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合集下载

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

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

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石油!石油!当年曾经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三,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其镇国之宝的战列舰大和只能以单程的油料进行自杀式冲击。

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喜欢开一个苦涩玩笑:“为了石油去打仗,却又因为没有了石油而败战”。

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20世纪重要技术进步,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舰把战列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样,在世界海军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件。

1903年,英国第二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在朴次茅斯港进行了以石油为燃料的试验。

1910年,在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督促下,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石油燃料可以使舰队的航速提高至25节,由此产生的新型“快速分舰队”可以胜过当时出现的任何德国舰队。

说句题外话:丘吉尔这位影响了20世纪世界走向的英国政治家,是个糟糕不过的战略家,但是对于技术问题却独具慧眼,在20世纪日益保守僵化的英国当权者中这是罕见的。

他不仅对海军舰船的燃料石油化功不可没,不久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是丘吉尔发现了“坦克”这种能够把士兵从炼狱般煎熬的堑壕战争中解脱出来的战斗利器!从而彻底改变了未来陆地战争的形态与模式。

过去,军舰在加煤时至少要动员全舰1/4的人力,燃料用尽的时候甚至包括枪炮手来铲煤,还要动用许多人力、把煤炭从偏远的煤舱搬运到离锅炉较近的煤舱,由此引起的紧张、劳累和不适很可能在作战的重要时刻影响军舰的战斗力。

而改用重油做燃料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司炉工。

1912年到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完全以石油为燃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使用石油燃料始于1905年的“萨摩”级战列舰,当时石油还只是喷入燃煤锅炉的助燃剂。

之后建造的“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在下水时仍然装有燃煤锅炉。

1913年到1916年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搭载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均以重油为主要燃料。

战列舰的引擎原理

战列舰的引擎原理

战列舰的引擎原理
战列舰的引擎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来产生热能,然后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舰船前进。

一般战列舰使用内燃机或蒸汽机作为主要动力装置。

内燃机:
内燃机通过燃烧与空气混合的燃料,产生爆炸燃烧,从而推动活塞运动,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可以使用柴油或汽油作为燃料。

它们通常使用多缸结构,每个缸内都有一个活塞和一个阀门。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阶段。

蒸汽机:
蒸汽机是通过热能将水转化为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胀力来驱动活塞运动,进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汽机使用一种称为锅炉的设备将水加热到高温,产生高压蒸汽。

蒸汽进入活塞室,推动活塞运动,然后排出废气。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使得活塞来回运动,驱动舰船前进。

除了主引擎,战列舰通常还配备了辅助引擎,用于产生电力供给舰船的各种设备和系统使用,例如照明、通信、武器系统等。

辅助引擎通常使用柴油或汽油作为燃料,并通过发电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动力转化为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图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图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图文第二编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自杭州高级中学】战前背景——战争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战争的时间、战区——战争的性质——参战国——重要战役及其影响——战争的发展和各阶段——胜败情况与相关条约——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积极和消极——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一战年表年代1879年1882年1892年1904、1907年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1914年8月1914年9月5日1914年底1915年1916年1916年2月1916年5月底1916年6月下旬1917年4月1917年1917年10月1918年3月1918年3月——7月1918年7月1918年9月底——10月初1918年11月9日1918年11月11日事件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建立法国、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与法国、俄国签订了协约费迪南夫妇被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导火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马恩河战役(西线进入相持阶段)西线进入相持阶段德国、奥匈帝国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凡尔登战役(一战的决定性战役,转折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协约国反击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在巴黎郊外的一节火车车厢(福煦车厢)签署停战协定。

