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地监测方案
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范本最新

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范本最新一、前言。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最新的范本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
1. 确定监测目标。
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监测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需要监测的风险类型、监测的范围和深度等。
只有明确了监测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工作。
2. 制定监测计划。
在确定监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的时间节点、监测的频率、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等。
监测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限制,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确定监测责任人。
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监测的责任人。
监测责任人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监测结果。
4. 建立监测机制。
建立风险监测的机制是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机制包括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结果的反馈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等。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机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
5. 完善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是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成果之一。
监测报告需要包括监测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监测报告的完善将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范本最新。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风险监测方案,我们整理了最新的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范本,内容包括监测目标、监测计划、监测责任人、监测机制、监测报告等。
这些范本是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四、结语。
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才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促进企业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
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壤监测工作势在必行。
本文档旨在制定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土壤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目的。
本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项目内容。
1. 初步调查,对监测区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地质构造、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
2.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土壤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
3. 实地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对监测点位进行实地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4. 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污染情况的详细数据。
5.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形成监测报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监测目的,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指标等内容。
2. 采样计划,根据监测方案,制定采样计划,确定采样时间、采样方法和采样数量。
3. 采样实施,组织专业人员按照采样计划,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采样,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品保存与运输,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样品的污染和变质。
5. 实验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取土壤污染情况的具体数据。
6.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形成监测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五、项目实施要求。
1.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和采样计划进行实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样和实验分析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科学的治理建议,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六、项目实施风险及对策。
