丽萍两种食用菌活性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特性2004植物病毒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解决作物上植物病毒的危害,一直是许多研究者的目标.从生物体中提取抗植物病毒物质是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方法之一.该实验从食用菌中获得了两种抗植物病毒蛋白,其结果如下:用离子交换层析(CM-Sepharose FF)和凝胶层析(Superdex<'TM> 75)方法,从新鲜食用菌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碱性蛋白y3,经SDS-PAGE及PAGE确定为单亚基组成,MALDI-TOF质谱确定其分子量为12.3kDa.以碘酸-Schiff染色法和酚-硫酸法测定蛋白含糖量高达30%.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后表明含有大量的精氨酸和天冬酰胺.y3蛋白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当其浓度为12.5μg.mL<'-1>时,在心叶烟枯斑寄主上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侵染抑制率达83.0%;y3蛋白对兔血凝集活性滴度为2<'-5>,对人血凝集活性滴度为2<'-6>,其浓度分别为1.562μg.mL<'-1>和0.781μg.mL<'-1>,凝集活性能被半乳糖、γ-球蛋白、麦芽糖抑制;对三种细胞即胃癌细胞株MGC80-3、肝癌细胞SMMC-7721,及肺癌细胞SPC-A<,1>体外抗性测定结果表明,y3蛋白对MGC80-3和SPC-A1的抑制中浓度约为12.5μg.mL<'-1>,对SMMC-7721的抑制中浓度则较高,约30μg.mL<'-1>,形态观察表明蛋白对SPC-A<,1>具有类似诱导凋亡作用;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均无抑制作用.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DEAE-SepharoseFF)和凝胶层析(Sephacry1<'TM>S-200High Resolution)方法,从新鲜食用菌榆黄蘑(Plearotus citrinopileatus)中进行了抗病毒蛋白的纯化.以半叶法在枯斑寄主心叶烟上检测YP46-46蛋白对TMV的抑制率,发现有较好的抗TMV活性,其抑制TMV的中浓度C<,50>为0.240μg.mL<'-1>.YP46-46蛋白对兔和人血凝集活性滴度为2<'-7>,其浓度分别为0.219μg.mL<'-1>.对y3蛋白的抗TMV机制作了初步分析.提取毛头鬼伞中的总RNA,采用RACE方法和巢式-PCR技术,根据y3蛋白N-端20个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进行了基因克隆.获得了y3的部分cDNA序列以及3'端非编码区.其序列长度为414bp,其中ORF长度包括终止密码共291bp,编码蛋白序列共96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含有123个碱基,其中polyA为22个.经NCBI中Blast比较没找到同源序列,表明该基因为一全新序列(GenBank接收号:602564).加上N-端未用来设计引物的5个碱基,全长共101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17.该蛋白序列中有7个半胱氨酸,可形成分子内二硫键.蛋白在Swiss-Prot登录号P83811(登录时采用名称为CAP).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jxb200902016.aspx授权使用: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shhydxtsg),授权号:4e23fd8b-e104-44ee-a321-9e1a014af829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5日。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榆黄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2010-07-19 9:52榆黄菇,又名金顶侧耳,玉皇蘑,元蘑等。

因常见腐生于榆树枯枝上而得名榆黄蘑。

其子实体菌盖颜色鲜黄艳丽,形如花朵簇聚,形态高贵典雅。

榆黄蘑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丰富,口感细腻脆嫩,味道鲜美,气味清香。

此外,榆黄蘑还可入药,有滋补健身、化痰定喘、平肝健胃、降压减脂等疗效。

进入市场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近年来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之一。

为了满足广大生产者的技术需求。

现将榆黄菇的有关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榆黄蘑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栽培榆黄蘑获得成功的技术依据,如何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榆黄蘑生长发育的要求,是栽培榆黄蘑达到高产优质的关键。

下面对榆黄菇的生物特性做一简单介绍。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营养特性:榆黄菇菌丝体生命力旺盛,生长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