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编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线图表战线西线东线南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联军——德军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巴尔干地区俄军——德国、奥匈帝国军队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地位主要战线———————1914年底,东西两线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一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的三次转移:西线——东线——西线▲四次战役图表战役名称时间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交战双方英法联军——德军兵力:双方共计152万人伤亡:35万人地位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影响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葬身异国或失踪的华工将近5万人,这也证明来战争的残酷性,下面通 过几张图片,再次感受一下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章叁节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中国 古风
叁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激战,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然而“这不是一场完结所 有战争的战争,这场战争什么都没有完结,除了年轻人的声明生命”。为何会有这 样的说法呢?我们一起走进第三部分。 材料一:
一战的爆发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单纯的因素并不能够引起世界范围的世界大 战。总结:通过材料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学习,能够让我们全面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 培养我们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观念。
章贰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 古风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 大臣格雷伯爵预言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为什么会有这样如此预言, 接着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第二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
阅读教材,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标志性的事件、战役等填充到时间轴上,时间的形 式不限。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条战线,三个阶段等要在时间轴上有所体现。 战线 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 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
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同年,日本 对德宣战,并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企图 灭亡中国。 第二阶段:1915—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 兵力,伤亡惨重。同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第三阶段: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当时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并不断开发出新型战舰来保护其海上贸易和殖民帝国。

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和战舰类型:
18世纪70年代,皇家海军开始引入一种新的战舰类型,称为74型战舰。

这种船只相对较小,但装备有74门火炮,威力极大,成为了该时期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

19世纪初,英国海军开始转向更为强大和高速的战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12年的纳尔逊号。

这种战舰装备了100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海军开始探索铁甲舰的概念。

这种船只的船身被覆盖上铁板,并安装了旋转炮塔,使其在战斗中更具优势。

第一艘铁甲舰皇家砍刀号在1861年下水。

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航速的提高,英国海军又开始向更为灵活和强大的战舰转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最著名的战舰类型之一是巨型战列巡洋舰。

这些船只通常拥有多个火炮塔,并能够在高速下进行长程巡航。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主要战舰类型是战列舰和航空母舰。

战列舰如金刚号等仍然装备了重型火炮,但航空母舰则成为了远程打击的主力。

如今,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是先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以保护海上贸易、执行任务和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

跳帮战”的战术: 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

跳帮战”的战术: 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

跳帮战”的战术: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大和”号沉没结束战列舰时代甲午战争前的“镇远”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运用科技手段的战争。

而海军又是所有军兵种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

在众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兵器中,战列舰可谓是当时人类科技与制造业水平的最高代表。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曾经称霸海洋,足以左右战局,乃至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庞然大物,在其最辉煌的顶峰却突然谢幕,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慨叹。

最早的海战是“跳帮战”一提到海战,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队队军舰在海上相互炮击的场面。

其实,这种以火炮射击为主要作战样式,以击沉或击伤对方舰艇为战术目标的海战样式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海战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流的作战样式是“跳帮战”,也就是战斗双方的船舰相互追逐、相互接近。

当两舰船舷相接的时候,进攻方的战士会跳上对方船舰的甲板,用近战武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敌舰沉没往往只是战斗的副产品,多数情况下,虏获敌船才是真正的作战目标。

近代以来,用于远洋运输的大型帆船上开始配备枪炮武器,但是由于早期枪炮射程有限,再加上船只在海上航行中的颠簸导致枪炮无法有效瞄准,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枪炮在海战中的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

“跳帮战”仍然是最基本的海军战术。

这种情况直到1588年格瑞福兰海战后才彻底改变。

当时,西班牙国王派出号称“无敌舰队”的庞大武装船队进攻英格兰,结果遭到由法兰西斯·德雷克率领的英格兰舰队的沉重打击。

最终令西班牙永远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而这次海战也彻底终结了“跳帮战”的主导地位,此后,击沉敌舰成为了最基本的海军战术目标。

战列舰名称源自队形为了有效实现击沉敌舰这一战术目标,从17世纪开始,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建造风帆战列舰。

这种战舰以大型木质帆船为基础,主要武器为火炮,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

19世纪初,典型的风帆战列舰配备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加勒比海的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冲突