1. 采样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样品的污染或变质。
常用监测手段及方法

监测手段1、插钎观测1.1说明定义、范围、监测内容)指在坡面样地内,在尽可能少地扰动地表土壤的情况下,向地下有规律地插入若干细钎,在插钎上标记与土壤表层持平的位置,作为原始高度点。
降水发生后,通过观测地表土层降低的厚度,观测计算土壤水蚀侵蚀量。
插钎观测内容必须包括降水情况及土壤流失量;同时按照观测项目的要求,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变化、耕作情况等观测内容。
1.2基本要求:(1) 样地四周30米范围内无与试验项目无关的高大树木和建筑物等。
(2) 样地坡面应平整、不修或修坡尽量少(尽量选用自然坡面)。
(3) 插入土壤中的钎要牢固稳定,不因风吹雨打而松动。
1.3设备配置:(1)常规配置:钎子若干个、雨量计和雨量桶(每个插钎径流场配置一套)、标尺、取样器设备(土钻、土盒、环刀等)、样品分析设备(烘箱、天平等)。
(2)选择性配置:土壤物理性质观测设备(张力计、土壤水分测定仪、剪力器等)。
(3)雨量观测设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21-90执行。
1.4 技术要求:(1)工作环境:插钎样地周围应布设步道,保证降水后观测人员能到达扦插点。
样地应不受崩塌、侧流的影响。
(2)精度:插钎要尽可能的细,以减少插钎过程中对周围地面的影响;钎插角度误差小于0.5度。
天平精度1%,测量尺精度2毫米。
(3)整体结构要求:插钎成品字型或梅花型均匀分布于样地上,钎插深度要大于坡地土壤可能的侵蚀深度,地面要露头,便于标记或寻找。
样地四周要有栏杆。
雨量计距离插钎的距离小于100米。
(4)外观质量要求:钎子顺直,插钎布设规范,标记物统一牢固,标志碑牌、桩的编号清晰、完整配套。
(5)材料要求:插钎由硬木或膨胀系数小的金属材料制成。
2、径流小区观测2.1径流小区指修建于坡面,具有一定控制面积,四周带围埂,用于收集围埂范围内降水所产生的所有径流泥沙的设施。
适用于观测各种类型坡面的径流、泥沙及面源污染。
径流小区的观测内容必须包括降水情况(降水量、降水强度)、径流量、泥沙量;同时按照观测项目的要求,选择性观测产流产沙过程、污染物流失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变化、耕作情况等情况。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评价土壤污染程度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采样是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第一步,采样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采样地点选择、采样器具选择、采样点设置、采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采样地点选择采样地点的选择是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的关键。
应选择代表性好、污染源明显、受污染可能性较大的地点进行采样。
常用的采样地点包括工业区、农业区、交通干线、城市背街小巷、市中心等。
在选择采样地点时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土壤耕作措施、周边环境等因素。
2.采样器具选择为了保证采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选择适宜的采样器具。
常用的采样器具有不锈钢桶、不锈钢铁锹、不锈钢试管、小铲子等。
采样器具使用前应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样品污染。
3.采样点设置采样点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常情况下,应设置代表性的采样点,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点设置要考虑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地形地貌、植被类型、降水情况等因素。
在同一样点进行多点采样可以提高样品的代表性。
4.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逐层取样法、清理取样法、传感器取样法等。
逐层取样法适用于评价土壤不同深度的污染程度,清理取样法适用于评价土壤表面的污染程度,传感器取样法适用于自动采集土壤数据的场合。
逐层取样法是比较常用的采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取样深度。
2)选取适当的采样器具和数量。
3)在采样点上开挖垂直截面。
4)按照所需深度,在垂直截面上取样。
5)将采样的土壤样品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采样工具与其他物质(如水、食物、化学物品等)接触,避免样品污染。
采样后,要及时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以免土壤样品发生变化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总结起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包括采样地点选择、采样器具选择、采样点设置和采样方法等多个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采样策略,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污染,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监测方案6篇

关于监测方案6篇监测方案篇1(一)监测目的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监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进口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生产工艺过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公司环评中环境监测管理要求等内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三)监测范围定期对公司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要求1、废气监测监测项目:(1)有组织:颗粒物;(2)厂界无组织:非甲烷总烃、颗粒物。
监测频次:非甲烷总烃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其余因子监测频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监测点位:有组织废气监测——排气筒预留采样口;无组织废气监测——厂界四周。