可在杨树,桦树,槐树,桑树以及梨,苹果等阔叶树木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

也可在棉籽壳,废棉,玉米芯,豆壳,稻草等培养料上生长发育。

生产实践证明,以棉籽壳、废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黄菇的产量较高。

适量的添加麦麸,米糠。

玉米粉,饼肥等氮源,可以有效的提高榆黄菇的产量和质量。

2. 温度:榆黄菇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3~27℃,低于12℃时生长缓慢,高于30℃时,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29℃,最适温度为17-23℃,随着温度的降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缓慢,产量也降低,颜色变深,随着温度的升高,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加快,超过最适温度范围,菇盖薄,产量开始下降。

一般在14-28℃范围内均可形成菇蕾,以17-25℃时最适宜。

3. 湿度:榆黄菇培养基配制中,在料水比为1:1.2-1.3左右,即培养料含水量60%-65%左右时,菌丝生长表现良好,如果水分偏大,菌丝生长受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添加能使榆黄蘑产量和营养成分显著提高. 韩建东 等以工厂化金针菇菌渣和棉籽壳为主要原料进行研 究, 结果发 现 随菌渣 添加量 的增加 , 菌丝 满袋天 数延 长 , 但现蕾 时间却相 应 缩短 ; 渣添 加 量在 0~ 0 菌 5 %时 各
配 方 的总产量无 显著差 异 , 渣 添加量 在 5 %时 , 菌 0 生物转化 率为 105 , 2 .% 成本 降 低 1 .3 , 菌袋 净利 润 83 % 单
产 优质之 目的 .
收 稿 日期 :020 —0 2 1—3 1
作者简介 : 何竹青( 92一) 女 , 18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助教 , 硕士
何 竹青 : 榆黄 蘑研 究进展
4 7
2 营养 成 分研 究
榆 黄蘑是 一种美 味 的食药用 真菌 , 含有 丰富 的蛋 白质 、 氨基 酸和维 生素 等多 种营养 成分 . 据测定 , 榆黄蘑 干燥子 实体 中粗蛋 白含 量 为 4 .% , hs -] 人对金顶 侧 耳 的蛋 白质量 进行 了分 析 , 明其 具有 很高 的 15 G oh 9等 证
营养价值 , 并且在菌蕾阶段蛋白含量最高. 刘晓峰_ 等从榆黄蘑 中鉴定 出种 1 】 2种元素 , 发现榆黄蘑子实体
中富含 P K、 、eZ 、eG . 、 MgF 、n S 、 e干榆 黄蘑 子实体 中粗蛋 白含 量 为 4 .% , 脂 肪 为 3 8 , 分 为 7 8 , 15 粗 .% 灰 。% 粗 纤维为 84 , . % 氨基 酸总量 为 2 .5 , 3种食 用蛋 白相 比 , 氨 酸 、 氨 酸 、 氨酸 相对 含 量较 丰 富 , 离 86 % 与 谷 赖 精 游
宁、 河北、 山西、 湖南、 四川、 广东 、 西藏…. 近年来 , 随着食药用菌产业 的持续发展 , 关于榆黄蘑的研究不断深
入, 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栽 培 学研 究
榆 黄蘑 的人 工栽 培始 于 2 纪 7 O世 O年代. 沈剑虹 等人 于 17 9 6年 即 开始 对 榆黄 蘑 进行 人 工栽 培 , 过 通 研 究得 知菌丝 发育温 度为 7— 2 , 温 2 2℃ , 5 以上 2小 时 , 丝 即死 亡. 3℃ 适 O~ 8 4 ℃ 菌 菌丝 能 耐零下 3 ℃ 以下 8 的低温 . 子实体形 成温 度为 1 2  ̄ 最适温 2 2 ℃. 8~ 8C, 3~ 6 菌丝 在含水 量 6 % 的培养 基 中生 长发 育 良好 , 0 出菇 阶段要求 培养基 含水 量在 7 8 % , 相对 湿度在 9%左 右 . 丝在 黑暗条 件下也 能生 长 , 出菇阶段 需 0— 0 空气 0 菌 但 要 适 当的散射光 线. 