加勒比海的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冲突

加勒比海的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冲突加勒比海的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冲突在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地都成为了战火纷飞的地带,加勒比海也不例外。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盆地之一,加勒比海地区因其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了多国争夺的焦点之地。

本文将详细回顾加勒比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冲突。

一、对峙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各大列强都急于占领重要的战略区域。

加勒比海地区因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航运通道而备受关注。

英国和德国是主要的争夺方,两国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二、德国的挑衅1914年,德国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悄然出现在加勒比海,给英国舰队造成了威胁。

"卡尔斯鲁厄"号在加勒比地区的行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并迅速部署舰艇进行应对。

三、英德海上对抗随着德国的入侵行动加剧,英国和德国的海军开始在加勒比海展开对抗。

双方派遣特工人员进行情报收集,同时加强部署以应对对方的袭击。

多次小规模的战斗在加勒比海上展开,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四、海军的角力英国王家海军派遣了多艘战列舰和巡洋舰前往加勒比海地区,以保护自己的殖民地和航运通道。

德国海军也派出了巡洋舰和潜艇,试图扩大他们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

五、重要的海战在加勒比海的海上冲突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是在1918年发生的圣卡西米尔海战。

这场战斗中,英国舰队成功击败了德国海军,打击了德国在加勒比海的势力,使其无法再对英国势力造成重大威胁。

六、战争的结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加勒比海地区的战争也逐渐平息。

英国和德国的冲突暂告一个段落,双方在和平谈判中解决了分歧。

然而,这场战争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七、加勒比海地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冲突给加勒比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英国的胜利巩固了他们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德国殖民地则被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分割和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猎讯军情网2007-1-14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