监测方法: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2、废水监测监测项目:pH、CODCr、BOD5、色度、SS、NH3-N、磷酸盐、石油类;监测点位:接管口。
监测方法: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3、噪声监测监测项目:对公司厂界昼间、夜间噪声进行监测。
监测频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监测点位:四周厂界外一米。
监测方法: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监测方案篇2×公司是网络遍布全球的专业服务机构,设有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专责团队,致力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公司的成员机构遍及全球148个国家,拥有超過113,000名员工,详见最后介绍。
对于×公司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管理机房环境与网络参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于是使用了Sensaphone IMS-4000专业远程环境与网络监控系统。
美国Sensaphone公司是机房环境监控领域的著名国际厂商,凭借其卓越产品:Sensaphone――集成式远程的(即无人值守的)环境与网络监控报警系统,以其绝对的性价比优势以及可靠的质量赢得了全球众多固定用户的支持与信赖,其产品适用范围广阔,可对各种行业生产或操作流程中的环境温度、湿度、泄漏、储存/冷藏系统、有害气体、电力系统、通信设施、消防安保、网络设备等各项重要环节实施无人远程监控与预警。
森林土壤长期监测的采样方法

地面有机物与矿质土可因多种因素而被机械性混合,如伐木、冲 刷、沉积、风倒引起树根的翻动等,小土丘可导致土层的倒转和 土壤性状的复杂化。
icpicp森林层级森林层级iiii每一层次必须采至少每一层次必须采至少2424个点混合成至少个点混合成至少33个混合个混合样即每个混合样由样即每个混合样由88个点构成必须报告个点构成必须报告33个混合样的测定结个混合样的测定结美国美国nebraskanebraskalincohnlincohn大学农业与资源研究所提出农业大田野外大学农业与资源研究所提出农业大田野外一个表土混合样由一个表土混合样由15201520个点组成而下层样由个点组成而下层样由68个点组成每个样采样覆盖面为个样采样覆盖面为88公顷面积减小时样点可减少
样地应是本地区生态 类型的典型代表或特 殊意义的生态类型
样方的建立
样方能反映样地最有 代表性的群落类型。 样地内应有重复样方
样点数与实际采样位置
每个采样土体的形状大小
常规性表层监测样 品,应多点采样
每个小土体必须标准 化,以一定大小的采
样筒最合适
样地的建立
森林土壤监测样地的建立,应多学科专家共同确 定,以植被因素为主要考虑,体现生态站的特 色。
可选采样 0-5cm 5-10cm
40-80cm(2) 40-80cm(3)
如果母岩等坚硬的层次出现在所采土层厚度之上,则 土壤采至该坚硬层为止,但必须在采样报告说明。
小土体的采集
用土铲采土,获得的每个土体是不一致的,在南 方地区,这种不一致土体导致有机质、全氮等生 物相关参数的变异性大大提高。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一、监测的目的。
咱为啥要搞这个生态环境监测呢?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咱生活的这个地球村到底咋样了。
是空气越来越新鲜了,还是越来越糟糕?水是清澈得能直接看到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还是变得浑浊发臭了呢?还有土地,是肥沃得能种出好多好多好吃的,还是被污染得都长不出啥东西了。
我们通过监测,就能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知道生态环境这个“大身体”的健康状况,这样才能想办法把它照顾好呀。
二、监测的对象。
1. 大气环境。
重点监测那些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的空气。
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车多人多工厂也多,它们的空气可太有代表性了。
要看看空气中的颗粒物,什么PM2.5、PM10,这些小颗粒就像调皮的小灰尘,要是太多了,咱呼吸进去可就难受了。
还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东西,它们大多是从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也得盯着点。
在监测方法上,就在城市里各个不同的地方,像市中心、工业区、居民区都放上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小卫士,每天定时把空气的数据报上来。
然后我们也可以派一些小型的监测无人机飞到空中,看看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啥样,就像给空气做个全方位的扫描一样。
2. 水环境。
河流、湖泊、海洋一个都不能少。
先从咱们国内那些有名的大河开始,像长江、黄河,它们可是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大事。
还有那些大湖泊,比如鄱阳湖、洞庭湖,里面的水可是滋养了周围好多生物呢。
海洋就更不用说了,广阔得很,我们就重点监测沿海那些容易被污染的海域。
监测手段嘛,在河边、湖边、海边都建立固定的监测站,检测水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这些指标。
而且还要定期派船出去,在不同的水域采集水样带回来详细分析,就像渔民捕鱼一样,只不过我们捕的是水样。
3. 土壤环境。
农田和那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地是重点关注对象。
农田要是被污染了,种出来的粮食可就不安全了,这关系到咱的饭碗问题呢。
工业污染严重的地方,像一些老的化工基地周围的土地,不知道有多少有害物质渗进去了。
土壤现状监测方案

土壤现状监测方案1. 引言土壤是生物生存和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因此,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土壤现状监测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来评估土壤质量和监测土壤污染。