线暗 , 光 菌丝颜 色 为浅黄或 白色 ; 线强 , 盖黄 色加深 . 光 菌 栽 培榆黄蘑 的原 料来源 广泛 , 因地制宜 , 可 玉米 芯 、 玉米 田发 酵 料 、 蔗渣 、 草 、 糟 、 籽壳 等 均可 。除 稻 酒 棉 了上述 原料之外 , 王德 芝 -等 筛选 出 了利用 板栗 苞 栽培 榆黄 蘑 的最佳 栽 培 料 配 方 . 现该 配 方 比杂 木屑 配 3 发 方 的栽培 成本 降低 04 .0元/ g投入 产 出比达 到 了 1 .. k, :28 蒙健宗 - 等研究 发 现 在栽 培榆 黄蘑 时 , 4 沼渣沼 液
关键词 : 榆黄蘑 ; 栽培 ; 成分 ; 药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7 7 G 1
榆 黄蘑 ( l rtsCtn ia sSn) 又名 黄金 菇 、 Pe o iiil t ig , u u r pe u 金顶 侧 耳 , 属 于 担 子菌 亚 门 ( aii yon ) 层 隶 Bs o cta , dm i 菌纲 ( y nm cts , H meo ye )伞菌 目( gr a s , 耳科 ( l rtca) , 耳 属 ( grohe ) e A ai l )侧 ce Pe o ee 侧 u a A ai cat ,是一 种珍 贵 的 c e 经济 菌物. 因其 味美 、 甜 , 香 又具 有一定 的 医疗 保健作 用 , 深受人 们 的喜 爱 , 有极 高 的食 用 、 具 药用价值 . 野生 榆黄蘑 常在 夏秋 季生 于榆 、 等 阔 叶树 木 上 , 以又 叫榆 耳 或 榆干 侧 耳 。分 布 于黑 龙 江 、 栋 所 吉林 、 辽
榆 黄 蘑 研 究 进 展
悄钛
(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系 ,陕西 西安 7 07 ) 10 7 Nhomakorabea摘
要: 综述 了榆黄蘑的栽培 、 营养成分 、 化学成分 、 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 究现状 , 出了今后研 究的建议 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1 ) —60 (02 14 —3
最 高.
在栽培 方法 上 , 李延 辉 等研究 了榆 黄蘑摇 瓶 的不 同装 液量 、 同转速 、 同初 始 p 不 不 H及 不 同温 度对 发
酵的影响, 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 装液量 20 L50 L三角瓶 ; 0 /0 m m 培养基初始 p . , H60 摇床转速 10r 培 6 m, p 养温度 2 ℃ ; 7 二级菌种培养时间为 7d 杨儒钦 采用的定位出菇法能够明显改善幼菇蔫萎的现象 , . 达到高
氨基 酸 占总氨 基酸 的 4 %. 8
3 药 用 价 值研 究
路 玉兰 ¨ 等利 用 乙醇沉 淀法从 发 酵液 中提 取榆 黄蘑 多糖 , 注 射人 小 鼠体 内. 现 随榆 黄蘑 多 糖 的剂 并 发 量 的增 加 , 鼠脾脏重 量增 加 . 而证 实榆 黄蘑多糖 能够增 强小 鼠免疫 功能 . 明煊 ¨ 小 从 陶 等通 过研 究发 现糖 尿 病小 鼠灌 胃榆 黄蘑多糖 3 d后 与模 型组 比较能 明显 改善糖 尿 病 病症 , 显 著 降低 空腹 血 糖值 ( 00 ) 0 能 P< .1 和 血糖 曲线下面 积 ( U ) P< .1 , 使 G B和肝糖 原含 量恢 复 到正 常 水平 ( 00 ) 何 英 发现 榆 A C ( O0 )并 H P> .5 . 。等 黄蘑提 取物沉 淀部分 和上清 液均 具有 明显 的保肝作 用.
第 5卷第 1期 21 02年 3月
J un l f ’ nVo ain l n e h ia olg o ra a c t a d T c nc lC l e o Xi o a e
西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 1 o1 05N . .
Ma c O1 rh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