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

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

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

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

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

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

18 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

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

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赢得优势的冒险决断2014年9月20日 21:16 完成采用了石油燃料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在日德兰海战大展雄风1916年5月31日16点40分左右,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司令官贝蒂中将在接到其前锋,第二轻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古迪纳夫准将的发出紧急报告后。从“雄狮”号的舰桥上可以望见天际线上德国公海舰队那密密麻麻的桅杆,整整2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皇家海军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得以打量自己的对手。虽说诱出德国公海舰队予以歼灭乃是全体英国海军的将士所梦寐以求以及不分昼夜进行针对性训练的,但是由于当时贝蒂舰队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损失,即使贝蒂将军具有非常鲜明的见敌必战的斗志,但是身处这般敌众我寡的危局之下,他能够做的也只有命令舰队全速向北退却,以便讲德国舰队引诱到大舰队的伏击圈内。然而,由于通讯上发生了若干问题,刚刚赶到战场的由伊文-托马斯少将指挥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直到八分钟后才掉头,这个分舰队拥有4艘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堪称是皇家海军的精华。当他们转舵向北之际,雨点般的炮弹已经落在了这支舰队的四周,事实上,这区区四艘军舰起到了掩护贝蒂的战列巡洋舰撤离的作用,而她们所面对的则是几乎所有的德国舰队。在这样险恶的战况下,这四艘当时最为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拥有25节航速,装备着8门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主炮,而且防护精良,她们一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火力从容应对,其卓越的防御能力又承受住了德国舰队的集中火力,而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高速机动能力,与樯橹如云的德舰周旋了20分钟左右,不但逐渐摆脱了其致命的火网,而且还给予追击而来的德舰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整个日德兰海战中,这四艘价值超过三百万英镑的高速战列舰,可谓是发挥得最为出色的舰艇。这几艘战列舰,到了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依然宝刀不老,不论在寒风凛冽的挪威峡湾,还是在烈日当头的地中海域,都披挂上阵,战功卓著,创造了不凡的战绩。提到这级舰,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便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年仅37岁就出任海军大臣之职,当他接管这一重要职务不久,便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便是下决心将石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要燃料。石油燃料崭露头角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其燃料主要是煤炭。而欧洲各国国内都产有优质的煤炭,尤其是英国的南威尔士所产的加的夫煤,这种煤由于杂质含量极低,具有卓越的燃烧值,特别作为远洋航船的煤炭是享有盛誉的。由于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有比较良好的煤炭供应,因此当时其海军的燃料并不成问题。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首次采用机械装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石油的商业开采,揭开了近代石油工业的序幕。在此后的大约三十年内,石油的主要用途不过是燃灯用的煤油。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有一些舰船开始采用将重油散布在煤炭上以增加火力的方法。与传统燃料煤炭相比,石油的优点是不可比拟的。燃油锅炉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大大提高舰艇的航速以及加速性能;与同等重量的煤相比,舰队活动半径还能增加40%;而效果更为显著的是,舰队的燃料补给将会大大的便捷起来。对于燃煤军舰而言,将煤炭从运煤船或者陆上搭载到军舰上是一件非常辛劳的作业,此外,要将煤炭投入锅炉必须依靠人力,这不仅仅是一项繁重的劳动,而且若要将煤炭均匀地散布在炉膛之上,还需要非常熟练的技能。最后,锅炉还需要每隔三小时到四小时熄火将炉灰从锅炉的燃烧室中进行扫除,这不但是一项非常累人的重活,而且还会对作战行动带来诸多的掣肘甚至是灾祸。如果将燃料改变为重油,这样只要将管道从储油罐上与舰艇相连,便可以轻松地进行燃料补给,而且通过阀门的调节,还能非常灵活地进行燃料调节。在同样输出功率下,可以减少若干锅炉的数量,还能够让海军官兵减轻加煤作业的繁重劳动,将人力更多地投入到作战任务上去。因此,军舰燃料从煤到油的转换,对于舰上官兵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喜讯。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费舍尔勋爵便是一个被称为“石油狂”的推进派,他在1901年就写道:“石油燃料将使海军战略发生一场根本的革命。