2. 监测目标本土壤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包括:•评估土壤的理化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例如铅、镉、汞等;•检测土壤中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群和活性;•积累历史数据,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的数据库,为土壤健康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 监测方法3.1 土壤采样土壤采样是土壤现状监测的起点,采样的质量和方法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土壤采样的一般步骤:1.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土壤类型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和分布;2.使用专业土壤钻取器或铲子在采样点取得土壤样品,并确保采样器具清洁无污染;3.采样点的深度应根据监测目标来确定,一般为0-20厘米;4.将采样的土壤样品均匀混合,并取足够数量的样品装入密封袋或容器中,进行标号和记录采样点坐标;5.将采样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的理化性质测试和污染物检测。
3.2 理化性质测试理化性质测试主要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的分析,常用的测试方法有:•质地:采用摊片法或悬浮法进行颗粒组成的分析,确定土壤的沙、粉砂、粘粒等比例;•酸碱度: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土壤的pH值,了解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通过湿燃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反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3.3 污染物检测污染物检测是土壤监测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污染物检测方法有:•重金属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进行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有机污染物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进行有机污染物的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林中心样板基地建设成效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关于做好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成效监测工作的通知》,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根据《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成效监测方案》,结合热带、南亚热带植被、气候及地形等特点,制定了《热林中心样板基地建设成效监测方案》。
旨在通过样板基地连续监测样地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科学评估森林经营模式的适用性,以及森林经营对于促进南方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技术、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带动南方的林业发展。
二、样地设置和监测样地设置的重点是在经营作业林分和保留对照林分内,设置样地实测调查。
选择样地需要在全面踏查林分对象的基础上,掌握林分的特点,选出具有代表性、原始性、典型性的地段设置样地。
样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并应远离林缘,坡度5°以上应改算为水平距,闭合差一般要求不超过各边总长的1/200。
(一)样地数量和面积根据“2014年度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总结报告”,结合热林中心的经营模型,热林中心共监测5种森林经营类型,7种经营模式,详见森林经营样板基地成效监测样地信息表,每种模式设置3个作业观测样地,1个未作业的对照样地,样地大小使用400 m2(半径11.29 m)的圆形样地。
森林经营样板基地成效监测样地信息样地布设方法如图1所示。
按照调查目的与对象的不同,将林分分为乔木层(A)、灌木和幼树层(B)、草本和幼苗层(C)和土壤层(D)四个层次,样地中灌木、幼树(5 ×5 m)和草本幼苗(1 ×1 m)的调查样方设置3个,土壤调查样方设置1个,各层次的调查布设具体如下所示:图1 面积400 m2圆形样地布设示意图(二)样地设置的仪器和用具样地标志物、水泥桩、围栏用铁丝、铁钉、皮尺、测绳、钢卷尺、标牌、罗盘仪、游标卡尺及GPS。
(三)固定样地现地布设(1)选择适合定期观测和实验目的的林分。
(2)确定圆形样地的圆心,在圆心处埋设水泥标桩,并标记圆心,标桩粗为10cm,露出地面50-100cm。
(3)样地坡度大于5°时,内业计算时要将样地的边长换算成水平投影长度。
(4)在乔木胸高处(1.3m)用油漆围绕树干一周标记出胸高测量点。
每棵树上用铝牌标记永久树号。
(四)样地的复测(1)样板基地每年复测一次;监测时间应为9-11月。
(2)按树号顺序测量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测量精度和测量仪器应与初测时一致。
挂牌树木号牌不清楚的要根据往年的数据以及周围树木的标号,补上新的同号标牌,新进界植株要接续最后一树号编号。
枯死木另测。
(3)按初测时相同的调查标准,复测每个小样方的树种更新及灌木、草本指标。
(4)检查标桩和修补界标。
(五)样地监测因子和标准样地监测原始数据包括基本的单株木测树因子,如胸径、树高、枝下高、密度等,以及林下植被、土壤状况等。
时序数据包括作业法实施前的本底调查数据、作业后的观测数据和定期复测数据等。
表1所列为样地监测核心因子,应严格按表中标准和代码执行,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表1监测指标和标准代码表数据编号数据记录指标记录标准和代码1 树种中文名(在基本情况描述中提供树种中文名-拉丁名对照);2 胸径精度0.1 cm;3 树高精度0.1 m;4 枝下高记录根部到树冠下的第一轮活枝的高度,精度0.1 m;5 活力1-有竞争活力的、2-有活力的、3-活着的、4-濒死的、5-枯立的;6 层次1-优势木层、2-主林层、3-次林层、4-冠下层(幼树层);7 起源1-植苗实生、2-播种实生、3-天然实生、4-天然萌生;8 林木类型Z -目标树、B-干扰树、S-特别目标树、N-一般林木(可以不记录);9 干材质量1-通直完满、2-轻度弯曲(树干有1-2个以下不显著弯曲)、3-二分叉树干、4-多分枝、5-重度弯(扭)曲(存在两个以上显著的弯曲);10 损伤1-无损伤、2-轻度损伤、3-中度损伤、4-重度损伤;11 冠幅以树干为中心,记录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林冠投影长度;12 林木的样地空间位置有2种获取的方法:(1)林木相对于样地中心点的距离和方位角(图1、2);(2)林木在方形样地或小样方内的X、Y坐标,单位m, 0.1精度;13 样地地理坐标记录中心点(或左下角)的坐标,以经纬度表示。
5三、样地数据调查记录方法样地调查因子包括林分概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以及枯枝落物等信息。
(一)样地数据主要内容1)林分概况因子包括地理坐标、优势树种、立地类型、林分起源、样地位置(林场、林班、小班)、坡度、坡向、坡位、海拔、权属、林种等信息(填写附表G)。
2)乔木信息主要是指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林木的树高、胸径、生活力、起源,干材质量等,同时需要记录林木到样地中心的距离的方位角。
每种样板林类型(经营模式),至少有一个样地做林木定位,林木定位的样地应同时测量林木的冠幅(填写附表A-1、A-2)。
3)灌木和幼树信息主要记录样方内灌木的种类、株数、相对盖度、平均高等;以及高度大于30 cm且胸径小于5 cm的幼树名称、高度、地径编号等(填写附表B)。
4)草本信息主要记录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盖度,以及高度在30cm以下苗木的树种名称和株数(填写附表C)。
5)土壤信息获取需要挖掘土壤剖面,记录枯落物和各层厚度,同时取样用于土壤物理(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化学性质(pH值、有机质、N、P、K等)性质的测定(填写附表D)。
(二)监测样地概况(G层)调查1.样地号按照林场、林班、小班、样地号进行编码。
2.林分类型林分类型主要由优势树种决定,通常根据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龄等结构特征划分。
3.林分起源天然:指天然下种或萌生起源。
人工:指由植苗(包括植苗、分殖、扦插)、直播(穴播或条播)或飞播方式形成,包括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
4.GPS坐标记录样地采集中心点(O点)GPS坐标值。
5.坡向样地范围的地面朝向,根据方位角分为无坡向(坡度< 5°)、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9个坡向,划分标准见表2。
表 2 坡向判断标准坡向方位坡向方位坡向方位无坡向- 东向68°-112°西南203°-247°北向338°-22°东南113°-157°西向248°-292°东北23°-67°南向158°-202°西北293°-337°6.坡位分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低洼和全坡,划分标准见表3。
表 3 坡位判断标准坡位描述山脊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垂直向下15米内范围上坡坡顶至坡面上部1/3处中坡中部1/3处下坡下部1/3处山谷两对应坡面之间平地平地和梯地低洼地低洼地、沟槽地全坡样地包含全部坡位7.坡度借助超声波测高仪进行测量,记录坡度值。
8.灾害种类、程度灾害种类包括病害、虫害、兽害、火灾、风灾、雪灾(倒伏)、干旱、水灾和其它等,可能出现多项。
灾害程度根据林分的生长状况和灾害影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严重4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4。
表 4 灾害程度判断标准表灾害程度判断标准无0%轻度 1 < 20%中度20 < 60%严重> 60%9.健康度评估从生长状态、分枝发育情况、树叶大小、色泽等对林分健康状况作综合评价,划分标准见表5。
表5 健康度判断标准表健康度判断标准健康林分生长、分枝发育良好。
树叶大小、色泽正常;无干扰亚健康林分生长较好,叶部偶见枯黄、褪色或非落叶季落叶(少于10%)健康受干扰叶部可见枯黄、褪色或非落叶季落叶(10-30%)不健康林分生长不健康。
叶部多见枯黄、褪色或非落叶季落叶(> 30%)10.郁闭度有林地或疏林地样地内乔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
可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法,即每隔2m设一个观测点,有树冠遮蔽时算一个郁闭点,用两条直径上的郁闭点总数除以观测点总数。
当郁闭度小于0.30时,采用平均冠幅法测定,即用样地内林木平均冠幅面积乘以林木株数得到树冠覆盖面积,再除以样地面积得到郁闭度。
当林分郁闭度大于0.70、坡度大于36°或幼林平均高小于2m时,郁闭度可以目测。
未郁闭幼林的郁闭度按栽植密度计。
如果样地内包含2个以上地类,郁闭度应按对应的有林地或疏林地范围来测算。
对于实际郁闭度达不到0.20,但保存率达到80%以上生长稳定的人工幼林,郁闭度按0.20记载。
灌木盖度:样地内灌木群落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草本盖度:样地内草本群落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11.土壤种类参见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层(D层)因子。
12.经营和干扰历史经营活动分为9大类:幼林抚育、间伐、主伐、改造、造林、飞播、补植、封山育林。
其中,间伐又细分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3个亚类,为方便记录,把3个间伐与其它项目并列。
如有多次经营活动,填写经营活动时间及简要说明。
干扰主要包括自然干扰和非计划人为干扰,如放牧(有放牧痕迹,如有家畜粪便、啃食、痕迹等)、盗伐(有砍柴、盗伐或类似其它用途痕迹)、采脂(有采脂痕迹)等。
13.树种(种源)适宜度树种(种源)适宜度是对树种组合在适地适树、林木生长、功能性以及对病、虫灾害风险抵御等各方面综合表现的评价,分为以下3个等级:(1)适宜:生长和健康状况良好,无主要灾害迹象。
无人为干扰时,林木在现有立地条件下可形成天然覆被。
(2)不适宜:树种与立地不匹配,生长缓慢;林木受严重危害且成灾的风险高;树种为非本地天然树种。
(3)不确定:不清楚是否适宜。
14.森林退化程度通过林冠状态判断退化程度,分为以下4个等级:(1)未退化:林冠完满、树叶翠绿(深绿色)、允许出现因季节交替而产生的零星枯黄叶。
(2)轻度退化:林冠轻微受损或出现偏冠现象、枯黄叶量少于5%。
(3)中度退化:林冠部分受损面积小于25%、偏冠或出现明显的病虫害现象,叶色明显枯黄变色和落叶、变色比例在25%以下。
(4)严重退化:林冠受损程度达到25%以上、病虫害现象严重,林木出现大面积落叶或枯黄叶占25%以上。
(三)乔木层(A层)调查对调查样地中胸径大于等于5cm的所有林木做每木调查,填入表A。
1.编号按从样地中心向外沿顺时针方向的次序对树木进行编号和调查,如果一个方位角上有多棵树按从近到远的次序编号。
2.树种记录树种的中文名称,同时可以填入代码、学名及当地名称。
3.方位角方位角定义为对象林木的树干基部与样地中心连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见右图),单位:度。
圆形样地内测定以样地中心点为参照到对象林木顺时针方向的角度和距离。