它将是一个唤醒英国的事件!”他在1904年就任第一海务大臣之后,便开始着手将舰艇燃料从煤向石油转换。英国近代海军之父约翰·费舍尔勋爵首先,尊严级战列舰的“玛耳斯”号从1904年8月到1905年3月进行了改装,在原有八台燃煤锅炉中的两台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并在船底加载四百吨重油,成了最早搭载油煤混烧锅炉的主力舰。而后,该级九艘舰中,便有七艘舰实行了进一步改装,在其四台锅炉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与此同时,新造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也采用了油煤混烧的方式,并在以后的战列舰上加以推广。与此同时,便是开始对驱逐舰这种小型舰艇完全采用重油燃料,著名的部族级便是先驱。最年轻的海军大臣登场尽管石油燃料的采用对于海军具有的如此巨大的魅力,然而,各个海军对于这个转换却还是瞻前顾后。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当时的石油供应与煤炭不同,当时主要的海军强国都拥有自己的煤田,而石油的产地当时仅限于美国、俄国、罗马利亚等地区。石油供给对英国非常严峻,英伦三岛并不生产石油,北海大油田的发现还要等待半个世纪之久。当时英国只有在殖民地缅甸出产石油,在罗马利亚的油田也拥有若干股份此外,当时的罗特希尔特财团麾下的英国资本已经开始在巴库的油田进行采掘,而后首先由铁路横跨高加索山脉到达黑海的巴统港,在此船运经过土耳其海峡经过地中海到达亚得里亚海畔的的里雅斯特炼油厂进行精炼而成,而后在运回英国本土,可见对于英国而言,石油的供应路线还是非常复杂,更何况在十九世纪末期俄国还是英国的一大假想敌,这样的石油供应自然是远远不够以及远远不安定的。因此,如果将舰艇的燃料从煤改为油,无疑就是放弃国产优质煤的强大优势,而将强大的海军建立在石油资源必须从海外输入的脆弱基础之上。更何况当时的英国海军中还有与煤炭供应商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费舍尔勋爵在其任期之内还是未能打破这一僵局。不过,在他1910年卸任的翌年,年仅37岁的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英国最为年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确信要担任海军大臣后便立即派人去请费舍尔。这位71岁的老人急忙放弃在卢塞恩湖畔的假期,匆匆回国与丘吉尔在赖盖特小隐修院一起度过了3天。当费舍尔得知丘吉尔的想法后,“立刻进入了热情爆发状态” 。他一旦开口,便几乎滔滔不绝,不管就当时随时可能将世界推入战火的阿加迪尔危机,还是英国海军中的将领的恩怨,都毫不保留地回答了丘吉尔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们之间最为热切的话题莫过于是有关舰艇的设计问题,这其中便包括了舰艇采用的燃料问题。这以后,他们两位个性鲜明又富有实干精神的成了忘年交而经常通过书信交流,其关系几乎宛如父子。事实上,当这位37岁的年轻人开始执掌起皇家海军的重任后,他接过了老一辈改革家的接力棒,大刀阔斧地对英国海军进行了富有勇气的改革。1912年担任海军大臣后不久的温斯顿·丘吉尔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当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之时,英国海军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完全用油的驱逐舰与潜艇56与74艘;其他的舰只也几乎都采用将一定比例的油向燃煤炉喷射的方式增加燃烧值。对于完全将舰艇的燃料从煤炭转换为石油的问题,作出抉择是非常艰难的。一旦作出了这个决断,那么就意味着必须将英国海军的一切建立在石油,这项英伦三岛上无法寻觅的资源之上,却放弃原来国内可以大量供应的世界上最优质的煤炭资源。必须额外新建大量的燃油舰艇自不待言,此外还会产生其他诸多相关问题。首先,必须,而且。还必须在本土新建足以使英国在战时能够立即使用数月储油设施,必须在各个海军港附近建造易受攻击的庞大油罐设备。还必须建造油船队,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将石油经过海上从遥远的油田运回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英国的财政制度,不允许海军部借入资金或得到“一次了结”的经费,每个便士必须一年一年地向议会争得,这一来而且原本已经受到严重质疑的海军预算势必又将突飞猛进。更何况世界石油供应在由外国控制的大石油托拉斯手中,其中还掺杂着难以确定的市场和垄断问题。但是丘吉尔却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作为赌注,毅然决定“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在皇家海军的舰艇上采用石油燃料。上任后不久,他便组织了皇家石油供应委员会,任命费舍尔勋爵担任委员长,专门讨论石油问题的解决。而在海军舰艇的燃油化问题上,丘吉尔采取的策略 “一旦吞下骆驼,小昆虫自然非常容易吞一下去”。这个骆驼便是1912年规划建造的战列舰。对于这种战列舰,丘吉尔在尚未上任之时,就向费舍尔咨询过,希望将其主炮的口径从13.5英寸(343毫米)扩大为15英寸。对此当即引起了费舍尔的兴奋,以至于“若非亲眼所见是无法想象他的模样”,并“极大的热情以投身于实现这个主张”。对于这种大炮的采用,丘吉尔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如果等到制成大炮完成论证在建造军舰,那么将白白等待一年时间。丘吉尔在费舍尔勋爵的支持之下,下决心“除了战争时期,和平时期也必须冒风险,现在设计中的勇气可能在以后赢得一场战争。”他以政治生命为代价付出的冒险获得了成功,15英寸的大炮被证明性能极佳,它能将871公斤重的炮弹射到32000米开外,并在任何射程下都达到极为精确的程度,而且不论怎样频繁的使用都不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原来计划采用的10门13.5英寸大炮一次投放的炮弹量大约为6.35吨,而采用了15英寸大炮,即便8门的投射量也可以达到约6.97吨。于是,在省却了的第五座炮塔的位置,舰上便可以安放更多的动力设施。就在这个最为出色的平台上,丘吉尔再度决断,完全采用燃油锅炉,这样便使得输出功率达到5万马力,舰艇的航速也可以从前一级战列舰的21.25节猛增为25节。这种不论在火力、防御以及动力方面都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的战列舰就是篇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